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刘备得到了一个天大的机会,就是收到刘璋的邀请入川对抗汉中张鲁。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及庞统转移益州的战略不谋而合,刘备当然同意并且带领一批人进入益州。关羽、诸葛亮、张飞、赵云等重要将领留在荆州镇守。那么刘备入川带的班底都有谁呢?其中又有哪些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人物呢?刘备入川的班底
首先小编来盘点一下刘备入川的人物的名字,可能会有疏漏。
裨将军黄忠;军师中郎将庞统;左将军从事中郎糜竺、孙乾、简雍;伊籍;荆州从事马谡、陈震、邓方、张存;刘琰;魏延;中郎将霍峻;荆州书佐蒋琬;辅匡;刘邕;习祯;冯习;张南;董恢;卓膺。
蜀汉方面有一个可以说是弊端吧,就是不置史官,按一些是史学家的说法,是不置记注官。陈寿因为这件事还小小地吐槽了诸葛亮一下,毕竟蜀汉的政治都是由诸葛亮主持的。这个问题这里就不细讨论了,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蜀汉很多人物的行事缺失,有的能余下一些零星的事迹,有的干脆名字和籍贯都查证不出来,没有办法立传。陈寿面对这种情况两手一摊,他也没辙,锅都甩到诸葛亮头上就完事了。
上述入川的人物中,邓方、张存、辅匡、刘邕、习祯、冯习、张南、董恢;卓膺都没有个人传记,其事迹大都在杨戏所作【季汉辅臣赞】以及陈寿或多或少的补充而已。另外黄忠、庞统、糜竺、孙乾、简雍、伊籍、马谡、陈震、刘琰、魏延、霍峻、蒋琬都有传记,重要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入川班底人物概述
一、无传记人物
首先从没有个人传记的人物说起。邓方先是作为朱提太守,后来成为第一任庲降都督,是蜀汉四大镇戍(汉中、永安、江州、庲降)之一;张存本来是广汉太守,和庞统不合,因为在庞统战死后出言不逊被免官;辅匡参与过"夷陵之战",最后官至右将军;刘邕官至后将军;习祯是亚于庞统、高于马氏五常的荆州名士,失其行事;冯习、张南是"夷陵之战"中的重要将领,冯习为大都督,张南为前锋,可惜二人均战死;董恢曾经与费祎一同出使东吴,帮助费祎化解了孙权的刁难,因此被诸葛亮看中。此事见于【襄阳记】;卓膺干脆就只有一个名字流传下来。
二、黄忠、魏延、霍峻
这三个人应该是纯粹的武人,黄忠在刘表时期驻守在长沙攸县,荆州投降曹操后行裨将军统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刘备进攻"荆南四郡"时投降刘备;魏延和霍峻应该都是荆州中一支豪强势力,手中握有一些军事力量,最后也是选择刘备。
三人都在刘备消灭刘璋的"益州之战"中立下军功,霍峻以数百人坚守葭萌关,抵抗刘璋一万军队的进攻;黄忠在"汉中之战"中斩杀曹操西线主将夏侯渊,因此一战成名跻身蜀汉名将之列;魏延先是成为汉中都督,蜀汉四大镇戍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后来参与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取得"阳溪之战"、"卤城之战"的胜利。
三、糜竺、孙乾、简雍、刘琰、伊籍
五人的情况有些类似,糜竺、孙乾、简雍在入川时为从事中郎,职责相当于参谋,伊籍在"益州之战"结束后成为从事中郎。至于刘琰是刘备的故旧,刘备作为豫州刺史的时候辟刘琰为从事,也是一个"随从周旋,常为宾客"的人物。
糜竺因为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投资而得到刘备的信任,在政治上参与不多;简雍是刘备在涿郡起兵时的北方元老,后来帮助刘备劝降刘璋;孙乾见待亚于糜竺,而与简雍相匹;伊籍则亚于简雍、孙乾;刘琰在蜀汉官至车骑将军,位次很高,但是没有实权,后来因为怀疑刘禅与妻子胡氏有染 被杀。这五个人物在政治上的表现大多是参议和通使,不过伊籍要强于其他人,他参与了【蜀科】的制定。
四、马谡、陈震、蒋琬
马谡和陈震是以荆州从事入蜀,蒋琬则是州书佐,位置低于马谡、陈震。这三个人为什么放在一起呢?小编认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入川时地位不高,后来则受到重用。
马谡的名气远远高于他的地位,诸葛亮北伐时,以马谡为主将驻守街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刷政治资本的机会,但是马谡搞砸了,还弄丢了性命;陈震做过尚书令顶替李严的位置,后来作为卫尉出使东吴,与孙权歃盟瓜分天下;蒋琬更是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大司马录尚书事,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仅次于刘禅的蜀汉二把手。
五、庞统
最后说到庞统。庞统在入川的时候,无论是名望还是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都很高,在"益州之战"中的功劳也不小。从名望上来说庞统受到庞德公、司马徽的镀金,成为所谓"南州士之冠冕",也拥有了为陆勣、顾劭、全琮等人镀金的资本;地位上来说庞统虽然前期不被刘备重用,但是经过鲁肃、诸葛亮的举荐与刘备本人的品鉴后,庞统的地位飞速上升,成为荆州治中从事(比一般的州从事更加重要),又与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在入川的过程中,庞统做过的贡献是要高于诸葛亮的。庞统以荆州荒残、益州富庶,以及"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的理由劝说刘备将重心转移到益州,并且抛开道德上的抱负;在入川之后,庞统又献上上、中、下三策,帮助刘备诱杀杨怀、高沛夺取白水关。可惜庞统在进攻雒城时中流箭而死,如果他没有死得这样仓促,未来的贡献和地位应当更高。入川班底的特点
我们看入川班底中这些人物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没有资历特别高的名将。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这个堪称最强的阵容全部留在了荆州。黄忠、魏延可以说是与关、张、赵相提并论的名将,但是在当时并未显名。黄忠长期以来一直在刘表所控制的长沙郡,也没有与江东集团交战的记录;魏延在入川之前,也没有什么战绩记载。至于冯习和张南,虽然在"夷陵之战"中被赋予重任,但二人连个人传记都没有,也无法与上述名将并列。
在入川班底中,明确记载拥有掌兵作战的能力的人有黄忠、魏延、庞统、霍峻、冯习、张南、辅匡、邓方、卓膺,八人中仅庞统有一定的声望,然而第一庞统的声望仅流传于荆州、扬州一带,第二庞统的声望是士人的层面,而非将名。关羽、张飞这两个真正打出名望的将领老老实实待在荆州而已。
刘备不带关、张入川,而带一些资历和表现略逊的将领,小编认为其原因大概有三点:
第一,刘备需要避免刘璋的警惕。刘备进入益州的目的绝对是要消灭刘璋实现跨有荆、益的目的,不过表面上当然要做出人畜无害的样子迷惑刘璋。所以关羽、张飞这样的名将都不入川,手中的士兵也只有万人不到。一旦爆发战争 后,关羽、张飞一样可以从荆州入川,还能牵制刘备面对的压力。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第二,荆州的安稳至关重要。在没有获得益州之前,荆州是刘备唯一的立足之地。孙权和刘备对益州都有想法,而刘备一直在阻挠孙权,两家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一些矛盾。如果刘备率领所有名将入川,孙权再偷袭荆州,那么刘备就会陷入进退失据的极度危险的境况。在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曹操再度进攻孙权进一步促进曹、孙两家矛盾的时候,刘备才放心地与刘璋决裂,并且命令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入川。
第三,刘备也可能有锻炼队伍的想法。如果任何战事都交给关羽、张飞来做的话,那么刘备集团中的人才就永远锻炼不起来,因为没有经历过实战的考验。比如马谡在纸上谈兵头头是道,在实战中却被张郃一击即溃。魏延、黄忠在入川之前没有明显战功,而在"益州之战"的过程中,他们表露出自己的军事才能,也积攒了一定的升迁的资本。在"汉中之战"之后,黄忠位列四方将军,魏延身为汉中都督,这也是刘备不拘一格拔擢人才的表现之一。
综合以上原因,刘备的入川班底的组成就比较好理解,而这些人也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和期望,帮助刘备消灭刘璋取得益州,打开了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