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辽沈决战:卫立煌「身在曹营心在汉」,刘少奇指示他四个字

2024-07-17历史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送心]

1947年底,国民党在东北的地盘在以蒋介石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萎缩后,只剩下长春、沈阳、锦州及附近的一些小城市。

蒋介石很挠头。忽然,他「灵光闪现」,想起来自己的「救火队长」。于是,他一个电话打到法国,催促位列「五虎上将」的卫立煌赶快回国,并到东北上任。

但是,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卫立煌此时早已「身在曹营心在汉」。但事发突然,他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便通过苏联驻法国大使馆给延安的刘少奇同志发去了一封电报。

鉴于卫立煌的特殊身份,刘少奇同志回复了意味深长的四个字。

1年后,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国军」灰飞烟灭。

那么,作为蒋介石「铁杆」的卫立煌怎么成了我们的人?

刘少奇同志给他到底回复了哪四个字的指示?

辽沈战役的胜利和卫立煌到底有多大关系呢?

小胡子的来历

说起卫立煌的人生经历,那是颇有几分传奇色彩。

他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他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他又是毛主席「亲点」的第13号国民党战犯。最后,他在新中国人民政府还担任了一系列要职。

是不是很神奇?

卫立煌生于1897年,比蒋介石小10岁,比周总理大1岁。他的老家是当初的安徽合肥县。他老爹原来是农民,后来因为有点文化,就到县衙门当了差。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4岁的卫立煌立刻剪了封建辫子,加入同盟会。在上海参加的反袁运动中,他往北洋军的兵营里扔过不少炸弹,后南下广东,参加了粤军,并在1917年成为孙中山的卫士,颇受国父器重。

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离开广东。卫立煌则调到粤军宿将许崇智麾下任排长,因战功,22岁就成为最年轻的营长,所以大伙都叫他「小营长」。

卫立煌闻听此言,遂留起来将陪伴他30个春秋的小胡子,以示老成持重。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炮轰孙国父。当年10月,孙国父组织了讨贼军讨伐陈炯明,许崇智任总司令,蒋介石任参谋长。

大战期间,卫立煌巧设「空城计」,叛军不明就里,怕中埋伏,遂撤军。由此,卫立煌晋升团长,并引起蒋介石的关注。

讨贼胜利后,孙中山接见了卫立煌,赞其善战,并赠签名照及合影各一张。此后,无论身处何地,卫立煌都把与国父的合影照摆在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

1924年,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粤军也进行了改编。蒋介石则开始四处拉拢,扩张自己的势力。他每次到国民党元老、也是合肥人的吴忠信家里吃饭时,都会叫上同为合肥人的卫立煌一同前往。

1925年,孙国父逝世,不到半年后,廖仲恺就遇刺身亡。蒋介石趁机逼许崇智下台,然后顺势把粤军精锐编入了自己的嫡系第一军,骁勇善战的卫立煌当然也在其中。

得此大将,蒋介石洋洋得意,而卫立煌却上了火。

这是为何呢?

憋屈的五虎上将

在东征时,卫立煌已经官至补充旅旅长,但编入第一军后,他反而成了3师9团的少将团长,这叫哪门子事?!

所以,卫立煌怎么能不上火呢?

不过,作为职业军人,卫立煌的素养很高,虽然对蒋介石不满,但打仗还是很卖力气。在北伐中,他凭借战功让蒋介石不得不晋升他为14师师长。

在1927年的龙潭大战中,14师力挽狂澜,可结果怎么着?

蒋介石把自己保定军校的两位校友兼黄埔军校的老同事~顾祝同和刘峙都提拔成了军长。卫立煌则「原封没动」,转年还被送到陆军大学「回炉」,实际就是被夺了兵权。

要说卫立煌真是个老实人,就这么被蒋介石横捏加竖捏,都没产生什么二心,反而在替蒋介石进攻苏区时,照旧拼死拼活。

第四次反「围剿」时,卫立煌带着14军与红四方面军激战。因为张国焘的错误指挥,14军兵不血刃就占领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军政中心~金家寨。

这下可把屡战屡败的蒋介石乐出了鼻涕泡儿。他先亲自慰问,随后不但给卫立煌发了超大的红包,还在金家寨新建了一个县并命名为「立煌县」。

要知道,在这之前,国民党政府用人名命名的县,只有广东的中山县。而第二个就是这个立煌县了。由此,卫立煌名声鹊起。

不过,这个事得细品。

尽管卫立煌立下「不世之功」,但蒋介石奖励给他的只有钱和虚名,像安徽省主席这样的封疆实位可没给他。而与卫立煌资历差不多的顾祝同,当时已经是江苏省主席了。

不久之后,蒋介石把卫立煌调到江西当了赣江「清剿」总指挥,可他上面还有个顶头上司~陈诚。这让老实人卫立煌实在是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干脆撂了挑子。

这下好,正中蒋介石下怀。蒋介石当时把撤职文件都拟好了。最后还是熊式辉往来斡旋,让卫立煌赶快住院「做了个小手术」,并补上一个病假条,才把这事给「糊弄」过去。

1933年11月,「福建事变」爆发,蔡廷锴和蒋光鼐率十九路军竖起义旗,成立了福建人民政府。蒋介石大惊失色,生怕反他的势力搞一个大联合。于是,他厚着脸皮又把卫立煌请出了山。

凭借镇压福建人民政府的大功,卫立煌在1935年终于熬成了国民党中央执委,但封疆大吏的缺儿还是没他事儿。

当时的蒋介石嫡系中央军有5名上将被人合称为「五虎上将」,就是刘峙、顾祝同、蒋光鼎、陈诚和卫立煌。这5位在北伐时都是第一军的团长,可谓和蒋介石的关系最铁。

但即便如此,蒋介石也会「厚四薄一」。厚待的四位都是「黄埔嫡系」出身,而卫立煌既不是浙江人,也和黄埔军校没关系,所以到头来,他只能是嫡系中的杂牌军。

蒋介石对卫立煌的评价是「能打仗,但没政治头脑」。这个所谓的「没政治头脑」就是卫立煌不会揣摩他的心意,更不会拍马屁。

而且,蒋介石还干过一件让卫立煌毛骨悚然的事。

有一次,卫立煌在休假时,和朋友打麻将。突然,蒋介石打来长途电话,上来就「很关切」地问道:「今天手气怎么样呀?」

这多恐怖。蒋介石就是要告诉卫立煌:不管你在哪,我都有人盯着你!你对我要忠诚哦!

放下电话,卫立煌开始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对老蒋这么死心塌地,他值吗?

发现新希望

「西安事变」前,蒋介石又把卫立煌顶到了「剿共」的最前线,任命他为「陕甘宁边区总指挥」,同时还拉上了张学良和杨虎城。

可等到「西安事变」枪一响,卫立煌、蒋鼎文、钱大钧等一众将领都跟着蒋介石成了「阶下囚」。

卫立煌深知自己欠下红军很多血债,心想「这回算完了!」但我党却不计前嫌,倡导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事变和平解决后,「死里逃生」的卫立煌感慨万千。

在蒋介石手底下混迹20余载,卫立煌虽能隐忍,但「好人、坏人」还是能分辨得清清楚楚。

全面抗战爆发后,卫立煌成了阎锡山的副手,担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阎锡山老奸巨猾,我党、国民党、鬼子他都不想得罪,于是就把指挥权全都交给了卫立煌。于是,卫立煌在名义上成为八路军的上级领导。

平型关大捷后,卫立煌亲率第14集团军与八路军一起同仇敌忾,血战忻口。战役期间,八路军120师不但截断日军退路,陈锡联还率部突击阳明堡机场,击毁日机24架。卫立煌率部死战不退,把鬼子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寺内寿一都逼到前线。

血战之时,刘峙等国民党其他将领作壁上观,导致卫立煌被日军前后夹击,最终不得不率部撤出战场。经此一战,卫立煌的思想发生了彻底转变,开始主动接近我党,并与周总理这位老领导见了三次面。

那「老领导」这关系是从何说起的呢?

原来在1925年的东征中,周总理正是东征军的总政治部主任,卫立煌是补充旅旅长。在 1926年的北伐中,周总理是军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军1师党代表,卫立煌是3师9团团长。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卫立煌更是把周总理当成了救命恩人。

所以,卫立煌对周总理一直非常敬仰。这3次会面虽然都很短暂,但却让卫立煌对我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彼时,他身边的秘书叫赵荣声,是卫立煌从八路军这边点名要过去的记者,可事实上,赵荣声是刘少奇同志特意安排在他身边的一颗「冷棋」,而且对推动卫立煌亲近我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卫立煌在1938年4月对延安的访问就是他一手促成的。

当时,卫立煌准备得非常仔细,不但让赵荣声帮他写了一篇在「抗大」的演讲稿,而且还连夜翻阅了很多我党的期刊报纸。出发前,他还在赵荣声面前进行了演讲的演练。

4月17日,卫立煌一行来到延安。按他自己的话讲:这辈子都没受过如此热烈而隆重的欢迎。毛主席率我党众多领导迎接这位贵客,并设宴款待。在得知卫立煌准备演讲后,接待同志特意安排他在当天下午就参观了「抗大」。

演讲地点是在抗大大操场。卫立煌一上台,学员们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各种口号此起彼伏。这下,卫立煌也是激情澎湃,完全没用准备好的稿讲。

他通过自己的经历,说明只有和八路军合作,抗日才有希望,并表示今后将与八路军密切合作,要向我党学习,向八路军学习,要抗战到底。他每讲一段,学员们就大呼口号,而越呼口号,卫立煌就讲得越带劲。

虽然延安之行只有一天,但这足以让卫立煌发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他言而有信,不负毛主席所托,给八路军拨出了大批弹药物资。不久之后,他又让赵荣声给他讲讲通俗易懂的共产主义理论,还会见了朱德老总、刘少奇同志,甚至很认真地提出要加入我党。

当赵荣声把这事跟刘少奇同志汇报时,刘少奇同志吓了一跳,对他说道:「你胆子挺大!敢打蒋介石心腹的主意!这样对我党没有好处。你在卫立煌身边呆下去就是胜利!」

1942年,因为蒋介石对卫立煌与我党走得太近非常不满,就找借口又把他架空。卫立煌则干脆告老还乡。

1943年,中国军队在缅甸失利,蒋介石又想起来数次救自己于水火的「五虎上将」。于是,卫立煌接替陈诚担任了远征军司令。在他的率领下,中国健儿卷土重来,捷报频频。他亲临前线的照片被美国【时代周刊】发表,威名远播海外。史迪威赞誉他为「国民党军中的常胜将军」。

可到了抗战胜利,蒋介石又来了一回过河拆桥,这回他用的是什么损招呢?

历险归来

鬼子被打跑了,蒋介石开始大肆封赏嫡系,而卫立煌呢?

蒋介石美其名曰派卫立煌出国考察欧美,实际上则再次解除了卫立煌的兵权。

卫立煌心知肚明,但随着蒋介石发动内战,他干脆不想回国了。

转眼到了1947年底,东北战况已经让蒋介石挠墙。

东北「国军」的第一任「主帅」熊式辉因为损兵失地,被蒋介石撤职。

第二任「主帅」陈诚的表现也是越来越拉胯,以至于他干脆以看病为借口,一个劲地要求蒋介石把自己「捞」回关内。

「水深火热」之际,蒋介石又想起来自己的「救火队长」,于是一个越洋电话打到法国,催卫立煌赶快回国去坐镇东北。

这让卫立煌很是头疼,于是,他通过苏联驻法国大使馆给延安发去了电报,商量一下下一步该如何是好。

鉴于他的身份太过特殊,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给卫立煌回复了四个字:相机行事。

卫立煌心领神会。

其实蒋介石这次又留了个心眼,说是让卫立煌在东北当「主帅」,并给了军事指挥权,但卫立煌连身边的警卫团都指挥不动,而且还有特务随时监视。

既然不好带兵起义,卫立煌就干脆「相机行事」,在沈阳一呆,天天练兵,不管哪的「国军」被我军打得如何哇哇叫,不管蒋介石如何死催活催,他一律不救。

1948年10月,蒋介石迫不得已飞到沈阳,亲自指挥,但卫立煌还是按兵不动。而廖耀湘在听了蒋介石「稳扎稳打」的命令后,成了我军的俘虏,为「辽沈战役」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东北「国军」精锐灰飞烟灭。

这下气得蒋介石暴跳如雷,把卫立煌运回南京,革职问罪。

可就在这个当口,「奇迹」发生了。

12月25日,我党发布了国民党43名战犯的名单,蒋介石当仁不让地位列榜首,而卫立煌则是毛主席「亲点」的第13号。

蒋介石一看大伙都是战犯,就饶过了卫立煌,只是把他软禁起来。

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上台,放松了对卫立煌的监控。春节后,卫立煌一家逃出虎口,辗转到香港定居。也就是此次,卫立煌为了化妆瞒过国民党特务,特意剃掉了自己的小胡子。

当时,国民党特务在香港活动很猖獗,所以卫立煌一直深居简出。1955年初,心思缜密的周总理为保万全,委托卫立煌夫人的侄女给卫立煌夫妇写了一封信,信中特意写了一句话:「姑父在太原认识的好朋友,邀请您和姑父归来。」

卫立煌一见信,立刻明白了这是周总理在邀请他回到新中国。

1955年3月,卫立煌一家抵达广州,再次受到我党的热烈欢迎,并在6月迁入北京新居,安度晚年。

1960年,卫立煌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

行文至此,卫立煌将军对我党事业的贡献已无需多言。

但最后还是要慨叹一下,蒋介石真是机关算计,反误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