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8年毛主席主动卸任,朱德却拒绝担任国家主席:他比我更合适!

2023-12-31历史

前言

1959年4月27日,北京怀仁堂。

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在全体代表的瞩目下,刘少奇同志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一职,朱德同志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其实在此之前,众人一致想让毛主席继续担任,不过毛主席说:

「去掉国家主席职务,专做党的主席,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做一些党所要求我做的事情。这样对于我的身体状况也比较适宜。」

周总理、朱副主席很理解毛主席的苦衷,因此,他们与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一起,合力在党内进行劝说和解释工作,终于让大家达成了毛主席不再担任国家主席的共识。

至于谁是第二任国家主席人选,毛主席并没有推荐候选人,只是说「让别人干」。

后来,由第二届人大常务委员会推举出国家领导人候选人,名单上赫然写着朱德二字。

朱老总是上届国家副主席,按理说由他担任国家主席也是顺理成章的,但为何最终是由刘少奇同志担任呢?

事后人们才知道,原来是朱老总在会议之前,主动向中央写信,拒绝担任国家主席一职。

一、出身行伍,力行救国之路

1886年,朱老总出生于四川的一个贫苦家庭。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生活的压迫下,他不到四岁就上山打猪草,捡柴火。

6岁时,在乡族的帮助下,得以进入私塾读书。

朱老总平日里刻苦读书,同时也承担着田地里的农活,给家里减轻负担。

当时,地主对佃农的压榨十分沉重。

地主大年三十来收租,朱老总一家还不上,不得不在大过年的日子里连夜搬家。

私塾里,那些地主少爷也经常对他们侮辱打骂,老师不仅不理不睬,还帮着拉偏架。

这些经历写给年少的朱老总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幸他在私塾里遇见了一位姓席的好老师,不仅在学习上给他极大帮助,还教会他许多人生道理。

由于学习用功,朱老总参加清政府的科举,在20岁以前就先后过了县试和府试。

就在他准备前往省城参加院试时,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

以往所学全部被丢进了废纸篓,朱老总为了学习新知识,只好去新学堂重新学习。

这一场变故,使他对国家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新学堂的学习过程中,他渐渐接受了一些新思想,生出「读书救国」之心。

1907年,21岁「学有所成」的他,回老家担任体育教师,试图推行新式教育,但首先遭到家人的反对:

「你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回来干的是什么?」

当时县城学校老师收入十分微薄,只能勉强生活,家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当老师。

不过家人的反对,他可以轻易化解,难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

朱老总虽说学习了新知识,但他不清楚在旧社会礼教制度下,人们对新式教育的抵触程度,也低估了地方封建保守势力的力量。

最后朱老总推行的新式教育,惨遭地方打压,以失败而告终。

经过这次失败,他深刻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要想打破这黑暗,光靠「读书」难有出路,于是朱老总转变思想,决心投笔从戎。

1909年,朱老总考入讲武堂,同年加入同盟会。

在这里,他深受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影响,从此确立了革命救国的理念,这一年朱老总23岁。

与我党其他领导人相比,朱老总年纪较大,他比毛主席大了7岁,很早就参兵入伍,介入军阀之间的战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跟着参加云南响应武昌起义的「重九起义」。

此后,朱老总四处征战。

从1916年云南军阀蔡锷、唐继尧发起对袁世凯复辟的护国战争;

到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毁弃【临时约法】的护法战争;

战场上都有朱老总的身影,他也从一个普通士官升任到旅长一职。

但多年的征战,还是没有改变国家的现状,底层老百姓依旧在苦苦挣扎。

沸沸扬扬的革命,也不过是从一个军阀手里借兵攻打另一个军阀。

朱老总对军阀混战的局面越发迷茫,他知道,这不是他想要的救国之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31岁的朱老总开始接触共产主义理论,这给迷茫的他点亮了前路。

当时西南各系军阀为争夺地盘,彼此间混战不休,地方上流寇土匪横行。

朱老总在泸州开展剿匪工作,之后又在昆明「自我革命」,驱赶军阀唐继尧。

但这些局部的举动,放在全国来看,微不足道,终究改变不了军阀割据的现状。

1922年,唐继尧率兵卷土重来,夺回昆明,无奈之下,朱老总只能逃出云南。

无路可去的朱老总,跟着朋友来到上海。

当时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陈独秀,正在上海开展工作,朱老总得知后,便前往拜访。

一见到陈独秀,朱老总便开门见山地道:

「我对贵党仰慕已久,深知马克思主义乃是一副救国良方,希望能加入贵党,为拯救中华民族的事业尽一番微薄之力。」

一开始,陈独秀听到这话还有些兴趣,可在了解到他是军伍出身,还曾担任滇军的旅长后,陈独秀直接拒绝,称:

「共产党是极为严密的组织,与国民党不同,不是申请一下或者经人劝说就可以加入的……」

这时期的知识分子,都认为军阀是国家混乱之源,绝大多数对军阀没有好感,甚至深恶痛绝,说完,他便关门送客。

朱老总上门被拒,不免有些失落。

但怀揣着救国之念的他没有放弃,很快就调整过来,踏上了前往欧洲的航船。

欧洲是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他希望在那里能够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

二、南昌起义,保存革命火种

1922年,前往欧洲的渡轮,从上海出发,一路经过马六甲海峡、印度、红海……德国。

朱老总中途也下过船,四处走走看看,见识到了世界的全貌。

他看到在列强的世界殖民下,其它国家的惨状,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也认识到:

世界各国,不独中国是悲惨的。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德国,朱老总遇见了周恩来总理。

在他的帮助下,朱老总得以绕开陈独秀,在欧洲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时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国内局势风起云涌。

朱老总一边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一边参加德国的革命运动。

1925年,朱老总因为参加革命运动,被柏林警察局逮捕后驱逐出境,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他辗转到苏联学习军事。

朱老总的女儿朱敏便是在此期间出生的,因为此时他已年过四旬,就给女儿小名起作四旬。

小四旬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中国内忧外患下,不推翻压在国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彻底改造旧社会,哪里会有什么安心日子。

1926年,朱老总与出生不久的女儿离别,他返回国内,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之中。

当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发动北伐战争之际。

朱老总发挥军事特长,在北伐之战中,立下了赫赫功劳。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被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所笼罩。

周恩来、贺龙、李立三等人主张以暴力革命反击暴力革命,于是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这场起义虽然爆发的很猛烈,也很具有历史意义,但现实的遭遇很「狼狈」。

朱老总也参加了这场起义,但起义之后,很快就遭到国民党的大肆进攻。

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之下,起义队伍只能撤退。

为了防止被敌人一锅端,大家商议之后,在三河坝兵分两路,进行战略转移。

由周总理等人带领的主力部队,前往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占领一个港口,等待苏联的支援。

另一部队,则由朱老总带领,负责留守断后,给主力部队争取时间。

经历三天三夜的阻击战后,朱老总手下4000人,一下子锐减到2000人。

而前方传来坏消息,主力部队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失败了。

此刻,这支参加南昌起义的残军,不仅自身损失惨重,还跟上级失去了联系,在敌人的包围下,陷入四面楚歌的窘境。

许多将领丧失了革命的信心,在会议上,有人提出散伙的想法,甚至还有人暗中偷偷离队,留守的起义军马上就要崩溃了。

朱老总就带着这样的队伍,一边打一边退,等到达江西天心圩时,2000多人的部队只剩下了800多人。

团以上的军事主官,也只剩下陈毅和王尔琢,其它人跑的一个都不剩。

面对此情此景,朱老总在天心圩召开全军大会,他慷慨激昂地说:

「同志们,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1917年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

「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

「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

这一场大会,朱老总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感染了场上众人,收住了军心,此后再也没有出现逃跑事件。

在他的带领下,队伍胜利登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秋收起义的部队成功会师。

在这革命前途一片黑暗的时刻,是朱老总和毛主席化身擎天玉柱、架海金梁,为革命军队保留了最后火种。

其中,朱老总所率领的这800人,有相当一部分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优秀人才。

井冈山会师后,有效弥补了毛主席率领的工农军队缺乏干部的不足,也为后来红军建军奠定基础。

毛主席与朱老总是这支部队无可争议的领袖,这就是井冈山会师后,朱毛红军之称的由来。

此后数十年兵戈铁马,这800革命火种,铸就了朱老总「红军之父」的荣耀。

三、功成拒位,常怀济民之心

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虽说新中国建立,可此时中国大陆还没有完全解放,西南和东南局部还处于战争状态。

国民党也经常通过飞机空投,对大陆进行破坏,此后又经历抗美援朝战争……

好在经过全中国军民一心的努力下,先辈们逐渐将国家完善起来,不过我党虽是执政党,但最初国家主席一直处于空缺状态。

直到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在参会的诸位代表表决下,毛主席以其在党内外、国内外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和无人可比的崇高威望,众望所归的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

而与毛主席齐名,并列为「朱毛」的朱老总,也因为其丰功伟绩,当选为副主席。

对于毛主席、朱老总这些革命先辈而言,担任这个职位就要履行为人民服务的义务,他们肩负着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富强的重任。

随着年龄的增长,毛主席一直有想卸任的想法,但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他不得不在这个位置上坚守。

1955年时,他就曾在党内的小会议上提出卸任主席职位,让大家找一个人当国家主席。

平日里,也曾多次对朱德等人说:

「去掉国家主席职务,专做党的主席,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做一些党所要求我做的事情。这样对于我的身体状况也比较适宜。」

新中国三年土改和第一个五年计划良好实行,国家开始走上正轨。

1957年4月,毛主席向外公布,他不准备担任下一任国家主席的想法,还请求众人把这个消息「刮点小风」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

由于毛主席的影响力,这消息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

「毛主席不当主席了,那怎么行?」

「中国没有毛主席,就像天上没有太阳,他老人家不当毛主席,就像太阳不升起啊!」

「毛主席不当,谁又有资格当?」

这件事在党内也引发激烈讨论,许多人都不同意毛主席卸任,还有人直接上门劝说毛主席打消这个想法。

毛主席不仅是新中国的国家领袖,更是党和人民的精神领袖。

但毛主席的意愿,同志们也都表示理解。

1958年12月,中央根据毛主席的意愿,在八届六中全会上作出了【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他不作下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候选人的建议的决定】。

毛主席卸任了,但关于第二任国家主席的人选,却没有推荐提名。

当时在所有人看来,毛主席卸任后,能担任主席之位的,莫过于副主席朱老总。

不管是朱老总「红军之父」资历,还是「元帅之首」的荣耀,在整个党内,除了毛主席之外,实在少有人及。

但是当朱老总清楚众人的想法后,他考虑一番,向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提到:

「我提议刘少奇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更为适当。」

朱老总做出如此决定,并非是不愿承担责任,而是有切实的理由。

当年他已经72岁了,比毛主席还要年长7岁。

由他接替国家主席职位不符合情理,更不利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

因此,他拒绝了国家主席的推举,并再三坚持举荐刘少奇同志。

于是,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刘少奇被推选为国家主席,而朱老总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对于朱老总来说,他和毛主席一样,国家主席只是职务上的区别,归根结底都是为人民服务。

在1965年的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上,他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为了践行自己的理念,朱老总不顾年事已高,长期坚持在全国奔走,坚持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感受百姓的生活状况,并提出解决方案。

1964年时,朱老总就先后到山东、江苏、上海等16个省视察,他的所有调查成果后来被整理成了【朱德调查研究文集】。

而在之前朱老总担任中央纪委书记的5年多时间里,全国共处理了近30万起贪污腐败案件,其中还包括「老虎」刘青山、张子善等人。

结语

1976年,躺在病榻上的朱老总依旧不放心人民的生活,坚持要求秘书为他读文件报纸,叮嘱一定要抓经济建设,把生产搞上去,这样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当时李先念前来探望,处于弥留之际的他,用微弱的声音传述:

「我看还是要抓生产,哪有社会主义不抓生产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