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回顾∶上甘岭战役之所以能够取胜,是用了已经回国的陈赓的战术

2024-06-08历史

上甘岭之战可以说是朝鲜战场上最惨烈的战斗之一,在这不足四平方公里的地方,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着坚不可摧的意志力与联军血战43天。最终守住了这条扼制联军反扑的交通要道,将联军阻挡在了上甘岭以南。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被美军称为"伤心岭"的这个地方,陈赓大将为志愿军最终能取得这场胜利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众所周知早在上甘岭战役打响之前,陈赓就已经奉命回国了,着手准备解放军工程学院的筹备工作,那他又是如何为上甘岭战役的获胜立功的呢?

1951年8月"正牌"第三兵团总司令陈赓一瘸一拐的进入到朝鲜战场,顾不及伤病的陈赓一下子就进入到对敌作战的指挥工作当中,与总指挥彭德商讨下一步的作战方案。此时的朝鲜战场上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抗美援朝志愿军主动出击的5次战役已经打完,经过一番正面对决之后,联军已经见识到了志愿军的威力,不敢轻易主动出击。在三八线沿线加筑防御体系,防止志愿军再一次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初步了解战场形势的陈赓当即给彭德怀进言,建议志愿军战士在前方大量构建坑道和地道防御体系抵御联军大规模的空袭和饱和式的炮火轰炸,这一建议得到了彭德怀的大加赞赏。因为这种防御体系在解放战争中发挥过奇效,不仅避免了在国军猛烈轰炸下解放军大量伤亡的问题,而且在战斗相持阶段还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术优势。

52年3月倍受病痛折磨的彭德怀"被骗"回国内接受治疗,陈赓接过了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的指挥棒。此时双方都在为停火协议进行着有序的谈判,战场上再次爆发大规模战役的可能性不大,双方仅仅是在一些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进行着小规模的阵地争夺战。

面对联军的飞机大炮,志愿军在武器装备上有着绝对的劣势。为了更好的避免战士们白白的牺牲在敌人的炮火之下,陈赓向全军下令,在据守的阵地上修筑防空洞和坑道防御体系。三八线附近以丘陵山脉的地形居多,为志愿军修筑坑道提供了便利的先天条件。

然而当陈赓来到前线视察战士们修筑的坑道时,面对战士们漫不经心修筑的防御工事,更是大发雷霆,甚至直截了当的说战士们如果坑道修筑的不好,不够牢固、不够结实在敌军猛烈的炮火下那就是自掘坟墓。陈赓在将士们面前向来都是一副和蔼可亲的笑脸,极少动怒。

当战士们看到陈赓为修筑坑道大动肝火时,才意识到坑道的重要性。经过三个月的紧急作业后,前线部队的战士最终在阵地上修筑起了合格的防御工事。

10月14日,在志愿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美军在上甘岭悍然发动了"摊派计划"。数十架飞机和数百门的大炮齐刷刷的向志愿军所在的阵地发起了饱和式的炮火攻击。数十万吨的炸药向狂风骤雨一般落到志愿军的阵地之上,激起的不再是火花,而是一阵又一阵烫手的焦土和滚烫的热浪。

面对如此猛烈的炮火攻击,志愿军战士毫无反击之力,迅速躲入到坑道当中,等待我军炮火的支援。在炮火的攻击下整个上甘岭变的地动山摇,坑道里的战士虽然躲过了炮火的袭击,但也有战士被活活震死。

当敌人的地面部队冲上阵地时,战士们从坑道里突然杀出,一次又一次的给予敌人致命一击。面对着被削平了两米之多上甘岭,联军开始怀疑志愿军是如何潜入到高地之上的。这种摸不着头脑的战术让联军心中开始产生畏惧,轻易的不敢再次突入到阵地之上。

但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镇守高地的战士们还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每每出现在阵地上,总会暴露在敌人的炸弹之下。面对一片焦土的上甘岭,战士们只好躲在坑道里等待支援,而随时准备支援的战士也在等待着上级的指令。

当志愿军的火炮响彻天地的时候,坑道里的战士们冲出坑道与来犯之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面对如同天兵天将一般突然出现的志愿军战士打了个联军措手不及,将阵地牢牢的攥在了自己的手里。

经过43天的战斗,联军没有看到丝毫能夺下阵地的希望,最终选择了放弃。不得不说久经沙场的陈赓是有先见知名的,正是他对于坑道防御体系的执着和对于战场形势的分析,才让有坑道依托的志愿军免受联军的涂炭,不仅守住了五圣山的咽喉要道,也再次让联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