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精甲,重弓,巨炮——清初期的满洲八旗兵

2024-05-31历史

17世纪初的亚洲大陆,矗立着三大帝国:萨菲波斯、莫卧儿帝国、明帝国。

但是,短短二三十年之后,新崛起的满洲军事集团已经从武力上压倒了这些「武林前辈」。

满洲人经过百年征战,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远超以上三大帝国的新兴帝国——清。

在明末乱局中,后世的某些史学家经常把焦点放在明廷朝政混乱和财政枯竭上;

把注意力放在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固有的阶级局限上;

并常常忽视中亚地区的头等强国准噶尔汗国在军事技术上取得的一系列突破。

他们忽视了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后金军(清)战斗力极为惊人的事实——这才是满洲军功集团能够统一东亚大陆,并向西不停扩张,奠定近代中国版图的最直接原因。

一个基本事实是:

自从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15年正式创建八旗制度后,短短几年间,后金就把曾经无比强大的明朝打翻在地。

从1619到1622,仅仅三年之内,后金(清)通过抚顺、清河、萨尔浒、开铁、辽沈、广宁等一系列关键战役,把辽东的二十万明边军集团横扫一空!

而它本身的损失却微乎其微。

这样的战绩堪称古今少有——无论是蒙古人攻灭金国;还是汉匈战争、乃至金宋战争,都很难与这种狂暴的节奏相提并论。

事实上,同时期的明廷并非没有面对过一般意义上的强敌。

比如:西北的蒙古哱拜之乱;丰臣秀吉麾下的十几万日军;西南的大土司杨应龙等等。

在与这些势力交战时,虽然明军遇到的各种问题一样不少,但明廷仍然顺利将其平定。

即便是李自成等号称百万之众的内地起义军,明廷也曾不止一次将其逼入绝境。

但,在与后金军交战时,明廷动辄便是几万、十几万地受到重创——抚清之战丧师数万;萨尔浒之战近十万精锐被击败,战死四万多;开铁之战丧师数万;广宁之战丧师数万;大凌河之战丧师二三万;松锦之战,八总兵十三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

在现代预备役制度出现之前,任何一个古典王朝频遭此等大败,都是根基动摇、大厦将倾的前兆。

因为精锐耗尽,财力枯竭,补充无门!

下面我们依据史料,从四个维度(攻击力、防御力、机动性、火器技术)分析清军何以如此之强。

并在文末与同时代的萨菲波斯和莫卧尔帝国作一个简单比较。

我们把时间轴锁定在皇太极时期至康熙中期,即1636年清帝国建立至1696年昭莫多之战结束这一阶段。

一、清军攻击力

众所周知,女真属于渔猎民族,射箭是其看家本领。

但清初期的清军,其箭术究竟有多强,恐怕少有人知。

明清时代,按弓力大小将弓分为六等,其中最强弓是16到18个力。

解释一下:「力」是专门计量弓力大小的一个单位。

一个力约为九斤十四两(明制,一斤是十八两),即5.89公斤。

十八个力约为106.08公斤。

有些人可能对106公斤的硬弓没有概念——简单点说,拉开这样一张超强的弓,相当于把一个两百多斤的大胖子从背后抡出去。

可以想像一下,这得需要多大的力量。

而当这个力量集中到一支箭镞上,基本上无坚不摧,几乎没有什么铠甲挡得住。

所以,清弓或者叫「满洲弓」,即便到现在,在国际上也是赫赫有名,被称作冷兵器时代的「反器材步枪」。

在测试中,80磅的清弓(相当于7力左右)就可以轻松击穿2.5毫米的现代钢板。

对比一下中世纪的其它弓箭:

西方最厉害的是英格兰长弓。其鼎盛时期的最精锐部队据说能达到150磅。

那么,清弓16力到18个力换成磅是多少呢?约为210磅到234磅!

遥遥领先于英格兰精锐长弓手。

明代,十二力以上之弓就被【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称为「虎力」,属于凤毛麟角。

然而,在清初期,十二个力的弓在后金(清)军中只能排到第三等——能够拉开十三个力以上的满八旗士兵足足有两三万。

最精锐的白甲兵(白摆牙喇)更是普遍在十六个力以上!

有个事实可以说明,清初期的满洲八旗兵有多么精锐:

据现代骑射爱好者实测,超出70磅(5个力多一点)的弓在马上操控就非常困难,这也是当今骑射领域的一个常识。

明末,当时的蒙古精兵所用的弓一般都是5个力,也就是60多磅。

而后金军偏偏就把步兵所用的硬弓用到骑兵上了——后金骑兵所用的弓力也普遍在十个力以上!

而且,为了抵消马背颠簸的影响,他们通常采用抵近射击。

所以,明朝著名学者、官员徐光启就曾言道:「奴于五步(8米)之内,专射面胁(肋),每发必毙,谁能抵敌?」

常人难以超过十个力以上,骑兵不能用硬弓,这些都属于「常识」。

然而,清初期的清军却打破了这个「常识」。

二、防御力

中世纪作战,首重盔甲。

武器不好还可以逃命,盔甲不精,必死无疑。

萨尔浒之战,明军方面赫赫有名的猛将刘綎和杜松都先后死于后金的硬弓之下。

而此前,此二人无论是在朝鲜战场(刘綎),还是在面对蒙古骑兵时(杜松),都轻松获胜,其中,杜松被蒙古人称为「杜疯子」、「杜太师」。

为何如此?主要就是因为明军的铠甲不行。

历史上,后金(清)军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铠甲精良、重甲极多,防御力极强。

还是引用徐光启的原话:

「臣又见在辽回还人等,言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

而在攻坚情况下,后金军甚至会穿三层甲,最里面是轻网甲(一种轻便的锁子甲),中间是白甲或红甲(锁子甲),外面再罩一层绵甲。

三甲在身,堪称「刀枪不入」。

所以,李如梅在评价后金兵时,明确表示:

「此贼精兵七千,而带甲首三千。若贼七千,足可挡倭奴十万。西北虽有鞑靼,皆不如此贼!」

注意,这还是在努尔哈赤尚未统一女真的情况下。

后金(清)的甲胄之精良,从当时近距离接触八旗军的朝鲜李朝官员口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朝鲜人说:八旗兵一个大阵分25哨,每哨400人,其中有长甲、短甲、两重甲各100人。

另有「别抄军」,披水银甲,是「万军之表」,每战「则在最后阵,专用于决胜。」

「别抄军」即满语摆牙喇(护军),也称「贝勒军」。是八旗军的精锐。

「满洲的兵,马箭是最厉害的,且云拾的满甲一副,抖出铅子升许,此等好甲鸟枪亦不能透。」

八旗重甲

八旗绵甲

三、机动性

无论古今,机动性的重要程度甚至在攻击和防御之上。

机动性落后于敌,就已经失败了一大半。

而在这方面,清军堪称当时的亚洲翘楚。

得益于清初满蒙八旗兵几乎全员骑马作战的特点,以及非常充沛的马力(一人三马),清军的机动性极强。

1629年,皇太极发动了著名的「己巳之变」。

他亲率两万大军(一说1.5万),从沈阳出发,绕过明朝重兵驻防的关宁锦防线,一举突破蓟镇防线,一直打到京城脚下,所到之处,劫掠一空。

此番出征,后金(清)共计日程二十五日,实际行军十九天,平均每天行程均在50公里以上。

这在古代是一个非常恐怖的速度。

还有,在著名的「萨尔浒之战」中,后金军先于万历四十七年三月初一歼灭明军杜松部;

战斗结束后,后金军连夜掉头北上,于三月初二击溃了马林部;

紧接着,八旗军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东线,于三月初四歼灭了刘綎部,俘虏了朝鲜军。

连续作战四天三夜,奔袭数百公里,还要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仅凭这一点,没有几支古典军队能做得到。

1644年,清军入关。

从潼关到武昌,李自成大军经常是刚歇脚就被清军阿济格部赶上,一顿暴揍,导致短短一年时间,百万大军灰飞烟灭。

而换作往日与明军作战时,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四、火器技术

17世纪,世界军事改革进入了火器阶段。

崇祯四年(1631年),利用投靠过来的汉人工匠,后金成功仿制了明军使用的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这是清军火器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不久后,清军又迎来了火器技术质的飞跃。

崇祯六年(1633年),明将孔有德、耿仲明等率部投降后金,为八旗军带来「原装进口」的西洋大炮和经过葡萄牙人训练的炮手。

从此,八旗军炮兵实力迅速赶超明军。

在入关前的松锦大战中,八旗军炮兵一次出动近40门重型红衣大炮,将明军的坚固城墙炸塌近百米的缺口。

而与此同时,清军火枪手部队的技战术水平也直线上升。

「如近攻辽阳东门,贼(后金军)来止七百人,车载大铳,我川兵千人逆之。贼发虚铳二次,我兵不损一人,因而直前搏战。迨至二三十步,真铳齐发,我兵存者七人而巳。」

翻译一下:

后金军队700人对抗明军川兵1000人。后金军先是放了两轮空炮,川兵一看没有伤亡,就列阵向前攻击。

等到达距离川兵20-30步的距离时,后金军的火器齐发,川兵就只剩下七人了。

这从侧面说明,八旗火器兵有非常稳定的心理素质和严明的作战纪律。

1644年入关后,铁矿更加充足,清朝进一步加强了火炮制造。

单康熙一朝,所造的红衣炮就达905门,重量在250公斤以上的重炮,有201门;其余为250公斤以下的轻炮,有704门。

而且,这些火炮的质量已经近似于同时期的欧洲水平。

日本博物馆馆藏康熙铸「武成永固大将军炮」

清军「制胜将军炮」。该炮身长3.2米,重量只有400多斤,完美实现了欧式火炮轻量化的目标,炮弹4磅。该炮的口径和重量与1765年法国格里伯瓦尔体系中的4磅炮非常相似。

而17世纪的欧陆强军——瑞典军队,拥有的火炮也不过才百门左右。

欧洲三十年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吕岑会战,瑞典军的火炮不过才60门。

五、与同时代的亚洲强国比较——萨菲波斯和莫卧尔帝国

17世纪,是伊朗萨菲王朝(1501—1736)的全盛时期。

其疆域从伊朗高原直到伊拉克、高加索、土库曼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大部分地区。

萨菲波斯(萨法维王朝)

当时的波斯帝国经过阿巴斯一世的军事改革后,引入了欧式火炮技术。

但是,波斯帝国真正的精锐——「古拉姆近卫军」不过才3万多人,而巅峰时期的满蒙汉八旗加起来要10万左右。

双方的炮灰都很多——波斯帝国有土库曼、乌兹别克等游牧民族,而清帝国的绿营军和其他少民部队同样数量巨大。

而且,清军的骑射与重炮更加强大,从数量和威力上可以碾压萨菲波斯。

再来看印度的莫卧尔帝国。

莫卧儿王朝(1526年—1858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建立。

在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印度次大陆。

同波斯一样,莫卧尔帝国也拥有成熟的炮兵、火枪兵和传统重骑兵。

莫卧尔帝国的火炮很多都直接采购自英属、荷属东印度公司。

下图是一些17世纪被使用过的莫卧尔军队火炮。

莫卧尔帝国禁卫军的形象复原(17世纪中叶)

我们可以看出,莫卧尔帝国火炮的制作水平基本和同时期的清军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而考虑到清帝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工匠数量,以及清前期清宫中大量的西洋人顾问,所以,清军铸炮水平和规模远胜莫卧尔帝国。

而在传统的骑兵方面,突厥化的蒙古人远非满洲八旗兵的对手。

简而言之,1636—1696年,这60年期间的满洲八旗兵,是整个亚洲范围最强的军事存在。

唯一可以与之匹敌的就是位于亚洲大陆最西端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