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最冷的枪——志愿军从铁原的「冷枪热战」到上甘岭的「冷枪冷炮」

2024-01-05历史

前序: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境外与美国为首的世界最强军事集团对抗较量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影响无论对中国、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极其深远的。

「御敌于国门之外」,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不得不打的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

东北是当时是新中国第一大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命脉所在,丧失北朝鲜作为战略缓冲区的状态下,将让新中国陷入极大的战略被动。

强敌压境,把希望寄托于敌人不主动开枪的和平,不是真正的和平。 因此,尚未完全安定的新中国不得不集中有限的国力、军力去打这一场被动的战争。

毛泽东力排众议决定出兵朝鲜,既发扬了国际主义,仗义出手援助兄弟之国,更多考量的重心则放在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上。他明确要求「要把国防线从鸭绿江推进到德川、宁远及其以南。」

因此,当美国政府先命令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无理干涉中国内政,后彻底无视中国政府的警告,向北悍然越过三八线的时候,也同时揭开了中、美两个大国宿命般的对抗历程。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是外国列强想什么时候打进来就什么时候打进来的百年屈辱历史,中国军队从来没有获得过敬畏。而抗美援朝之后,列强们就再也不敢轻易谈论对中国开战这个话题。

这场战争让中华民族从真正意义上一洗鸦片战争以来的奇耻大辱,第一次正面击败世界最强军事集团,打出了国威军威,让民族自尊拔地而起。

刚刚从百年屈辱走出来的新中国,如果没有这一场战争的淬炼,是不可能赢得全世界的尊重和民族自立,更不可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

而那些年的志愿军战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代军人,是他们在朝鲜战场的血与火中,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顽强的民族性格。

他们从不跟自己的祖国讲条件,从没有任何奢求,决不会因为没有空中支援放弃进攻,决不会埋怨炮兵火力不够,决不会怪罪没有足够的给养。

他们只吃一把炒面就一把雪而依然冲锋不止,只要一息尚存,就决不会放弃阵地;他们甚至可以在零下三、四十度左右的严寒里整夜潜伏而身上只有单衣;他们可以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他们中的每一个战士都随时准备着拿起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

但光靠顽强的品格和敢于牺牲的精神这些不可或缺的可贵因素,显然不足以取得一场现代化战争的胜利。

中国军队在没有空军、只能夜间作战的情况下,用最简陋的武器装备把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第一流军队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过了三八线,除了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勇气, 最主要的首先是领袖广阔、深远、正确的战略眼光和导向;第二是将领们准确、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多变、具有针对性的战术打法;第三是作战部队强悍的执行力、群体技战术水平和单兵作战能力。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将以上因素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巅峰状态。

从纯军事层面看,迂回、穿插、夜袭、近战是中国军队面对强敌时,以弱胜强的法宝。但在朝鲜血战场上除了这些, 针对不同情况不同战术打法外,还有新的情况产生的新的战术打法也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如同教科书般呈现在世界军事研究领域的课桌上,成为世界军事经典案例。

比如,高强度的进攻,需要的是运动战。但在相持阶段的阵地战时期,面对世界战争史上自热兵器时代以来最密集的炮火,「坑道战」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志愿军自身的伤亡。

另外就是冷枪战术。志愿军的火力和弹药量远逊于对方,要节省弹药,就要提高射击精准度。重武器控制的是面,而轻武器控制的是点。 相比重武器多于我方的敌人,我们必须让轻武器发挥威力,做到以「点」带「面」。

相对于高密度、高强度的「冷枪热战」,高密度、低强度的「冷枪冷炮」战术却是扬长避短,在本来自身装备原因而并不占优的阵地战中占据了绝对主动,以最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伤亡,给敌人造成了最大限度的杀伤。

神奇之处在于,其战绩绝对不亚于一场大的战役,这就是创造了奇迹的「冷枪热战」和性价比极高的「冷枪冷炮」战术。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有三个军凭借骄人的战绩,昂首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主力的行列。

他们分别是 在铁原阻击战中,靠眼花缭乱的灵活战术和牺牲精神完成战略性阻击而打成王牌的第63军;靠上甘岭战役英勇顽强而威名远播的第15军;还有集「冷枪冷炮」之大成者、给敌人造成极大伤亡的第24军。

而三个王牌军在众多战术中,无论是高强度、高密度的激烈碰撞,还是低强度、高密度的阵地对峙形势下,都有一个共同的作战特点——「最冷的枪」。

从「冷枪热战」战术到「冷枪冷炮」运动,可以说始于铁原第63军188师,兴于上甘岭第15军45师,后在第24军72师发扬光大,正式作为一种「性价比最好」的战术范例推广全军。

当然,也成为一种世界军事经典战术案例。

一,扬长避短:

纵观为期三年的朝鲜战争,双方军队高强度、大规模全力以赴的对抗和碰撞,是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 日近八个月时间举行的、波澜壮阔的五次大的战役。

之后的两年多,则是边谈判边武力较量的局部阵地战。( 有关朝鲜战争其他详情,本文作者多篇文章另有详述

在此期间交战双方此消彼长,比拼意志,激烈性和残酷性一点都不次于五次战役。经常把局部阵地战,越滚越大,打成了战役级规模,比如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

五次战役中中国军队的运动战,是一种智慧、谋略和勇气、顽强的结合体,那更是一种千锤百炼、以弱胜强的致胜法宝。 即把敌人拉长拉散后,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部,然后各个击破,靠的是大范围的穿插迂回,分割包围并歼灭敌人。

中国军队在没有空军和缺少重武器、只能在夜间作战的情况下,凭着简陋的装备和薄弱的后勤补给,把拥有世界上最为强大军事力量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一度打到三七线,并最终稳定在三八线,靠的就是这种不可复制的运动战。

高明的战术和基层部队强悍的执行力缺一不可,向来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凭着这种自信,志愿军统帅彭德怀甚至认为,即便是现有简陋的装备,只要能让士兵吃饱肚子,可以有相对充足的弹药,也照样能把「联合国军」赶下临津江喂王八去。

事实证明,随着战线越拉越长和美国空军卓有成效的空中绞杀,三八线成了志愿军后勤补给所能达到的极限。

然而,被称为「战术大师」和「轻步兵之王」的中国陆军只能靠运动战取得胜利吗?

日本有关军事研究部门总结道:「中国军队在韩作战的各种战术可谓登峰造极。尤其是针对新的情况创造性地发明新的打法,有效地做到了扬长避短,令人叹为观止。让联合国军眼花缭乱的是,中国人光一种追击战术,竟然高达40多种……」

1951年6月中旬,第五次战役后期堪称奇迹的铁原阻击战中,志愿军十九兵团第63军编制不全的三个师,面对战争史上最密集的火力覆盖, 在平原地区阻击数倍于己的 、有着世界第一流空军助阵的世界最强重装甲装备部队达十三天之久。

这是一场需要用生命换取时间的战略性阻击,也是一场精彩绝伦、又惨烈无比的巅峰之战。 第五次战役由于志愿军脆弱的后勤补给断裂,攻出去的志愿军需要全线退回三八线以北,集结构筑防线需要时间。

如果没有铁原阻击战以空间换取时间,志愿军将会全线退守鸭绿江,局势再控制不好的话,中国东北也将不保。 而要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了官兵们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惧牺牲的精神,凭借的就是炉火纯青、层出不穷的战术。

三个师按倒品字形布阵。首先登场的第189师打破常规,蔡长元师长将189师分成200多个单位,分别坚守200多个地点,像是在阵地上洒满了钉子,形成奇特的「钉子战术」。敌人进入其中,就会受到各个单位来自四面八方的进攻,不得不分散攻击点。

在一般的军事阻击常规中,这种战法属于大忌。形不成强有力的力量,美军如集中力量突破一点,就会轻易突破。这种战法,由于兵力分散,也注定要承担很大的牺牲。

但当时的一切,都没有时间重要。

这样一来, 美军机械化推进、飞机轰炸和重炮轰击的优势瞬间丧失殆尽, 不得不分散攻击点,完全迟滞于189师布下的「泥沼」而拔不出脚,陷入了顾此失彼的「拔钉子」的苦战并损失惨重。

吃尽苦头的美军后来将这个让自己寸步难行并伤亡惨重的战术,称之为「飞舞的链条」

三天三夜,第63军189师成功地将美军最锐利、凶猛的第一波攻势迟缓下来,自身伤亡三分之二, 却替随之登场的第188师完成预备防御阵地第构筑,争取到了时间

美军进展迟缓并无可奈何,继续进攻前只能用美军作战操典允许限额五倍以上的「范弗里特弹药量」,来宣泄自己寸步难行的愤怒,将志愿军阵地后方的铁原城几乎夷为平地。

但接下来,他们遇上了更加让自己头疼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63军188师。

铁原阻击战三个师的相互配合是一个体系,都各自发挥出了自身的优势和特长。而相比善于大范围穿插和迂回、高强度进攻的189师,此时的铁原需要的是一支特别能坚守的部队。

第189师师长蔡长元在铁原摆了个「飞舞的链条」,在宽达25公里的正面阵地上苦斗三日,面对敌人东、南两个方向的攻击,用一个师打成一个团的代价, 将美军最凶猛的重机械化进攻动能消耗并迟滞下来 算得上交出一份悲怆但合格的答卷

该第188师上场了,他们又能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透过硝烟俯瞰铁原战场,我们看到中国将军的一颗颗精妙绝伦的落子。

第188师师长张英辉的答案是一个藏在地下的「八卦阵」,和地面之上「最冷的枪」。

「冷枪热战」正式登场。

而188师正是凭借这种扬长避短的战术打法,硬是在这场战略性的阻击战中,打出了名垂军史的「光辉十日」……

二,冷枪热战:

「冷枪」就是现在军事术语中的「狙击」战术,出色的狙击手、专业的装备和指挥助手缺一不可。

只不过,从红军到志愿军的发展历程中,根本没有过这个名称的兵种,也没有专业的精准射击训练,枪法好的有的靠天赋,大多数则是弹药奇缺逼出来的。

解放战争以来,由于我军多注重战略性的大型战役,以运动战为主,个体精准射击也没有放到一个重要的战术层面考虑。但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每一个部队都有其灵魂和战术特长。

第188师脱胎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军区第九分区,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红色经典小说【敌后武工队】的原型。其作战风格刁钻,长于渗透,善打游击战,对地道战和麻雀战特别拿手。

所谓麻雀战与现代狙击战术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方法近似。它是游击战中,以隐蔽射击为特点,以袭扰为目的的一种作战方式。

士兵们射击的精准程度,完全是因为当时条件的艰苦。八路军弹药来之不易,即使是主力部队,一般每个战士配备通常只有十发左右子弹,有时候全部打完还要受批评。

即使是少量的机枪和「花机关」(冲锋枪),一般都是用点射而舍不得用连发。因此,提高每一颗子弹的有限率,已刻入每一个战士的骨髓之中,实际上也等于被迫练就了一手好枪法。

此时的张英辉师长在铁原的东南方,采用地道战加麻雀战相结合的打法。

一方面摆出了一个八横八纵的大型地道加堑壕阵地,另一方面用类似麻雀战的打法来打正规战。 也就是坑道加冷枪,用现代战术术语说,是阵地战加狙击战的战术。

不同之处在于,现代正规狙击战术,是在相对静止的作战状态下,一般适用于特种作战的个体有限狙击。

而此时的188师是大部队在高强度对抗当中的「冷枪热战」,所有战士都是狙击手,在美军坦克陷入反坦克堑壕后,对后面的步兵进行高密度、快移动的、以轻武器为主的冷枪作战。

据当时参加过铁原阻击战第二阶段的美军士兵回忆,只要对方枪一响,这边就有人倒霉。

188师的地道加堑壕也挖得十分科学而巧妙。都是每隔3到4米左右就必须拐弯的蛇形堑壕纵横连接,每个拐点有一个机枪工事做火力掩护,正面配备简陋的反坦克武器小组,有效打击陷入堑壕不能动弹的美军装甲部队。

这个战术让美军重装甲部队造成很大损失。据统计,铁原阻击战第二阶段被188师摧毁的美军坦克和装甲车一百多辆,没有发挥出任何突破先锋的作用。

再加上前面第189旅三日三夜的有效阻击,将美军排山倒海的进攻节凑降了下来,进入一种相对迟滞状态,因此给第188师的「冷枪热战」创造了条件。

志愿军第188师都是打地道战和麻雀战的行家里手,面对敌人的重火力,充分发挥了自身轻武器的优势,在坑道、堑壕里面窜蹦跳跃, 一般战士用点射打击敌人进攻时坦克后面的士兵,一些神枪手则专门瞄准美军的指挥员、通信兵、炮火观察员等实施精准射击。

一开始美军坦克陷入堑壕,其他坦克赶来救援拉出时,惊讶地发现在对方稀疏的枪声中,自己的步兵却接二连三地不停倒下。

有时要救援一辆坦克,往往要付出几辆坦克和十几人的伤亡。而大多数情况下,陷入堑壕的坦克还没来得及被其他坦克拖出,就会遭受对手反坦克手雷、雷管或玛祖卡的袭击。

于是,在铁原战场上经常出现反差对比极大的作战模式——第188师阵地上一开始是美军高密度、震耳欲聋的「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炮火覆盖。但到美军冲锋时,志愿军只有稀疏的步枪声音。

但就是在这些莫辛纳甘骑枪单调的吭吭声中,美军步兵却伤亡惨重,经常趴在地上不敢抬头,就连掉头就跑的勇气都没有。

冲在前面的坦克则不寒而栗、步履艰难。有时即使是连坦克带士兵突破某处防线,落在战线后方的志愿军战士仍然会冷静射击,直到牺牲……

通常在防御战中,一挺机枪和一门迫击炮远比一个出色的神枪手更能发挥作用。所以,一般的军事常识中,狙击战术在特种作战或小规模游击战中,才能发挥其优势。

但那只是一般的军事常识。 第188师在平原地区正面阻击实力世界第一的美军重装备机甲部队疯狂进攻,整整坚守了十天。这个奇迹被军史誉之为「光辉十日」。

在这个战场用这个战术,打出了赫赫有名的「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郭恩志。作为第188师563团8连连长,带领40名战士用「最冷的枪」,创造出毙敌800余人的骄人战绩。

奇迹般整整十天的坚守,证实了中国志愿军第188师用「最冷的枪」 ,在高强度、高密度的战场上也照样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击退气势如虹的重装甲美军,在需要用空间换取时间的作战中,显示了其有效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它的威力。

三,推广全军: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中国古代军事术语,完美地形容了美军在铁原战场上,分别遇到志愿军第63军三个师时的战斗状态。

第63军阻击美军十三天,靠地道和堑壕,以及「冷枪热战」的第188师正面硬抗了十天。

当然不能说第189师正面坚守才三天就不如188师。事实上,正是第189师「飞舞的链条」将美军风头最劲、最猛烈的进攻节奏迟缓了下来,也为188师构筑防御工事争取了时间,也为「冷枪热战」创造了条件。

更不能忽略的是,相对于189和188两个师的正面硬抗,第187师在侧翼的阻击。

与战略上的「纸老虎」之说不同,战场上的美军是世界上最善于总结和创造的军队之一。先前针对志愿军的运动战,时任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后勤补上的硬伤,就总结出了志愿军的「七天攻势」的弱点,和极具针对性的「磁性战术」。

铁原大战打到第十天,美军对于掘壕固守的志愿军,除了「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疯狂倾泻外,他们发现能够在大雨滂沱中燃烧的凝固汽油弹是最有效的武器。

于是,整个铁原城的西南处成了一片火海。据有个志愿军老兵的回忆:「美军凝固汽油弹一炸开,地道和地上都会串连成了一条火龙,根本躲无可躲,身上沾到火就别想扑灭,那种惨烈画面你无法想象。铁原,应该叫血原……」

巨大的伤亡也使第188师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第187师随之成为铁原战场上最后的中方主角,而目前187师的兵力也仅仅只剩一个团。

打到这个时候,整个第63军在铁原城前方的防御空间已经基本用光,整个阵地已经被压缩成了窄窄一条。在这样的情况下,仅靠意志是不可能守住阵地的。

守不住,就不守了!徐信师长拿出了一个方案——反攻!

傅崇碧军长一拍桌子,同意了这个疯狂的想法,并把军直属火箭炮营、和军部警卫营以及勤杂人员全部交给了徐信。

原军部警卫营了早被派上了前线。坐镇63军的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下来时看到空空如也的军部也是倒吸口凉气,一咬牙把兵团警卫营抽调出来「借」给了63军。这才没过了几天就又被傅崇碧「借」给了徐信……

徐信把全军的火炮集中起来,一起向美军的「钢铁城堡」开火。 几天没有志愿军成建制的炮击使美军放松了警惕,只针对步兵袭击做了防范。 猝不及防的志愿军炮火把美军上百辆坦克围成的营地炸成一片火海,把美军准备第二天使用的弹药也全部打炸。

惊天动地的爆炸中,志愿军突击队分三路杀进美军大营,美军花巨大代价十几天突破的防线被一夜收复,但少得可怜的兵力使突击队也没有能力再做进一步反击。

眼看机不可失,尝到甜头的徐信跑到军部跟傅崇碧要兵,希望第二天晚上再来一次。面对巨大诱惑的傅崇碧也只回答了一句:「徐信,你看我跟你去怎么样?……」

撼天动地的铁原阻击战终于落下帷幕,63军的阻击正面挡住了美军的战略性攻势。

与此同时,第20军58师在史仓里华川、第15军在芝浦里、朝鲜人民军第一、第三军团在战线两翼的阻击,也让美军找不到突破点。 志愿军利用铁原阻击争取到的时间,已经在铁三角底部的伊川构筑好了完备的防御体系。美军再也无法承受巨大的伤亡,无奈停止了攻击,转入防御。

心绪激荡的彭德怀穿越百里防区,到伊川看望刚刚撤下来仅剩不到三分之一的63军将士,这是他一生征战生涯中,极其少有的。

看到许多撤下来的战士只剩一条裤衩和一支弹仓空空的步枪,很少感情流露的彭德怀一度哽咽:「祖国人民感谢你们!我彭德怀也感谢你们……」

随着规模空前的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志愿军第63军虽然损失惨重,但因此而昂首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主力的行列。( 第五次战役详情见本文作者【第五次碰撞—深度解读朝鲜战争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第五次战役】

自此之后的两年多,随着战场形势和停战谈判形势的要求,战争形式的重点转移到了边谈判边武力较量的阵地战。

按军事常理而言, 对于拥有制空权的装备精良、且从不限制弹药量的美军来说,阵地战是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的战法。 而对放弃运动战、重火力严重不足的志愿军来讲,没有任何优势。

但随着进入相持阶段的正规阵地战,面对百倍于我的美军密集火力, 第188师的战术也被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推广到了全军并发扬光大,给面对装备占优的强敌,打前所未有的阵地战创造了条件。

首先是堑壕战引申的坑道战 就是在高地的反斜面挖规模不等的战壕和防炮洞,然后将之连接起来。敌人轰炸时躲进洞里,炮火停止后再进入战壕 。要求坑道厚度普遍达10到15米,有的可以达到30到50米,至少两个出口。根本不怕炸弹,可以达到防空、防化、防弹、防毒等要求。

这个打法在此后的阵地战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中朝联军伤亡大幅度降低。

举例说明,美军秋季攻势中,第六十四军一个连利用坑道战,一天内不仅抗住了美军三万多发炮弹和几百枚航空炸弹的轰炸,还击退敌步兵22次进攻,杀伤联合国军700余人,自己仅伤亡21人。

此举开始推广到了全军。十个月后,除了东、西海岸修建了大量坑道工事以防止美军登陆外,正面战场的铁原、上甘岭等200公里地区的坑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弧形工事。据不完全统计,全军共构筑坑道1250公里,战壕、交通壕6240公里,相当于一个不可逾越的「万里长城」。

1951年夏秋作战时,美军平均发射40到60发炮弹即可杀伤志愿军一人。到了1952年下半年,美军要平均发射600发炮弹才可杀伤志愿军一人。

既然我们打阵地战重武器不占优,那就充分发挥轻武器的威力。

与坑道战相配合的战术, 就是低强度、高密度的冷枪战术。

如果说美军在铁原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冷枪的厉害,在即将到来的相持阶段中突然惊讶地发现,中国士兵除了运动战,在美军占优的对峙型阵地战中,用炉火纯青的轻武器也照样能把他们打到痛入骨髓……

四,「狙击兵岭」:

1952年4月,彭德怀回国主持国防部日常工作。邓华于6月就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全面主持志愿军工作。

彭德怀归国前,在朝鲜召开了最后一次作战会议。会议其中一个重要决定就是命令作为战略预备队的第三兵团第15军,以坚守防御的形式接替第26军在五圣山、西方山、斗流峰一线的防线。

彭德怀专门叮嘱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和第15军军长秦基伟:「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们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负历史责任!」

从军事角度上看,打阵地战是装备精良、弹药充足的一方占绝对优势。这对要打坚守防御的第15军来说,无疑是个极其艰巨的挑战。

因为之前的第26军采用的战术是「运动防御」,也就是不死守阵地,敌人进攻时就放弃,然后趁敌人立足未稳给它一顿炮火,再发起冲锋夺回阵地。对于反攻不利的局部阵地就索性放弃换个山头再打。其宗旨 主要以阵地为诱饵,达到大量杀伤敌人的目的。

而第15军如今根据形势发生变化,军事目的也发生改变而变为坚守。重装备和火炮弱于敌人的情况下,针对性地加强构筑坚固的坑道。 六个月时间修筑坑道的同时,第15军战士们也没闲着,用充分发挥轻武器威力的战术——「最冷的枪」,让美军吃尽了苦头。

秦基伟把防御重心放在了美军便于重机动部队进攻的西方山方向,在五圣山方面则由第45师防守。

五圣山的前哨阵地是两个高地,分别是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南山高地由美军占据),两个高地中间有个以前只有十几户人家、如今已经荒废的小村庄,叫做上甘岭。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就是从这两个高地争夺战开始越滚越大,最后打成了战役级规模的「绞肉机之战」、美联社口中的「朝鲜战场上的凡尔登」、林彪所说的「肉磨子」。

在此之前,美军两任「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和克拉克出于华盛顿「不想大打」的战略意图,一再否定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的几次进攻方案。一是大打怕让谈判彻底破裂;二是怕损失超过战果利益;三是怕激怒志愿军发起大的反攻(第六次战役确是早有计划)。( 有关详情见本文作者【不战而屈人之兵——深度解读引而不发的抗美援朝第六次战役之谜】

但为什么克拉克又后来同意范弗里特的「摊牌行动」方案,发起「三角形山战役」,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两个高地太过于让他们难受,尤其是537.7北山高地,让他们饱受冷枪之苦而损失惨重。

范弗里特的「摊牌行动」只是想用两百人代价、一天时间拿下两个高地,因为后面海拔一千多米五圣地势险峻,是不可能拿下的,这也是秦基伟把战力最强的部队放在西方山的原因。但范弗里特不断碰壁导致不断投入兵力,打成了一场恶性赌博,最终彻底失败,其伤亡超过了预先计划的百倍以上。( 上甘岭战役详情见本文作者【啊!这就是上甘岭——从朝鲜战争的宏观角度全面读懂那场惨烈对决】

而第45师虽然在战役中基本打光,但却将第15军打成了解放军的王牌部队。

美军将597.9高地称之为「三角形山」,战前由15军第45师135团8连、外加9连一个排驻守,为一个加强连兵力; 而537.7高地是两个南北相对、形同驼峰的山岭。南、北高地相距只有150米左右,北山高地由135团1连驻守。

上甘岭战役爆发之前的六个月时间内,正是第15军45师135团用「最冷的枪」,将537.7北山高地打成了美军口中的闻风丧胆的「狙击兵岭」(Sniper's Ridge), 成了美军如芒在背的一根刺,急欲拔之而后快。

第135团1营1连接管537.7北山高地后,就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召集枪法出众的战士开始了冷枪战法,以轻武器彻底压制了重武器。

其中最为出色的是一个叫邹习祥的神枪手,他以206发子弹歼灭203名敌人,创下了命中率高达98.5%的辉煌纪录。获「冷枪英雄」称号和二级战斗英雄、以及一等功臣荣誉。

后来爆发的上甘岭战役共歼灭联合国军25498人,第15军歼敌19921人,其中40%以上是冷枪歼灭的,仅45师135团就冷枪毙敌3558人。

「最冷的枪」在本应该敌人重火力占优的阵地战中压制了美军,占据了主动,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士气,到最后对面阵地上的敌人白天不敢出工事,夜间不敢亮灯光,所有的活动变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上个厕所都像个受惊的兔子……

起「狙击兵岭」这个地名,象征着美军官兵铭心刻骨的恐惧。

同热战相比, 低强度、高密度的冷枪战术在压制对手、大量歼敌的同时,自身伤亡少得可以忽略不计,有着极强的性价比。 随即从537.7北山高地推广到了整个五圣山阵地,紧接着又蔓延到西方山、斗流峰的第15军全军阵地。

上甘岭战役还没打响,布防在金化到铁原的光美军第七师、第四十师就有1000人倒在冷枪之下,而十五军仅伤亡35人。

只不过在对峙阶段的阵地战中,如此成功的战绩被后来惊天地、泣鬼神的上甘岭战役冲淡了风头。 因为此役一举奠定了朝鲜半岛的南疆北界,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历史坐标和世界战争史上一场经典战役范例。

第15军也因此役成为中国军队英勇顽强的代表和标兵而进入一等主力行列。

因此, 铁原阻击战中的第63军188师、上甘岭战役前的第15军45师,虽然使用了冷枪战术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战果,但被灵活多变的战术和英勇顽强的意志而掩盖,并未因「最冷的枪」而成名。

真正使「最冷的枪」成体系而集大成者,靠「冷枪冷炮」歼敌最多、后上升到一种运动而推广全军的,是接防第15军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

美军一场新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四,性格部队: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美军痛定思痛,再也没有发起过营以上的进攻,战线更加趋于稳定。这也是中美两个大国迄今为止最后的大规模军事碰撞(后来的金城战役是专门针对南朝鲜军的)。

美方在谈判桌上一直谈了想打,打了又想谈。身为世界第一强国,却采取了所有世间能想到的无赖手段拖延停战谈判,但始终不敢使谈判破裂。

但战场上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使美方在谈判桌上一次又一次地放低姿态、减少条件。鉴于美方此举,中、朝方为了配合谈判,也下令各部队保持克制,尽量不首先发起大规模的攻击行动来影响谈判。

如此便不可避免地使基层部队开始束手束脚,如此一来对面的敌人却开始肆无忌惮地猖狂起来,他们在阵地上大摇大摆地走动,随意向志愿军阵地开枪,而志愿军战士们却一定要等到指挥员的命令才可以扣动扳机。

但两军对峙,不能大打,又不能不打,对基层部队而言,这个尺度确实很难把握。

志愿军战士们越来越觉得窝囊和憋屈。但时间长了,总会有先憋不住的人和部队。憋不住的人和部队一定是有性格的,有性格的人和部队那就绝对会有精彩的故事发生。

而这一次憋不住的人和部队不仅总结创新了志愿军新的战术,也造就了一个新的王牌军诞生。

1953年年初,第15军撤离了防区,开赴东海岸元山地区,做防止美军登陆作战的准备。第24军接替了防御阵地。

那支首先憋不住的部队就是第24军72师215团。

第24军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是赫赫威名的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纵队司令员王必成外号「王老虎」,这支部队也被称之为「老虎纵队」。

而第215团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功团」。曾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飞兵激渡,神奇地出现并首先拿下国民党军重要的后方基地垛庄,堵死了张灵甫整编74师的退路,堪称神来之笔。( 详情见本文作者【虎啸孟良崮,挥师斩御林——粟裕在强敌环伺之下的「猛虎掏心 」】)

每一支部队都性格不同,第215团性如烈火,打仗猛、功劳多,犯错误出事也多。情绪高涨时能做出其他王牌团做不到的事情,有时候不对劲时还不如新部队。

老首长王必成有的是办法,有任务时就把第214团放在它的身边。第214团是南方游击队组成的老红军团,足智多谋、沉稳干练、善于总结。有老大哥团在旁边看着,能弥补215团不足之处,很少再有太出格的事情。

正式的「冷枪冷炮」运动就是发源于第24军72师215团。

上甘岭阵地上的主坑道离茅房要穿过40多米的战壕。有个战士拉肚子,在穿越这段战壕时,每次跑出来都遭到对面有一群正在晒太阳的美国大兵的哄笑,有时甚至开枪威胁戏戏弄,让这个战士非常气恼。

平时本来就让美军炮火封在坑道里就憋了一肚子火,现在蹲茅坑的时候,那些美国兵还戏耍性地用枪打茅坑周围的土和门板,终于使这位特等射手的忍耐程度到达了极点,回去拿枪出来三枪打掉两个美国大兵,其余美军都躲了起来。

这个战士不愧是215团的人,脾气上来一不做二不休,打两个和二十个一样都是犯错误,索性开始不停地寻找有利位置打冷枪,有时移动到美军阵地范围内,不到半天被他干掉八个美国大兵。

回来后耷拉个脑袋跟着连长到团部准备承认错误并接受处分,谁知团长姚保钱根本没有任何责怪之意,反而对他击毙了八个美国大兵十分感兴趣,还奖励了他一支崭新的莫辛纳甘骑枪,并让他传授其他战士射击技巧。

这个战士叫做张长山,曾受到彭总的接见,退伍时特批了那支枪带回家,还另外配备了70发子弹,后来响应号召上交了政府。说来也巧,他跟后来214团打成「冷枪之王」的张桃芳还是老乡。

姚保钱团长此举等于给全团开了个口子。至此,第215团就此进入了一场无组织的冷枪运动状态。

五,最冷的枪:

第24军脱胎于新四军,他们在从南方水网的作战过程中,对麻雀战和后来的运动战比较得心应手,对地道战不熟悉。因此在上甘岭作战时,不可能像冀中老八路那样对坑道非常适应。

如今,本来就特别不愿意长时间呆着坑道里的215团战士,这回可是如同脱离樊笼一样,成了一大群满山遍野乱跑的羊。这些早就憋不住的215团战士们开始是在自己阵地上打冷枪,后来跑到两军交界的地方打,有点战士甚至绕到敌人背后去打。刚开始没有适应的美军一时伤亡惨重。

时间长了, 「特别过分」的事情也出现了,有些215团战士的居然跑到兄弟部队防御正面去打,导致了没有打冷枪的友邻部队同样遭到了美军火力报复,这样让友邻部队忍耐不住,也开始加入了冷枪作战。

每天数着战果特别开心的姚保钱团长这回捂不住了,只得上报。从第72师师长万海峰,到第24军军长皮定均,看到一个多月以来让人瞠目的毙敌数字,马上高度重视起来。

随即命令一线部队,广泛开展这种既不主动进攻,又能大量歼敌的冷枪运动。

同第215团各自为战相比,善于总结的214团后来居上,打成了「冷枪英雄团」而全军闻名。他们利用集体力量,发明出更为先进和厉害的冷枪战术:

首先,是改变单人作战模式,组建「冷枪小组」,每个小组三个人——主射手、观察员和掩护手,分别配备步枪、望远镜和冲锋枪。第二,是成立机枪小组参与冷枪运动。

改换战斗模式后,有效率增加几倍以上,战绩很快远远超过了冷枪运动发起者第215团。还打出了全军闻名、到现在依然让我们口口相传、耳熟能详的「冷枪之王」张桃芳。

入伍才三个月的张桃芳相当传奇,参与冷枪运动以来,不到十八天,就毙敌71人,团里第一个突破毙敌百名大关的神枪手,第24军「百名特等射手」第一名,当然,他的记录全军也是最高,至今无人能破。

张桃芳接下来更加如有神助,创造了32天之内,用436发子弹,毙敌214人。战后荣立特等功,后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至于张桃芳位列世界十大狙击手之说,我没有找到确实证据。但严格来讲,张桃芳不能被称之为「狙击手」,其它国家的狙击手也无法与其相比,因为张桃芳用的是一支没有瞄准镜的普通M1944莫辛纳甘骑枪。

第24军各师各团围绕军部提出的「百名狙击手」目标,各个单位展开了比、学、赶、帮、超活动。同时,各团举办了神枪手训练班,以老带新,包教包学,包学包会,包会包精,涌现出大量特等射手。

如74师221团的陈柏金,用了75天的时间,375发子弹,毙伤敌120人,战后荣立了一等功。另外,还有208团的田福祥,209团的石玉生,215团的张国富等人,把24军的冷枪运动推向了高潮,作战效果极大、意义影响极大。

团体最优还是第214团。第24军「百名特等射手」中,第4连一个连队竟占了四个位置。除了张桃芳,费兴海等3名战士也位列其中。反而真正创造冷枪运动的215团,除了很开心的回忆之外,并没有获得有关冷枪运动的特别荣誉。

「最冷的枪」打得红红火火,炮兵也忍不住了,冷枪运动打成了「冷枪冷炮」运动。

歼灭1000米以内的目标用步枪,800到3000米,则用冷炮歼敌,一般是使用轻型迫击炮、无后坐力炮等武器装备攻击敌方集群人员、工事、车辆与坦克等目标。

冷炮也打出了歼敌400多人的神炮手唐章洪等战斗英模。

这样以来,阵地战中本来凭借重武器占优的「联合国军」阵地,被志愿军的「冷枪冷炮」彻底压制,相当于被「关了禁闭」。

可以走出工事在阵地上晒太阳、悠闲散步的变成了志愿军。

光拿第24军72师举例,冷枪冷炮运动一个多月歼敌6300余名,击毁敌火炮11门、地堡21个。虽然加入冷枪运动远远晚于打出「狙击兵岭」的第15军45师,更晚于创造「光辉十日」的第63军188师,但却将此战术发扬光大,开展最好、影响最大,成了冷枪冷炮运动的集大成者,凭借无可比拟的骄人战绩,使全军昂首进入了解放军一等主力行列。

后记:

创造辉煌战绩的「冷枪冷炮」运动随即被推广全军。

于是,在三八线正面200多公里长的阵地上,活跃着成百上千个志愿军冷枪小组,打出了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狙击作战。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2年5月到1953年7月,志愿军「冷枪冷炮」运动共毙伤「联合国军」5.2万余人,相当于一次大战役的歼敌数字。

对美国人来说,这是个极其可怕的数字。因为投入朝鲜战场的地面部队人数已经占到美国整个海外军事力量的三分之二。而作为美国战略重心的欧洲战场的兵力,显然开始捉襟见肘。

巨大的伤亡成为美国不能承受之重,面对中国无穷无尽的战争人力资源,和让他们眼界大开的各种战术,以及相持阶段「最冷的枪」,主动致函中朝方面,表示愿意同意中、朝方所有条件,以重新开启谈判。

而就在这个时候,原先被美国吹捧为「民主斗士」、「自由楷模」的傀儡李承晚却跳了出来大呼反对停战。艾森豪威尔不得不耐着性子致信李承晚,承诺停战后给予南朝鲜以经济援助。

谁知李承晚这次罕见地犯了倔脾气,高叫「反对任何妥协」、「单独打下去,进军鸭绿江」等口号,在汉城、釜山鼓动组织大规模反对停战的游行,并单方面退出停战谈判。

毛泽东当即指示:「我们必须在军事行动上有重大表示方能配合形势,给敌方以充分压力,使类似事件不敢再次发生,并便于我方掌握主动。」

美国远东军司令克拉克听到这个消息,气愤之余两手一摊:「让中国军队去教训一下李承晚吧!」

主持国防部工作的彭德怀这时回到朝鲜正准备签署停战协议。听取了志愿军司令员邓华、副司令员杨得志等人建议后,向中央军委发电,建议推迟停战协议的签定,为加深敌人内部矛盾,拟再给南朝鲜军以沉重打击。

毛泽东立即回复表示同意:「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一场针专门对南朝鲜军的大型战役、也是朝鲜战争最后一战即将展开……

有关金城战役见本文作者【一场酣畅淋漓的战役,一次惊世骇俗的特战行动—志愿军狂飙扫金城】。

深度挖掘历史,精彩故事不吐不快。欢迎关注「逸峰角度」。

铸剑为犁——「难中之难」的新疆和平解放,全凭这位「光杆司令」

寻找杨子荣——揭秘文艺作品背后一个传奇英雄不为人知的生前身后

血战砥平里——从宏观角度,把朝鲜战争的攻防转换一次性整理清楚

以打促和、亮剑津门——堪称「兵家绝唱」的平津战役之精妙布局

席卷陈官庄,一战定乾坤——深度解析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最后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