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粟裕三次提建议改变军委战略,中央连发7封电报:就按粟裕的来

2024-04-28历史

1947年3月16日上午,孟良崮战场传来张灵甫被击毙的消息,华野各部队得知消息后,或总结、或报功、或休整,全军上下均以为战事结束,整编七十四师被全歼。然而此时的华野副司令员粟裕正在指挥室埋头案牍,仔细核实华野各部队上报的伤亡数字,经过反复核查之后,发现七千敌军不知去向。随后粟裕便命令部队前往孟良崮搜查,果然不出粟裕所料,在孟良崮山沟中,发现了这伙敌军,华野立即将之全歼。

粟裕打仗向来以冷静沉着、严格细致著称,正是由于粟裕身上具备的优点,才使他从解放军将领中脱颖而出。而在解放战争中,若论敌军最密集的战场,无疑是华东战场,而正是由于华东战场敌军密集,战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华东战场也是军委下达战略指导最多的战场。

然而粟裕作为战区指挥官,却三次改变军委战略,最后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以至于中央去电:就按粟裕的来。

粟裕向中央发动了哪三次建议?面对军委信任,粟裕又是如何妙手连连将国民党军打得晕头转向?

本期我们一起聊聊关于粟裕三次改变中央战略的事。

穿越陇海线,实现华东战场的艰难转折

孟良崮战役后,国民党军实行密集靠拢的战法,步步朝着华野根据沂蒙山区挺进,面对占据兵力装备优势、密集逼近的国民党军,华野如何在粟裕的带领下实现艰难转折呢?

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吸取了整编七十四师被歼教训,重新整编进攻兵团,以9个整编师的主力集中于莱芜至蒙阴之间不足50公里的宽阔地带,部署战阵,同时不断囤积大量的后勤补给和武器装备。

当时粟裕为了围点打援,几次包围国民党孤立之敌,张网以待国民党军主力来援,意图将国民党军歼灭于运动战之中。但国民党军畏惧同华野野战,同时对粟裕围点打援战法印象颇深,所以几次行动难以达到分割敌军的目的,战略目的难以达成。

于是,休整过后的国民党军又集中了9个整编师的兵力对山东解放区发动了进攻。面对国民党军的攻势,为了缓解华野在山东的压力,同时为今后中原战略经营,军委命令 刘、邓 指挥中野南渡黄河,进入鲁西南作战,两军之间作战略配合。

粟裕得知刘、邓即将挺进鲁西南之后,明确了华野下阶段主要作战任务: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配合刘邓的行动。

1947年6月,刘邓出师在即,为了实现华野对刘邓的战略配合,军委指示:华野派出二到三个纵队出兵鲁南、二个纵队出兵泰安以西、在正面部署4个纵队,实现远距离出军,将华野兵力分散转至外线。

华野分兵之后,陈世渠、唐亮指挥三个纵队兵力向泰安挺进,歼灭守军73师一个旅,随后向枣庄、泗水挺进,同向南而来的中野实现遥相呼应,严重威胁了国民党中原重镇徐州的安全,最后国民党抽调整编第五师等共计7个整编师另加两个旅的兵力回援徐州。随后叶飞、陶勇纵队攻克滕县,向北配合各部队寻机歼敌。位于内线的四个纵队,在粟裕的指挥下,在南麻全力围歼 整编十一师

南麻战役由于天降大雨,华野炮弹潮湿,缺乏重武器的攻坚战难以速战速决,最后变成了消耗战,而国民党第八军占领了华野后方临朐,不占天时地利的粟裕只好命令华野撤军。

七月分兵之后,虽没实现歼灭整编十一师的任务,但实现了集中兵力,分散国民党军的战略目的,国民党军战略进攻被打破,山东战场上华野逐渐占据战略主动。

1947年6月,中野挺进大别山后,鲁南地区大量国民党军追击而去,为了打开鲁西南的局面,粟裕向中央提出了:总的意图是将战争引到国民党区域。粟裕提出华野国统区作战,无疑是将外线进攻的重任挑在了华野肩上,此时全国战场的中心也由山东战场改变为中原战场,在战略上大大减轻了中野的压力。

粟裕经过深思熟虑后,命令陈唐兵团迅速穿越陇海线,向河南腹地开进,大张旗鼓吸引国民党军北进。华野作战后勤补给来源主要为山东解放区,因此此次陈唐兵团失去后勤依托在陇海线出击,令国民党军着实意外,便仓促展开追击。

国民党军仓促行动,渐渐各部之间协调混乱国民党整编五十七师逐渐进入粟裕眼中,1947年9月陈粟集中7个纵队在鲁西南张网以待,在沙土集战役中歼灭整编五十七师9000余人。沙土集战役后,陈唐兵团挺进了豫皖苏,同刘邓、陈谢形成品字阵,自此之后,华野改变了山东战场的不利态势,开始经略中原。

斗胆直陈,豫东大捷打破中原僵局

国共两军之间战役中心由山东战场转移至中原战场,此时中原地区国民党集中了25个整编师的兵力,沿着以陇海路为中心的地区,实行重点防御。那么面对中原战场上国民党军兵力密集的情况,粟裕如何奇思妙想,将国民党中原防御体系捣毁呢?

进入1948年之后,随后国民党军山东战场上重点进攻被击败, 蒋介石 在昔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建议下,部署地方部队戍守交通要点,将精锐力量作为维持交通线和担任城市救援的任务,确保中原地区交通补给线的畅通。

通过实现平汉线、津浦线、陇海线畅通,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构筑一张大网,对中原地区解放军形成压制之势。在兵力部署上,国民党集中13个整编师兵力守备重点城市,以12个整编师加上4个摩托化快速纵队,组建四个机动兵团,往来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

国民党此时在中原的防御系统,与抗战时期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囚笼政策如出一辙。由于中原地区地形平坦,视野辽阔,国民党军的机动作战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任何一点遭遇解放军攻击,国民党军都可以实现快速增援。

面对国民党在中原战场的部署,调动分散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兵力,成为推进解放战争进程的紧要之事。为此军委于1948年2月初,向华野致电,决定让粟裕率领华野1、4、6纵队南下,向闽浙赣边区挺进,牵制中原地区国民党军回援江南。

粟裕身为一线的指挥官,对于战争有着自己的理解,多年来的战场经验,使得他不断总结战争规律。经过长时间对中原战局分析,粟裕认为,此时的率领三个纵队南下,难以达到让江北国民党军回援的战略目的。

粟裕分析:军委决定集中三个纵队的力量深入敌后,向闽浙赣地区挺进,执行任务中存在巨大的困难,进入江南后,队伍必将陷入无依托、无后勤的境地,经过长途跋涉和沿路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三个纵队南下必将损失一半兵力。然而以不足十万的兵力,在闽浙赣地区进行战略机动,必将陷入打仗打不了,小仗打了起不了太大作用的状况。

此外江南地区河谷纵横,国民党精锐部队如第五军、第十八军皆为机械化部队,必然不肯深入江南泥泞之地。如果此次粟裕率军南下闽浙赣,不能调动国民党军中原主力第五军、第十八军南下,则无法达到让国民党军回援江南的战略目的。此时中原战场敌我双方正处于僵持不下的关键时刻,倘若能集中更大规模兵力在中原用兵,成建制歼灭国民党军于黄淮地区,同样能起到扭转中原战局的作用。

粟裕将自己的想法发送给了军委,用了「斗胆直陈」四个字。

身处河北阜平县城南庄的 毛主席 在收到粟裕来电之后,回电粟裕北上中央商量。当4月28日,陈毅、粟裕两人来到城南庄之时,毛主席亲自出门相迎,这在毛主席的生平中,是极其少见的。

随后粟裕和中央领导商量有关这一问题的相关事宜,毛主席听罢之后,完全同意了粟裕的意见,但表示粟裕要准备好歼灭第五军的决定。粟裕否定了军委意见,在毛主席面前立下了军令状,这为今后的豫东战役大胜奠定了基础。

豫东战役爆发后,粟裕先攻开封,后围区寿年兵团于龙王店、帝丘店地区,蒋介石闻讯立即电令邱清泉增援,在桃林岗地区,粟裕已经将宋时轮纵队放在那里,等待着国民党的援军。在桃林岗阵地前,邱清泉的第五军难以前进一步, 蒋介石 得知区寿年兵团危局面,亲临桃林岗上空督战,给邱清泉下死命令。尽管如此,最后国民党军在桃林岗依旧难以突破,粟裕成功将区寿年兵团吃掉。增援而来的黄百韬兵团,也被粟裕的猛攻吓得心惊胆战,不敢追击。

豫东战役之后,粟裕以伤亡3.3万人的代价,消灭国民党军9.4万兵力,一举改变了中原战场的形势,此后国民党军仅一个兵团的兵力也不敢出动,此后国民党军的行动多是几个兵团行动。

围点打援,张网以待杜聿明

豫东战役结束后,中原战场的形势为之一变,解放军逐渐处于战略机动位置,在中原地区占据先机。当时山东战场仅有一个济南城孤悬于解放军包围之中,在这场战役中,粟裕再次提出了建议,对当时战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1948年7月,华野山东兵团拿下了兖州,将国民党徐州和济南之间的联系一举切断,此时军委判断,将国民党在山东的唯一据点拔除,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动 济南战役 。在攻打济南的时候即将开始之时,当粟裕将自己的想法汇报给军委,一边攻打济南,一边打击国民党援军。

军委不禁为粟裕的胆略感到佩服。在当时华野机动兵力不过30万兵力,然而当时的济南、徐州都是国民党的战略中枢之地,部署该地区的国民党军机动兵力有28万人,况且当时的济南城防坚固,国民党军集中十几万兵力死守济南,如果攻城集团兵力不足,极有可能让战事陷入长期消耗。

于是军委同粟裕就济南战役部署一事进行了讨论,双方之间往来信件多达七封急电。经过双方之间的反复磋商,军委认识到了粟裕战略的可行性,于是同意了粟裕的方案。当时华野部署在攻城集团兵力为许世友指挥的14万人马,而粟裕率领的18万军则部署于在邹县、滕县地区和城武、金乡、 巨野、嘉祥地区严阵以待,等着国民党军的进攻。

9月16日,济南战役爆发,王耀武面对华野攻城集团的进攻,向徐州的国民党军苦苦求援。不久之后,华野攻城集团突破了济南的外围防线,蒋介石紧急命令时任徐州「剿总」副司令 杜聿明 率领第二、第七、第十三兵团由新安镇地区向徐州集结,准备沿着津浦铁路向北攻击,会同济南城中的王耀武内外夹攻华野部队。

然而国民党军行动迟缓,一直到9月24日之时,国民党第七、第十三兵团尚在集结之中,当国民党第二兵团进抵曹县之时,得知济南守军已经被华野全歼,立即仓皇南撤。国民党军的意外之举,使得在运河张网以待的粟裕所部,没能同国民党军交上手。

在这次战役中,粟裕和军委往来急电多达七封,实现了双方之间的默契交流。在这次战役中,粟裕充分理解了军委的战略意图,对于中央济南战役中的安排做了合理的补充,有这样能够和军委达成高度默契的将领,这也许就是军委对粟裕的无限信任。

正是由于军委能够唯才是举,对于粟裕这种提出不同意见的将领,不拘小节予以重用,才能为粟裕提供发挥军事才能的舞台,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