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王海容,外交部金花,烈士之后,为何是主席与周总理信赖的人?

2024-04-10历史

半个世纪之前,我国外交界有赫赫有名的「五朵金花」,分别是:王海容、唐闻生、齐宗华、罗旭、章含之。

由于王海容的特殊身世,更加引人注目。

人们总是可以从报纸头版、或者电视的黄金时段里你看到陪伴在毛主席身边年轻的她。毛主席接见外宾的新闻中,十次里面几乎几次都有王海容。

围绕在她身上的神秘光环,让她一瞬成为万人瞩目、深受关注的新闻人物。

她叫王海容,是外交部金花,是烈士之后,也是毛主席周总理信赖的人。

图|毛主席与王海容

王海容的特殊身份

先不提王海容在外交部,她本身的身份就比较特殊。

她是毛主席表兄王季范的亲孙女,是烈士王德恒唯一的女儿。

王季范是毛主席的姨表兄,也是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老师。当年毛主席离开家乡,前往长沙求学,王季范对毛主席不仅在经济上解囊相助,学业上认真教诲,而且还全力支持其开展革命活动。

而王德恒,是王季范的独子。

图|毛主席与王季范(左一)等人在一起

当年毛主席率领红军跋山涉水,万里长征,最后扎根陕北。王季范向来支持毛主席的革命事业,他让独子王德恒前往延安,参加革命,为抗日事业而战斗。

王德恒离开家乡时,王海容尚在襁褓之中。

他一路辗转来到延安,见到毛主席。王德恒告诉毛主席:「我从长沙来延安时,父亲就跟我说过,表叔为老百姓吃了很多苦,他让我到延安来跟表叔学习,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幸福去吃苦!」

王德恒口中的「表叔」,就是毛主席。

他的话让毛主席很高兴,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道:「德恒啊,你父亲的这些想法很好。」

经过毛主席的批准,王德恒留在了延安。之后在毛泽民的介绍下,王德恒加入共产党,并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完成学业。

图|毛主席

在艰苦的抗战时期,王德恒接受组织安排,回到家乡湖南,秘密从事地下工作。不幸的是,1941年王德恒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在逃离过程中被敌人子弹击中,当场牺牲。

王德胜牺牲时,女儿王海容只有3岁,儿子王起华年纪更小,才只有1岁。两个孩子在还没有记忆的时候,就永远失去了父亲。

王德恒牺牲后,王季范悉心教养两个孩子长大。

新中国成立后,王季范历任长郡中学校董事会董事长、政务院参事室参事,并亲自前往中南海,与毛主席相见。

毛主席紧握王季范的双手,真挚关怀:「德恒是个好伢子,这也是你当父亲的教育之功!人民是忘不了的,我毛泽东也是忘不了的。」

他关心王季范:「你要节哀,要多多保重,还要照顾好他的一双儿女,他们是烈士遗孤啊......有何难处,可以直接找我,我们是一家人,不必客气!」

事实确如此,他们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图|王季范在李敏的婚礼上

一次王季范到中南海时,特意将孙女王海容带在身边,这也成就了王海容与毛主席的第一次见面。

早在来京之前,王海容就在祖父那里听到过毛主席的名字,只是对她而言,「毛主席」还是一个很陌生的称呼。

王海容跟着祖父来到中南海,见到和蔼可亲的毛主席。王季范告诉她,应该称呼为毛主席为「公公」,这在家乡话中就是「祖父」的意思。

王季范和毛主席平辈,王海容算是毛主席的表侄孙女,理当如此称呼。

图|王海容

实际上,关于「称呼」还是一个趣事。

那是多年后王海容见到孔东梅,她们一个是王季范的孙女,一个是毛主席的外孙女,属于平辈。但二人年纪差距较大,王海容出生于1938年,孔东梅出生于1972年,要比她小三十多岁。

孔东梅第一次见王海容时,见其与母亲里面年纪相仿,直接称呼她为「阿姨」。李敏这才赶紧解释:「不是阿姨,你和她同辈。」

王海容笑着对年幼的孔东梅说:「哈哈,小东梅,叫我海容姐姐。」

图|王海容(后排右三)

彼时的王海容已经变得稳重许多。但初见毛主席时,王海容还是个稚嫩的小姑娘,在长辈们面前,她肆意展示着自己天真的一面。

毛主席、王季范等人坐在一起,在丰泽园颐年堂聊天,王海容就在附近玩耍。

毛主席注意到了她,临走时,毛主席笑着说她:「你这个人挺奇怪的,第一次见我也不害怕?」

王海容倒是直言不讳:「我干嘛怕你啊?你也不会吃了我。」......一番稚嫩又真实的对话将在场的人都给逗乐。

图|毛主席

王海容来到北京后,先后在北京师大女附中、女五中就读,1957年她高中毕业。

毕业前夕,王海容随祖父来到中南海,得到毛主席的亲切关怀。毛主席问她:「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啊?」

「主席公公,我还没有想好呢。」王海容回答。

毛主席给她提建议:「你可以去报考大学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人才哩。」

王海容直言:「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花不少钱,如果考不上,我就去当工人、农民......」

她充满志气、一心爱国的模样,让毛主席十分赞赏,情不自禁地对一旁王季范说道:「九哥,你生了个好儿子,又养了个好孙女。你看海容,不大年纪,就有了忧国忧民的意识,这很了不得哩。」

毛主席还笑着表示,培养教育王海容姐弟,是他和王家共同的责任。他的这份惦记与牵挂让王季范、王海容都觉得十分感动。

王海容参加了高考,遗憾的是,她未能如愿考上大学。

图|毛主席和家乡群众在一起,左一为王季范

就像她在毛主席面前所说的那样,「如果考不上,我就去当工人、农民。」1958年,20岁的王海容走进北京化工厂,做学徒。

她在化工厂学习锻炼三年,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学习,并写了一篇文章,毛主席亲自见她,为她指导。

在毛主席的鼓励下,王海容决定:重新从工厂重新走进学校。

图|毛主席

1960年夏天,王海容再度向「高考」发起冲击,并成功考进北京师范学院俄语专业。在校期间,她几乎是如饥似渴地学习,祖父王季范就在北京,王海容却很少回家中去。

她用很多的时间阅读学习专业领域内的书籍,当然,她不止是学习专业内的东西,还阅读哲学、文学、数学、甚至军事领域内的东西,也自学英语、法语、德语等不同的外语。

于是在学校,人们常常看到有一个身影,不惧任何条件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王海容学的是俄语,原本在她毕业后,不出意外地就是成为一名俄语教师。但在毛主席的建议下,王海容大学毕业后未去执教,而是又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英文专业。

图|毛主席与王海容

毛主席很关注王海容的学习,并做出指示:让负责教自己英语的章含之每周给王海容补两次课。

在毛主席的关怀、王海容的教导、以及她本身的努力下,王海容的英文学习进步很快。

1965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王海容被安排在外交部办公厅工作。

就这样,这个昔日在中南海天真玩耍的小女孩一步步走到人民领袖毛主席、周总理的身边,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外交生涯。

这一年,她27岁。

图|毛主席与周总理

来到毛主席、周总理身边

初到外交部时,王海容主要是负责部长与周总理的文电收发、以及其他的文秘工作。再到后来,她历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等职务。

在毛主席接待外宾的新闻中,常常可以看到她和唐闻生的身影。

毛主席逐渐年迈,对王海容、唐闻生二人展示出极大的信任,她们二人经常可以出入毛主席的住所,对她们而言,毛主席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她们可以和毛主席坐下来,无拘无束地谈话聊天。

图|毛主席接见尼克松,王海容在记录

进入七十年代后,毛主席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他也更少地出现在公众视线里,而王海容、唐闻生二人要比常人见到毛主席的机会更多,许多重要的话也是由她们代为转达。

譬如1974年由邓小平担任代表团团长,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

江青对此有意见,却无法当面见到毛主席。她便只好给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王海容、时任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的唐闻生打电话。

电话中,江青要求她们将毛主席、周总理同意邓小平参会的批示撤回,王海容只好无奈回应:「由邓小平率团出席这次会议的报告毛主席已经圈阅,外交部无权撤回此报告。」

江青几度给她们打电话,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要她们撤回那份已经做了批示的报告。

王海容十分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定地回复对方:「凡是经毛主席、周总理批准的报告,都不能撤回。」江青看找她们不成,最后竟气得大骂起来:「你昏了头,脑子僵化。」

图|毛主席与邓小平

王海容选择将所有的情况都如实向毛主席报告,毛主席也再度明确表态:「让邓小平出席联大,是我的意见。」

毛主席亲笔给江青写信,表明自己的态度,江青这才不再将纠缠,选择拥护毛主席的决定。

当王海容、唐闻生在人民大会堂见到周总理,也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周总理,周总理恍然大悟:「原来是你们向主席反映了情况的结果。」

在毛主席身边做事,再加上她本身「烈士后代」的身份,王海容难免受到许多的关注,但她总是十分坚定自己的原则,对待工作格外认真。

图|左起:王海容、巴桑、李敏、唐闻生

这从一件小事中就可见一斑。

一次几位参事要与一位美籍华人女士展开座谈,王海容亲自组织工作人员提前打扫布置场地,在会谈开始前,她又事无巨细地检查。

检查过程中,王海容发现抽水马桶有一点不干净,她立即蹲下身来,自己拿起抹布一点点擦干净,跟在她身后的工作人员又钦佩,又羞愧。

工作中哪怕一点点小事情,她都会十分细致认真,这也让她在外交部的工作深受认可与赞赏。

图|毛主席和工作人员在一起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主席与世长辞。

毛主席几乎是看着她成长起来的一个长辈,她和毛主席身边亲近的工作人员一样,难以接受这一噩耗。

毛主席永远闭上了双眼,安详地躺在花丛中接受人们的悼念,王海容难掩悲恸之情,扶倒在毛主席遗体面前痛哭不已,无论怎样,眼泪始终止不住。

在周总理、毛主席相继逝世后,王海容依旧深耕在我国的外交领域上,竭尽所能为我国外交事业做贡献。

从青春年华到两鬓银丝,她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外交事业。

图|毛主席与王海容

一生未婚,拒写回忆录

和唐闻生一样,王海容的一生都没有走进婚姻。

在她风华正茂时,她就走上外交之路,将精力奉献给国家,到后来更无心考虑自己的婚姻问题,所遇无良人,便终生未婚。

但她并不孤独,王海容与自己的亲人们生活在一起,过着平凡且简单的生活。

图|王海容

她这一生是辉煌且值得回忆的。所以在她的晚年生活里,有朋友劝她写回忆录:「要不你就写回忆录,你如今具有大大的新闻价值,就凭你的那些经历,写个几十万字,最好拿到国外去发表,起码也能挣它个几千几万的稿费花花。」

王海容会笑着说:「那倒也是啊,要得,要得!」

虽然她嘴上如此说,但落到实处,王海容并未真正动笔。有数十家报刊、甚至海外的出版社来找她,许以高报酬,王海容都婉拒了。

或许是来日不可追,亦或许是往事不愿忆,但终归一点,真正的她不会为钱财所迷。

对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而言,「王海容」三个字也代表了一段传奇,一个时代!#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