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施琅收复台湾始末

2024-03-04历史

本文讲述施琅收复澎湖台湾的始末过程。

澎湖海战图

施琅的进攻方略是澎湖为台湾之咽喉,先取澎湖,再取台湾。康熙二十一年四月,施琅练兵完成。十一月官兵战船齐集平海(今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下辖镇),只等风信进攻。等什么风信呢,等南风。

为什么等南风?

此前施琅主张南风进攻,姚启圣(时任两广总督)和朝中大臣坚决主张北风进攻。施琅主张说:北风刚硬,骤发骤息,难以预料;南风柔和,风轻浪平,将士没有晕船晕眩的症状,用南风进攻,处于上风上流,势如破竹,用南风甚为稳当。

施琅命总兵董义、曾成、左营游击阮钦为率领1000多名官兵,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四前往澎湖侦查敌情,初五日到澎湖猫屿岛,初六黎明遇到刘国轩水军,害怕众寡不敌没有接战主动回航了。初八日回到厦门。

通过此时侦查行动,证明南风天进攻畅通无阻,遂定下南风进攻的策略。

海战图

风信没有到,施琅多次试探。

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施琅官兵船只齐集平海,等待南风。施琅多次带领水师出海操练,风信到,直取澎湖。风信没到,就返回营地。12月23日施琅出海,突然转了东风,返回营区。12月27日出海,南风变的太小,无法进攻,返回平海。多次出发,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官兵在大海上冲风颠浪,操练越来越熟练。

施琅

双方兵力情况

清军:

施琅为主帅,官兵二万一千多人,配备大鸟船70只,赶缯船103只,双帆艍船65只。两广总督姚启圣驻扎厦门,居中调度,策应粮饷。

台军:

郑克爽坐镇台湾,刘国轩坐镇澎湖。康熙二十二年四、五月,刘国轩得知施琅要乘南风进剿,选拨台湾精壮敢死兵丁,抽调民兵,得防守兵力两万多人。将洋船改为战船,收集各官员的私人船只,得大小炮船、鸟船、赶缯船、洋船、双帆艍船,合计二百多只。将台湾官兵的家属监禁在台湾红毛、赤嵌二城,让其死战。

战船

大鸟船船长十五丈(50米),阔二丈六尺(8.7),桅高十余丈,左右各有火炮十二门,载员共300人。

大鸟船

大号赶缯船身长九丈六尺(32米);二号赶缯船身长八丈(26.67米);三号赶缯船身长七丈四尺(24.67米)及七丈二尺(24米)。

赶缯船

双帆艍船身长六丈(20米),板厚二寸二分(7.3厘米)

左边为双帆艍船

澎湖防守情况:

娘妈宫屿添筑炮城二座,风柜尾炮城一座,四角山炮城一座,鸡笼山炮城一座,东西时内一列炮台四座,西面内外堑西屿头一列炮台四座,牛心湾山头顶炮台一座。

凡是沿海各处,小船可以登岸的地方,都筑造短墙,安置腰铳,环绕二十余里,分遣官兵死守。星罗棋布,坚如铁桶。

炮台

进攻,收复澎湖: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辰时(早上七时至九时),由铜山出发,将各大小战船风帆上写上各将领姓名,方便知道进退先后,好做赏罚。

十六日早,进攻澎湖。澎湖守军排列船只迎敌。

舰队

清军右营游击蓝理等乘坐鸟船7艘首先冲锋破敌,直接杀入澎湖守军船队,放火烧毁炮船二只、赶缯船六只。又用炮火攻击,立刻击沉守军鸟船一只、赶缯船二只。

清军右营千总邓高等乘坐鸟船5艘用炮火攻击,打沉鸟船一只、赶缯船二只。

海上交战

南潮到达,前锋数艘船被水流冲的逼近炮城,澎湖守军齐出将其包围。施琅害怕这些船难以突围,亲自冲入敌方舰队,将敌人杀退,救出被围船只。施琅右眼被火铳击伤,眼睛未坏,可见施琅悍勇。台湾水师总督林升中箭三枝,中鹿铳二发,左腿被大炮打折,战死。天黑收兵。

十七日,收复八罩水垵澳湾泊,

十八日,攻取虎井、桶盘屿。

十九日,施琅亲自坐小赶缯船往澎湖观察敌情。

海上交战

二十二日,施琅兵分多路。东路赶缯、双帆艍船共五十只。西路赶缯、双帆船共五十只。居中为大鸟船五十六只,分为八股,每股七只。居中一股为施琅亲率。80多只船作为后援。

直扑各处炮城,迎战敌炮船、鸟船、赶缯、大小各船,四面出击迎敌。炮火矢石交攻,有如雨点。烟焰蔽天,咫尺莫辨。

从辰时(早上7点到9点)打到申时(下午15点正至17点)。澎湖守军大败。

海上交战

清军共杀伤敌人一万二千多人,尸浮满海。

用火桶、火罐焚毁大炮船十八只,击沉大炮船八只,焚毁大鸟船三十六只,赶缯船六十七只,洋船改战船五只。又被清军火船乘风烧毁鸟船一只、赶缯船二只。澎湖守军自焚炮船九只、鸟船一十三只。缴获鸟船二只、赶缯船八只、双帆艍船二十五只。

澎湖守军剩下小炮船三只、小鸟船二只、赶缯船十一只、双帆艍船十五只出逃,刘国轩乘小快船出逃台湾,当时已是黄昏,难以追杀。

火炮

澎湖守军将领一百六十五员,四千八百五十三名士兵投降。

清军官兵死亡三百二十九员名,伤者一千八百余名。

至此,施琅率官兵奋战七昼夜收复澎湖。计划8月或者10月,进取台湾。

海上交战

收复台湾本岛

康熙二十二年润六月初8,既收复澎湖16天后,郑克爽,刘国轩,冯锡范上了降书顺表,剃发称臣。

8月18日,施琅率领水师到达台湾鹿耳门,接收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