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祝枝山:人生不顺的时候,做个有实力的「边缘人」

2024-01-28历史

人在社会上,不能不和群体打交道。

但是人群里,不可能每个人都在中心位置,总得有人在边缘徘徊,也有人使劲往前拥挤,希望抵达中心。

所谓人往高处走,也可以说是人往群中心走。

按照「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逻辑,当一个人长期在边缘的时候,意味着被冷落,自身价值不高,人生处处受挫的局面,是令人害怕的。

当人被孤立了,彻底出局了,就更糟糕了。

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 祝枝山 ,从小苦读书,九岁能写诗,但多次考试不利,十九岁中秀才,乡试五次后中举,七次科考也不中进士。以举人身份授予官职,不到十年就退场了。

一生都没有到「中心位置」,常常不顺,但是不妨碍他好好活着。毕竟,他是一个有实力的边缘人。

01

被人边缘,是因为你善于独行。

祝枝山,长洲人,相貌奇特,右手 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

祖父、外祖父都做官,因而家庭还算富有,读书、科考就成为了他的主业。

二十多岁的时候,很多人称他为「天下士」,认可他的才气。

既然有才学,那就应该很快能一举高中。可是他却屡战屡败,五十五了,还是学生。

有人怀疑他的能力,他却多次写文,指出科考的弊端。

当年,科考的内容以程朱理学为唯一的标准,各种答案,不符合理学,就不会得高分。这无疑是「孤注一掷、狭隘、刻板」的。

诗曰:「何苦入尘网,山高可啸天。」

说实话,很多人为了功名,不惜去学讨厌的八股文,最后被同化了。

不能高中的人,不是才学不高,而是不愿意被同化,从而常常格格不入,因此被边缘化。祝枝山就属于这一类人。

当儿子祝续考上进士之后,祝枝山索性就不去科考了。不是水平如何,而是已经看透了科考的本质。

有句话说得好:「不是你的伞,别去躲雨;不是你的菜,别伸筷子。」

当群体在说话的时候,你沉默,就变成了特别的人;群体在朝前走,你退一步,就特别厉害了。不一样的举动,另类,但也是自己独自一类。

02

被人边缘,本是你边缘别人的过程。

五十多岁的祝枝山,经过推举,去了广东兴宁县做知县。

他发现当地文化落后,马上就进行文化教育。

偷盗也很严重,他就斗智斗勇,一次性逮住三十多名盗贼,人们拍手称快。

【怀星堂集】如此描述祝枝山 :「治政有方,非专以文才自放者。」

可是他发现很多同僚,贪腐为主,根本不为百姓办事。于是,自己做官也很难受。

当他被提拔为应天府通判的时候,就以年纪大,病痛多为理由,辞官了。

他一次次和贪腐的人划清界限,辞官是最彻底的一次。

可见,职场里,他被边缘的过程,也是他主动边缘别人的过程。一点都不难过,反而有独善其身的喜悦。

有一天,一位贪官请祝枝山写对联,希望见识一下书法艺术。

他挥笔写下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在场的人目瞪口呆,贪官火气很大。

他不慌不忙地说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大吉大利。」

说完,他扬长而去,留下一群不知所措的人。

遇到不好的群体,你还往前凑,这不是要做「贼首」?

发现自己站在恶人群里,还乐悠悠,这不是「恶鬼群舞」?

主动做一个边缘人,这不是你没有用,而是你实力雄厚,不屑和大家成群结队。

有人说:「孤独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

站脏兮兮的群里,你无处安放自己,这是很孤独的,不如一个人回家,坐在窗户边,看山水,听风,或者躲在小楼看书。没事,一个人打个盹,也是幸福的。

03

被人边缘,你恰好可以做回自己。

没有了科考,也没有了官职。恰好有了「无丝竹之乱耳」的美妙。

闲下来的祝枝山,更加专注于书法。

辞官回家的路上,经过武林寓昭庆寺,看到赵文敏所书【圆觉经】。他认真琢磨,闭关月余,然后抄写了【圆觉经】一卷。

同时,他还拜访同样爱好书法的人,一起学习。有记载,如此说:「玄赐兼谢周师精髙之效书奉并望和篇。」

有人如此评价祝枝山:「生活即狂草,狂草即生活。」

没有了外人的打扰,自己要如何做,就如何做,更加自律。从而见证了,自律者,出众的局面。

人在春野,不妨碍你做诗人、农人、画家;草木在荒野,不妨碍自己开花。

兰花是深谷,才有了幽香,搬到大城市,反而会凋零。人也是如此,有个性的人,被群体左右了,就是困兽犹斗,郁郁而终。

人生几十年,做自己,管他边缘 不边缘?

04

人这一生,要学会打太极拳。

你可以推别人,把不喜欢的人推开;若是你推不动别人,那就借别人推你的时候,顺势就到更远的地方去。

那些主动边缘化的人,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积极向上,但是不求谁一直同行。

对事情保持自己的论断,不屈服于群体的言辞,而是服从自然规律,科学发展。

就算一辈子不出风头,也没有关系,快乐是自己的。功名是无用的。

冬日里,别人都去北方看雪,但不妨碍你去南方看花。

靠一边,转身走,风景这边独好。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