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62年,陈毅给江西县委写信,要求找到「周篮嫂」,她究竟是何人?

2023-12-30历史

1962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县委以上各级负责人参加的「七千人大会」。会议期间,不少领导纷纷询问各城市的情况。陈毅也特地来到江西代表驻地,看望参加会议的同志。结束后,陈毅不由得想起曾经的往事,提笔写了封信,让秘书连忙去送给江西信丰县的负责人。

陈毅元帅的亲笔信,让信丰县的负责人受宠若惊,连忙打开查看,只见信中提到:

「我想请周篮嫂来我家做客,我和她多年未见。当年在油山一带我和队伍得到过她很多帮助,希望信丰县委能将她找到。并替我转告她,当年的帮助,陈毅牢记于心,希望她一切安好。」

信中短短几句话,却让几位负责人十分震惊。他们纷纷不解,周篮嫂究竟是何人,居然能让陈毅一直挂念?几位负责人回到信丰后,立刻着手寻找周篮嫂。县委派人在油山地区,沿门排户地查访,终于在一处农舍找到了周篮嫂。

满头白发,一张枯瘦的脸,正是已经60多岁的周篮嫂。她听人说话很费力,负责人十分大声讲话,周篮嫂才能听清给出回应。当负责人说出陈毅的名字,问她曾经是不是帮过共产党,还有位共产党给她取过名字后,老人才有了一丝活力,整个人仿佛容光焕发。

这位老人和陈毅的故事,还得从战争时期说起。1934年8月28日上午,陈毅来到兴国县红三军团六师的前沿阵地视察,国民党部队就在此时发起猛烈的进攻。陈毅大腿的右胯骨被敌弹击中,造成粉碎性骨折。当时医疗设备不完善,药物紧缺,大腿时常化脓溃烂、无法伸直。

但战场上的情况一天比一天严重,中央根据地此时在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下,决定撤出苏区,踏上长征之路。陈毅因为在中央苏区抗战多年,在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在组织的委任下,他留在苏区继续带领队伍战争。

陈毅顾不上腿上有伤,带领队伍和敌人接连战斗。主力部队进行长征,留守的战士们无法和敌人抗衡,接连落败。陈毅只能带着队伍和敌人打起了游击战。1935年,陈毅带领队伍辗转突围到油山地区,经常奔波来往于各个游击区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一次比一次疯狂,以村为单位,挨家挨户搜捕,队伍在村子里无法安顿,只能躲进深山老林,与敌军进行长久战斗。没有后援部队,战士们靠打猎解决温饱问题。而陈毅伤势本就没好,在山中生活十分艰难,油山地区的百姓都很痛心这支红军队伍。

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每天派人上山给队伍送饭送药。一次,两位村妇在半路上碰见了敌军,带着饭药出门着实可疑,敌人对他们进行了虐待逼供,二人咬紧牙关,没透露一点关于陈毅的踪迹。当村民凑钱将她们赎回来时,二人已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

陈毅知道后,备受感动,对村民们连连鞠躬,流下了泪水。陈毅在油山地区认识了不少充满善心的百姓,为了组织日后行动更方便,他决定在百姓中找一个人为游击队传递情报。但行动过于危险,还需要此人有机敏的应变能力,陈毅一时间不知道找哪位百姓帮忙。

此时敌军因为之前两名村妇的可疑,对油田地区更加严防死守。他们加大兵力,在油田一块行动,没人再敢往山上送饭菜。陈毅和队伍只能在山中打猎,吃些野果子,可这些粮食根本不够战士们分。

与此同时,有一位妇女接过这个危险的任务,愿意继续上山给队伍送饭和药。每个深夜,当所有人都歇息后,这名妇女一路摸黑前行,风雨无阻,准时将物资送到山上,陈毅和战士们心中对这名妇女无比感激。

一次,陈毅询问起她的名字,妇人说道:「俺姓周,以前家里喊我三娣子。后来被卖给地主家当丫鬟,狠心的老财主没把我当人,天天对我打骂,还没个正式名字。」陈毅对她的身世深感同情,说:「没个正式名字怎么成呢,不如我给你起个名字,好吗?」

妇人点点头,说:「好哇,有红军战士给我起名,我这一生都值了。」陈毅笑着表示:「你为革命做事,天天带着篮子送饭送药,救活了这么多战士,篮子也为革命做事,就叫周篮。你觉得怎么样?」妇人活了几十年,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名字,十分高兴。

周篮这个名字很快在队伍中传开,战士们为了表示感激,所有人称她一声「周篮嫂」。陈毅也认为周篮嫂办事细心认真,询问她是否愿意替队伍传递情报时,妇人没有多加考虑答应了。

担任起秘密交通员后,她的小家也成为秘密联络站。周篮嫂经常提着竹篮假装上山打猪草,实则是为游击队送粮食和传递情报,经常替队员们干活,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丈夫刘汉光是个老实的庄稼人,没周篮嫂机灵,但也一心为组织,支持妻子的事业。周篮嫂将家中粮食送给游击队,也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二人一起投身革命,为革命事业奋斗。

周篮嫂也救过不少游击队员,为此她的机敏也出了名,战士们受到敌人追击都会第一时间寻求帮助。一次,油山游击队大队长曾彪行动暴露,遭到国民党部队追捕,逃亡中他甩开敌军。来到周篮嫂家,告诉她自己打算躲在小河沟旁边的石坳里,希望她到时候能见机行事。

曾彪在这一块消失肯定跑不远,国民党部队立即就将这一带包围,哨点就在周篮嫂家门口的水塘边。因此,周篮嫂一家的行动都受到密切监视,一天过去了,她都没机会出门。曾彪也一天没吃没喝,周篮嫂心中焦急无比,这样下去就算没被抓到也会饿死,该怎么在敌人眼皮底下把饭菜送过去呢?

周篮嫂和丈夫在家中想办法。突然,周篮嫂看见墙角的水桶,心里有了主意。她将饭菜放进竹筒中,再把竹筒放在水桶下面,用旧衣服盖好,假装去洗衣服。走到河边,国民党队伍已经看不见人影了,她立刻小声用暗号叫曾彪。

曾彪正躲在一棵大树的树洞里,丢出一根竹藤,周篮嫂迅速将竹筒绑上,让曾彪拉走竹筒。周篮嫂就用这种办法,天天假借洗衣服的机会,给曾彪送饭。敌军一直没发现周篮嫂的行动,也没查到曾彪的下落,最后只能无奈撤走,曾彪也才得以逃脱。

这年冬天,赣南地区罕见下起了大雪。这片地区的游击队伍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粮食和保暖衣服本就紧缺,恶劣的天气直接导致山中食物、燃料更加稀少,游击队员们个个饥寒交迫,感染风寒的不在少数。

加之树叶凋零,能用来隐蔽的东西少之又少,国民党驻兵又在外面天天巡逻。这种情况下,想要外出寻找食物都十分艰难,战士们的身体状况一个比一个差,断粮缺衣,形势异常严峻。周篮嫂得知这情况后,心中十分焦急,害怕游击队员抵抗不住恶劣的天气就此倒下。

周篮嫂将家中的木炭和大米拿出来,连夜缝制了两个布袋。将六七升的大米和木炭分别装进去,又拿了一口小锅,和丈夫在深夜出门,冒着危险绕过敌军的哨卡,将物资送上山,替战士们解决了燃眉之急。战士中不少都是些小青年,面对如此情形许多人都红了眼。

陈毅在油山地区的威名越来越响,国民党对他恨之入骨。一直抓不到陈毅的部队,这让国民党将领很是恼火,甚至还发起了悬赏,只要捉拿陈毅,就有八万元奖励。国民党反动派对油山地区一带的进攻越来越猛,对百姓的看守也越来越严密。

周篮嫂上山送饭的路没多久就被堵住了,她只能用竹筒装好饭菜,还有一些药物,利用上山打柴的机会,将竹筒丢在山坡上,等待游击队晚上取走。下山时,周篮嫂再顺手砍点毛竹子下山,既躲避敌军的盘查,装在竹筒里的饭菜也不会被野兽吃掉。

敌军怎么也没想到,陈毅身后有这种将革命队伍,放在自己生命前面的百姓。1936年端午节那天,战士们吃到了一顿充满温情的晚饭。周篮嫂身披蓑衣、手提竹篮冒雨而来,她打开手中的篮子,里面的东西还冒着热气,全是个大饱满的粽子。

陈毅看着面前香喷喷的粽子,又看向被大雨淋湿的周篮嫂,感激地说:「大嫂,你这番心意叫我们如何感谢啊!」周篮嫂笑呵呵地,手上动作也没停,给每个战士分了一个粽子,嘴上说道:「看老刘同志(陈毅在油山的化名)说的,你们来到这穷山沟里,还不是为了帮我们穷苦百姓闹翻身,我做的这些算得了什么?」

8月,陈毅腿伤复发。受伤后,一直没得到治疗,陈毅就冲上了战场,少量的药物他也舍不得用,忍着疼痛进行一次次战斗。游击队又久居深山,简陋的草棚十分潮湿,陈毅的伤口越来越严重,直到肿得像个冬瓜一样,战士们才发觉情况紧急。

当即决定送陈毅下山,绝不能在山上继续劳累,否则这腿肯定会废。周篮嫂得知后,立即要求陈毅来她家养伤,为了保全陈毅的安全,周篮嫂将他藏在家中存放粮食的阁楼上歇息。

陈毅的伤反反复复,导致周围一圈都溃烂了,周篮嫂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伤口已经化脓,必须将里面的东西挤出来,但周篮嫂下不去手,怕陈毅痛。陈毅一瘸一拐蹦到院子里,将腿绑在树上,说:「你不挤,看起来是为我好,实际上是害了我。要想我快点好,就得快点挤,我晚一天回队伍,就晚一天迎来胜利。

自古以来,多少英雄为了救国救民,牺牲在战场上。我作为一名战士,怎么能害怕一点疼痛?」在陈毅的坚决下,周篮嫂挑破了伤口,将脓水挤出,后面周篮嫂看不得这种场景,只能将头撇向一边。陈毅紧握拳头,牙齿咬得嘎嘎作响,硬是忍住了撕裂般的疼痛,随即面色苍白地夸赞周篮嫂干得不错。

当时,最稀缺的就是药物。陈毅的伤口一日没好,就得多花一天的药,很快周篮嫂存的药物没了,乡亲们也无法提供更多的药物。但伤口不能放任不管,再这样下去腿废了怎么办?

想采购药物也不现实,国民党封锁山区,进出的人都得接受盘查。周篮嫂根本无法从外面带回大量药物,山里的商店全都被国民党接管,每家每户购买的数量都是统一的,没有办法多买。而香烟、药品等物更是严禁购买,这让周篮嫂急得直掉眼泪。

这种情况下,她想到了办法——用草药。周篮嫂小时候上山不小心砍伤手,就是用草药敷好的,陈毅也表示同意。就这样,周篮嫂每天下地干完活后,还要去摘一大捆辣椒草、狗贴耳等草药。将辣椒草放在锅中加盐熬煮,舀进水桶,提到阁楼上给陈毅浸泡伤口。

加了盐的药水对伤口有很大的刺激性,十分疼痛,陈毅每次都痛得脸色苍白。他每次都咬紧牙关,鼓励周篮嫂让她别怕,不用担心自己。周篮嫂将伤口反复清洗、浸泡,再用药水热气熏伤口半个小时。然后将狗贴耳和蚂蚁窝一起捣烂,制成药饼,贴在伤口处包扎好。

半个多月的照料下,靠周篮嫂每天采摘的药草,陈毅的腿渐渐消肿。原本紫红一片的皮肤也逐渐恢复本色,伤口逐渐愈合,陈毅也能下床走路了。这让陈毅无比高兴,对周篮嫂说:「没想到你还有这一手,没用一块纱布、药物,就把我的腿伤治好了,你真是一位高明的医生!」

周篮嫂被夸得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说:「你就别取笑我了,我哪能和那些救死扶伤的医生比?我就是试着干干,能治好就行了。」

陈毅养伤期间,外面也不是风平浪静,敌军多次进到山区,给百姓们带来不少困扰。陈毅养伤也不能一直不见阳光,经常下楼在院内休息。

一天,陈毅在屋后看书,警卫员在旁边擦枪。周篮嫂此时正蹲在门前的沟边洗草,突然听见一阵狗叫声,她抬眼望去,一群荷枪实弹的国民党队伍正在前进。

情况紧急,周篮嫂赶回屋中还有一段距离,肯定来不及通知陈毅他们,也不能叫喊,该怎么办?就在这时,家里圈养的一头猪跳出猪栏,正在门前哼哼唧唧。周篮嫂急中生智,从沟里捞起一块石头,向猪丢过去,大声喊道:「你这瘟猪,还不回屋去。这么多官兵来了,等会一枪崩死你,晚上就把你炖了!」

陈毅听见周篮嫂这话,知道外面有危险,赶紧从屋后爬出来,钻进山林中。晚上,陈毅才摸黑下山,远远就对周篮嫂竖起了大拇指,走近说:「周篮嫂,多亏有你,不然我就得去见马克思了。你真有法子,当得一个诸葛亮嘞!」

周篮嫂也被逗笑了,说:「我这算什么办法,是你们运气好,碰上了这头小猪。」第二天,周篮嫂和丈夫将阁楼的杂物挪开,让他们有事可以在这商量。四面通窗,旁边还有一扇侧门,门边放了一块桥板,出现意外的时候,可以直接转移到屋后的山林中。

陈毅对战士们说:「别看敌人打得凶,但我们有民心、有群众的支持。他们想打我们,百姓们都会替我们作掩护,他们打不着摸不到的。有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一定会胜利!」

1937年,在日军的入侵下,国共两党握手言和,不再是剑拔弩张的状态。油山地区一带,国民党也撤退了部分「围剿」游击队的驻军。9月8日,陈毅池江谈判,达成了国共合作抗日七条协定。11日,又风尘仆仆赶到赣州,继续和国民党会谈,达成改编游击队的约定。

一天,周篮嫂碰见了一位经常来她家的游击队员,才得知为了打日军,国共决定两党合作。油山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即将去抗日前线了,而老刘就是陈毅,正亲自和国民党谈判呢!

游击队员十分激动,自己很快就能报效祖国,去前线打仗了。周篮嫂也为他们感到开心,连忙询问队伍什么时候走,她一定要去送送。

次日,周篮嫂早早来到陈毅等人训练的板棚下,欢送红军游击队上前线。陈毅换上了一身崭新的军装,整个人十分精神,周篮嫂在人群中看着游击队伍,也为他们感到开心。

陈毅一眼就看见了周篮嫂 ,连忙朝她走去,紧握她的手,感激地说道:「周篮嫂,我们队伍在这给你添了不少麻烦,我和战士们心中对你都十分感激。我没什么能给你的,只能将这张照片留给你做纪念。」

说着,陈毅拿出一张半身的脱帽照片,交给周篮嫂。继续说道:「这几年,你和乡亲们对游击队的付出,我都牢记于心,如果不是有你们,队伍根本无法活下来。我们马上就要上抗日前线了,我一定带着队伍把敌人打跑,绝不让他们侵略我们的家乡。」

临别前,陈毅说:「这一别,不知何时能再见。战争胜利后,我们有机会一定要再见一面!」周篮嫂也被陈毅的真情所感动,哭到无法说话,只能一直点头。油山上下,所有百姓都出来送别这支队伍,陈毅也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全力保护这些百姓。

陈毅离开油田地区后,一直没有忘记周篮嫂,但国家大事在前,他也没有机会回到信丰县。二人一别,就再也没见过面。1951年春,周篮嫂生了一场重病,她让孩子把当初陈毅送她的照片拿出来,喃喃自语道:「不知道老刘他们怎样了?」

孩子在一旁照料她,听见这话说道:「新中国成立,他肯定在为党、为人民忙碌,国家有他这种优秀领导是我们人民的幸事。」周篮嫂也十分欣慰,点点头表示同意,说:「是哇,他确实是个好将领。忙工作,好啊,很好。」

1962年,信丰县委找到周篮嫂,转述了陈毅对她的问候。陈毅得知周篮嫂还活着,也十分开心,几次寄信邀请她来北京。可老人晚年被病痛缠身,身子孱弱,无法舟车劳顿,几次出发的计划都被耽搁下来。陈毅只能给她寄点补品和食物,并嘱咐周篮嫂好好休息。

老人的故事也在信丰县传开,成为人人称赞的女英雄。1964年,陈毅本打算去赣粤边走一走,亲自感谢曾经给予他帮助的众多父老乡亲,并看望周篮嫂。后因公务冲突,未能出发。

可陈毅心中想看望周篮嫂的念头始终无法消散,便托夫人张茜前去看望周篮嫂一家,慰问父老乡亲,替他带去对乡亲和周篮嫂的思念。后来,陈毅一直没找到机会和周篮嫂见上一面。

1972年1月6日,陈毅于北京逝世。周篮嫂得知这个噩耗时,一时无法承受,病情越发严重,逐渐无法起身,只能在床上度过。

1975年12月7日,周篮嫂病逝,享年70岁。几位受过她恩惠的领导得悉,特派人送去花圈,以示哀悼。家人也按周篮嫂生前的遗愿,将遗体葬在当年后山半山腰的草坪上,这是陈毅和游击队经常开会的地方。

周篮嫂的墓碑上端端正正写着两行字:革命常青在,自有后来人。周篮嫂的故事代代相传,她也代表了战争时期的百姓,在战士们身后纷纷为革命事业尽力。我军获得最后的胜利,离不开百姓们的支持,正是国家和人民团结一心,才有了如今的和平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