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蒋泽民将军的回忆中,入朝之初,一位苏联顾问曾问过他一个问题。
那位顾问是朝鲜人民军方面的,他问将军,志愿军有「沙马辽特」(俄语中的飞机)吗?
他说没有飞机,顾问一听立马着急了,说这个仗志愿军打不了,要他们赶紧回去。
5次战役中,美方每天出动上千架飞机,来回轰炸后方铁路运输线,连苞米堆都不放过。
正因为美军的狂轰滥炸,志愿军的给养异常困难,顾问的担忧不无道理。
然而,志愿军还是打下来了,还有了炸不毁的「钢铁运输线」,大后方做出了不少贡献。
那么,当年的大后方是怎样的情形,或许可以从抗美援朝亲历者口中了解一二。
钢铁运输线
蒋泽民同志的革命生涯充满传奇,他曾担任毛主席的保卫参谋,还曾是周总理的随从副官,见过无数刀光剑影。
而他进入朝鲜前线的契机,来自叶帅的一句调侃。
入朝以前,他曾率领过一支汽车团,辗转南北,圆满完成任务,叶帅知道后,戏称他是「汽车大王」。
于是,他这个「汽车大王」后来就被调到东北军区后勤,担任运输部的副部长。
他是1950年10月21日进入朝鲜的,同时也是第一个入朝的运输部长。
在他的记忆之中,最令他难忘的,莫过于他与其他同志一起在运输线上工作的经历。
自1950年10月21日,到1951年6月,这5次战役期间,美军依靠其制空权优势,每日轰炸志愿军阵地。
他们集中轰炸后方基地,还有运输线,另外,也会派出飞机搜寻地面上的目标进行扫射。
关于制空权的问题,苏联方面的顾问一开始十分悲观,他认为志愿军打不好这一仗。
刚入朝的时候,我军确实吃了不少美军飞机的亏。
比如,最开始司机们都习惯用苞米秸进行伪装,这样在远处看起来就像个苞米堆。
他们哪里想到美军是一个都不放过,只要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低空飞行的飞机就会用螺旋桨吹。
很明显,苞米秸被吹开后,汽车也就暴露了,这给战士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一开始很艰难,大家也不知道能不能取得胜利,但很快,事实证明,志愿军是有能力打赢这场仗的。
由于美军压倒性的制空优势,使得在国内战争中广受欢迎的地道战再次大显神威。
经过教训,第二次战役时,同志们已经有意识寻找遮蔽物了。
像山沟、山洞,还有树丛,甚至是天上下的大雪,都可以当做隐蔽的绝佳场所。
在这个基础上,志愿兵战士又发明了防空哨。
防空哨常常都设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例如小山包上,哨所之间相隔2到5公里,便于往远处看,观察火光或听见枪声。
一般夜间运输时,每台车都会配两名驾驶员,驾驶楼上坐人负责观察道路。
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晚上太黑了,敌机视线不好,他们不敢低空飞行,怕撞到山上,所以很远就能听到马达声。
志愿军战士们正是利用这一点,在哨所内观察到情况后,立马开枪报警。
这样一来,哨所士兵和驾驶位助手互相照应,能够立即得到消息,司机便可关闭车灯或停止前进。
等敌情过去后再继续运输,这样的方法能够避免很多损失,在这之后,在各个战区推行开来。
即便这样,敌人紧抓着运输线不放,发明了各种定时炸弹、蝴蝶弹、风流弹等等,然而,敌人的这些阴谋都被战士们一排除。
在这之后,敌人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他们开始投掷照明弹,一个照明弹能燃烧十多分钟。
这种照明弹并没有杀伤力,但会方便敌人,观察我军的情况。
一开始大家都选择躲避,如果发现敌人照明弹就立刻停止行动,但这对运输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聪明的战士们发现,道路上有很多长途,只要汽车跑得足够快,这些灰尘就能够掩盖车身,使敌机无法知道准确位置。
自那以后,夜间行驶时,驾驶员大胆把车灯打开,吸引敌人投掷照明弹,把山路照得一清二楚。
等时候差不多了,驾驶员再关上灯,脚踩油门飞驰而过,敌人的计谋,就这样被大家巧妙地利用了。
在战场习惯以后,大家开始集结各种力量,抢修被炸毁的各类运输线,把它们重新连接起来。
敌人的制空权并不是一直占据优势的,1951年5月初左右,高射炮兵部队抵达战场。
于是,各个运输线、仓库都有炮兵把守,敌人对志愿军的空中封锁终于消失了。
自那以后,朝鲜战场上便连接出了,一条永远不会被炸毁的钢铁运输线。
除了维护运输线,前线士兵的给养问题也异常严重,那么同志们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后勤不简单
抗美援朝初期,美国拥有压倒性的制空优势,但在志愿军战士的努力下,成功打破了空中封锁,建立起了钢铁运输线。
然而前方的局势变化莫测,毛主席等领导同志改变了计划,放弃防御作战,准备大规模的运动战。
后勤也因作战计划而发生变动,给养工作出现了很多困难,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前线战士吃不饱的问题?
给养困难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后方难以补给。
运动战期间,美军利用自身优势对我军后方狂轰滥炸,能运到手的量是要么就是未能及时送达,要么就是补给不够。
第二个原因,则是打运动战时,部队没有时间做饭,常常需要连续行军、作战。
第三个原因则是不方便做饭,白天升起,炊烟容易被敌军发现,晚上就更不可能生火做饭了,容易暴露目标。
给养困难的问题贯穿五次战役,而这个问题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特别关注。
但很快大家就想到了一个好方法,那就是炒面带在身上,这个建议是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后提出的。
1950年11月8日,李聚奎将军认为部队可以携带炒面等熟食作为补给。
那时,他正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这个建议是他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讨论想出来的。
很快样品就送到了志司,彭老总和几位副司令员看了之后特别高兴,说做好了,赶紧往前线送。
为此,大后方东北军民一起帮忙炒面,在10天之内完成了任务。
恐怕敌人也没有想到,志愿军就是靠着炒面,扭转了战场上被动的局面。
只不过,炒面不可能一直作为军队的主食,它的营养成分太单一,无法真正满足战士们的需要,所以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给养保障。
紧接着,战士们在朝鲜当地展开了,借粮、种菜和挖野菜工作,作为过渡。
第五次战役接近尾声时,1951年5月19日,中央下达了建立后方勤务司令部的决定(简称志后)。
自打这个机构一建立起来,给养的体制和供应方法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来是后勤跟进前线,或开设供应站,后来改成了分区供应,再加上建制供应双管齐下。
另外,不再将供应站视为单点,要建立起一张兵站运输网,要确保补给到达每一个部队、每一个士兵手上。
根据中央的要求,对于不同的情况,补给制度都有相应的应对措施。
很快,这个制度就逐步建立了起来,随着不断实践,它也不断完善,补给问题不再成为影响志愿军战士战斗的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52年给养问题全面转好,不管是粮食还是副食都能够按要求供应,还有一定的结余。
第二年的时候,给养供应迅速成熟,这年二月,全军的储备已经达到了8个月以上,想副食蔬菜类的可以应付全军167天的需求。
这下是真正做到了,不仅能让战士们吃得饱,还吃得好,大家更有力气去前线战斗。
而从补给体制建立的全过程来看,一支军队的后勤对于前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战局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那么,落实到具体层面,战士们在运输补给的时候又遭遇过哪些困难和意外?
生命运输线
志愿军初入朝鲜,「联合国军」狂妄自大,以冒进的方式进攻,这给了战士们打运动战的绝佳机会。
因此,毛主席等领导同志改变了原来的防守计划,但这也给后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幸运的是补给困难,倒逼补给供应体制的形成与成熟,后勤不再是大问题。
可敌军的空中封锁依旧存在,那么,在具体实践中,战士们又曾遇到哪些危险的情况?
有一位机务段蒸汽机车司机,名叫姜启明,对于当年抗美援朝的运输工作记忆犹新。
1951年1月25早上8点,图们机务段的党委书记找他有事。
很快,谢书记向他还有另外两名司机,交代了一项重要任务。
就是这天晚上,他们要开一辆「特运列车」,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终点站在元山。
他听完这个任务后,心中非常激动,因为如果他顺利完成这项任务,也相当于是参与了抗美援朝。
首长将这项任务交代给他们,是对他们拥有充分的信心,因此她向谢书记保证,一定会完成任务。
他所在的图们市,是抗美援朝补给的大后方,专门运输各类战备物资。
这天夜里9点,首长们向他们三位司机握手道别,随后他们踏上了前往朝鲜的旅程。
1951年2月13日,列车已经行驶了好几天,那时他们已经进入了朝鲜。
但天公不作美,天上下起了大雨,而且他们被堵在了山洞内。
一般下雨天敌机都不会出来,但很快雨停了,敌机的马达声又在空中嗡嗡作响,他们发现了列车。
轰炸机投下的炸弹,爆炸溅起石块,砸到了驾驶室上,所幸面前又出现了一个山洞,列车快速躲了进去。
敌军见轰炸不成,只能悻悻离开,两天后,他们抵达了朝鲜山区,天空中下起了大雪,他们冷得瑟瑟发抖。
他们根本不敢入睡,生怕被冻死,也不敢生火,怕招来敌人,只能挨在一起互相取暖。
不久,他们越深入战区,列车周围发生的枪战越发频繁。
雪上加霜的是,天空中下起了大雪,而且一下就下了两天。
虽然敌军不会再来搜山,但姜同志身边的两位司机都病倒了,所以开车的重任落到他的肩膀上。
他开着列车,为了保持清醒,拿雪往脸上抹,抹得脸发疼。
从朝鲜南阳到清津站,司机们的伙食都是在当地解决,遇上飞机轰炸就只能饿肚子。
路上,他还曾看到埋葬战友的志愿军战士,那是他头一次,真切实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1951年3月19日晚上,他们开着「特运列车」,刚从站离开就被夜巡的敌机发现了。
情况紧急,他与两名同志急中生智,立刻松开了列车头。
他打开了大灯,转移敌人的注意力,很快敌人中计了,对着车头狂轰滥炸,还发射了一枚炮弹。
说实话,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因为他看见火车头的水柜开始喷水了,发电机停止了转动,蒸汽开始泄漏。
那个时候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车头离车厢越远越好。
如果车厢不幸被敌军砸中了,他们看不见前方的路,路线被炸坏后可能整节列车都会损毁。
就在那关键时刻,志愿军战士的火炮响起,予以还击。
一架敌机开始冒烟,从空中坠落,紧接着又有一架坠落了,原本还有几架敌机不死心,继续盘旋。
见炮兵准备继续攻击,他们立刻逃得无影无踪,危机就这样,有惊无险地过去了。
1951年3月27日,他们的「特运列车」终于抵达元山。
他们还没下车,就看见火车站外,站了密密麻麻的群众和战士。
姜同志一下车,一位志愿军首长过来同他握手,那位首长身形高大、气质威武,后来他才知道,那就是彭德怀元帅。
他们运输的这一趟物资,对于第五次战役至关重要,而他们顺利完成了这个任务。
也就是在第五次战役之后,志愿军战士们竭尽全力,终于将战线稳定在了三八线附近,为抗美援朝胜利争取到了胜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