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60年,赵一曼儿子寄封讽刺信到中南海,主席看完只回了6个字

2024-04-25历史

1960年,毛主席正在中南海的办公室工作,警卫员这时候送来了一封信件,主席打开这封信阅读完后皱起了眉头,沉默不语。当他注意到信的寄件人的名字时,毛主席就对身旁的助理回复了六个字。

这个写信人正是陈掖贤,也是抗日英雄赵一曼的儿子。当年在母亲前往东北参加抗日战争的时候,陈掖贤在党组织的照顾下长大,在后来赵一曼牺牲在抗战一线,年仅七岁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母亲的名字。

1956年,在看到关于自己母亲生平的电影,陈掖贤才知道自己的身份,才发生了后来为毛主席写信的事件。

作为烈士的后人,陈掖贤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童年,这封信为什么会让主席感到不悦,毛主席又回复了那些话?

●○抗战英雄赵一曼○●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是四川宜宾人。时年19岁的她便经常从报纸中读到,有这样一支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前途奔走的组织,活跃在抗争第一线。

耳濡目染的她决心加入组织,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在1924年,赵一曼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经过两年的磨炼,她最后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赵一曼也曾带领过四川学生抵制外国商船的霸道行为,在学生运动中,她因优异的表现成为大家心中领袖,那年赵一曼21岁。

1927年,组织决定派遣一批优秀的共产主义青年前往苏联学习知识,于是赵一曼和同行的40名年轻人,从上海启程,坐上一艘商船前往万里之外的苏联。

这样一批有共同理想的年轻人,到达了苏联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并开始自己的求学之路。他们10人一组,生活上互相照顾,而赵一曼的组长正是陈达邦。

因为是同学的缘故,两人时常在学校的长椅上讨论问题,白天在课堂上学习马克思主义,军事学知识以及俄语,赵一曼有时因繁重的课业任务病倒了,这时候陈达邦便会细心的照顾她。

随着关系的越来越近,两个远在异乡的年轻人渐渐暗生情愫,1928年的春天,陈达邦和赵一曼在大家的祝福声中结为了夫妻,婚礼举办的朴素但温馨。

婚后,两人感情十分甜蜜,陈达邦经常会分享自己喜爱的书籍给赵一曼阅读,赵一曼也会照顾丈夫的日常起居,他们经常在大学的校园中散步,探讨中国的未来和学习上的问题。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夫妻俩也有了自己孩子,但冬季的苏联天气十分寒冷,加上学业上劳累,赵一曼身体状况越来越糟,饱受肺炎的摧残,经过组织讨论,大家决定让赵一曼先行回国。

赵一曼准备回国的事情并没有告诉自己的丈夫,因为她知道陈达邦不同意自己单独回国,为了陈达邦可以继续自己的学业,不被儿女情长束缚,赵一曼选择孤身回国。

临行前,赵一曼留下了一封书信,在信中她解释了原因,并希望丈夫在异国他乡认真读书,完成学业,将来回报祖国。于是两人在1928年11月分别。

之后赵一曼坐上渡轮回到了香港,很快又被派到湖北宜昌工作。第二年春天,他们的孩子降生了,赵一曼给他取名「宁儿」,也是后面的陈掖贤。

因为当时局势紧张,加上反动派对地下党的追捕,赵一曼带着儿子辗转于江西上海等地,因为带着孩子十分不便,赵一曼为了完成组织上布置的任务,便将儿子托付给丈夫的堂兄。

在当时中国正饱受战火的摧残,日军在东北策划了「九一八事变」,东北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党中央决定,派赵一曼前去东北,领导抗日工作

临行前赵一曼和儿子拍了一张照片,谁曾想此前前往东北,母子二人再无相见之日。

●○年少的经历○●

陈掖贤小时候在伯父陈岳云家中长大,在动荡的革命年代,赵一曼夫妇都忙于革命事业,年幼的陈掖贤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寄人篱下的生活让陈掖贤缺少关爱,幼年的成长过程缺少大人的指点,渐渐陈掖贤的性格也变得十分孤僻,不善于与他人交流。

七岁那年,陈掖贤受到了东北寄来的一份信件,从信中内容得知,自己的母亲已经被日军残忍杀害了,这让年幼的他十分伤心,这也更加激起了他的爱国情怀。

即使知道母亲因为抗击日军,牺牲在东北,但陈掖贤也不知道母亲的本人究竟是谁,只是认为母亲是万千革命烈士中的一员。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掖贤看到了电影【赵一曼】,影片中赵一曼被敌人抓住后,坚决不肯说出革命军情报,并义正言辞的说出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敌人便对她施以极刑,最后壮烈牺牲。

陈掖贤这才知道,原来影片中的「宁儿」就是自己,自己记忆中模糊的母亲轮廓,正是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赵一曼。

●○成年后的生活○●

之后陈掖贤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他也决定认真读书学习,用知识的力量武装自己的头脑,将来回报社会和祖国,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因为陈掖贤是烈士的子女,组织上对他关照有加,并特别给他发放了一笔抚恤金。可陈掖贤坚决不肯接受,认为这笔钱可以给更加有需要的人。

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母亲为了民族的大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作为赵一曼的儿子,他更应该用实际行动践行这种精神。自己还没有为国家贡献力量,又怎能接受这笔数额巨大的金钱呢。

后来陈掖贤大学毕业之后,前往北京工业学院任教,性格孤僻怪异的他经常自己一个人独处。但在工作中,他总是尽职尽责的完成任务。

同事们对他褒贬不一,因为有些生活中的问题确实难以接受,比如陈掖贤不修篇幅,不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宿舍中经常又脏又乱,遍地都是烟头纸屑,导致没有人愿意和他住在一起。

此外陈掖贤的自控能力很差,生活中经常入不敷出。当时他每月工资有69元,但是没有经济管理能力的他,经常在月初买酒和零食,没到月末就已经花光了全部的钱,于是陈掖贤时常到办公室申请提前拿下个月的薪水。

1957年,陈掖贤和张友莲结婚了,婚后生活开始十分稳定,后来随着两个孩子的降生,家里的生活开支变大。

加上陈掖贤不会规划财务支出,又不肯把钱交给妻子保管,最终夫妻之间矛盾加剧,最终两人离婚收场,将孩子交给其他亲属抚养。

离婚后的陈掖贤依旧不吸取教训,每天花钱大手大脚,好友袁宝珊便开始帮他管理工资的开支,这件事也受到学校的监督,在三方同意的情况下开始实行。

袁宝珊将每月工资买好一个月的饭票,并将余下的金额分为四等分,每一星期给陈掖贤一份,当作他日常的零用钱,但是这并没有改变陈掖贤的生活习惯。

好几次陈掖贤觉得日常开支不够,前来找袁宝珊索要金钱未果,他又开始到处借钱,并偷偷将饭票换成现金去花,和好友袁宝珊也渐渐疏远了起来,最后这个计划只能作罢。

因为幼年时期没有父母的关爱,导致陈掖贤性格上有一些缺失,加上他平日里不善言辞交流,很多负面情绪在他心里开始积压,陈掖贤的情绪越来越难以控制。

学校党委十分关心陈掖贤的身体身体情况,担心他因此患上心理疾病,于是安排陈掖贤休假调整,并让同事带他去医院治疗。

●○给主席写信○●

1960年,国家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面对此等艰难情况,加上陈掖贤难以劝解的怪异性格,他拿起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信件内容是用 【忆秦娥】的词牌格式填词,描绘了当时百姓困苦的生活情况。

主席收到这封信后,沉默不语,看到信件署名陈掖贤后,转身向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在得知这个人是赵一曼的儿子,主席说出了六个字:不要追究此事。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一行为可能会引发不利的影响,但考虑到他是赵一曼的儿子,毛主义为了保护烈士子女,传承烈士精神,并没有对陈掖贤进行批评教育。

●○其父陈达邦○●

赵一曼去世之后,陈掖贤的父亲陈达邦从苏联回国后,也找过自己的儿子, 可两人并没有发生想象中父子相认相拥而泣的感人情景

陈达邦是中国的第一代纸币印刷工程师,在苏联完成学业的他,本想着回国和妻儿团聚,但收到了上级的任命,前往莫斯科印刷厂担任中国分部主任,这份任期时长六年。

1935年,吴玉章去巴黎参与【救国日报】的出版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报纸字体的清晰度,吴玉章便请之前在苏联工作过的陈达邦来帮忙。

由于陈达邦优秀的专业技能,【救国日报】的出版十分顺利,加上他十分勤奋刻苦,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法语,这让他进步神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吴玉章照片

1942年,陈达邦结束了自己在国外的工作生涯,回到了祖国的土地上。之后他和亲友在重庆开办了「中国印刷厂」,帮助中共中央印刷重要的文章和报刊。

回到家乡之后,陈达邦迫切的想要见一下自己从未谋面的儿子,在亲友的帮助下,陈达邦来到自己五哥家中,见到了年幼的陈掖贤。

可能是父子从未见过面,陈掖贤对这个父亲表现的很是冷淡,在外人看来,两人就像是远房的亲戚,和父子这份关系根本不挂钩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一年,人民币的印刷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时候吴玉章想起了以前在巴黎一起工作过的陈达邦。

经过上级批准,陈达邦来到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了自己的第一套人民币印刷的工作,为了排除印刷中遇到的问题,陈达邦在工作车间废寝忘食,更没有时间和自己的儿子见面。

陈达邦

后来陈达邦和苏联相关技术人员改进技术,终于印刷出了第一版人民币,为之后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陈达邦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前往赵一曼纪念馆,他为爱妻写下了【忆一曼】一文,也算是为她做完最后一番事情。

赵一曼纪念馆

●○坚守本心○●

陈掖贤虽然生活上有很大缺点,但是他对待自己是十分严格的,平日里工作认真仔细,在烈士子女的这层身份 中,他把自己看作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并将母亲视作自己的精神支柱。

陈达邦有一次在工作空闲,找到儿子,时年正好遭遇大灾害,许多人民吃不饱饭,看到自 己的儿子陈掖贤面黄肌瘦,便带他来到餐厅,拿出七角钱的饭票,请他吃肉丸子。

本来这顿饭是让陈掖贤补充营养,可是见惯人民疾苦的陈掖贤哪里肯接受这样的「特权」,他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大感失望,认为自己 走上了特权道路 ,这对他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在当时陈掖贤的精神状况已经出现了问题,大对数人都认为是母亲为国家献出生命的行为,对陈掖贤影响很大,让他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从不敢背叛母亲留下的信仰和精神。

●○平凡的生活○●

1969年, 陈掖贤之前的工作地北京工业学院解散 ,他也被组织安排到机械工厂工作,在这里工作了13年。

年少时陈掖贤遍想着报效国家,可心怀鸿鹄之志的他来到这里工作,并没有地方施展拳脚,这也使得他每天依然心情不好,不与外人交流,将自己封闭的严严实实。

电影中赵一曼形象

家庭生活的拮据,加上张友莲经常生病,这让他十分悲观,可能是想到母亲为祖国做贡献,而自己连日常生计都难以维持,内心落差巨大,成为了压倒他最后一根稻草。

1974年同事发现陈掖贤好几天没来上班,撬开房门才发现他饿昏在床上。由于抢救及时,陈掖贤捡回了一条命,事后同事讨论说他可能是绝食才昏倒的。

1984年,陈掖贤又失踪了几天,当大家来到他家看望时,发现陈掖贤已经自缢身亡了,年仅53岁。

影视剧中的赵一曼形象

●○结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安稳和平的年代,但这份安定时无数像赵一曼一样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他们不向敌人屈服的精神,和高贵的品格依然值得后人学习。

陈掖贤作为烈士之后,从来不肯接受组织给与的特权,生活上虽然存在花钱大手大脚的问题,但是他恪守本心,工作上尽职尽责,时刻想着要向母亲一般,报效祖国。

也许是童年的遭遇让陈掖贤有了难以愈合的心理疾病,但他这份忧国忧民,时刻关心人民生活的疾苦是值得敬佩的,不以烈士后人的身份自居,过着平凡的生活,这本身就是十分难得的。

最后向革命先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