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他是毛主席的高参,伟人:古有孙子,今有郭子,此人水平不亚于我

2024-07-28历史

因为伟人的一句「 古有孙子,今有郭子」 郭化若 成为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讲师,而他也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了伟人那句话 「此人的水平不亚于我」。

作为伟人身边的高参,郭化若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发表过多篇军事理论分析报告,为我方许多重大战役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开国中将的军衔是对郭化若最大的肯定。

然而,郭化若的革命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为此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

黄埔军校榜首

1925年,黄埔军校第四期迎来了一位备受瞩目的学生,他便是郭化若。仅仅参与了一次考试,便从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一名的傲人成绩,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都想要看看这位榜首是什么来头。

在黄埔军校学习的那些日子,郭化若一如既往的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同学们对他赞叹不已,老师也很欣赏这样的人才。一时间,他的名声甚至大到了老蒋那里,在了解过后,老蒋觉得此人很符合自己的心意,向他发出了来当自己参谋秘书的邀约。

爱才惜才是一种本能,老蒋也不例外,可是郭化若却拒绝了他两次,对此他给出的理由是「 军人应当效命疆场 」。其实聪明人都能看出来这不过是一种托辞,委婉的拒绝了老蒋,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郭化若的思想与以蒋为首的国民党发生了冲突。

当时的黄埔军校中人才辈出,出现了很多日后作出卓越贡献的共产党将领。在这一时期,各种理念思想也在学生之间流传碰撞着,郭化若在一次战斗中,深受我党同志的鼓舞,接触到了先进思想,在那之后便毅然决然的加入了我党。

在蒋的做法一次次与郭化若的思想相违背之后,他也看清了只有我党才是他所追求的革命,而跟随国民党是没有未来的。想通了之后的他直截了当的切断与国民党的联系,加入共产党的队伍,开启了自己为国效力的一生。

郭化若其实走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的童年生活极度贫困。在当时那个年代就连吃饱穿暖都是很大的问题,全都多亏他自己一个人的坚持和在学习上下的苦功,他才有机会进入黄埔军校。

寒门学子

1904年郭化若出生在 福建福州 ,在那个重男轻女还很严重的时代,他的父母为了能够抚养唯一的男娃儿长大成才,不惜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卖给了她人,换取儿子的学费,这件事也是他内心极度悲痛的存在。

其实郭家在以前也算是所谓的名门望族,但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郭化若父母辈时,家庭条件十分艰苦。从小他便十分听话懂事,在物质方面没有很强的欲望,也不追求生活品质,唯一的目标,也可以说唯一的乐趣便是读书。

在书中,他能够见识到自己不曾见过的世界,吸收古今贤人的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郭化若逐渐成长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男子汉,同时他还拥有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这也成为了自己今后赖以生存的技能。

从懂事起,郭化若就找了一家报馆帮老板抄写换取一些微薄的报酬,等到长大一些之后,他开始写起了对联赚了一小笔钱。不过这些钱根本不足以支付他的学费,虽然在16岁那年他成功被福建省立第一中学录取,却因为付不起学费选择了放弃。

眼看呆在家中没有出路,郭化若在接受了自己没有学上的事实后,选择离家打工,他长大了,可以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不应该再依赖父母。

郭化若来到广州,找到了一份帮人抄写书信笔记的零工,虽然挣不了大钱,但也基本满足生活需要。几年下来自己甚至还余下了一笔钱,也就是这时,他遇见了黄埔军校招生,这一次,他决定必须要抓住这个机会。

心系革命

在加入我党之后,郭化若一直在等待着一个机会展现自己的本领。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爆发,他追赶上了南昌起义的部队,想要加入队伍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但是中央却没有批准,因为对于郭化若这类军事人才,中央其实另有安排。

两个月后,郭化若同其余二十几名年轻的同志坐上了前往莫斯科的轮船。他们要在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先进的军事技能与理论知识,是一次十分难得的留学机会,他本人对此也很珍惜。

课堂上,郭化若如饥似渴的吸收新知识,他的成绩名列前茅,是那一批学生中备受瞩目的存在。可是随着时间流逝,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内心也逐渐变得不安。

国内革命如火如荼,而他们这些学生却什么也做不了,甚至有无聊的留学生划分起了派别搞对立。这令郭化若十分恼火,自己来留学的初衷就是报效祖国,现在看来却根本没做出实绩。

思及此,郭化若向校方提出了退学回国的申请,但是学校一次次的打回了他的申请,为此他开始旷课抗议,终于让校长愿意和他好好谈一谈。

在对话中,郭化若表示了自己参与革命的急切,校长也被他的情绪感染,最终决定退后一步,给了他一张禁闭条子,禁闭一周后,他便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去留。

一周后,郭化若将苏联的琐事安排妥当后便紧赶慢赶回到了国内,他所追寻的第一个团体,便是红军的队伍,这是他一直以来的理想。

来到井冈山见到朱将军后,对方对于这位黄埔毕业留学归来的人才十分欢喜,当下便任命郭化若为第二纵队的参谋,对他寄予了厚望。

不久后的一次战斗中,他展现了惊人的作战天赋,既有城府又有勇气,即使对面在战前放出了假消息迷惑我方,仍被郭化若看穿,使出一招「擒贼先擒王」,最终获得了战斗的胜利。

于是,郭化若便在这支队伍里,从参谋升到了参谋长,屡次立功后成为了纵队长。不过因为某些原因,这段时间伟人并不在此处,红四军的工作急需他前来主持,于是朱将军等人写了几封信带给伟人,其中便有郭化若的一封信。

在信中,郭化若对于战争形势和革命提出了许多一针见血的深刻见解,让伟人很难不注意到他,回来后,他直接点名要见这位同志。在这次谈话中,伟人也留下了很有意思的一句评价:虽然你是福建人,但是你的思想却不「浮见」,反而是「深见」。

从这时起,郭化若受到了重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待在伟人身边从事参谋工作,而自己的职位也升到了参谋处处长、总前委秘书长。在一次次的大小战役中,郭化若不断丰富自身的军事理论,结合伟人的战略思想,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

备受重用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一些理念上的冲突,国民党人不愿追随我党的战略领导,在与敌人对战中尽显疲态。为了整个国家的安危存亡,毛主席特地吩咐郭化若开始研究宣传古兵法,帮助国民党军官们认识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于是【赤壁之战及其对民族战争的启示】、【齐燕即墨之战的初步研究】等文章一一被发布在杂志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通过这些古代战争作为例子,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伟人的良苦用心,变得愈发团结起来。

在伟人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马列主义,开始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批判性的作出战略决策,而郭化若就是他最为衷心的听众,一直在身体力行的践行他的思想。

郭化若通过同样的方法开始研究【孙子兵法】,古文晦涩难懂,却从不轻言放弃,他查遍资料,稿子写满一堆又一堆,终于小有所得。一本近四万字的【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让伟人也不禁感叹,更是说出了那句经典的「古有孙子,今有郭子」,可见对其的欣赏与重视。

在提供作战参谋、编写理论分析之外,郭化若将时间运用到了极致,一点没有休息的时间,马不停蹄的投入到军事教育事业中去。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为学生们提供切实的作战指导和思想教育,要知道作战并不靠蛮力,其中战略部署十分重要,而「战略学」这门课程原先便是准备请伟人授课的,可是伟人却推荐了郭化若,称「他的水平不亚于我」。

在之前,郭化若便有过在学校任职的经历,他不仅教授知识,还为学生们编写教材,内容将国外军事教材并与中国当下发展需要相结合,带来的效果十分成功。

1944年,中央组织建立延安炮兵学校,这份艰巨的工作便落在了郭化若的身上。他不辞辛劳,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学校宣布开课,而郭化若则担任学校校长,这份经历是他最为难忘的回忆之一。

1995年,郭化若去世,享年91岁,他的一生是为革命奉献的一生,有勇有谋、忠诚可靠的将士值得我们永远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