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黄埔军校有多厉害?在带出6届英才后,为何又走向没落之中?

2023-12-29历史

作为中国近现代最出名的军事院校,黄埔军校的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我国十大元帅中,就有5位出自于黄埔,就连周总理当年都是黄埔军校的政治系主任。

那黄埔军校究竟是怎么建起来的?为何黄埔军校能在现代史上留下威名?

但带出6届英才之后,这所学校为什么最终又走向了没落呢?

黄埔军校的由来

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这所学校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俗称 「黄埔军校」

不过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然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而当时黄埔军校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各有一所,其中武汉分校就此也开展了讨蒋的斗争,但在七一五政变后,武汉军校暂时解散。

1929年蒋介石又以国民政府的名义,在潮州、洛阳、南宁、西安等地成立了多所分校,直至1930年黄埔军校第7期学生毕业后,学校被要求停办。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埔军校的历史到这里就结束了,不过蒋介石后来又成立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而从这个角度看,黄埔军校一共办了25年,在大陆办了23期。

不过黄埔军校其实并不是一个培养高级军官的地方,而是为了培养中下级军官而设立的,学校课程也仅仅只有半年。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所「速成式学校」,能够培养出如此多优异的人才呢?

四大条件,创造历史

黄埔军校之所以那么了不起,主要得益于以下4点。

第一,立意正,开道路。

1924年黄埔军校建成的时候,中华民国虽然已经成立,但当时的社会局势依旧不太乐观,袁世凯不仅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还留下了一大批军阀。

这些军阀为了抢地盘、拿好处,肆意发动战争、剥削民众,人民始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俗话说得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无数仁人志士想要将国人从水深火热的处境中拯救出来,只可惜很多人都是报国无门。

恰在此时,孙中山先生成立了黄埔军校,再加上讨伐军阀的口号一出,有志之士们自然纷纷响应号召。

除此之外,黄埔军校的大门上还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升官发财请去别处,贪生怕死勿入此门」,横批:革命者来。

此般立意,也激发了很多爱国青年的革命热情,也正如孙中山先生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词,

「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所以黄埔军校一经开创,很快就成为了革命摇篮。

第二,网罗人才,收尽精英。

黄埔军校其实刚开始并没想要大量招生,而是只准备招收324名学员,只不过招生通告在报纸上打出去之后,当时光是广州地区报考黄埔军校的人数就超过了1000。

其他各地想要报考黄埔军校的人更是多到数不胜数,当时黄埔军校根本容纳不了这么多人,于是便采取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

当时国民政府在广东地区,公开设立了考场,考生们可以自主前往报考。

至于被北洋军阀占据了北方地区,则是由共产党进行秘密考试,而毛主席当时就是驻扎在上海的面试官。

考生们通过毛主席的面试后,才可以拿到路费前往广州参加笔试,由此可见,筛选难度之高。

第三,重视政治教育,将政治与军事相结合。

在黄埔军校开创之前,中国不是没有军事院校。

比如说东北讲武堂,云南精武堂,以及保定军校等等,这些学校也培养出了不少带兵人才,可关键在于缺乏政治教育,没有信仰也没有什么凝聚力。

而封建王朝虽然在武昌革命的炮火下结束了历史的使命,但是封建残余的思想在很多人心中仍在存留,头上的辫子剃得干净,心里的辫子一直在留。

所以,孙中山先生决定学习苏联,号召以俄为师,并且让蒋介石等人组成 「孙逸仙博士代表团」 到苏联进行实地考察。

丰悌还撰写 【本校从黄埔到南京的变化】 一文对教育方针作了具体阐述,指出, 「所谓教育方针,便是教育施行所根据的原则。

这个原则,简言之,就是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而且不但是并重,政治教育更超过于军事教育之势

军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也撰写 【一年来的本校政治部】 ,指出军校 「教育方针的总原则,就是‘军事与政治打成一片’。

要二者并重,军事教育和政治思想互相补助,而且该理论成为了广大黄埔师生的主体思想,

有了这样的思想就不难打造出一支全心全意为了革命,为了人民的新式军队。

第四,有实战磨练,成长迅速。

我们前面也说到了,黄埔军校给予的是一种速成式的教育,仅有半年的授课时间。

即使是时间利用的,在高校能够教授的东西也相当有限,因此黄埔军校教授的东西其实并不是面面俱到的,而更多的是启发性的。

除了启发性教育之后,实战演练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虽然战火燃烧的地方是一片的民不聊生,但是对于在军校的人来讲这都是宝贵的经验。

每一次大战,不论胜负都可以拿到军校的课堂上去分析讲解,而在课堂上分析过后,都会伴随着真正的实战。

这样的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的军事教育,可以说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打造出一个非常优秀的战场指挥官。

此外不仅仅是正面加强综合性的各种实践的教育,同时黄埔军校还与当时世界上非常优秀的军校有着学术交流。

例如黄埔四期开始一共有三批中国的学员在德国留学,廖耀湘等在法国留学,除了留学于国外的,还有大批德国军事顾问在黄埔军校内担任各种科目的教官,抗战爆发后还有大批的美国军事顾问来教授。

加强国际的合作以后,黄埔的学员和国民政府则开始打造强大的部队,例如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这样的德械师。

天下英才,半出黄埔

就光从黄埔一期生来看,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足够令人震撼了。

除了贺衷寒、曾扩情、袁守谦这类政工人才,还培养出了杜聿明,黄维以及董刊这类抗日名将。

除此之外,当时黄埔军校还有非常著名的「黄埔三杰」、「文武三杰」,也是优中择优的将领代表。

黄埔三杰指的是蒋先云,贺衷寒以及陈赓大将。

蒋先云是当时黄埔军校中的学生领袖,入校时全校第一,毕业时又是第一,深得黄埔军校师生们的推崇,蒋介石甚至亲自跟蒋先云说了这样一番话,

「巫山,将来革命成功了,我就卸甲归田,这帮生龙活虎的皇夫子弟只有靠你统领了。」

蒋介石想把蒋贤云当做接班人培养,可蒋先云却不愿跟着蒋介石走独裁道路。

作为湖南早期的著名革命党人,蒋先云是由毛主席亲自介绍入党的,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思想,所以他最终放弃了蒋介石许给他的锦绣前程。

若是能在战争中活下来,蒋先云或许可评为元帅,只可惜在1927年北伐过程中,他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属实令人惋惜。

贺衷寒早期是共青团成员,只不过他和张国焘不睦,最终被开除了团籍,凭借着优秀的组织与宣传能力,贺衷寒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国民党特务组织复兴社 「十三太保之一」

本来也能有一番作为,只可惜野心太大了,西安事变时公开赞同何应钦出兵,丝毫不顾及蒋介石处境,因此西安事变结束后,他就被踢走了,只得郁郁而终。

至于陈赓大将,自是不必多说,他是解放军中出了名的 「开心果」 ,智商与情商双高。

不仅在解放军中与诸多将领关系好,也深受黄埔子弟的尊敬,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时期,陈赓大将一直搏杀于战场一线,功勋累累。

至于文武三杰,则指的是国民党那边的称呼,包括贺衷寒,胡宗南以及李默庵。

贺衷寒我们前面已经说了,胡宗南则是蒋介石最得力的左膀右臂,在军阀混战和第2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打得都挺好,立下了汗马功劳。

至于李默庵则是第1个退出共产党的黄埔学生,本事倒也有,但是挑错了对手。

解放战争中他和粟裕大将对线,被粟裕大将带兵连克七次,成为了著名的 「七败将军」 ,自此退出一线指挥阵营。

可以说黄埔军校出人才,这是公认的,不仅是第1期,前6期都涌现出了非常多的优秀革命将领,若非如此,我国十大元帅中也不可能有5位元帅都出自于黄埔。

而在我国后来评选出来的36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中,同样有5位黄埔学员入选,从种种角度来看,当时的黄埔军校都称得上是中国第一军校。

那么名震一时的黄埔军校,后来又如何了呢?为什么人们都说黄埔军校前6期教的是将军,后面教的都是士兵呢?

黄埔军校的结局

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军事体系的不断成熟,黄埔军校非但没能够培养更多的人才,反而不进反退,主要是由于以下4点造成的。

第一,立意不正,学校变质。

黄埔军校建立的初衷,是为北伐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可是蒋介石却在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背叛了革命。

不仅大肆抓捕屠戮共产党人,而且还妄图搞独裁,这在本质上就完全违背了办校的初衷。

前6期学员,进入黄埔军校是为了救人民于水火,打倒军阀的,可是随着蒋介石变成了新的最大的军阀,加入黄埔军校还有什么意义呢?那些有志报国,不屑与蒋介石为伍的人,根本就不会去报考黄埔军校。

再者说了,随着蒋介石在自己手下搞出一个黄埔系,报考黄埔军校已经成为了升官发财的一种捷径。

这也让那些有志报国的人更加厌恶,而原本能有一番作为的人,进入国民党这个大染缸里,也会很快被浸染腐蚀。

第二,缺乏生存和发挥空间。

过于坚硬的磨刀石,可能会磨坏菜刀,而将领的磨砺亦是如此。

后面十几期黄埔军校学员,虽然也经历了实战磨练,但是由于战场上战损率实在太高,很多学员还没有成功被磨砺出来,就已经牺牲在战场上了,自然是默默无名。

即使是有一部分学员,坚强的从战场上存活下来,也很难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指挥水平。

因为部队中负责指挥的位置总是有限的,而这些位置基本上都被黄埔军校前6期学员给占完了。

后来的学员们想在战场上大放异彩、扬名立外很不容易,毕竟当部队的体系逐渐成熟之后,竞争自然更加激烈,想要向上晋升的难度也提高了,而这又进一步的限制了黄埔军校后来学员们的发展。

第三,国民党内部腐朽,派系斗争激烈。

革命后期,国民党内部贪污腐败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不同派系之间的竞争更是激烈的互相坑害的地步。

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上面的领导上显示如此,国民党中下层军官也是有学有样,长久下来自然也就被磨去了斗志。

第四,站错队伍,非仁义之师。

从解放战争形式上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得出来,国民党早就失去了民心、脱离了人民群众。

这样的一支部队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带领这样部队的将领,自然也很难打胜仗,这也是黄埔军校后来学员难以成名的一大原因。

昔日名震世界的陆军军官学校,在绽放过属于自己的辉煌后,逐渐走入了没落之中,这属实令人感觉到惋惜。

不过它已经完成了它在革命年代的特殊使命,虽然现在早无黄埔军校,但是在中国人的心中黄埔军校永远都是心中不可磨灭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