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东野有「林罗刘」,华野有「粟陈张」,为何他仅被授予中将?

2024-07-22历史

在解放战争中,从东北野战军到后来的第四野战军发给中央军委的电报署名基本上都是「林罗刘」,即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组成了东北野战军的领导核心,可以称为第东北野战军百万雄师的三巨头,构成了一个非常高效的指挥班子,也被后世传为美谈。

而这三个人作为东野百万大军的统帅,在1955年授衔时林、罗被授予元帅军衔,刘亚楼被评为上将军衔,建国后更是担任了空军司令员,即使这样101还认为刘亚楼的军衔评低了,应该被授予大将军衔,可见「林罗刘」在军中的分量。

而与东野实力相近的华东野战军也有自己的领导核心-「粟陈张」,即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华野参谋长陈士渠、副参谋长张震,也构成了华野的「三巨头」,对外的电报尤其是淮海战役时的电报署名都是「粟陈张」,实际上华野在淮海战役中的军事行动都是由这三个人讨论决定并对外发出。

到后来授衔时,华野三巨头的授衔情况却不如东野三巨头,粟裕被授予大将,陈士渠被授予上将,而张震仅被授予中将。

如果作为一路大军的实际指挥者粟裕、参谋长陈士渠,分别被授予大将和上将,而且粟裕在大将中还排在第一位,倒还说的过去,但是作为粟裕的左膀右臂-张震却仅仅被授予中将军衔,就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了。

要知道华野后来发展为第三野战军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83万人,几乎可以成为百万大军,而张震不仅仅早就是华野的指挥核心中的一员,协助粟裕指挥了淮海战役,更是早在1949年3月就担任了第三野战军参谋长,但是却为何在1955年仅仅被授予中将军衔?

授衔时无非看重两个方面,一个是资历和战功,一个是当时的职务;

论战功,张震作为华野指挥核心协助粟裕指挥了解放战争中多个大型战役,尤其是淮海战役,论职务1952年起张震就担任了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那么唯一缺的就在于张震资历过低影响了他的授衔,这跟粟裕比较像,他们其实都属于军中的后起之秀。

张震1914年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比粟裕小7岁,1948年参与指挥淮海战役时也才34岁,担任华野参谋长时也才刚满35岁,放到现在也只是刚到了被社会嫌弃的年纪,正在职场苦苦挣扎,可是张震已经在参与指挥百万大军级别的大会战了,可以说是年轻有为。

单单从年纪上看,比他年纪轻的开国上将也只有三位:1915年出生的陈锡联、刘震、1916年出生的肖华。在175位开国中将中,张震也算是非常年轻的。

从张震的出生地湖南省平江县就可以看出张震的革命生涯是从何开始的,1928年14岁的张震就参加了彭老总领导的平江起义,加入了起义后成立的红五军。

1931 年17岁的张震担任了红三军团军第1师第1团4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作战,在长征中升任营长。

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4师通信主任,参加直罗镇战役。 1936年5月,任红一军团张震担任第4师第12团参谋长。同年11月,他与团长邓克明、政治委员周赤萍率部参加山城堡战役。1937年2月,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接受比较系统的军事和政治理论教育。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震在军中的职位最高也只是到团参谋长。对比和他同龄的三位上将,肖华早在1935年19岁就担任了红军主力中的主力:红一军团红一师政委。刘震1936年就担任了红十五军团的师政委,陈锡联也早在1934年就担任了红4军的师政委,比张震大一岁的韩先楚虽然长征结束的时候还只是个营长,但是到1936年也担任了师长,张震在红军时期的发展确实是比较慢的。

抗战全面爆发后,以上说到的几位都进入了主力部队担任军政主官,职位最高的是肖华担任了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次年又独挡一面, 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挺进山东,麾下大军人数也超过了 2 万。

而张震并没有进入作战部队,先是担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参谋、总务科科长,主要从事后方工作,当然也没有参与指挥重要战役的机会。

1938 2 月张震被调赴河南确山县竹沟镇,任新四军第 4 支队第 8 团留守处参谋长、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参谋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开展河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同年9月,他参与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并任参谋长,随同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率部挺进豫东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

1940 年2月任新四军第6支队参谋长兼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同年6月任八路军第4纵队参谋长。

1941 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 4 师参谋长兼淮北军区参谋长。

1944 12 月,刚满 30 岁的张震担任新四军第 4 师第 11 旅旅长和淮北路西军分区司令员。

在抗战中,张震主要担任是参谋长的职务,一直到抗战末期才担任军事主官,也就是抗战中他主要是以参谋长的身份参与指挥各个战役,他的主要能力也是在辅助军事主官,出谋划策方面,并且他还善于总结战争经验,在军事理论上颇有新的,多次发表重要的文章,先后撰写了【东征以后】【周年回忆】【三个月来反顽斗争在军事上的初步总结与今后任务】【论宿东游击战争经验】等文章,可以称为「谋将」,这一点与「谋帅」刘伯承倒是比较像。

而以上提到的几位,早在抗战初期便担任了旅级指挥官,军分区司令等职务,早早就独挡一面,甚至像陈锡联还贡献了一些著名战役,声名远扬,如果单从抗战时期的战功和资历而言,张震也是不够上将的评衔标准。

到了解放战争初期,张震担任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率部参加了朝阳集、泗县、两淮、宿北等战役。

1947 2 月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之后,张震担任华东野战军第 2 纵队副司令员,先后参与指挥了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胶东等战役。

解放战争初期,张震的职务也并不高只是纵队副司令,但从1948年3月起,张震的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

这一年中央军委决定继续实施战略大跃进,将战场进一步深入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此专门制定了一个重要的战役计划:即由粟裕率领华野三个纵队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

中共中央决定,由华东野战军主力组建东南野战军,执行南进战略任务,同时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陈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又兼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时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

根据中央军委指令,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第六3个纵队编组为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粟裕兼任司令员和政委。虽然当时粟裕正在向中央军委建议不渡江南下而是留在江北打大歼灭战,但是此时中央军委还没有最终决定,粟裕还是得执行中央关于渡江的命令,于是开始着手准备第一兵团的组建和渡江作战。

就在此时张震被粟裕看中,被粟裕推荐为华野副参谋长兼第一兵团参谋长,协助粟裕准备渡江南进战役。

后来中央还是采纳了粟裕关于留在江北打大歼灭战的建议,决定华野暂不渡江,第一兵团当然也没有最终组建,但是张震还是留任了华野副参谋长,成为粟裕的左膀右臂。

接着便爆发了华东解放战场的转折之战-豫东战役,华东野战军歼敌9万,初步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战役目标,豫东战役正是后来淮海战役的预演,也是华东战场我军打大兵团大歼灭战的开始,而张震正是从豫东战役开始便协助粟裕指挥超大兵团作战。

1948 年8月至9月,他协助粟裕同志指挥济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守军10万余人,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国民党军重兵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先例,中共中央在贺电中称济南大捷「是两年多革命战争发展中给予敌人的最严重的打击之一」。

同年11月,他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并与粟裕同志联名提出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于徐州及其周围逐步歼灭的重要建议,毛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亲复粟、张,采纳了这个建议,对扩大淮海战役规模,使之发展成为南线的战略决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1949 年3月,张震担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后兼华东军区参谋长),参与指挥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率部攻占南京、杭州、上海并向福建进军。

可以说张震是从1948年3月开始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也迎来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参与指挥了几乎所有的大兵团战役。

在全国解放后在1952年张震被调入中央军委从参谋部担任作战部部长,此时粟裕正在担任副总参谋长,两人又成了上下级关系,1954年张震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9月任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副院长,1962年9月任院长。

可以看出张震的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在他担任华野副参谋长之后,是在解放战争最后2年时间中,而在他军事生涯的大多数时刻

并没有像上面提到的几位那样出色的表现。

第三野战军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许世友、王建安、宋时轮、叶飞、 韦国清、傅秋涛、陈士渠、唐亮、钟期光和张爱萍这十人,他们在红军时期、抗日时期的资历和战功确实是要强于张震的,很多人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军级指挥员,在解放战争时期也都担任了兵团级军政主官,张震与他们比可以说是后起之秀,就像粟裕相对于陈毅而言。

但是 1955 年的授衔也只是个阶段性的总结,张震此时也才 41 岁,放到现在 65 岁退休的年纪,职业生涯也才刚过半,以后的路还长着,这次授衔对于年轻的张震而言也才只是个开始。

果然,他后来又担任了总后勤部部长,中央军委委员,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校长,甚至还担任了中央军委副主席,在成就上已经超过了老首长粟裕。

张震可以说中将的资历但是是上将的战功,在 1988 年他终于被授予上将军衔,而且张震也非常长寿,一直到 2015 101 岁时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