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三国谋士分为五档,司马懿位列第三档,郭嘉跟诸葛亮在第几档?

2024-07-22历史

第五档:许攸、李肃、徐庶、李儒、逢纪、田丰

许攸与袁绍、曹操自幼相识。在袁绍帐下时,许攸并未受到重用,地位平平,多次提出建议均被袁绍驳回。心怀不满的许攸,最终选择投靠曹操。他向曹操献上了奇袭乌巢的计策,这一策略的实施,成为了官渡之战胜负的关键转折点。

此事不仅体现了许攸对局势的深刻洞察,也反映出袁绍对人才的忽视。许攸的转投及其计策的成功,无疑在客观上加速了官渡之战的进程,深刻影响了三国历史的走向。

李肃,身为董卓帐下的参军,与吕布有着同乡之谊。历史上不乏以言辞说服强敌的例子,如满宠说降徐晃,李恢劝降马超。然而,李肃的成就尤为高超,他凭借引人入胜的演技和卓越的口才,成功说服了被誉为头号猛将的吕布,使其倒戈相向。

这不仅展现了李肃对人性的洞察和出色的谈判技巧,更凸显了在乱世之中,智谋与口才往往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力量。

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他有三位挚友,分别是徐庶、石韬和孟建。能与诸葛亮结为知己,足以证明徐庶绝非等闲之辈,他的实力远非一般。

然而,遗憾的是,徐庶为了坚守内心的信仰,选择放弃了一条原本可能辉煌无比的人生道路。进入曹营之后,徐庶终生不嫌一策,这样的抉择,无疑让人深感惋惜。

李儒,董卓的首席谋士,深受董卓信赖。董卓无论大小事务,皆与李儒商议,足见其倚重。有了李儒的智谋,董卓得以与天下十八诸侯对峙,甚至打败过曹操,一度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乱京城。

当年十常侍之乱时,李儒便献计让董卓进京勤王,此举揭开了三国的序幕。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国历史,李儒是首个建议使用「挟天子以令诸侯」计谋的人。此计让董卓废旧帝立新帝,自居汉相之位,行天子之实。

逢纪与田丰,皆为袁绍麾下的谋士,堪称其难得的良臣。田丰智谋过人,曾为袁绍出谋划策,助其击败公孙瓒,立下赫赫战功。官渡决战之际,田丰明知袁绍性格刚愎,却仍多次冒死恳谏,将袁家存亡视为己任,其忠诚与担当可见一斑。

即便在袁尚生病不出兵之时,田丰亦以杖击地,力主出兵,其决心与勇气令人敬佩。田丰之智谋与能力,与逢纪相比,毫不逊色,且更加敢于直言进谏,实为袁绍麾下一员不可多得的谋臣。

第四档:程昱、刘晔、阚泽、蒋琬、姜维、邓艾

程昱,字仲德,身形高大,容貌甚伟。他原名程立,因梦到自己手捧太阳于泰山之巅,遂改名程昱。吕布攻入兖州后,对曹操构成严重威胁。当时鄄城、范县、东阿三城尚未沦陷,程昱正留守鄄城。

此时传来消息,陈宫欲率军攻取东阿,并分兵同时进攻范县。程昱立即前往东阿,途中劝说范县县令靳允坚守城池。在程昱的鼓励下,靳允设伏兵刺杀了吕布部将氾嶷,并占领了仓亭津渡口,阻止陈宫渡河。最终,三城得以保全,等到曹操归来。曹操对程昱感激不已,表示若非程昱,自己恐将失去根基。

曹操占据淮南,抵达寿春时,庐江山贼陈策已聚众数万,且占据险要地势。曹操曾派偏将尝试剿灭,但未果。于是,曹操询问部下是否应继续征伐,因为这样既浪费兵力,也浪费粮草,收益还不大。

多数人认为,山贼据险而守,难以攻克,且其势力无足轻重,不应征伐。然而,刘晔却持不同观点。他认为,之前偏将资历不足且天下未定,导致山贼敢于对抗。如今局势已大致稳定,应先悬赏劝降,再以实力进逼,山贼自会溃败。曹操采纳此计,派猛将夏侯惇领军前行,大军随后,最终如刘晔所料,成功平定陈策。战后,曹操任命刘晔为司空仓曹掾。

阚泽,东吴谋士,智勇双全,曾识破周瑜与黄盖所施的苦肉计。明知此计,他却主动请缨,前往曹营递送诈降书。曹老板,何等人物?欲欺瞒他,其难度可想而知。此行若败,后果不堪设想。阚泽此举,无疑是一场豪赌,赌注便是自己的性命。他深知,一旦诈降之计被曹老板识破,自己必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诸葛亮逝世后,蒋琬接过了蜀汉丞相的重任,稳坐此位长达十二年之久。生前,诸葛亮曾对蒋琬给予高度评价:「蒋琬,乃蜀汉之栋梁,非仅仅治理一方之才。他坚守以安民为根本,不急于追求功业,望主公能深加体察。」诸葛亮眼中,蒋琬被视为蜀汉的稳固基石。蒋琬确实展现出了非凡的治国才能,不是仅仅着眼于眼前的事务,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

姜维与邓艾,后期两国战场上的两颗璀璨将星,文武双全,颇具「大都督」之风范。二人于蜀汉、曹魏边界交锋十一次,互有胜负。尽管邓艾以奇袭阴平、直捣成都之壮举告终,但这并不能单纯断定姜维逊色于邓艾。

姜维的斗志与雄心,依然令人敬佩。公元256年,姜维在洮西大获全胜,收复三县百姓,使得蜀汉上下,包括刘禅,都对其充满信心,随即晋升其为大将军,独揽川蜀大权。

然而,新官上任的姜维在与邓艾的对决中却遭遇挫败。姜维原计划与胡济合兵,但因胡济未能准时到达,加之姜维的战略意图似乎已被邓艾洞察,导致其在段谷之战中失利。究其原因,无非是「洮上之利,轻兵深入,粮饷不继」这十二个字。姜维虽智勇,但在此次战役中,因过于冒进且后勤补给不足,最终败走。

第三档:司马懿、沮授、鲁肃、法正、陈宫

将司马懿排在第三档,或许会引发不少读者的质疑。近年来,一种贬低诸葛亮、抬高司马懿的风气悄然兴起,但这并不意味着司马懿就值得大肆吹捧。毕竟,一个被贴上「不忠不义」标签的人物,即便手握数倍于敌的资源,却始终被诸葛亮压制,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评价历史人物,应基于客观事实,而非盲目跟风。司马懿的成就与争议并存,无需过度吹嘘,也无需刻意贬低。

在官渡之战中,如果袁绍能够采纳沮授的建议,或许曹操的胜利就不会那么轻易。沮授提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同样未被袁绍采纳,这无疑是袁绍的一大失误。曹操对沮授这位人才表示过敬重,而沮授也实际上对曹操的才略和作为持认可态度。

然而,世事无常,优秀的臣子与杰出的君主之间,往往因为各种缘由而难以真正携手。这并不是说沮授或袁绍缺乏能力,而是说明在历史的洪流中,各种因素的交织往往让最理想的合作难以实现。

吕布势力全面崩溃后,陈宫与吕布一同沦为阶下囚。面对生死,吕布显得贪生怕死,屡次恳求投降,企图苟延残喘。相比之下,陈宫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他毫无惧色,傲然挺立,宁死不屈的气节和从容赴死的凛然风度,确实令人心生敬意。这并不意味着,陈宫若选择追随刘备或曹操,就必然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法正素以「善奇谋」著称,用【亮剑】中的话来说,便是其打仗时鬼点子多,出招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在汉中之战中,法正更是将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屡出奇谋,使得战局变幻莫测,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正是在法正的精妙策划下,黄忠才得以成功斩杀了曹魏大将夏侯渊,这一战绩无疑是对法正智谋的最佳注解。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江东面临严重威胁。孙权部下多主张投降,孙权犹豫不决。此时,鲁肃挺身而出,直言不讳地指出投降的严重后果,并力主联合刘备抗击曹操。他分析曹军劣势,强调刘、孙联军的优势,为孙权树立了抗曹的决心。

随后,鲁肃亲赴刘备处,邀请诸葛亮共商大计,并在相处中深感其才能,从大局出发,保护并信任诸葛亮,劝阻了周瑜的杀才之念。在主战派的共同努力下,孙权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大破曹军,奠定三分天下格局。战后,鲁肃又力主将荆州借给刘备,以安抚人心并牵制曹操。【三国演义】里面,鲁肃的智谋被直线拉低。就凭他联蜀抗曹的战略眼光,东吴有几人比得上?

第二档:贾诩、庞统、陆逊、荀攸、郭嘉

在网络小说的渲染下,郭嘉似乎被捧为了三国时期的顶尖谋士。然而,事实上,郭嘉的强项并不在于谋略本身,而是在于他对情报的敏锐分析与有效利用。

观察郭嘉的计策,不难发现其中处处都是情报的影子,而非荀攸那般精妙绝伦的战术布局。至于所谓的「十胜十败论」,那更多是一种鼓舞士气的口号,而非真正的高明战术。难道曹魏将士只要背熟了这「十胜十败」,就能确保战胜袁绍吗?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夸大其词。

荀攸,长久以来似乎都被其叔叔荀彧的光芒所掩盖。但实际上,他的出道时间比荀彧还要早,早在大将军何进主政时期,他就已经担任了黄门侍郎一职。荀彧成为曹操的心腹谋士后,自然也不会忘记举荐自己的侄子荀攸。曹操对此欣然接受,并写信邀请荀攸加入自己的阵营。

荀攸的到来,让曹操大喜过望,他深知荀攸的才智非凡,对自己的霸业将有极大的助益。果然,荀攸没有让曹操失望,他提出的分化张绣和刘表的计策,虽然起初未被曹操采纳,但后来的失败让曹操深刻认识到了荀攸的远见卓识。

在官渡之战中,荀攸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出的声东击西、佯败诱敌等计策,都被曹操采纳并成功实施,最终帮助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相比之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虽然鼓舞了士气,但在实战中的指导作用却远不如荀攸的计策。

庞统,原东吴人才,因貌丑未得孙权重用,反遭讥讽。然周瑜识其才,委以重任。赤壁之战,庞统随军出征,展现军事才能,受周瑜赏识。周瑜病逝后,庞统前往东吴送葬,结交众多名士,声誉日隆。

归后,刘备接管荆州,庞统成其部下。刘备欲试其才,任为耒阳县令。庞统虽初不理政事,实则暗中观察,了解县情。后半日之内,清理冗吏,调整税收,制定法令,赢得百姓拥护。

张飞查岗后,对庞统刮目相看,向刘备汇报。刘备惊讶,悔当初轻视,邀庞统至荆州,协助处理内务。庞统欣然接受,成为刘备幕僚,出谋划策,功勋卓著。庞统才华与诸葛亮齐名,被誉为「卧龙凤雏」。其计谋妙趣横生,出奇制胜,为刘备攻取益州、火烧赤壁大败曹操立下汗马功劳。

庞统与陆逊,二者实力应在伯仲之间。设想若庞统未逝,刘备携其共伐东吴,战局或许会有天翻地覆之变。陆逊此人,智谋深沉,曾参与策划夺取荆州,又亲自指挥夷陵之战、石亭之战,两度大败蜀、魏军队,堪称周瑜之后东吴的顶梁柱。

然而,历史不容假设。庞统早逝,刘备伐吴时身边无此智囊,战局发展自然大受影响。反观陆逊,其在东吴的地位与贡献,无疑证明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庞统就逊色于他,只是命运使然,两人未有正面交锋的机会。

贾诩此人,深谙人心之微妙,擅长把握人性的阴暗面,此等能力,确为其所长。然而,若论及地形分析、排兵布阵之道,贾诩或许并非行家里手。其真正之强项,在于洞悉他人心思,善于算计人心,此方面可称其为祖师级人物。

贾诩能准确预判他人行动,巧妙利用人性弱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无需炫耀武力或智谋,仅靠自己对人心的深刻洞察,便能在波谲云诡的战争中游刃有余。因此,在算计人心、阴谋策划方面,贾诩无疑是一位高手,其手段之高明,往往令人难以察觉,直至事态发展至不可收拾之地,方显其布局之深远。

第一档:诸葛亮、周瑜、荀彧

谈及三国,诸葛亮无疑是一个核心话题。他在传统文化中已成为忠诚与智慧的象征,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是最好的注解。然而,演义与正史中的诸葛亮形象大相径庭。鲁迅先生曾评【三国演义】将诸葛亮描绘得过于神智,近乎妖化。

相比之下,【三国志】则指出诸葛亮用兵偏于保守。那么,真实的诸葛亮究竟如何?考虑到蜀汉北伐时兵力远少于曹魏,却能让魏军畏缩不前,这至少从侧面证明了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而且诸葛亮还是三国时期仅有的武庙十哲之一。至于他的忠义,更是无可置疑。从辅佐落魄的刘备,到白帝托孤后的力挽狂澜,他用一生诠释了智慧和忠诚。综合来看,诸葛亮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其一生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周瑜,一个充满魅力的历史人物,风流倜傥且多才多艺,江东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佳话。他智谋过人,运筹帷幄,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使曹操多年不败的神话化为泡影。同时,他临危受命,稳定大局,辅佐年幼的孙权稳固江东,孙权称帝时亦感慨万分,自认无周瑜则无今日之帝位。

赤壁之战的战术设计,周瑜功不可没,他以孙权调拨的三万精锐及刘备、刘琦的援军,一把火烧毁了曹操的南下野心。战后,周瑜又力克曹军留守江陵的将领曹仁,艰难夺城。此后,周瑜被任命为偏将军兼南郡太守,屯兵江陵,成为江东的一方重镇。

荀彧与诸葛亮,皆是三国时期的顶尖战略家,能力出众,且都怀揣着远大的抱负。诸葛亮的志向是辅佐刘备一统天下,即便刘备离世,他也未曾改变初衷。同样,荀彧也有这样的理想,他渴望辅佐一位明君,雄霸天下。

作为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地位超然,连郭嘉、司马懿也难以企及。曹操对荀彧敬重有加,视其为师长,凡事皆需荀彧在旁或书信咨询。荀彧帮助曹操慢慢崛起,一路给曹操出谋划策。在荀彧的辅佐下,曹操的战功显赫,成功击败袁绍,雄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