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主席为何选择邓公担任总前委书记?

2023-12-11历史

淮海战役中华野和中野军队共歼敌55万余人,彻底清剿了国民党军在长江以北的精锐主力部队。1948年11月16日,中央成立了「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公出任总前委书记。为何毛主席一定要指定邓公担任总前委书记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总前委五人组「星光熠熠」,刘帅和陈老总分别是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粟裕是一代「战神」,邓公是中野的政委,谭震林将军担任华野的副政委,论资历是开国大将级别的。从第一印象来看,似乎粟裕、陈老总、刘帅都比负责政治工作的邓政委更合适一些。然而,仔细分析情况,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根据战前形势,华野有16个纵队参战,投入40余万大军,是这场战役的主要力量,因此理论上讲,总前委书记一职应当由华野的负责人担任。但华东野战军的情况又比较特殊,陈老总名义上是司令员兼政委,实际上已调到中野工作,辅佐刘帅进行军事指挥。他的职务是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

因此,虽然陈老总能够指挥华野部队,但他人不在华野司,由粟裕代理他在华野的职务,所以陈帅并不是战役的最佳指挥人选。淮海战役初期便是粟总直接提出的构想。那么,由粟裕来担任总前委书记合适吗?事实上,我军能和粟裕一较长短的人并不多,淮海战役时也是如此。

他和刘伯承二人,是总前委五个人里面最懂军事、最会打仗的,但粟裕的职务(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又相对低了一些,他本人的性格更是十分谦逊,发电报给毛主席,希望由中野的领导来担任总前委书记,统一指挥两支部队。这样一来,华野的主要负责人便不适合出任书记一职了。

邓小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他只是担任野战军副政委,相比之下,粟裕和陈毅的职位更高。因此,三号人物被任命的可能性也更低。另一方面,刘帅和邓政委的地位相当,他们都有资格担任总前委书记。然而,当时出现了一个特殊情况,邓政委和陈老总一起指挥着中原野战军的四个主力纵队,地理位置靠近战场,处于郑州、开封一线。

而中野二纵和六纵则由刘帅率领前往豫西作战,这时与邓、陈两人不在一起。毛主席需要选择一个能够全局统筹的人选,显然邓公的实际情况比刘师长更为适合。另外,在淮海战役中,我军局势处于以少胜多的情况下,更需要一个性格坚毅、果断决策且能全面考虑事情的统帅。

邓公本身具备较强的军事才能和坚定性格,且在政工和后勤组织方面经验丰富,显然是非常适合的人选。此外,还有一个隐藏因素:邓公的军内职务与刘帅平级,但他的党内职务更高,当时担任中共中原局书记,而刘帅只是中原局委员。因此,综合考虑,毛主席选定邓公主持大局,出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在情理之中。

当然,从纯粹的军事指挥角度来看,淮海战役中扮演最关键角色的,无疑是粟裕将军,无论是军事构想、作战部署还是实际执行,他的功绩都是最为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