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武则天是如何从冷清的感业寺尼姑,成为大唐王朝最有权势的女人?

2024-06-08历史

盟友帝后

在感业寺中,有一群黯然神伤的新尼姑。昨天还生活在繁花似锦的御苑宫廷,今日就到了这深山之中的僻静庵堂,她们痛哭不止,声嘶力竭,为太宗,更为自己。

进入感业寺,武则天心中那无以名状的恐惧日日蜿蜒攀爬。 幼时的无忧无虑,父亲去世后的辛酸苦楚,后宫十几年的蹉跎岁月,苦心谋划,付之东流。万籁俱静,明灯已灭。天,黑透了··在绝境中为自己寻找出路,就像是武则天的本能。

占地面积三百余亩的感业寺是唐代禁苑内的皇家寺庙,所以它必然会和宫廷有所往来。

凌乱的思绪,于黑暗中陡然变得清晰。

在太宗身边时,武则天已经发现李治对于年长的女性有很强的依赖性,在无数个等待的日子中,武则天主动出手,她有自信,拿捏住那个多情敏感的年轻天子,但更多的,她也确实对这位年轻的天子心存爱意。 一段地下恋情总是更容易激发出更深的情感体验。

不知道武则天在感业寺中写下了多少满怀情愫的文字,鸿雁传书,另一头接到旧日情人书信的李治被她的深情所感动。

沧海桑田变换,历史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点痕迹——一首收录在【全唐诗】中的【如意娘】。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则天所忆之君,大唐的新皇帝,日子过得很不好。

李治是个新上任的皇帝,他的登基和高祖、太宗都不一样,高祖是开国皇帝,太宗有自己的文臣武将,李治的辅政大臣都是太宗留下来的,他们对太宗皇帝忠心报效,对高宗的感情就没多少了。

前朝,十分想做个好皇帝的李治,却被处处掣肘。

后宫,皇后了无生趣,皇后和萧淑妃的争斗不止,让人头疼。 善解人意的武则天,成了苦闷的李治所能抓住的唯一温情。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二人等到了一个见面的机会。

五月二十六日,太宗文皇帝的周年忌日,按照当时的风俗,李治要到寺庙之中为太宗举行忌日行香的仪式,太宗皇帝的庙宇就在感业寺旁,所以在举行完行香仪式后,李治来到了感业寺中。

短短一年的时间,已经恍若隔世。 郁郁不得志的皇帝李治和身似不系之舟的女尼武则天,相对无言,泪流满面。无语凝噎时,却更胜千言万语。不需要诉衷情,不需要盟誓言,这次见面让两个人的心更近了一步。

不论哪个朝代,八卦的传播速度都很快,流言很快传入了宫中,皇帝和一个寺庙的女尼频频往来。 这引起了后宫之主王皇后的注意。

王皇后出身于五姓七望中的太原王氏,美貌出众,品行端正,李渊妹妹同安长公主从孙女。 王氏在李治还是晋王的时候嫁给了他,李治被封为太子时,王氏被立为太子妃,李治继位后,王氏被册封为皇后。

太宗皇帝对这个知书达礼的儿媳很满意,曾说李治和王氏是「佳儿佳妇」(【资治通鉴】卷一九九)。

王氏是沉稳端庄的大家闺秀,没有情趣,刻板无趣,对上对下都不肯违反心意,曲意对待。 「性简重,不曲事上下。」(【新唐书】卷八十九)

多情的皇帝,无聊的妻子。出身、容貌俱佳的皇后没有获得丈夫的爱情,成婚多年的皇后也没能有个孩子。 无爱又无子,除了皇后的头衔,她的人生和她的性格一样,没什么生机和乐趣。在深宫之中收获的只有一年一长的年纪。

当一个女人不幸的时候,常常把这种不幸归咎于另一个女人。

萧淑妃,李治为太子时所娶,在太子府时被封为萧良娣,李治继位后,封萧氏为淑妃,正一品。 萧淑妃出身于南方贵族兰陵萧氏,是萧梁王氏后裔,和隋炀帝皇后萧皇后、唐开国功臣萧瑀同出昭明太子一支。

萧淑妃家世煊赫,才学修养也不在王皇后之下,和王皇后不同的是她性格活泼灵动得多,长期得宠,给李治生下一儿二女,儿子李素节,女儿义阳公主、宣城公 主。 李治有四个儿子,继位后长子陈王李忠(刘氏所生)拜为雍州牧,二子李孝(郑氏所生)封为许王,三子李上金(杨氏所生)封为杞王,四子李素节(萧淑妃所生)封为雍王,后又拜为雍州牧。

雍即长安,雍王按惯例应该封给皇后生的儿子。 如今封给萧淑妃的儿子,那不是把萧淑妃的儿子当成了嫡子来重视?萧淑妃这是在凯觎自己的皇后之位吗?无子的皇后妒火中烧。

怒火攻心的王皇后这时得知李治和感业寺的一个尼姑有往来,做出了一生中最令她后悔的决定:接武氏回宫。

武则天找机会回宫的时候,王皇后也在找机会对付萧淑妃。

这个机会,是生机,也是杀机。

王皇后细心地分析现在的形势,萧淑妃生有儿子,他的儿子被封为雍王,这个信号很危险。她和萧淑妃斗了这么多年,如果让他的儿子当了太子,自己还有什么好日子过。

武氏在朝廷中没有外援,一个小姓女,自己如果营救她于水火之中,带她回宫,那她一定会对自己感恩戴德;即使她忘恩负义,过后和自己作对,以她曾是先帝才人这样的尴尬身份自然比萧淑妃好对付。

王皇后向李治表达了接武则天进宫的想法,又通知武则天将头发留起来。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李治为太宗服丧期满后,八月至十月间的一天,王皇后将武媚娘带回了宫中,二十八岁的武则天成了皇后宫中的普通宫 女。再次入宫的武则天尽收锋芒,低调为人,对皇上尽心服侍,对王皇后「卑辞屈体」,对宫女多加笼络。

武则天可不是那种为了什么骄傲、什么面子就矫情的人,她是实用主义者,知道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就是隐忍、蛰伏,等待时机。 王皇后对武则天的表现很满意,「数称其美于上」。

武则天也很顺利地完成了王皇后交给她的任务,高宗果然对萧淑妃日渐疏远,王皇后获得了暂时的胜利。

没过多久,武则天就被封为正二品昭仪,位列九嫔之首。 这时,王皇后才后知后觉地发现,皇帝宠爱的垄断权从萧淑妃转到了武则天的手里。

皇后,还是从前的皇后,无宠,又无子,活得像一个笑话。

王皇后这里唱的是前门拒狼,后门进虎,饮鸠止渴,抱薪救火。

武则天那边演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王皇后这次不敢再找什么女尼、什么小户女,她选择和往日的敌人萧淑妃联手,共同对付武昭仪。

王皇后的舅舅中书令柳奭对自己外女的处境实在是担忧,他为自己的外女谋划在皇帝庶出儿子中选择一个,收为义子入嗣皇后宫中。 皇长子陈王李忠的生母刘氏身份卑微,只是一个宫女,收他做义子对双方都有莫大的好处。皇后有了儿子坐稳皇后之位,庶出皇子变成嫡子拿到东宫的入场券,双赢。

永徽三年(652年),七月,王皇后养子李忠被立为太子。

永徽四年(653年)初,武则天和李治的第一个儿子,李治的第五个儿子出生,起名李弘。

这个小皇子的名字,在作为李治政治旗帜的同时,也把武则天的野心暴露在众人面前。

道教谶言:「老君当治,李弘当出。」老君化名李弘降临凡世的时候,世间就会迎来太平盛世。给皇子起名李弘,那不就是想让他当开创太平盛世的皇帝吗? 温顺乖巧的武昭仪把她藏在袖中的铁鞭拿了出来,轻轻挥在了皇后的脸上。你的养子被册封为太子,我的孩子却要成为拯救天下苍生的盛世之主。

表面的和睦已无法维持下去,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王皇后和萧淑妃联手一起对付这个毫无背景,却让人莫名胆寒的武昭仪。

武则天很多地方都像唐太宗,这可能是他在太宗身边做才人的时候慢慢学习而来。比如太宗皇帝在打仗的时候,会将所获得的财物分发给将士,武则天获得李治的赏赐之后会把财物分给宫女;太宗皇帝打仗的时候很重视情报,武则天在后宫争斗中也把情报工作做得非常出众。

具有超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武则天,在王皇后的后宫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情报网,把宫中重要人物的言行尽收眼底。

王皇后把武则天接回宫中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个敌人的敌人,不仅不能是永远的朋友,当她变成敌人的时候,自己将面临这世界上最可怕、最残忍的进攻,那就是她的丈夫和这个女人站一起,把她当成了敌人。

永徽五年(654年)二月,李治追赠十三位武德功臣官爵,武昭仪的父亲武士彟名列其中,被追赠为并州都督。

六月,王皇后的舅舅中书令柳奭请求辞去宰相职务,李治欣然批准,把他降职为吏部尚书。

皇帝和后宫的天平已经彻底倒向武则天,是到了笼络前朝的时候了。 武则天在前朝没有势力,武姓是小门小户,父亲和舅舅又都已经去世,借着他父亲功劳得了官职的叔伯兄弟又势同水火,她只能靠自己。 如果没有皇帝的爱,她将失去一切。可爱情是多么虚无缥缈,难以捉摸,说不定哪天就没了,到时候的自己就会像现在的王皇后和萧淑妃一样。

不,没有家族势力支持的她,只会更惨。

皇后,只有当上皇后才能有所保障。但是皇后废立不仅是天子家事,更是国家大事,皇帝的婚姻,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联盟。皇后犯错或者死亡,才能换人。现在的皇后没犯错,又没得什么会死的大病,怎么才能让这些大臣同意废黜王皇后立自己为皇后呢?

李治和武则天决定先去长孙无忌府上探探口风。长孙无忌是百僚之首,又是李治的舅舅,如果得到他的支持,这个事情就好办了。

武则天跟随李治,来到长孙无忌府上。 不论李治怎么明示暗示,给舅舅的儿子封官,又送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纤尊降贵,好话说尽,长孙无忌仍然大打太极,顾左右而言他。

离开长孙无忌的府邸,一路上皇帝和武则天都没说什么话。

身为皇帝的李治感到胸中压着一口气,已经当了五年皇帝,居然还如此受制于人,「窝囊」二字怕是已经写满了太尉府到太极宫的道路。

幼年时对舅舅的依恋之情,在长期的皇权和相权之争中被磨灭殆尽。 他再不是那个会搂着舅舅脖子的稚奴了,他是这天下的主人,大唐的皇帝。

武则天安静地陪着李治。她的身份已经从一个受宠的妃嫔,升级成了皇帝的战友、搭档、同盟。

在一次次共同面对外界压力的过程中,两个人的感情日渐深厚。

永徽五年(654年)十二月,武则天和李治的第二个儿子李贤出生。

永徽六年(655年),二人携手作战,终于彻底消灭长孙无忌集团。再没有人能阻止她走向母仪天下的位置。

十一月初一,武则天在太极宫接过皇后玺绶,册封大典隆重庄严。

武则天和高宗李治在这个典礼之后,加了一项议程,那就是在肃义门接受百官朝见。帝国的新皇后,是在百官请求下才被册封,立武氏为后代表的是民意,代表的是皇权。

信任与忌讳

追赠武士彟为司徒,赐爵周国公。封武则天母亲杨氏为代国夫人,后又徙封荣国夫人。荣国夫人是正一品,位分在王公母妻之上,仅次于皇后。

在开创百官朝拜皇后的先例后,高宗又下旨追赠武则天父亲爵位。

通过追赠能抬高皇后一族地位,也能让皇后一族获得很多实际的好处,比如荫官、升学、免劳役。但是这还是改变不了武氏是小姓的现实地位。 长孙无忌、褚遂良在「废王立武」过程中多次用出身攻击武则天。

「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这句话总是萦绕在高宗和武则天脑海中。

令族如何,寒族又如何? 一个人因为出生在等级高的家族,不用做任何努力就能婚配望族,谋得高官;而如果生在小门小户,纵然一生,也难有进益。

皇后武则天要摆脱寒门庶族身份,皇帝高宗也要以突出皇后身份来立威,你们不让我立武氏,我却非武氏不可,还要让武氏跻身令族。 谁敢质疑皇帝的权威,就打谁的脸,如果有必要,还会要谁的命。

许敬宗、李义府体察上意,上表以【氏族志】「不叙武后世,又李义府耻于其家无名」(【新唐书·高士廉传】)为理由,奏请重修【氏族志】。

显庆四年(659年)六月,高宗下令重修【氏族志】,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再次提高武氏一族地位。

【姓氏录】以后族为第一姓,其余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共分为九等。 宰相许敬宗、李义府等为第二等,当朝五品以上官员全部录入其中。

太宗皇帝在贞观年间修【氏族志】也是为了压制世族,提高皇族地位。 这次重修【氏族志】打破「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界限,对「崔卢李郑王谢」等一概不论,更好地完成了太宗皇帝想要实现的目的。门阀氏族集团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寒门庶族的子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皇帝的权力进一步加强,相权被削弱。

武则天,高宗皇帝的皇后,也名副其实地成了大唐王朝最有权势的女人。 胜利不仅没有冲昏武则天的头脑,还让她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她要让所有的臣民看到一个不同以往的皇后,一个古今中外最为人称道、最让人啧啧称赞的皇后。

武则天,一方面适时适度地出手配合高宗处理朝廷事务;另一方面她打理宗亲关系,对太宗嫔妃和女儿优礼有加,在皇族内眷中广受赞誉。 武则天尽心抚育皇子,组织文人编写教材教育皇子。武则天带内外命妇躬行亲蚕之礼,做天下妇女的表率。

亲蚕之礼始于周代,是一种国家大典。武则天对这个复杂累人的仪式十分热衷。越是重大的典礼,参加的人数越多,越能彰显气度,营造舆论,确立权威,她乐此不疲。

皇后最让皇帝感动的是她能主动抑制外戚掌权。

册立皇后之后,高宗下旨将武士兄长之子武惟良自始州长史超迁司卫少卿,武怀运自瀛州长史迁淄州刺史;武士彟原配相里氏之子武元庆自右卫郎将为宗正少卿,武元爽自安州户曹累迁少府少监。 杨氏所生长女,武则天同母姐姐,已故越王府法曹贺兰越石妻子号韩国夫人。

杨氏置办酒宴,庆贺武氏兄弟升迁。席间,杨氏问惟良等人 :「还记得以前的事吗?今日的荣华富贵是从哪里来的呢?」

武氏兄弟一点也不了解面前这个老人,也不了解自己的皇后妹妹,他们说:「我们兄弟都是功臣子弟,早登宦籍,才干有限,不求富贵飞黄腾达,没想到因为皇后的缘故,获得了非分的恩典,现在夙夜忧惧,不敢以此为荣。」

武士彟去世后,这兄弟几个人对杨氏母女极尽刻薄。 杨氏只是想让他们认个错,服个软,否则也不会问他们,直接和皇后商量怎么处理这几个人就好了。以前被你们刻薄,现在女儿做了皇后,要个态度平复一下心境,这是多么正常的心理,而且这事本来也是武氏兄弟做得不地道,父亲死了,他们不照顾继母和年幼的妹妹,还把人逼得去投奔娘家。

武氏兄弟为他们的不知好歹付出了代价。杨氏怒不可遏。随后武则天上书高帝,请求让武惟良兄弟几人改任偏远之地的刺史,以表示对外戚的贬抑。 高宗于是任命武元庆为龙州刺史,武元庆到任后,忧心而死。武元爽被外放为濠州刺史,又因获罪被流放振州,死于振州。惟良被外放为始州刺史。乾封元年(666年),武则天找到机会,陷害武惟良、武怀运,毒杀受高宗宠爱的魏国夫人,武惟良、武怀运被杀,改其姓为蝮,这是后话。

如此裁抑外戚的皇后古今少有,实在是让人放心。

庆五年(660年)二月,高宗皇帝巡幸皇后故里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并州是武则天的家乡,也是李唐皇室的龙兴之地,夫妻二人衣锦还乡。

高宗命有司祭祀功臣,佐命功臣子孙、大将军府僚、并州长史、司马等各有封赏,八十岁以上老人赐刺史、县令或郡君爵位。

武则天「宴亲族邻里故旧于朝堂,命妇妇人人会于内殿」(【旧唐书·高宗本纪】)。

皇帝、皇后伉俪情深,执手共看河山。

如果按这个「剧情线」走下去,他们可能会和太宗、长孙皇后一样,成为史书中的名主、贤后。只是,世事无常,「剧本」突然改变了走向。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皇帝得了严重的风疾,当年夺去高祖、太宗生命的家族遗传疾病又将无情魔爪伸向了高宗。严重的时候高宗「风眩头重,目不能视」。这种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只能慢慢将养,不能过度劳累。高宗只好让皇后协助处理朝政。

三十七岁的武则天,聪慧明敏,文史皆通,处理事情非常符合高宗的要求。有她协助,高宗轻松了很多。

龙朔二年(662年)六月一日,高宗和武则天的第四个皇子李旦出生。高宗看着抱着小皇子的武则天,这是他自己选的皇后,雍容且端庄,温柔而强大。他们共同生育了四个皇子,共同面对后宫、外朝那么多的风风雨雨。 现在,他有些迷惑,觉得自己从来不曾了解过皇后,她精神之充沛、行事之果断、权谋之深远,都让高宗隐隐感到担忧。

高宗是太宗手把手教出来的「关门弟子」,武则天也是以才人身份在太宗后宫「偷师学艺」了十二年。夫妻二人,师承同一人。

太宗皇帝处理朝政的很多手段,武则天都看在眼中,作为旁观者,更多了几分清醒的判断。在政治上,武则天有着灵敏的嗅觉,生杀予夺的权力在她的手中被用得游刃有余,多少棘手的朝政她都处理得得心应手。

龙朔三年(663年)的一天,高宗突然想起这几年,李义府蹦得太不像话了,应该敲打一下。

李义府靠什么被提拔到中书令这个位置上的呢?靠的是响应高宗拥立武则天为皇后。可这几年,他响应的不再是高宗,而是皇后。他所做的事也越来越过分。

显庆元年(656年),他垂涎被关押在大理寺监狱中的犯人淳于氏,逼迫大理寺丞毕正义枉法释放淳于氏,而后他纳淳于氏为妾。 事情败露,毕正义被捕入狱,李义府竟然狗急跳墙,强迫毕正义自杀灭口。当时高宗还要用他对付长孙无忌,暂时放过了他,反而把弹劾李义府的御史王义方贬为莱州司户参军。

显庆二年(657年),李义府被擢升为中书令,他实实在在地唱了一出小人得志便猖狂,公然卖官鬻爵,生意好到门庭若市。显庆三年(658年),李义府和同为中书令的杜正伦不睦,他就让人密奏杜正伦暗算他,高宗把两人都贬出了京城,杜正伦被贬为横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刺史,李义府被贬为普州(今四川省安岳县)刺史。

显庆四年(659年),在武则天的努力下,李义府被调回京城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吏部尚书主管官员任命相关事务,于是李义府「重操旧业」,又开始卖官鬻爵。 李义府就这样在权力中枢蹦跶了三四年。

李义府直直地站着听高宗说话,高宗让他管束一下儿子、女婿,说他们很不检点,做了很多非法的事,皇帝没有把事情公开处理,压了下来,让他回去警告一下儿子、女婿。

这几年李义府被骄纵出了脾气,他居然质问高宗:「是谁告诉陛下的?」

刚才还和颜悦色的高宗沉下脸问李义府 :「你只需要回答朕到底有没有这些事,不必管是谁告诉朕的。」

李义府沉默半晌,然后在高宗错愕的目光中,一声不响地走了。

李义府敢这样得罪皇帝,倚仗的是什么呢?是皇后。

因为权力,皇帝和皇后之间慢慢生了龃龉。

人若作死,是真的一定会死的。

有一个名叫杜元纪的术士告诉李义府他家中有不祥之气,会有牢狱之灾,要用两千万钱化解。为了化解这场灾祸,李义府带着儿子、女婿更加疯狂地收受贿赂,广撒网,不管大鱼小鱼,虾米螃蟹,只要能赚到钱都可以。

李义府的儿子李津,卖给长孙无忌之孙长孙延一个司津监的从六品官,他正在家里数那七十万钱的时候,高宗已经知道得一清二楚,情报战,太宗擅长,武则天擅长,高宗也擅长。 高宗早就派人对李家父子进行监控。李义府还和杜元纪一起跑到郊外的坟包包上,「候望气色」,高宗很快又收到了李义府「阴有异图」的汇报。

高宗命司刑太常伯刘祥道会同御史审理李义府,请司空李勣监审。案子很快审结,证据确凿,龙朔三年(663年)四月,劣迹斑斑的李义府被流放州(今四川省西昌市), 李义府之子李津被流放振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儿子、女婿全部除名,流放庭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李义府被流放,「朝野莫不称庆」。

【资治通鉴】中记载:「义府容貌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狡险忌克,故时人谓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谓之李猫。」李义府不过是被高宗和武则天利用的杯有野心的政治打手,现在他对高宗不再有用处,又作孽太多,当然会被遗弃。

后来高宗和武则天封禅泰山,大赦天下,李义府不在被赦的名单里,他忧愤成疾,一病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