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历史的尘埃——太守情怀总是诗:苏轼敲门要来的那杯茶

2024-05-31历史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浣溪沙】

那应该是初中一个燠热的夏日午后,昏昏欲睡之际读到。神奇地,似乎一下置身于长林野外,我就是那个旅人。

你也有过吧?有的人,有的地方,从未见过,从未来过,却无端端很熟悉很亲切的感觉。

我想我那时应该还没有见过枣花,然而不知怎的,我就知道它是一种米粒大小的青绿色的小花,这样,细碎地落在衣襟上,发出索索落落的沙沙声。

村南村北都是缫车的响声,反而衬得这路好长,四围空旷而寂静。阳光穿过柳叶,在身上脸上打出一个个光点,眼睛都要忍不住眯起来了。有个卖黄瓜的农人,草帽盖着脸,靠着瓜车打盹。那黄瓜似乎也晒得有点发蔫,不复青翠的模样,于是又往前走了。

路途遥远,酒意上涌,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那诗中人酒意上涌想小憩,若我,不用饮酒,也被太阳照得昏昏欲睡了。

这也是一幅人生中年图景吧。据说有「二八理论」,这个也一样。「簌簌衣巾落枣花」,人生中细碎的小惊喜小确幸只占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的是那「缫车」和「卖瓜」的苦辛。

「欲睡」,想歇歇了;「思茶」,老的要孝,小的要养,柴米油盐,医疗缴税,哪一样都是伸手的,去哪里找「水」呢?

少部分人是浪漫主义,像那些创业者和大老板,他们去「敲门试问野人家」,获得了投资,或许是天使的,或许是魔鬼的,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或者陷阱。

绝大部分人只能是现实主义,或者默默地捱着,或者只能撸起袖子加油干,直到靠自己找到一片水源或者打了一口井。

【孟子】提出「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从文本诠释学来说,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以便将文本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来理解。诚哉斯言!

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茶可以是很昂贵的,像大龙团小龙团,「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岁贡皇帝饮用;也可以是很卑贱的,「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它不但是百姓的日用之物,还排在最末,是吃饱了才追求的点缀。

「箪食壶浆,以犒王师」,中国的百姓真是一种令人落泪的生物,只要你对他一点点好,他都这样深切地铭记着,提着壶拎着水捧着篮端着菜跑来欢迎你。

所以,苏轼能修到「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满城的人都来追随他,也许最初就是因为骄阳道上,他曾经为百姓祈雨走了那么长的路,焦渴之际不过只讨了那一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