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宋时轮的第9兵团PK美军骑一师,70年前的长津湖到底发生了什么?

2024-08-09历史

在抗美援朝的众多战役中,长津湖一役之所以著名,并不只是因为战斗激烈,死伤惨重,更是因为, 其中有数万名士兵,不是在作战中伤亡的,而是活活被冻伤,甚至冻死的。

即便装备先进的美军,也冻伤7千余人。志愿军单是冻伤减员就高达3万多人,要知道,长津湖那次战役,双方投入兵力共计25万人,但因战斗阵亡的,加起来都不到3万人。

最为荒唐的是,很多志愿军士兵冻死的时候,穿的只是单薄的军装,连基本的棉帽和棉鞋都没有,至于棉大衣,则更是奢望了。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将士们,就这样在冰天雪地中,呼吸着异国他乡冰冷的空气,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不得不让人疑惑, 70年前,长津湖一带到底发生了什么?士兵们在前线奋勇杀敌,抛头颅洒热血,难道连基本的冬装,都无法得到保障吗?

其实,朝鲜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新中国虽然成立不久,经历了长期的战火,处处残破不堪,百废待兴,但偌大一个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实力和财力的。第一批志愿军入朝作战,后勤保障方面,无论是饮食还是冬装,也是很充足的。

为什么到了长津湖,后勤保障就不行了呢?

朝鲜战争爆发三个月后,9月15日,由陆战1师、美3师、美7师组成的美第10军登陆朝鲜半岛,仅仅一个月后,就迫使金正日政权转移到江界。

因为江界离长津湖很近。美军又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一直紧追不舍,最终追到长津湖,派陆战1师进驻下碣隅里,第7师进驻新兴里,随时准备攻占江界。

美军进军速度如此之快,是中国完全没有料到的。本来,中国的确存了参战之心,所以早在6月就开始准备后勤保障,并且决定把做好的冬装统一送到东北,由当地负责发放。 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正是从这里带走了近26万套冬装。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调兵。早在第一批志愿军入朝前,中央就派驻守在福建一带,本来打算攻占台湾的第9兵团,逐步向山东集结,准备北上,作为抗美援朝的备用兵源。

当时,负责指挥第9 兵团的是宋时轮,兵团下属20、26、27三个加强军,总共15万人。最初,因为觉得战争形势还没有那么严峻,中央决定,等部队到达沈阳后,再补充冬装。万万没想到,因为机械化程度高,美军一路势如破竹。

救兵如救火,还没等运兵的火车出 山海关,命令就发生了改变——不在沈阳集结,经丹东直接入朝。当时,已经是十一月中旬,中国各地的军队,差不多都换上了冬装。第9兵团的士兵也不例外。 但因为长期驻守在福建一带,冬天一般只是零上十几度,所以,他们的冬装也只有不到两斤重。而他们即将要进入的朝鲜,气温却已经降到零下二十几度。

如果达不到四斤重,冬装是根本不可能御寒的。穿着这样单薄的衣服去朝鲜,不用打仗,冻就先冻死了。但东北的后勤仓库里已经没有库存冬装。万不得已,只好把之前缴获的日军棉大衣,棉鞋,分发给士兵们充数。

即便如此,也只有不到三万套,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士兵的需求。最后,负责发放物资的军官急得不行,甚至号召火车站的后勤战士脱下衣服,包括自己的衣服,也脱了下来,当场给火车上的士兵换上。这样,才又有600多名士兵穿上了合适的冬装。

不过,即便如此,也是杯水车薪。很多士兵还是只是穿着不到两斤重的冬装,戴着四面漏风的大盖帽,脚踏单薄的胶鞋,就这样踏上了艰苦的征程。

暂时没有冬装,后期从国内补充,也是一个好办法。 只可惜,因为空军力量薄弱,导致美军飞机特别嚣张。它们终日在天上飞来飞去,肆无忌惮地轰炸志愿军的运输线。就算国内准备了物资,也很难及时运送到前线。

在这种情况下,刚进入朝鲜的志愿军们,不得不十几个人盖一床被。好几天连热水也喝不上一口。因为热量严重缺失,行军第一天,就有近千人被严重冻伤。即便如此,十几天后,部队还是紧赶慢赶,到达了长津湖一带。

长津湖是挡在江界之前的天然屏障。它位于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山区,平均海拔在千米以上。因为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向来少有人居。

11月23日,20军在长津湖的西南方向,也就是柳潭里附近潜伏下来。27军奉命潜伏在新兴里,26军作为战略总预备队,在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形成四个包围圈。

11月24日,陆战1师进占柳潭里。那几天,最低气温已经降到零下30多度,即便保暖措施做得不错,很多美军士兵也出现了冻伤的情况。最可怕的是,在治疗的时候,因为血浆会被冻住,连输血都变成了无比困难的事情。很多士兵正是因此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尚且如此,志愿军的情况就更糟糕了。 冬装没有保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经验的严重缺失。 因为他们之前主要在华东作战,没有见过这样的低温。冻伤后,有些士兵甚至干脆把手脚泡在热水里,导致了更为严重的伤害,最终不得不接受截肢的命运。

穿的方面是这样,吃的方面更差。志愿军入朝时,每人最多只背了七斤高粱米,只够在路上吃的。等赶到长津湖时,早就吃完了。虽然还有土豆作为补充,但因为担心引来美国飞机,大家也不敢生火,只能生吃土豆。

如果是常温也没什么。但在冰天雪地里,土豆被冻得像石头一样硬。只能先用体温捂暖,等土豆变软,再啃一层。或者放到嘴里去暖,然后再慢慢啃。

11月27日,长津湖突降大雪。当晚22点,大多数美军士兵已经钻进帐篷睡着了,只有一支巡逻队还在外面警戒。他们并不知道,就在冰天雪地里,甚至就在他们的脚下,埋伏着数不清的志愿军。

这些来自温暖地区的士兵们,没有伪装服,就在身上披白布;没有鸭绒睡袋,就把厚厚的积雪当被盖;没有热水喝,就抓一把雪润喉咙。 他们爬冰卧雪,只为等进攻的那一刻。

终于,漆黑的夜空中,升起了十多颗照明弹!刹那间,山谷里站起来了无数雪白的士兵。他们抖落身上的积雪,开始一步一步向前。胶鞋踩在雪地里,发出沙沙的声音,听起来又悲壮又辛酸。

因为被冻得太久,他们已经不能灵活地活动了。只好慢慢地往前移动。而因为没有太多重火力,他们也不能蓦然发起大规模的冲锋,只能悄悄地接近敌人,尽可能地隐蔽自己。

说到重火力,他们的重火力仅仅是一些轻型迫击炮,面对美军的榴弹炮和坦克,完全没有任何优势。战斗打响以后,这个劣势就变得更加明显了。因为温度太低,超过一半的炮弹打出去以后,都无法成功地爆炸。

当然,交战双方都有轻重机枪。但美军的机枪明显要先进得多。志愿军方面,因为马克沁重机枪是水冷的,在滴水成冰的天气里,基本用不上。每个排有的那一挺轻机枪,也必须保持一定的射击频率,才不至于熄火。但问题是,根本没有那么多子弹可打,所以想保持那个频率也是难上加难。

轻武器方面,每个班只有一把冲锋枪。普通士兵用步枪。但这些步枪,和几十年前打淞沪战役的士兵没有任何区别,大部分是「中正式」和「汉阳造」,还有一部分日本造的三八大盖。

美军突然被攻击,一开始是比较慌乱的。但很快就反应过来,开始用坦克,榴弹炮和轻重机枪组成交叉火网,对志愿军展开了一场居高临下的屠杀。

在敌人火力的扫射中,一排又一排的志愿军倒下了。但更多的人涌上来。他们蹚过被炸碎的河冰,丝毫不顾两条被冻住的裤腿,依然驱动着被裹在裤管里,一点都不能弯曲的双腿,拼命向美军冲去。

虽然这样很费力,甚至有点滑稽,但他们很清楚,在远距离上,自己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只有冲到敌人阵地前,投掷手榴弹,再去和敌人拼刺刀,才能有一点胜算。

当然, 冲锋中途,也可以向美军射击,但很多士兵因为手指被严重冻伤,已经拉不开枪栓,情急之下,只好抱着手榴弹直接扑过去,干脆和美军同归于尽。

这样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志愿军获得了一些战果。其中,为了夺取北面的1282高地,双方从天黑打到天亮。最后,子弹打光了,刺刀折弯了,只能拿着步枪挥向对方,或者干脆扭打在一起,像野兽一样互相撕咬对方。

11月28日凌晨5点,美军被志愿军分割成了五个部分。整个白天,美军都试图把各部队重新连在一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不仅派地面部队进行反攻,更是出动了数百架飞机,对志愿军进行狂轰滥炸。

在美军的轰炸下,很多志愿军的士兵受伤,直接被送到战地医院截肢。战地医院里,还住着很多冻伤的士兵。 有些士兵脚和腿都被冻黑了,鞋一脱下来,脚直接折在鞋里,和腿分开了。有些士兵倒没有这样,但鞋一脱,脚趾头像是红薯一样,也连带着掉了下来。

下碣隅里的情况也差不多。作为美军的一个小基地,这里驻扎着四千人,不仅配备了轻重机枪,坦克,更有12门大口径榴弹炮,阵地前还有各种地雷,最外面拉着铁丝网。

实际上,早在11月27日,志愿军就试图攻打这里,但因为行军地图是从日本人那里搞来的,上面有很多漏洞,迷了路,一直到28日拂晓,才赶到下碣隅里,耽误了进攻的最佳时间。

当天晚上,志愿军向下碣隅里发起进攻。但是,因为美军早有准备,情况和柳潭里差不多。志愿军付出了伤亡惨重的代价,打了一整夜,才占领了东面一块非常重要的高地,并命令58师172团3连的一个排留下,负责守卫。

为确保完成任务,3连连长杨根思亲自上阵。因为知道部队没有重火力支援,士兵们只好拼命往山上带手榴弹。除了带了三个冻土豆,大家其它所有的力气,都用来背手榴弹了。

而美军决心抢回这块高地。不仅连夜反攻,更是开始联系驻守古土里的美军,请求增援。援军得到消息,很快赶来。志愿军得知消息,派人前去拦截,但是,依然受限于武器缺乏,大家只能带着炸药包,仰卧在公路上,试图炸毁坦克。虽然卓有成效,最终也无异于螳臂当车。

11月29日,驻守的美军和援兵会合到一起,先是打了一轮炮,又派出飞机轰炸。炮弹如雨点般落下来,把小小的一块阵地炸得千疮百孔。紧接着是凝固的汽油弹。落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火海。

等火烧得差不多了,美军终于开始冲锋了。虽然死伤惨重,但残存的志愿军士兵,依然高高地举起手榴弹,雨点般地朝山下扔去。

用这种原始而悲壮的方式,志愿军接连打退了美军八次进攻,连美军呼叫坦克支援也没用。通往高地的山坡上,堆满了双方士兵的尸体。

最后,志愿军只剩下杨根思、重机枪排排长和一个伤员。杨根思见状,果断让排长带伤员去汇报情况。虽然很清楚,此一去即是永别,排长还是毫不犹豫地带着伤员走了。毕竟,阵地总要有人守,消息总要有人送。成了英灵,早晚天上再见,何必于一时婆婆妈妈。

排长和伤员走后,杨根思把残存的武器弹药集中到一起,等待着敌人下一次的进攻。上午10点,一阵激烈的炮火后,美军的第九次进攻开始了。 只见杨根思用最后的力气,抱着一个巨大的炸药包,冲到了美军中间……

眼看柳潭里和下碣隅里都这么难打,11月30日,第9兵团打算改变策略,开始打守军相对薄弱的新兴里。守卫新兴里的,是美第7师31团。虽然比陆战1师弱一点,但也是响当当的部队。它组建于一战,曾因为参加对苏俄的干涉作战,获得「北极熊团」的绰号。蓝色的团旗上面,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北极熊。

当天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雪。这一次,志愿军的运气好了一点,这只张牙舞爪的北极熊,最终被志愿军征服了。 在这场战斗中,美军被全歼——这也是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唯一成建制歼灭的美军部队。

12月1日,美军在数十架飞机的掩护下,试图沿着公路向南撤退。第9兵团穷追不舍。在短短的22公里的公路上,美军足足走了三天,最终付出了伤亡1500多人的代价,才撤回下碣隅里,与驻守在此的美军会合了。

第二天晚上,他们集中了所有的火炮,向两侧山地猛轰,试图摧毁志愿军阵地。同时炸毁位于下碣隅里的基地,准备大撤退。

第二天清晨,大撤退开始。最初,他们打算在古土里集结,但考虑到古土里比下碣隅里还要小,大部队挤在一起,更容易被志愿军一窝端,于是决定继续南撤——经真兴里到兴南港。

志愿军方面,继续对美军围追堵截。从古土里到真兴里,虽然直线距离只有有11公里,但大多是崎岖的山路,只有一条单车道公路,1081号高地就在公路边的山上。

遗憾的是,志愿军虽然早早占领了高地,但美军只用一个营,就毫不费力地攻下了高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驻守在那里的连队,已经被成建制地冻死了。他们为了御寒,用毛巾包着耳朵,穿着胶鞋和单薄的棉衣,俯卧在被积雪掩埋的战壕里,每一个士兵,都被冻得像石头一样硬,但每一杆枪,依然齐刷刷地朝着公路的方向。

像这样被全员冻死在阵地上的连队,在第9兵团一共有三个。分别是20军59师177团2营6连、20军60师180团1营2连和27军80师242团2营5连。这三个连队,也就是震惊中外的「冰雕连」。

在冰雕连里,有一位叫宋阿毛的士兵。他是上海人。临死前,他没有等来敌人,却用尽全身的力气,留下了这样几句话——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多么可爱的战士!但这根本就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这是一场久经战火的农业国对发展壮大的工业国的战争。这是一场高粱米,土豆对罐头,火鸡的战争。这是一场不到两斤重的冬装,对防雨帐篷和鸭绒睡袋的战争。这是一场用二十年前的步枪和迫击炮,对飞机和榴弹炮的战争。

古土里有一座桥,叫水门桥。美军想要撤退,必须经过这里。志愿军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早在12月1日,就派人炸毁了这座桥。但是,短短两天之内,美国工兵就又修出了一座木头桥。于是,志愿军再次炸桥。但美军又用钢铁和木板架了一座桥。

志愿军再次派敢死队炸桥。这一次,每人背负一百多斤炸药,彻底把桥的基座都炸了。但美军随即用飞机从日本调来8套钢材,每套1.1吨重,又重新架起了一座载重50吨的新桥。

这一次,志愿军彻底束手无策了。于是,就在钢铁和飞机的绝对优势下,通过这座桥,美军不慌不忙地把自己的千余辆军车、坦克和1万多名士兵都运走了,一路上几乎毫发无损。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战斗,志愿军在后勤上本来就不占优势,此刻更是差不多被消耗光了。 虽然大家还在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坚持对美军围追堵截,但在寒冷的天气中,因为缺吃少穿,很多志愿军士兵依然源源不断地被冻伤,冻死。除了不断地行军,抱着要把美军赶下海的信念,已经做不出任何有力的进攻了。

没有飞机,没有大口径火炮,连机枪的重火力都失去了。一群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士兵,又能爆发出多大的阻击力和杀伤力?更别说在美军疯狂的轰炸下。每一处高地,都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志愿军的尸体。有的被炸死,有的被打死,有的被冻死。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践行了军人的使命,永远值得被铭记,但更值得被记住的,是不要再酿成类似的悲剧。

12月8日,各路美军会合到一起,撤退到咸兴市。半个月后,在多达7艘航母的掩护下,美军不慌不忙地从兴南港运走了20多万人,1.75万车辆以及3.5万吨物资。12月25日,志愿军占领兴南港,也代表着,从此,美军被彻底赶出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

圣诞节的雪花飘落了。两个月前,美国人试图在这个日子,彻底占领朝鲜半岛,而两个月后,志愿军在这个日子,以遍地尸首,换取了惨烈的胜利,为后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