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斯大林格勒将被德军攻破,斯大林急电毛泽东:赶紧派两个师来边境

2024-01-27历史

二战期间,苏联红军扛下了德军百分之65的总兵力,成为世界抗击法西斯最强的力量,令世人侧目。

但是最令人想不到的是,斯大林竟然6次发电给毛泽东,要求八路军派出两个师的兵力支援。

其中一次甚至提出赠送两个师的先进装备,以此作为八路军出兵相助的交换条件。

八路军正规编制总共只有三个师,如果按照要求派出两个师,那几乎就是全部家当了。

面对强势的斯大林,以及驻延安共产国际联络小组,毛泽东的应对之法令人拍案叫绝。

总结起来,就叫「首尾呼应,无懈可击。眼光远大,伺机而动。」

第一次电报请求支援

苏日之间的恩仇,不得不提的是1939年4月爆发的诺门坎战役。

日本对苏联远东地区早已垂涎三尺,为了入侵苏联,他们在诺门坎不断挑衅苏联。

忍无可忍的苏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发动了反击。

苏军以重达31吨的特28坦克直接碾压日本仅重14吨的89式坦克,日本坦克师团仅此一战就损失了大半,无力再战。

日本眼看坦克战不行了,就发动了细菌战。731部队把被病毒投入河里。

朱可夫早料到了这一点,开战以来就一直严令部队,不得饮用河水。反而是日本士兵不知道内情,喝了河水造成上千人中毒,偷鸡不着还蚀了米。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日本人改用大炮攻击苏联阵地。

但是日本大炮的射程太近,非但没炸着苏军,反而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其结果就是被苏联大炮轰了个稀巴烂。

朱可夫决定发起总攻。苏联的飞机、大炮、坦克、装甲车和步兵骑兵齐上阵,日军被包围。

5万4千多人命丧黄泉,只有2000余人突围逃跑,从此日本对苏联就有了永久的怯战心理。这是二战日本迟迟不敢配合德军,从远东进攻苏联的原因之一。

希特勒指挥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对苏联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莎」的侵略战争。苏联因准备不足,甚至来不及组织像样的抵抗。

德军则节节胜利,势如破竹,仅三天之内,就向苏联纵深推进了400公里,消灭苏联红军30多万人,苏联飞机损失超1600架。

屋漏偏逢连夜雨,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兵力超过70万,进行了名为「关东演」的特大军事演习,而且毫不掩饰其目的,就是针对苏联。

斯大林担心腹背受敌,发了第一份电报给毛泽东,以商量的语气请求八路军能否派出一定数量的旅或者团级部队,部署于长城一带。

在牵制日军的同时,采取行动,破坏日军在该地区附近的铁路交通设施。

毛泽东审时度势,他认为全世界共产党人都应该援助苏联的卫国战争,因此他对斯大林的回应是积极的。

他指示八路军应配合苏军作战,但是他有个补充说明,八路军力量不够强大,策略上应着眼于长远的、战略的配合,而不是一两场战役或者战术的配合。

如果单纯地派出几个军事单位,找日本兵干上一仗,这种孤注一掷的军事冒险行为,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从1941年6月22日起,至9月10日,短短三个月,德军以极小的代价,连续取得明斯克闪电战役、基辅包围战役和斯摩棱斯克战役的完胜。

一直到1941年9月9号列宁格勒保卫战爆发,才打破了德军闪击战的神话,双方胶着在一座已成为废墟的城市里面,相持不下。

苏军虽然连败,但是迟滞了德军的行动速度,大量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有效地牵制了大量德军。

尤其是列宁格勒保卫战,把100万德军、1万门火炮、675辆坦克和732架飞机死死缠住,时间长达3年。迫使其他各路德军不得不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

这一次,希特勒选择苏联的首都莫斯科,作为首要攻击目标。

要求支援连续被拒

1941年9月30日,莫斯科会战爆发。

战事进行到11月初,180万德军在1700多辆坦克、1390架飞机和1万4千门火炮的配合下,已经突击到莫斯科外围的最后一道苏军防线前面,距离莫斯科仅8公里的位置,德军甚至能从望远镜里看见克里姆林宫的尖塔。

有句老话叫「福不双至,祸不单行。」

正当斯大林为莫斯科保卫战焦头烂额之时,潜伏日本的红色间谍嫌世界还不够乱,又发来一个坏消息。

日本已经跟德国取得协议,一旦德国攻破莫斯科,他们将对苏联宣战,从远东地区发起对苏联的进攻!

斯大林心急如焚,马上发电一封给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再一次请他派出武装力量到长城一线,作为苏联红军在远东地区的策应。

共产国际也向毛泽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含沙射影地批评我军嘴上希望苏联胜利,行动上却没有任何体现。

毛泽东坚决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认为八路军的实力远远不够,巩固根据地才是当前主要任务,直接支援苏联不但作用不大,反而会招致灭顶之灾。

老天似乎站在斯大林的一边,莫斯科的冬天早早来临,德军的先进装备在极度的严寒天气里,发挥不出正常的效果,苏军趁机发起反攻,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苏联军队在莫斯科会战中胜利以后,多少有点飘,认为最后关头总会取得胜利。

于是在第二年1月8日,苏军发起了天王星(也有人称之为火星)反攻计划。

结果在勒热夫绞肉机战役中,俄军伤亡惨重,被德军莫德尔元帅歼灭近30万人,而德军伤亡仅4万人。

随着天气的好转,德军的战斗力大大加强,在5月份发起了代号「蓝色行动」的夏季攻势。

战役的早期,德军取得了第一次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苏军战损30万人,而德军仅损失2万人。

紧接着德军又以1:30的战损率完胜苏军,攻克了刻赤半岛,此战被称为苏联红军的耻辱之战。

看到德军接连胜利,日军又开始蠢蠢欲动。

遭到连续打击的斯大林烦得要死,他接到了日军在远东边境集结的情报,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再一次发电给毛泽东。

请八路军正规军进至南满地区,袭击日军,破坏交通线。但是电报中同时提到,要跟国民党搞好关系!

这时候的八路军正经历最严重的困难时期,日军对蒋政权采取怀柔政策,转而对八路军进行重点进攻。

在日军对我根据地大扫荡的同时,国民党又实行经济封锁,无故掐断了八路军所有的重要军用物资供应,我根据地不得不开展大生产运动以自救。

还有一件事情,斯大林是知道的,苏联援助中国的抗日物资都是给国民党政府,完全到不了共产党的手里。

他指挥不动蒋介石,只好指使共产党,这事于理也说不过去。

更险恶的是,国民党部分势力勾结日军进攻我根据地。胶东半岛的牙山根据地,8个月的时间里面,就被国民党投降派勾结日伪军扫荡了三次。

在这种情况下,北上支援苏联,无异于飞蛾扑火。

而且电报内容无视国民党恶劣行径,对中共指手划脚,看了都令人生气,毛泽东断然不会给斯大林肯定的答复。

作为夏季攻势连胜的后续,德军于6月底7月初,发起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企图一举占领这个集石油、粮食和工业基地于一身的战略要点。

而且,从这个城市的名字上来看,就知道是苏联的精神象征。一旦占领它,完全可以摧垮整个苏联。

这一次,斯大林也不惜血本,他第四次写了一封电报给毛泽东,说苏联提供两个师的精良装备,请八路军到满蒙边界接收。

赠送装备的诱惑下面,掩盖着一个巨大的陷阱。

指定的交接地点是满蒙边境,其实就是斯大林一直希望八路军牵制日军的位置。

就算八路军能顺利到达该地,再想抽身回来也是不可能了,鬼子会让你如入无人之地,来来回回地行军?

何况八路军长距离行军,在无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可能在赶去的半路上就已经遭遇灭顶之灾,毛泽东予以拒绝。

过了一段时间,第五封电报到了毛泽东手里。

这一份电文就客气多了,没有指定要多少部队,只是说是否能派小量的游击队到满蒙边境轮换交接武器。

毛泽东再一次拒绝,共产党的军队无论人数多寡,都是珍贵的,不能让他去冒险。

伟人的策略

直到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接近尾声,苏联红军已经占据主动,以绝对优势包围了数十万围城的德军。

斯大林担心德日联手作困兽之斗,所以第六次发电给毛泽东,请他派一定数量师或团级规模的部队,部署在长城一线,以制约日军的行动。

不是为了大的战役,只是给日军形成一定的压力,限制它对远东的威胁。

毛泽东以军事家的眼光,敏锐地看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欧洲战场的转折点,苏联此战役胜利后,从此德军将永无翻身之日。

我们再回顾一下,在莫斯科保卫战胜利以后,毛泽东一直没同意支援苏联,说明什么呢?

当然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毛泽东早就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经过分析得出结论,莫斯科的胜利,远远不是真正的转折点。

但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世界格局变了,这将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

他还领悟到斯大林的另外一个战略部署。

欧洲战场结束后,他一定会马上转过身来,收拾占据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不为别的,就为抢占东方不冻港!

斯大林的战略眼光是很长远的,他心里非常清楚,国民党政府肯定会跟美国站在一起。如果不扶持毛泽东,到时候朝鲜的利益他肯定分不到,他的选择只有毛泽东。

其实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日军对苏联远东地区的威胁已是微乎其微。

一是日军早在1941年就发动了珍珠港事件,根本顾不上苏联。

二是苏联远东地区一直保留着100万左右的兵力,装备级别比日军不知高了几个层级。

所以斯大林不厌其烦地给毛泽东发电报,纯粹是为了他以后的利益着想。

到时候东北移交给谁呢?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时候如果把部队事先部署在长城一带,一旦时机成熟,进可抢占东北战略要地,退可保卫冀中根据地、华北等根据地,还能打着协助苏军牵制日军的旗号,师出有名,可谓一石三鸟。

所以,当毛泽东接到斯大林的第六次电报后,马上电令罗瑞卿、杨成武和吕正操等人率各部人马开拔到了长城一线,做好了战略准备。

正如毛泽东所料,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红军完胜,此后虽有几次小规模反复,但是德军已是强弩之末。

苏军一路反击,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以后,德军再无能力掌握战略主动权,再也没能组织起像样的进攻。

苏军势如破竹,一直攻到柏林,占领了帝国大厦,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梦就此被彻底粉碎。

苏军按照雅尔塔协定,于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分东、西、北三路大举进攻盘踞在我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8月末东北全境日军被肃清。

与此同时,长城一带的八路军切断了关内关外的日军联系,抢占先机进入了东北,与苏军进行了秘密换防工作。

结语:

毛泽东历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当别人撺掇他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时,他不会头脑发热,绝不会牺牲民族利益,为自己博取虚名。

当别人批评他是狭隘民族主义者时,他又会对这些幼稚的论调不屑一顾。

他分析、看待问题的角度,远远高于一般人。因而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

他连拒斯大林的4次电报要求,正确分析了国际国内各方势力的此消彼长,抓住正确的时机,既保存了革命力量和胜利果实,又拓展了革命斗争的成果,也帮助了国际友人。

历史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当重新翻开那一页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敬佩毛泽东的远大眼光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