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骆宾王一生最闪耀的两句诗文,一句感动天下,另一句给了无耻诗人

2024-02-28历史

每天诗词猎奇

公元684年九月,李敬业与其弟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人在扬州起兵。李敬业自称为匡复府大将军,以勤王救国、匡扶卢陵王李显复位为名出师,由骆宾王写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号召天下。李敬业的士卒很快增至十多万人。

在这面硕大的反武旗帜之下,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身影特别引人注目。

自古以来,起义事业绝对少不了的两大核心元素,一是枪杆子,二是笔杆子。后者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前者,因为好的笔杆子可以先声夺人,在美化自己、丑化敌人的宣传中鼓舞自己的士气,瓦解对方的士气,赢得最广泛的道义支持。

古时候科技落后,武器原始,所以人心向背对于皇权的存亡确实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好的笔杆子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人心。徐敬业起兵,不缺兵、不缺将、不缺武器、不缺粮草,只缺一个笔杆子,而骆宾王的加盟恰恰填补了这个最要紧的空缺。

骆宾王甫一出场便不负众望,以【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后人改题作【讨武瞾檄】)轰动大江南北。

就连武则天本人都不免为这篇檄文动容。她在朝堂上披览全文,当看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的句子时,还只是微笑不语,待看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不禁不悦道:「宰相为何失去了这样的人才!」

然而遗憾的是,在徐敬业的阵营里,枪杆子完全不能和笔杆子媲美,主力部队的溃败使这场起义变成了反叛,使正义之师变成了乱臣贼子。

徐敬业被杀,骆宾王就此下落不明。

多年之后,人们早已忘记了当年的那场战火。有一次,诗人宋之问途经钱塘,顺道游览灵隐寺。当夜月色正明,宋之问独步回廊,不禁动了诗兴。「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这一联诗句脱口而出,而下两句究竟如何接续,一时间诗人竟为难住了。

寺中一位老僧正在燃灯坐禅,见诗人徘徊焦灼的样子,便也动了凡心,与他搭话道:「年轻人不去睡觉,在这里苦吟什么?」待宋之问讲明原委,老僧笑道:「下一联何不写作‘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得此一联,宋之问思路大开,续足【灵隐寺】全诗道:

"

唐·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

待到天明,宋之问再访老僧,却已经人去楼空。后来相询之下,才知道这位老僧竟然就是隐姓埋名的骆宾王。

而人们之所以津津乐道于这则故事,怕是心里无不积聚着对骆宾王的好感与惋惜,以及对宋之问的厌恶与鄙夷。

【灵隐寺】全诗,只有「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一联最佳,好得让全诗的其他句子都黯然失色,很有点鹤立鸡群的突兀感。这一联夹在全诗里,正如骆宾王夹在宋之问之流的同样「著名」的诗人行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