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回顾: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点评到位

2024-03-03历史

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司马徽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最让人回味无穷的人物不是曹操,也非刘备,更不是被关羽形容「犬」的孙权,而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亮。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现在很多人品三国诸葛亮是避不开的一个话题,甚至鲁迅先生都曾称诸葛亮为「智圣」(多智而近妖)。可是,提及诸葛亮带兵打仗方面却有很多人说他不行。

多次出祁山不仅没有取得战绩,还把蜀国的有生力量全部拼光了,以至于最后被武将可用被邓艾所灭,若是他能够采取魏延的子午谷战术,或许长安早就被攻下了。

那么,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呢?精通军事的唐王李世民曾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祁山中的金戈铁马

历史上诸葛亮曾发动五次北伐战争,第一次北伐他让赵云以疑兵诱曹真于箕谷,自己则率领蜀汉的主力部队出祁山,因出其不意先后占领南安、天水等三郡。

可惜的是,因诸葛亮错用马谡守护街亭,结果导致街亭失守咽喉要道被掐断,第一次北伐战争到此结束,早期获得的三个郡也被魏军悉数夺回。

第二次出祁山的时候,东吴陆逊与大将曹休战于石亭,魏国大举增兵东线战场,诸葛亮趁机出陈仓小道。只是,陈仓守将郝昭坚守不出,蜀汉大军寸步难行。

后期曹真等人解决了东线战场的问题急忙回援陈仓,无奈之下孔明只能够撤军,以减少蜀国的损失,第二次北伐战争到此结束,蜀国没有取得任何的战果。

公元229诸葛亮派遣大军突袭魏国的武都郡、阴平郡,最后顺利占领了这两个地方,与此同时孔明还安抚当地的氐人、羌人,使得这两个郡成了蜀汉的国土。

直至魏国蜀汉灭亡才收复二郡,算是比价成功的一次北伐,但也仅限于此。第四次北伐发生在2年之后的春天,当时雍凉地区半年没有下雨旱灾严重,诸葛亮趁机发兵。

木牛流马承担了蜀汉运送军粮的任务,诸葛亮用怀柔的政策招揽了鲜卑人轲比能,这一次北伐前期也是相当顺利。然而,李严却在后勤保障上出了问题,诸葛来被迫回军成都。

这一次失败算是蜀国内部斗争的问题,影响了在外作战的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耗费钱粮不说,还把大好的形式给错过了,比第一次出祁山更可惜。

公元234年诸葛亮兵出五丈原,蜀军与魏军对峙了百日之久,但司马懿一直采取防御的态势,汉军根本打不开缺口。同年八月,诸葛亮死在五丈原之上。

临终前,他吩咐杨仪、姜维秘不发丧,妥善把蜀军安全撤回汉中,司马懿不知诸葛亮的生死情况,因过度小心翼翼错过了灭蜀的最佳时机。

以上便是诸葛亮五出祁山的全过程,战事频频却没有取得决定性的顺利,空耗蜀汉的有生力量。与此同时,【三国演义】被诸多学者解读后,诸多黑粉也开始认为孔明是被三国吹捧出来的。

或许他「政治」方面的主张是正确的,但「军事」方面的实力却不行,甚至连魏延、司马懿都比不上,真实的诸葛亮并没有那么厉害,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司马懿厉害还是诸葛亮厉害

司马懿是曹魏后期抵御诸葛亮的功臣之一,再加上诸葛亮又是他活活耗死的,以至于在很多人眼中成为了一名军事家,其实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

诸葛亮北伐前三次对阵的统帅有两次是曹真,一次是曹休,司马懿仅仅是在第四次、第五次才统兵挂帅的,这两次魏军总是处于劣势地位,所谓的「以守为攻」也非司马懿想出来的战术。

刘备、曹丕病死后,曹睿继位后,魏国朝廷想要攻打蜀汉,但大臣孙资认为汉中、南郑等地险峻,若是大举出兵讨伐必然耗费巨大、弊大于利。

魏国占据天下九州,蜀汉仅仅只有益州和荆州的一部分,长期发展下来国力上魏国必然会碾压它,所以我们(魏军)只需要分别据守出入蜀国险要之地,未来定可以靠着强大的国力不占而降蜀、吴。

回首看看第四次、第五次祁山的交战,卤城(第四次)一战中,诸葛亮光斩获魏军低级军官的首级就有3000,铠甲、弓弩等战利品不可估量,若非李严在后勤搞内斗,此次战争不知道司马懿会败的有多惨。

第五次渭水对峙司马懿吃了上一次的亏坚决不出,即使诸葛亮给他送上女人的衣服也是高挂免战牌,「坚守却敌」说起来好听,说白了就是不愿和诸葛亮打,害怕中他的计谋。

虽然这与曹魏制定的战略方针不谋而合,但几十万大军却不敢对战蜀汉区区几万军队,孰弱孰强高下立见。诸葛亮虽是司马懿「熬死」的,但这也是大势所趋,并不是司马懿一人之功。

对于司马懿、诸葛亮孰强孰弱,李世民曾给出过这样一段评价: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简单来说就是司马懿不行,拿着一手好牌却打得畏畏缩缩,反观诸葛亮却有亮剑精神,蜀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使得魏军「莫敢争锋」......

五丈原上,司马懿曾说过这样一番话:「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这句话是司马懿说诸葛亮军事实力不行的证据,但恰恰是反衬他无知的一种表现。

诸葛亮的真正意图体现大智慧

司马懿的想法魏延也曾提出过,亦或者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是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想要学习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做法,向诸葛亮索要5000精兵从子午谷进军,然后就可以出其不意拿下长安和潼关。

诸葛亮从斜出来后两军就可会师潼关之前,到那个时候大军所到之处魏军必将溃败,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然而,诸葛亮却拒绝了魏延的这一做法,对此许多人认为孔明军事眼光不行。

其实无论是「东出武功」还是「出子午谷」都是一种凶险且难以成功的计策,这两条山路极端凶险,一支小队伍依山而守就可以以逸待劳全歼敌军,蜀国无疑承受不了这种损失。

再者即使蜀军成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计划进入关中,一支孤军深入又无粮草保障的奇兵能成多大的事情呢?最终就是被魏军包围进而吞并,所以司马懿与魏延的引以为傲的计策可行性不强。

曹魏、蜀汉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有两人对局势看得最透彻,其一就是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孙资,第二人就是司马懿的二儿子司马昭。

孙资的战略规划上述已经提及,司马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诸葛亮有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之志......」这一句话完整地讲述了诸葛亮的实际意图——占领陇右(雍凉一带)。

陇右是什么地方?处于现在的陕西西部一带,那里不仅有着肥沃的土地,可以作为部队的粮草供给地,而且还有着一大片的草原,可以作为战马的饲养地,战略价值非常的重要。

回看诸葛亮五次出祁山的经过,他的路线均不是直取长安,走的是偏向于西部的山道,目的就是为了「断陇」。

蜀国仅仅只有一州之地,曹魏则有九州之地,想要一举关中地区、一战定乾坤根本就不可能,也没这个能力。

五出祁山的目的就是为了取陇右(凉州、雍州),以此作为第二跳板然后逐步蚕食曹魏,很好地克制了孙资提出的「以发展来碾压蜀国」的战略。

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雄时期,韩信暗度陈仓后第一个攻打的也并不是关中,而是关中周边的地区,前前后后花费了近一年的时期,前提还是项羽深陷齐地无法骚扰汉军。

试想一下,刘邦所处的历史背景比蜀汉要好上不少,即使如此韩信也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做到拿下关中,很显然魏延的子午谷、司马懿的出武功只是纸上谈兵。

兵者,国之大事思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诸葛亮所制定的军事战略对于蜀国而言没有任何的问题,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蜀国的综合国力不行,尤其是人口方面。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曾写过一篇【出师表】(又称【后出师表】),文章中有这样一些内容:

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仅仅一战(第一次北伐战争)就损失了蜀军精锐三分之二,这些人才是蜀汉发展近十年的结果,相比较而言曹魏损失的大将不比蜀汉少,曹真、曹休、张郃与徐晃等人皆是在此期间而死。

但曹魏九州的人口基数实在太大,损失的这些人能够在短期内得到快速补充,比如邓艾、钟会、郭淮和允礼皆是后期崛起的,反观蜀汉一方则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程度。

面对这样的局面,即使诸葛亮再怎么「多智而近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公元263年,邓艾率领大军偷渡阴平小道路围困了成都,刘禅无奈之下选择投降。当时,邓艾带走的不仅仅是刘禅等皇室众人,还在皇宫之中发现了蜀汉的「户籍册」。

上面清楚地写到,蜀汉人口大致有90多万人,官员和兵丁就有十几万,也就是说不仅人口资源不足,而且每7个人就要养活一个人,这在战争年代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说蜀国的灭亡不是因诸葛亮空耗,也不是刘禅无能,而是因综合国力太低、大势所趋。从某个角度来说,诸葛亮北伐的那几年延缓了曹魏的快速发展,间接为蜀汉的国祚间接延续了几十年。

李世民的评价与刘邦的故事证明了,诸葛亮不仅厉害,而且还拥有着极高的战略目光,说他不会打仗的人岂不是个笑话么。对于诸葛亮此人,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