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周总理出访必带一个行李箱,曾引起外界各种猜测,真相却令人泪目

2024-01-07历史

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时就担任了首任外交部部长。周恩来总理经常会因国家大事而到处去其他国家访问。

周恩来凭借着帅气的脸庞、气质不凡的言行举止和高超的外交智慧,让世界各国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在周恩来每次出国访问时,他都会携带一只皮箱。

每次到达出访国家为他安排的住处时,这只箱子都会引起他人的注意。

这只箱子几乎不会和周恩来分开,同时也被周恩来身边的安保人员严密监视,这无疑给它铺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显然,这只箱子里面盛装的物品是不能轻易展示于人的。

这只箱子引起了国外的诸多猜测: 有人说这只箱子里面是中国的核按钮;也有人说这里面装的是中国的绝密文件;还有人说箱子里面装的是用于援助别国的钱财......

那么,这只神秘的箱子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从一个箱子折射出的伟人形象

根据史料的记载,这只箱子里装有一条旧棉被、一套破旧的睡衣、几双带有破洞的袜子。

因为周恩来用不惯国外宾馆里安排的高级被褥,另外也不想给国际友人添麻烦,因此出访的时候将自己常盖的棉被装进箱子里。

这条棉被的被面只是一块绿色的平纹布,被里则是粗糙的白布,中间则夹着一个非常薄的棉花套。

而说起这套破旧的睡衣,可以追溯到建国的那一年,起初这套睡衣中还有着棉绒,而在岁月的摧残下里面的棉绒早已被磨光,这是因为周恩来长期在睡前进行靠床办公的习惯导致的。

因此,在这件睡衣的背部,也是千疮百孔。

起初,这件睡衣的背部只是出现了一个很小的破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很小的破洞越来越大,很快变成了一个大洞。

后勤人员只好一次次的缝补,以至于后来整个睡衣的背部都要被更换掉,然后继续缝补。

从周恩来这件睡衣上,真实地体现出什么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除了睡衣,还有几件布满补丁的内衣、内裤,这些内衣内裤由于布满了补丁,无法用洗衣机进行洗涤,否则将直接变成破布条。

另外就是被磨得发亮的毛巾和擦脚巾,布满了很多破洞,看起来就像一张渔网一样。

在这只箱子里,还有三双打满补丁的袜子。周恩来因频繁的外事活动,需要经常步行,因此他的脚掌上布满了老茧,同时穿在他脚上的袜子也难以幸免。

周恩来的袜子每个星期据说至少要缝补一次,如此高的缝补频率,渐渐使为他缝补袜子的工作人员的缝补技术变得炉火纯青。

读到这里,想必会有细心的读者会问:这只是再简单、朴素不过的几件生活物品而已,为什么要对外严格保密呢?

答案就隐藏在前文的讲述中:这些物品都太过于破旧了,根本无法见人。

身为一个具有几亿人口的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居然携带着如此简陋的生活物品,一旦被国外知晓,将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对我国的外交形象非常不利。

所以,每天清晨,周恩来起床之后,工作人员将他的棉被和睡衣叠好,放到箱子里锁好,避免被外国人发现。周恩来结束了一天的外事活动,回到宾馆休息时再将箱子打开,将这些物品一一拿出。

而这一系列看似「保密」的行为,自然会引起外界的种种猜测。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却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历史将证明,中国人民正是靠着一针一线的艰苦奋斗,节省出大量的金钱,用于国家的建设和支援那些需要的国家。

周恩来的日常生活究竟有多简朴?

然而,这只是周恩来简朴的生活方式中的冰山一角。

在平时的生活中,周恩来从来都是精打细算地花费每一分钱,拒绝浪费一针一线,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发挥到了极致。

自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周恩来曾十几年内没有置办过新衣服。

1963年年底到1964年年初,周恩来对十余个国家进行访问,这些国家遍布了欧洲、亚洲等地区。

期间中国驻埃及大使陈家康的夫人徐克立看到箱子里的衣物,不禁质问工作人员为什么不换新的衣物,工作人员哭笑不得地向她解释周恩来拒绝换新的衣物和被褥,而且无论身边人怎样建议,都无法说服他。

无奈之下,徐克立自掏腰包为周恩来买了三件新衬衫,结果被周恩来转手送给了卫士长成元功。

周恩来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同样是「高标准,严要求」。

每次周恩来出访别国时,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不会使用一分钱的外汇购买国外的商品,每次都是空手去空手回来,这也被他们戏称为「免费旅游」。

然而,在接见外宾时,却一改朴素的形象,换上了崭新的衣服,将自己最光鲜亮丽的一面呈现给各个国家的外宾。

在1971年,时任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秘密访华的前夕,为了表示对即将访问中国的基辛格和尼克松的尊重,周恩来为自己定做了一身全新的中山装。

后来,这套中山装成为了周恩来的寿衣,陪着他走完了人生中最后的旅程。

对于换新衣服的问题,周恩来表示偌大的中国只有他一个总理,也不会缺这一身衣服,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缺衣服,而是要提倡勤俭节约,发扬优秀的传统美德,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另外,不仅仅是周恩来本人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就连周恩来的晚辈们也保持着这个优良传统。

周恩来有个侄子,叫做周尔辉,周恩来曾送给他一条旧裤子,这条裤子周尔辉穿了很多年,破了就补,补完之后继续穿,周而复始,一直穿到这条裤子没有办法再补为止,后来周尔辉让妻子将其改小,让孩子们继续穿。

后来,这条裤子被人们戏称为「三代裤」。

周恩来还有一个侄子,叫做周尔萃,在建国后成为了一名空军飞行员。1959年,周恩来邀请周尔萃到西花厅的家中吃饭。

只见一碗用大米和小米混合煮成的粥被端上了饭桌,这让憧憬着饕餮盛宴的周尔萃属实惊掉了下巴。

周恩来告诉他即便是当上了飞行员,生活条件有了质的改善,也不要忘记条件艰苦的过去,这种粥也被称为「金银饭」。

后来,周尔萃才得知,周恩来家中平时的饭菜都是最为清淡的,很少能够吃到荤菜,就连鱼也是极少见到的。

即便是吃到了鱼,也要分为几顿饭吃完,坚决不浪费一分一毫。

三、揭秘:周恩来形成勤俭节约思想的原因

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就是一名热血的爱国青年。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17年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在1918年,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了日本,此时在日本的周恩来首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当时日本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有日本的马克思主义者创办了相关刊物,很快周恩来便成了此类刊物的狂热读者。

随着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周恩来积极响应,全力参加运动。

后来,周恩来开始了自己的欧洲之行。

在欧洲期间,一边参加着自己的革命实践,一边继续拜读着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刊物等,久而久之,周恩来变成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1921年,回到国内的周恩来将自己拜读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内容和当时社会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判之后,认定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最终周恩来坚定地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人生信仰。

在之后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周恩来从革命的实践出发,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他这种勤俭节约的思想正是在这种信仰的影响下形成的。

当然,周恩来形成勤俭节约的思想,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也不无关系。

众所周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究其形成的原因,在于当时社会生产力远不如今天这样发达,几乎没有剩余的劳动产品,因此当时的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省吃俭用。

另外,在中国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对人们的压迫,使无数的人长期挣扎于饥寒交迫之中,清贫的生活使他们形成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而周恩来自年幼时期,便在母亲的影响下广泛阅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深知「勤俭节约方可致富」的道理,也深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周恩来的故乡——江苏淮安,淮安以河、漕、盐、权为名,奢靡之风十分盛行,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攀比心理,就连婚丧嫁娶都不惜以贷款来撑场面。

在此背景下,周恩来的家中也难以幸免,在周恩来的母亲去世之后,周家经常靠着典当和借钱的方式勉强度日。

但好在周恩来并未受这种思想的毒害,加之当时在淮安很流行儒学,儒学中的勤俭节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周恩来。

后来,在进入南开大学后,周恩来则完全成了一名狂热的「儒家信徒」,这是因为当时的南开大学十分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教育,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他形成勤俭节约的思想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在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周恩来也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在这种自我修养的影响下,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周恩来身上都有所体现,譬如严于律己,公私分明,勤于学习等,这些对周恩来形成勤俭节约的思想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周恩来深知「成由节俭败由奢」的奥义,勤俭办公也是他一贯的思想认识。

位于中南海的西花厅,是周恩来的办公室和住所,这间屋子非常简朴,屋内没有一件豪华的家具,只有书柜、办公桌等最为普通的办公用品。

唯一一件能被称得上是家具的物品,则是一张沙发椅,还是1972年毛泽东送给周恩来的。

后来,有外国人为周恩来编写传记,在写到有关周恩来的勤俭节约思想的内容时,是这样描述的:「他的毛巾从来不丢弃,不能用就用来当做擦脚毛巾,再不能用就当做擦鞋布。」

周恩来十分崇尚勤俭节约,这一习惯源自于他的严于律己。多年的革命战争,使新中国面临着一穷二白的困境,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很多项目都需要建设,因此对于资源的节约非常必要。

而作为新中国的总理,必须坚持勤俭治国,躬亲实践,将勤俭治国的思想融入到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之中。

周恩来所有的亲属都是普通人,既没有当官,也没有发财,这是因为周恩来一直都反对他的亲戚搞特殊化。

另外,周恩来也是一个十分勤学、善于思考的人。

前文讲到,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欧洲,周恩来从未忘记读书,这其中就包括了当时十分流行的马克思主义类书籍、刊物等,这使周恩来最终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伟大信仰。

这不仅仅来源于周恩来废寝忘食般的学习精神,更来源于他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

他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思潮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比较和判断后,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这也为他后来形成勤俭节约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后来参加革命之后,周恩来也从未停止过学习、思考的脚步。

即便是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在临睡前也要强迫自己阅读,哪怕是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次催促也不肯放下书本。

周恩来在每次外出的时候,都要随身携带几本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闲暇的时候读上一会。

周恩来不仅仅自己坚持学习,还经常教导身边的同志要坚持学习,坚持思考。

另外,周恩来经常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作风落实到极致。

周恩来经常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劳动人民的勤劳、节俭,深深地影响了周恩来,他还将向人民群众学习作为自己的修养原则。

以上几点,都是周恩来形成勤俭节约思想的重要原因。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首任国务院总理,坚持以勤俭节约的思想建设、治理新中国,值得每一名中国人学习。

在物质生活极为富足的今天,这种优秀的精神品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