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4年,邓颖超找到周总理说了一个悄悄话:邓子恢的儿子太像林老

2023-12-24历史

1954年,邓颖超找到周总理说了一个悄悄话:邓子恢的儿子太像林老

周总理回到家后,与邓颖超交流了这一件事情。邓颖超提到,她觉得邓子恢的儿子邓苏生与林伯渠长得十分相像。

这引起了周总理的关注,于是他立即派人进行调查。经过调查,才发现原来是领错了孩子。

当时,邓子恢也知道这孩子其实是林伯渠的,但仍然错误地将他带回了家。

为什么会领错孩子,以及为什么选择将错就错,这其中涉及到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一些隐情。

1934年是个特殊的年份,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在这一年失败了。这一失败主要归因于王明的「左倾」领导,他对毛主席正确政治路线的否定导致了「长征」的发生。

「长征」是一次艰险的战略转移,途经的地形充满了难以想象的困苦和危险。与此同时,邓子恢的孩子刚刚降生,需要得到细心照料。

然而,由于长征的极端困难,将孩子带上是不可行的选择。因此,邓子恢夫妇只好寻找其他安置方案。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无论放在哪里都让人牵挂。在这关头,邓子恢夫妇想到了林伯渠的夫人范乐春。

范乐春不仅是红军家属局长,还与邓子恢的夫人黄秀香是老乡。此时,黄秀香认为范乐春是她最信任的人。

黄秀香并非希望范乐春收养孩子,而是期望她能够为孩子找到一个好人家,让孩子安全成长。当黄秀香将孩子托付给范乐春时,她泪流满面,眼巴巴地望着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心如刀绞。

范乐春看着黄秀香母子分离,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悲伤。随后,她向黄秀香保证一定会为这个孩子找到一个好人家,绝不让孩子受委屈。

听到范乐春的安慰,黄秀香心中稍感安慰。她深知范乐春是一个可信赖的人,因此毅然决定与孩子告别。

随着黄秀香与孩子逐渐离去,她的心仿佛被挖空一块。直到抵达部队,她才将全部心力专注在这次的战略转移上。

黄秀香并不知道这次分别将成为母子最后一面。在游击战中,她不幸负伤并被敌人俘虏。残忍的敌人最终残忍地夺去了她的生命,临终时,黄秀香心中所牵挂的只有新中国和她刚刚降生的孩子。

当时的环境非常艰难,在范乐春抱着黄秀香的孩子时,她也看到了自己刚刚出生的孩子。范乐春心中已有两个孩子的去处,因为她要同时将黄秀香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送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没有哪个母亲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但是在国难当头,顾不得太多。范乐春现在需要在闽西展开游击战,孩子们绝不能陪在身边。

于是,范乐春找到了自己的堂哥堂嫂范美宏一家,将两个孩子托付给了他们。两人从事小生意,生活条件较好,人品端正,是值得信赖的人。范乐春相信他们能够好好照顾这两个孩子。

因此,范乐春与黄秀香一样,与两个孩子做了彻底的分别。由于范乐春在游击战中过度劳累,最终病逝。

然而,两个孩子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意受到影响,渐渐地变得难以维持。范美宏一家的经济状况逐渐恶化,甚至一度为温饱发愁,对家中的两个孩子充满愧疚之情。

然而,更令人担忧的不仅仅是温饱问题,还有国民党军队对「红孩子」的迫害。虽然温饱问题或许还能想办法解决,但一旦孩子被发现是「红孩子」,安全将成为难以保障的问题。

有一次,范美宏受到了国民党的询问,对他们家为何有两个年龄相近的孩子提出疑问。

范美宏回答说这两个孩子是双胞胎,但是国民党发现两个孩子并不相像,于是追问为何双胞胎不像。

范美宏解释说,并非所有双胞胎都长得一样,他建议国民党可以询问周围的邻居作证明。

这番话消除了国民党的疑虑,尽管这次逃过一劫,但下一次是否能蒙混过关仍是未知数。

范美宏夫妇感到十分后怕,考虑着将两个孩子分开,这样更为安全。于是,他们决定将邓子恢的孩子留在身边。

范美宏的妻子郭发仔认为邓子恢的孩子身体较弱,因此不太放心将其送到外面。

于是,范美宏夫妇找到了无儿无女的赖兆枝和满姑,希望两人能专心地疼爱林伯渠的孩子。

果然,两人收养了林伯渠的孩子后,对他充满了爱,将所有的关怀都给予了他。

然而,在一次意外中,造成了无尽的懊悔。有一天,赖兆枝带着孩子上山放羊,由于林伯渠的孩子请求,她同意让孩子陪同。

山上杂树丛生,地势崎岖,极易不留心地绊倒。当时年仅5岁的孩子不慎摔下了悬崖。

幸好悬崖并不高,林伯渠的孩子并未生命危险,但却导致了永久的腿部伤害,行走时会略显跛脚。

尽管已经脱离了上一次的不幸,但对于孩子的照顾却更加慎重,生怕再次发生意外。

幸运的是,林伯渠的孩子在养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未再经历任何危险,安全地成长为了一名成年人。

相反,邓子恢的孩子虽然没有经历过危机,但生活并非尽善尽美。

尽管家中生意逐渐下滑,但他仍然不放弃孩子的教育。为了让孩子上学,即使生活拮据也要勒紧腰带。

然而,在邓子恢的孩子11岁那年,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范美宏去世了。这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家计落在了郭发仔的肩上,而邓子恢的孩子表现得十分懂事,不愿母亲过于劳累。于是,他选择辍学成为学徒,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赚取生活费,分担家庭的负担。

学徒的生活非常辛苦,每天都要承担沉重的体力劳动。尽管如此,尽管饭菜简陋,他依然艰难维持日常生活。

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子恢的孩子生活得像家畜一样,居住环境似乎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在我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终于迎来了胜利解放。

百姓迎来了崭新的生活,不再为苦难日子提心吊胆,每个家庭都沉浸在解放的欢乐中。

在解放后,范家显得格外庄重。范家的母亲把邓子恢的孩子叫到一边,神情严肃。

邓子恢的孩子见到母亲严肃的表情,意识到母亲要谈论重要的事情,便换上了严肃的神情,静静地倾听。

母亲说:「孩子,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其实不是我的亲生儿子,你的亲生父母是解放军。」

得知自己不是亲生的,邓子恢的孩子感到震惊。母亲和养母对他都十分重要。

既然已经解放了,他是否可以见一见亲生父母呢?

与此同时,邓子恢在解放后迅速写信请老乡帮忙找寻自己的孩子和林伯渠的孩子。

得到大家的协助后,消息很快传到了两个孩子的耳中,两位养母也为他们的认亲做好了准备。

作为第一任养母,郭发仔最了解情况,但由于年龄较大,行动不便,于是她让自己的侄子陪同两个孩子到武汉认亲。

一行人迅速抵达武汉,首先见到的是邓子恢和他的新妻陈兰。

邓子恢在见到一行人后非常热情,迅速安排就座,并迫不及待地询问哪个孩子是他的,哪个是林伯渠的。

于是范美宏的侄子将两人的身份告知邓子恢,至此两人的身份真相大白。

在确认两个孩子身份无误后,邓子恢非常激动,随后迅速拿起旁边的电话,联系到了林伯渠。

邓子恢的手微微颤抖,当他听到林伯渠的声音时,终于激动地说出:「林老,孩子找到了!」

这时两个孩子仅15岁,尽管年龄相仿,但长相还是有些不同。

随后,陈兰觉察到范家的孩子似乎更像邓子恢,于是建议进行鉴定,确认一下。

然而,邓子恢并不同意,坚持强调赖家的孩子是他的儿子,就是他的儿子。

有人曾分析为何邓子恢如此坚持,可能是因为赖家的孩子在早年摔跛了腿。

考虑到林伯渠年事已高,孩子不多,邓子恢担心林伯渠无法承受得知自己的孩子摔跛了腿的打击。

因此,邓子恢想着,不如将错就错,让赖家的孩子留在身边。

他认为两个孩子都是革命的后代,是党和国家的儿子,跟谁生活都是一样的。

于是,两个孩子就这样「认错」了。

随后,邓子恢的孩子改名邓苏生,林伯渠的孩子改名林秉苏。

尽管两人「认错」,但他们都有着光明的未来,因此以这样的身份生活了下去。

由于年龄相仿,两人很快成为了十分要好的朋友。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许多人发现林秉苏越来越像邓子恢,这才搞清楚这次的抱错事件。

起初,得知这个认错事件后,两人就像当年得知自己不是亲生的时候一样感到震惊。

但很快两人接受了这个现实,最终选择回到各自的亲生父亲身边,并进行了再次的改名。

邓苏生改为林苏生,林秉苏改为邓瑞生,如今两人终于回到了自己亲生父亲的身边。

在两人成年后,已经具备一定能力,决定回到之前的家庭照顾养母。

尽管家中的养母并非亲生,但对两人的养育之情胜似亲生,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在养母身边尽孝道。

得知两人如此懂得感恩之心后,商定下,两人都回到了之前养母的家中,报答养母的养育之恩。

在养母去世后,两人也为未来的生活做出了决定。

林苏生回到老区,在赣州市工作,由于林苏生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法律系,最终在赣州中级人民法院工作,这时他的身边也有一个人陪伴。

林苏生与农家女刘有发结为连理,在这个自己成长的地方,有着养母和家庭,他感到非常满足。

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林苏生低调务实,没有滥用自己的身份,一直兢兢业业。

邓瑞生则选择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物理系,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那个年代,我们曾面临迫不得已的分离,为了革命而选择分离。

尽管两人的亲生母亲在战争中牺牲,但如今他们已经找到亲生父亲,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成为国家的栋梁,这是一种欣慰。

在一次采访中,林苏生和邓瑞生表示,作为革命的后代,在战争中长大,他们将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没有什么区别。

有人评价说,不愧是革命的后代,思想和觉悟非常高,令人十分敬佩。

结语我们的国家经历了炮火,经历了血洗,而如今的国泰民安都是先烈们用自己的脚步、用自己的头颅换来的。

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享受现在的和谐安定社会的同时,我们要牢记我们的先烈们。

愿我们的祖国能够更加繁荣强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