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黄埔三杰之贺衷寒:晚年常有一怪动作,陈赓:他怎么成了神棍

2024-01-20历史

在当年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中,涌现出了三位杰出的人才,被誉为「黄埔三杰」,分别是陈赓、蒋先云和贺衷寒。这三位学员才华出众,个个异军突起,备受当时社会的推崇。然而,命运却对他们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蒋先云在北伐中英勇牺牲,陈赓崭露头角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大将,而贺衷寒则经历晚节不保的命运,淡出政坛后既未得到蒋介石的重用,也备受黄埔同学们的冷眼,沦为政治舞台上的小丑。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黄埔三杰」中的贺衷寒。贺衷寒,原籍湖南岳阳,出生于1899年末,于1924年顺利考入黄埔军校,成为该校第一期的学生之一。贺衷寒身材不高,却散发着令人瞩目的英气。游历洞庭湖时,他得知秦始皇曾南巡君山,心潮澎湃,慨叹大丈夫应有如此气概,遂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君山。这个别号在同学和同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一直传承至晚年。

贺衷寒不仅仅具备雄才大略,还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家境优越的他从小得到名师的指导,精通中国传统典籍,尤其对儒家经典和【资治通鉴】等了如指掌。少年时,他阅读了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深受卓如先生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切以及深邃思考的启发,立志拯救国家和人民。

这些少年时期的积累并非空中楼阁。相较于其他考入黄埔军校的学员,贺衷寒不仅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更是在家境优渥的情况下请来名师辅导学习。因此,他很快在黄埔军校中脱颖而出。与蒋先云、陈赓齐名的「黄埔三杰」成为了当时学子们口中的佳话:「蒋先云有过人的才华,贺衷寒善辩口才雄,但都不及陈赓的军事才能。」

蒋先云的书法堪称一绝,贺衷寒口才了得,而陈赓更是武艺高强、身手矫健。

实际上,贺衷寒在文学和文化领域不亚于蒋先云。他的优势在于深思熟虑,能够洞察他人视而不见的事物。

然而遗憾的是,他过于追求功成名就,贪欲无厌,这使得他的思考能力走偏,导致在选择革命道路时走上了错误的方向。

起初,贺衷寒对共产党有一些倾向,甚至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但根据一些传闻,他在苏联留学期间遇到一个人,使他对共产党产生了反感。

二、与张国焘的争论

这个人正是张国焘。

当时,张国焘和贺衷寒都在莫斯科学习,并参加了苏联召开的一次大会,其中张国焘担任了中国代表团团长。

张国焘性格咄咄逼人,喜欢当老大,而贺衷寒则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他认为大家都是为了学习而来,张国焘并非官员,何以如此咄咄逼人。因此,他对张国焘产生了一些看法。

有一天,因为一件小事,张国焘勃然大怒,对大家说:「如果不是我张国焘积极联系,你们一辈子也别想到莫斯科来参加这么盛大的大会。如果你们不服从我的领导,我会把你们一个个开除回去。」

众人都知道张国焘脾气暴躁,这种威胁只是一时之气,不会真的开除谁。因此,大家都以一笑置之,顶多在背后嘲笑一下他太自以为是。

唯独贺衷寒不肯妥协,当场说道:「我们都是社团派来的,大家平等无分,也没犯什么错误,你凭什么开除我?我看你这个团长当得不耐烦了,完全可以不干了,我们重新选一个人。」

张国焘惯于威风凛凛,怎么受得了这样的话。他当场怒火中烧,大声骂道:「滚,你给我滚!」

贺衷寒也毫不示弱:「要滚你先滚!」说着还欲抡拳与张国焘动手。众人目瞪口呆,因为以前都是张国焘责骂别人,从未见过有人敢反驳他。眼看着两人要爆发冲突,大家赶紧上前将他们分开。

张国焘对贺衷寒怀恨在心,回国后向陈独秀告状,导致贺衷寒被开除出团。这次争论让贺衷寒对社会主义初步产生的好感消失殆尽,张国焘的咄咄逼人让他对共产党的印象急转直下,从而逐渐改变了他的政治立场。

当然,贺衷寒之所以转变,除了当时年轻感情用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极为精明,清楚地看到当时中国哪个党更为强大,哪个更有利于实现他的野心。

因此,即使没有和张国焘的争论,贺衷寒迟早也会投靠国民党。

当时黄埔军校中青年学生分为两派,一些优秀的学生倾向于共产党,甚至有的直接加入了共产党。贺衷寒因一次意外的工作机会进入蒋介石的办公室,看到一本特殊的花名册,上面所有共产党学生的名字都被标记,并注明「不准带兵」。

这让贺衷寒顿悟过来,原来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戒备如此之深。

看清这个秘密后,贺衷寒突然变得积极起来,不断组织国民党学生建立派别,攻击共产党。甚至一度与共产党员学生李之龙发生激烈争执。

当时蒋介石尚未显露反革命面目,黄埔军校中共国两党还能和平共处。但贺衷寒却看穿了蒋介石的心思,积极站出来抨击共产党,代蒋介石说出了他不便说的话,赢得了蒋介石的欢心。

三、复兴社四大支柱

然而,自此刻起,蒋介石对贺衷寒产生了一些不同寻常的考虑,这在一件事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时,蒋介石指派贺衷寒担任刘峙的第一师第一团党代表。在此之前,贺衷寒多次向蒋介石表示愿意为国效力,实际上是想获取一些军权。尽管多次提出,蒋介石一直未明确回应。但这一次突然被派往军中,贺衷寒兴高采烈,充满期待地整理行装,准备赴任第一团。

临行前,蒋介石突然面露阴沉之色,将贺衷寒叫到办公室说:「你知道我派你到第一团做什么吗?」

贺衷寒拍着胸脯说:「当然是协助刘团长管理好第一团,为您效劳校长!」

蒋介石突然严肃地说:「最近有共产党成员在第一团活动,似乎有一些阴谋。我派你去的目的是要你负责好政治鼓动工作,不要让共产党渗透进去。至于军事指挥,完全由刘峙负责,你绝对不能干扰他。」

贺衷寒感觉仿佛被泼了一盆冷水,他内心的小心思居然被蒋介石看破。他只好沮丧地去担任了党代表的职务。

为何蒋介石不愿意让贺衷寒担任军职呢?

蒋介石对于领导部下有着独到的眼光和手腕,而贺衷寒作为「三杰」之一,一直受到蒋介石的关注和观察。

在东征时期,贺衷寒担任蒋介石的侍从参谋,负责处理文书和机要事务,与蒋介石有着频繁的接触。然而,一次事件让蒋介石感到不太舒服。

在递送正常公文的过程中,贺衷寒违反了正常程序,夹带了一份他亲自撰写的密报,混在其他文件中呈递给了蒋介石。

密报详细描述了汪精卫、李之龙等人在后方黄埔的活动,诬陷他们暗中串通,试图扩大权力。蒋介石对这份密报产生了兴趣,利用它对汪精卫进行打击,但对于贺衷寒的这种行为却感到有些不悦。

为何感到不悦呢?首先,贺衷寒利用工作之便夹带私人文件,这是不合规矩的行为,这种风气不可长久。其次,观察后方情况并非侍从秘书的本职工作,越界了。第三,蒋介石本人从未公开表示要对付汪精卫,贺衷寒竟然能预先揣摩出来,这使得蒋介石感到难以揣测其真实想法。作为领导者,最忌讳手下擅自猜测上级意图。

蒋介石并不怕部下有野心,对于陈诚、胡宗南这样的人,他了解得很清楚,一张嘴就知道他们想要表达什么。但贺衷寒不同寻常,难以捉摸,你永远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这种人在没有权力时或许无害,但一旦获得权势,就难以掌控。

因此,从一开始,蒋介石就将贺衷寒局限在政治领域,不让他参与军事工作。

尽管贺衷寒作为黄埔一期最杰出的学生之一,却未能担任将军职务,这实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然而,在用人之际,蒋介石并没有完全否定贺衷寒,而是充分利用他的专长,让他在政治领域大展拳脚。

1932年,蒋介石为了应对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纷争和松散的组织状况,决定成立一个核心小派别,即复兴社,以加强对国民党的掌控。贺衷寒正好因此展现了他的政治才能,成为复兴社的四大支柱之一,与康泽、戴笠、邓文仪共同主导这个小派系。

建立复兴社的幕后故事颇具曲折。这个所谓的复兴社实际上是一支特务组织,但因蒋介石的领导地位,不宜公开承认。在几次召见贺衷寒、康泽、邓文仪等人的会议中,蒋介石充满激情地责备他们,指责黄埔军校的优秀学生早已全军覆没,国民党的状况如此涣散完全是他们的责任。

康泽、戴笠、邓文仪、曾扩情等人对于被蒋介石突然责备感到困惑。只有贺衷寒猜测到了蒋介石的真实意图,于是提出了成立复兴社的建议,而这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认可。

然而,贺衷寒最终的亮点在于他的建议,却导致复兴社实际的权力被康泽、戴笠、曾扩情、郑介民等人各自牢牢掌握,尤其是康泽和戴笠,分别主管宣传处和特务处,成为最具实权的两个部门。

为什么贺衷寒会早早地参与其中呢?

这与他身上的书生气息有关。由于从小热衷于阅读,贺衷寒习惯于深思熟虑,总能在他人之前洞察形势的走向。然而,他在实际行动方面显然存在一些不足。这使得蒋介石认识到贺衷寒在实际操作层面的欠缺,因此并未让他负责过多具体的部门。

四、然而,贺衷寒的过失并不仅仅止步于此,令蒋介石更加反感的是,他在复兴社内部又设立了一个湖南派。拉拢了几位湖南同乡,包括萧赞育、邓文仪、刘咏尧等人,贺衷寒在这个小集团中自封为头领,而其他同乡也都对他十分敬仰。即便不是湖南人的桂永清也向贺衷寒示好。

这样的举动是大错特错的。

复兴社的初衷在于避免派系斗争,为蒋介石提供一个有力的控制国民党的工具。然而,贺衷寒却在这个组织内部搞了一个小集团,实际上是在给蒋介石挖了个陷阱!

尽管蒋介石并没有公开指责,但1936年西安事变的发生使得他对贺衷寒的不满和猜疑达到了顶点。

蒋介石被扣押后,国民党内部各派纷纷展开施救行动。

每个派别都抱有各自的私心,如何应钦明公开主张武力讨伐,实际上想通过武力逼迫张学良杀害蒋介石,甚至趁机夺权。

而宋美龄、宋子文等则坚决反对过于激进的武力行动,导致各方争论不休。

这时候,贺衷寒再次成为焦点。

他敏锐地感受到机遇再度降临。既然校长蒋对我有意压制,为何不趁此机会冒险一搏,争取更好的前程呢?

与何应钦秘密勾结的贺衷寒力主采取武力手段解决西安事变,计划轰炸西安以挽救领袖的生命。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复兴社通过了武力解决西安事变的决议案。贺衷寒还协调黄埔系170多名年轻将领,发动他们通过通电讨逆来支援这一行动。此外,他与邓文仪等人一同收编了在南京失业的各中央军校毕业生,发起并组织了300多人的「讨逆赴难团」。

贺衷寒深知自己威望不足,因此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支持何应钦,成为其臂膀,担任陆海空军总司令代理。为了赢得何应钦的信任,他甚至私自向何应钦报告复兴社的内部组织情况和社员名册。

这一系列举动如同在钢丝上跳舞,特别是考虑到复兴社一直以来都被蒋介石严密掌控,不容许何应钦等高层介入。然而,贺衷寒似乎毫不在意,因为他已经决定在富贵和风险之间寻求平衡。

然而,他的所有算计都走错了方向。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从戴笠那里得知了贺衷寒的背叛行为,怒不可遏地叫贺去办公室,大声责骂:「我还没有死,你居然在我活着的时候就背叛我,可恶的家伙!」贺衷寒吓得魂不附体,跪在蒋介石面前痛哭流涕,反复向校长保证他对其的忠诚永不会改变。

从那时起,蒋介石对贺衷寒的愤怒公之于众,不久后便下令罢免了贺衷寒在军事委员会政训处的职务,并将其派往欧美各国考察政治经济情况。贺衷寒回国后,被打入了冷宫,当年的辉煌再也无法复现。

五、晚年的贺衷寒也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

在整个抗战时期,他未能发挥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对于一个黄埔一期生来说,这无疑是非常悲哀的。解放战争时,蒋介石又让他出来做事,但贺衷寒感到相当窝火。他被派往西北调解马步芳与胡宗南的关系,这可谓是一项苦差事,实际上就是去西北受挤兑。马步芳掌握着重兵,称霸一方,与胡宗南不和,任谁去调解都白费。

贺衷寒在西北遭受了一番挫折,心中郁闷不已。他曾经接触的都是国民党的高层人物,如今竟然要在马步芳这样的土匪面前受气。有人明里暗里讽刺他凤凰不如鸡,贺衷寒则对人说:「为什么校长不信任我?他是湖南人,曾经让毛泽东、彭德怀、陈赓这些人胆战心惊,现在却对湖南人不敢委以重用。」

这番「大逆不道」的言论让旁人不知是该嘲笑他还是同情他。

退台后,贺衷寒被任命为交通部长,但渐行渐远离最高权力中心。然而,即便如此,蒋介石仍然对他不放心。

到了1960年,外界传言称贺衷寒仍在秘密地搞湖南同乡小集团。有人劝告他赶紧去找蒋介石说明清楚,不能接受所有的责备。贺衷寒却毫不在意,心如死灰地说:「我永远是校长最忠诚的学生,我贺某人未离开台湾一步,从未发表过任何违背蒋先生决策的言论和文章!我问心无愧。」

这话说得实在,蒋介石表面上对此事不置可否,但私下仍派特工监视贺衷寒。

贺衷寒的儿子贺一平偶然发现家中电话异常,说话时竟然在听筒里回响自己的声音。他略懂电工知识,拆开电话发现里面竟然装着窃听器。尽管家中电话已使用了十多年,贺衷寒对儿子说:「别惊讶,我们无需抱怨什么。」

贺一平气愤不已,高声抱怨:「无耻之徒,竟敢偷听别人谈话。」

不久后,有关部门派人来拆除了电话。贺一平欣喜不已,而贺衷寒却淡然地说:「拆不拆都无所谓。」

显然,他早已知道那是个窃听电话。

长期的怀疑和压制使得贺衷寒的心态和表现变得沉闷,到了花甲之年,更是一蹶不振,不再展现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有时甚至表现得有些古怪。

蒋介石有一个送人签名照片的习惯,以示拉拢之意。贺衷寒也曾得到过一张,这让他非常激动。一般人得到蒋的照片都会放大挂在客厅里,以显示荣耀。然而,贺衷寒却与众不同,将蒋的照片放在卧室里,有时跪拜叩头,有时盘腿打坐,仿佛在祭拜神仙鬼怪,又似在忏悔过去的过错。或许贺衷寒一直难以释怀,尤其是当年西安事变后,蒋校长对他那句「混蛋」的责骂。作为一名文化人,他无法容忍这样的耻辱,更难以释怀。

后来,这件事传开后,蒋介石皱了皱眉头,有些为难。但既然照片已送出,他也无法再收回。

陈赓听说了这事,昔日与贺衷寒齐名的同学兼老乡,居然沦落到这样的地步。陈赓既怜悯又带有嘲讽,称他如何沦为一名神棍。

1971年,深陷忧郁的贺衷寒毅然辞去了一切职务,决心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回归普通人的生活。1972年5月,贺衷寒离世,享年73岁。

贺衷寒的人生悲剧,表面看似是个人在逆境中趋炎附势、受到权谋算计的结果,但根本原因却可以追溯到当时困境四伏的社会环境。蒋介石对待自己的亲信并未真心相待,而是一味地利用、拉拢和欺骗,时常采取不择手段,使一个原本德才兼备的人被迫借助不正当手段谋求前途。这本应是一位杰出的人才,却最终走上了弯路,成为众人嘲笑的对象。

难道这仅仅是贺衷寒个人的悲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