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萧克:从大将到上将的晋升真相大揭秘

2024-01-14历史

1955年,首次进行军衔评级时,萧克被授予上将军衔,这一结果引发了许多人的质疑。因为从战功、威望、职务等方面考虑,许多人认为萧克应当被评定为大将。萧克的军旅生涯始于1926年初,当时他在广州进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学习,随后成为叶挺部连指导员。1927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萧克历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重要职务。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克担任八路军第120师副师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三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萧克还出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部长等职。1955年1月,国家初步提名大将人选,当时萧克担任国防部副部长。

考虑到他的经历和能力,萧克本应被评为大将。然而,最终结果却是上将军衔,这让许多人为他感到不满。尽管如此,萧克对此并不在意,他认为许多战友都在战场上牺牲,而自己能够看到国家和平发展的局面,已经是很幸运了。因此,评级情况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他认为,革命人的初心就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而努力奋斗。萧克不仅这样说,也一直这样行动。1927年七月,萧克参与了南昌「八一」起义,十月份起义部队遭遇失败,之后萧克返回湘南。第二年一月,朱德领导起义残余部队在湘南发动了湘南起义,萧克得知后,立即组织独立营参与暴动。起义军遭到强敌攻击,只得向井冈山撤退,萧克奉命率领独立营向东转移。在四月中旬的一天,独立营刚走到资兴县的龙溪洞,突然迎面遇到了一支部队。不清楚对方是否是敌人,这可能引发一场激战。

陈毅将萧克带到毛泽东面前,向毛泽东介绍说:「这是宜章碕石独立营副营长萧克。」毛泽东和萧克握手时开玩笑说:「哇,没想到是您,萧克,而不是朱德!」他们交谈着,毛泽东好奇地询问队伍规模和武器配备情况。萧克回答说:「我们有六百多人,但只有七八十支梭镖,没有枪支。因此,我们被称为梭镖营。」毛泽东听到他们全部使用梭镖后感叹道:「这简直就是揭竿而起啊!」朱毛会师后,萧克的独立营并入29团,萧克成为了连长。1928年5月,朱德率领红军28、29团迎击敌人进攻。一天,29团作为前卫前往黄坳,1营奉命走在最前方,其中萧克指挥的3连是最强的一支队伍。就在他们接近黄坳口时,前方侦察班报告萧克,称黄坳村河边和路口坐着一些敌人正在休息。萧克立刻去找营长朱舍我汇报,他认为敌人状态松懈,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应该乘胜追击。

营长有些犹豫,担心后续部队跟不上,但萧克坚定地表示:「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先发制人,不能错失良机。28团一定会赶得上来。」朱舍我见萧克如此坚决有信心,考虑到他在北伐军中打过许多仗,经验丰富,最终同意了萧克的建议,允许他们前去先发制人。萧克立即指挥第3连和另外两个连冲向黄坳,战斗就此展开。转瞬间,毫无戒备的敌人便有四五十人死伤。村中其余敌人听到枪声赶来支援,却不料遭遇到迎面而来的子弹火力,无法立即反击,只得退回村中。萧克决心不放过他们,下令部队追击。29团亮出梭镖,密集的梭镖如雨般飞射,仅用了十几分钟,以萧克连为先锋的29团,就击溃了赣敌81团的先遣营,全歼敌军100余人,俘虏40多人。

不久,朱德率领28团赶到,详细了解情况后,欣喜地表示:「俗话说打仗靠头脑,这一仗确实打得漂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萧克被任命为红六军团的军团长,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西征,与贺龙部队在湘鄂西部会师。1934年8月7日,部队出发,日夜兼程行进,连续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于11日中午抵达湖南寨前圩。在那里举行誓师大会,庆祝突围胜利,并将萧克任命为军团长兼第17师师长。红军胜利突围的消息很快传到国民党那里,敌军立即派出两个师进行追击,同时调遣一个旅和四个保安团前来阻击,试图阻止红军的前进。在会议上,萧克被任命为军团长兼第17师师长。敌人迅速采取行动,让原本正在休整的萧克部队感到意外。萧克立即与军团领导商议,决定改变原计划,停止休整,并连夜出发,力求尽快占领新田县。

8月23日晚,部队做好准备准备渡湘江前往目的地,却被国民党发现,湘江西岸布满了敌军。红六军团被国民党军直接包围,敌军数量是我军的四倍,情况十分危急。萧克果断决定,放弃渡江,立即向南突围,摆脱国民党军的包围与纠缠。敌人派出轰炸机进行扫射,我军只能四处躲避。萧克灵机一动,发现指挥员都带着草帽,成为活靶子,于是命令大家扔掉草帽,顶着烈日前进。而后方追击红六军的国民党军发现被丢弃的帽子,就捡起来戴着遮阳。轰炸机部队误以为草帽是我军戴着的,便立即向下投弹,成功脱离了敌人的追击。紧接着,萧克率领部队成功摆脱国民党军的包围,强渡清水河,完成了强渡大沙河的任务。萧克不仅在军事行动中展现出卓越的应变能力,同时在文学领域也有着深厚造诣。他的父亲是前清的秀才,对萧克的文学爱好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从小就喜爱文学,擅长书法。

即使身处战争年代,他始终未曾放下阅读和写作的热情,即便在战火硝烟中穿行,长征途中奔波,他也从未间断过对书籍和文学创作的追求。在战争的间隙,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并于1988年建军节前夕将其出版。这部作品的创作耗时超过五十年,萧克为了真实地反映历史,于书籍出版后,八十岁高龄的他再次亲自踏访了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著名作家夏衍称赞这部作品是「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中一部奇书」,胡耀邦还为其作了一首七绝。而在1991年3月,萧克突然接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中国作家协会将【浴血罗霄】评为了1984—1988年度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这在文坛上引起了巨大轰动。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小诗和文章,其中【萧克诗稿】带领我们进入了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熊熊的革命年代,感受着一代革命者的热血与无畏。

萧克可谓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在革命的道路上,他献出了一生的热情,并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然而,有人不禁要问,既然他有资格获得大将军衔,为何最终只被授予上将军衔呢?国家在评定军衔时考虑的因素非常全面,不仅要根据个人的资历、战功、职位等标准来确定军衔等级,还要顾及各大部队指挥层的平衡情况。在井冈山时期成长起来的干部中,有粟裕、罗瑞卿、黄克诚、萧劲光、谭政等一众人才济济的领导人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贡献。若再评定萧克为大将,便会使井冈山这一支的大将人数过于庞大,从而导致其他部队大将人数不均。因此,萧克只好屈居上将,位居上将军衔的第一位。周炳钦曾参与【萧克回忆录】的编撰工作,在这次授衔的55名上将中,萧克名列第一。授衔前,毛泽东可能担心他产生消极情绪,因此亲自找他谈话,意在表明将他安排在这个位置上,以避免外界的猜测。

正是由于这次谈话,形成了「粟裕震大将,萧克镇上将」的说法。萧克并不在乎自己的军衔。当他被问及此事时,他提到了东汉时期不争功劳的「大树将军」冯异,认为自己与之相似,并表示服从组织的决定已经显示出他的胸襟开阔。许光达曾考虑将自己的大将军衔让给其他将领,而萧克则是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他的战功和资历比许光达更为显赫。就红二方面军而言,萧克完全有能力取代许光达。然而,许光达当时担任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而我国的装甲兵发展对国家来说极为重要,受到高度重视。苏联的装甲部队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强之一,在中苏关系下,我们常需与苏联的装甲部队保持交流,以提高我国的装甲兵实力和战斗水平。苏联的装甲部队总司令级别极高,有时可比肩兵种元帅,类似于我国的大将。如果萧克取代许光达,那么在与苏联进行兵种交流时,许光达总会处于指挥官地位较低的尴尬境地。

因此,这一换位必须谨慎考虑。从这个角度来看,更换许光达并不太合适。萧克精于文韬武略,在战场上勇猛善战,在军事谋略上驾轻就熟。一位曾与他交锋的敌军这样评价他:「萧克将军……虽然长着一张娃娃脸,但是在他纤弱柔和的外貌里,隐藏着一种令人震惊的骇人力量!」。回顾萧克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他从不自满自足,表现出宠辱不惊的胸襟,倾注心血于文学作品,努力展现革命者的忠诚与热血。他是共和国军队熠熠生辉的一颗明星,永远活在共和国和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