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蒋介石曾言:世上只有两人能取代我,除了毛主席,另一人是谁?

2024-07-24历史

1931年12月的一天,宋庆龄来到蒋介石的住处,问他邓演达的去处,没想到,蒋介石缓缓地说: 「你已经见不到他了。」

早在11月29日,邓演达就已经被蒋介石秘密杀害,蒋介石封锁了消息,一直不让外界知道。

得知邓演达被害,一向温柔平和的宋庆龄变得怒不可遏,她伸手将面前的茶几掀翻,她的心如同茶几上的东西一样,碎了一地。

12月19日,宋庆龄返回上海,发表了著名的「宋庆龄宣言」。宋庆龄指出: 「中国国民党早已丧失其革命集团之地位,至今已成为不可掩蔽之事实。亡国民党者,非其党外之敌人,而为其党内之领袖。」

面对邓演达的离去,宋庆龄的悲痛之情久久不能散去。

蒋介石后来曾说: 「世上只有两个人能取代我,其中一个已经被我杀了。」

这其一不必说,他是我们的毛主席。其二便是被杀害的邓演达。

蒋介石生平心高气傲,从来不将一般人放在眼里。 邓演达何德何能,能让蒋介石将他放在与毛主席同等的地位,并不惜代价对他痛下杀手呢?

邓演达字择生,他生于1895年,是广东省惠阳人。他的人生只有短短36载,但却是传奇无比。

邓演达这个名字多多少少有些陌生, 可他的一生与中国的革命浪潮一直是紧密相连的。正是在这些经验的累积下,最终才能成为让大名鼎鼎的蒋介石都有所畏惧的人物。

1909年,邓演达考入了广东陆军小学,在此期间,他还秘密地加入了同盟会,为他以后参加革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两年后,邓演达从陆军小学毕业。也正是在这一年,辛亥革命爆发,国内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怀着满腔热血保家卫国理想的邓演达和众多革命人士一起,奔赴潮汕参加起义。不久之后,他又参加了广东北伐军进行北伐。

此后,邓演达除了在社会上参加各类革命活动,还辗转各地,在多所军事学校就读。

在军校学习期间,邓演达学习到了许多军事知识,锻炼出了非常优秀的军事才能,也交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可以说,军校的学习经验为他日后加入黄埔军校,成为该校的教练部副主任与总队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军校毕业后,邓演达从来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革命理想。1920年初,经过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何子渊的引荐,邓演达终于进入了孙中山的福建漳州援闽粤军,并担任营长一职。

同年8月,援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邓演达率领着宪兵队,担任督战队队长,屡次向上级献计献策,立下许多功劳,受到邓仲元的大赞。

进一步接近孙中山后,邓演达完全被孙中山的人格与智慧所折服,下定决心誓死追随他 。此后多年的时间里,两人说是上下级,不如说是知己友人。

后来,陈炯民忽然叛变,孙中山迫于局势只得从广东转移到上海,这也成为了邓演达人生的重要转折。

彼时邓演达受到第一师革命军官的推派,秘密地前往上海与孙中山会面。

回到广东后,邓演达遵照孙中山的指示,秘密的联络滇、粤、桂三军,并组织西路讨伐叛军,在此次作战过程中,邓演达则担任前敌总指挥。

这一次,邓演达仍旧不负所托,带领着各个军队冲锋陷阵,最终,他带领着各部重新占领广州,欢呼着迎接孙中山返回广州。

这时,孙中山开始更加注意起了这个年纪轻轻却能力不凡的邓演达。

时间转而到了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并且安排了邓演达出任陆军第一师第三团的团长。

几年的相处下来,邓演达与孙中山愈发熟悉,二人的默契度也越来越高。

在那个风云飘摇的年代,信任与忠诚是一种稀缺品。不久之后,大元帅府所管辖的滇军出现了叛徒,为了保护孙中山与费心建立起来的元帅府,邓演达急急忙忙赶回了广州。

此时,孙中山已经完全明了邓演达的一片赤诚,他知道,眼前这个小伙子虽然看起来年轻,却和他一样,拥有着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

因此,孙中山决定,一定要将这位年轻人引领到更加广阔的革命舞台上来。

在一个看起来十分普通的日子里,大元帅府举行了一场庄重的仪式。只见卫队整整齐齐地排列开来,孙中山迈着大步向邓演达走去,满怀笑意,他当场宣布: 「我决定授予你少将参军之职务···」

孙中山话音刚落,宋庆龄便走上前来,将手里一份珍贵的礼物交给了邓演达 :「择生,这时孙先生亲笔题赠给你的照片和书赠你的对联。」

对联被站在一旁的陈友仁缓缓展开,只见上面写着: 「养成乐死之志气,革去贪生之性根」 14个大字。

如今看来,这14个字,原是孙中山对邓演达的一种勉励,谁曾想到,竟也无形中成为了邓演达生命的写照或总结。

1924年,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同年,孙中山正式决定开始筹办黄埔军校。6月1日,受世人期待的黄埔军校正式开始行课,任李济琛为副主任,邓演达为团长职务,团长职务在校长之下。

为了专心搞好军校工作,邓演达辞去了原本在1师3团的团长职务。

邓演达在黄埔军校期间,不仅交给了学生们实用的军事知识,更教育他们要爱国、爱百姓,不应贪图小利做有损家国的事情。

更值得一提的是,彼时黄埔军校既有国民党的学生,也有共产党的学生,很多时候,后者难免遭到打压欺负,甚至被人暗自套路。

然而邓演达却从不这样,他为人向来正直,秉持着严肃的军人作风,从来不会对不同的学生差别对待,从这里便可以看出他与其他之流的差异。

在学生之中,邓演达更是广受好评,学生们不仅倾佩他一身才气与勇敢,更佩服他为人处事中的刚正不阿。

对于很多人来说,邓演达在黄埔军校任教期间,他的地位要比担任校长一职的蒋介石还要高。

就这样,凭借着邓演达的踏实肯干与正直真诚,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党外、校内亦或是校外,他都拥有较高的认可度。

其实邓演达与蒋介石在最开始共事的时候并无什么矛盾,两人也就是上下级的关系,共同为了国民党与黄埔军校而努力。

而且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还曾重用过邓演达,可见蒋介石和孙中山一样,也很重视邓演达这位人才,而邓演达当时也是愿意为蒋介石效劳的。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开始出现了裂隙,并且由于立场的转变,两人的关系最终走向了破裂,蒋介石亦由爱才过渡到了毁才。

最开始让邓、蒋二人之间产生裂隙的,恐怕要归因于那场迁都之争。

由于北伐战争的影响,蒋介石打算迁都武汉。11月26日,国民党中央经过讨论,确定了迁都决议,并且安排邓演达先赶赴武汉进行准备工作。

到了12月中旬,国民党临时决定要在迁都之前于武汉成立国民党中心执行委员暨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在短期内执行最高职权,以保障政府日常工作。

与此同时,邓演达被选为了临时联席会议宣传委员会的主席。谁也没想到,这引来了蒋介石的高度警惕。

邓演达作为国民党左派力量,虽然对党与国家的忠诚毋庸置疑,可无法不让他担忧。

这时,蒋介石忽然想到,倘若真的迁都到了武汉,那么自己的势力极有可能受到牵制,此后的行动很可能会被约束,而这也是要强的蒋介石最不愿意见到的。

于是,为了保险起见,蒋介石不顾武汉方面的迁都进度,提议迁都到江西南昌。

或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会选择南昌呢? 原来,在此地有蒋介石最信任的部队,选择南昌对他来说可谓 「利益最大化」。

1927年1月3日,蒋介石在南昌召开了一次临时会议,武汉方面派出了邓演达与宋子文参会。

蒋介石想要与参会者商议,能够撤回迁都武汉的决议,改为迁都南昌。

听到蒋介石的陈述,邓演达直接否决了他的提议, 并且毫不留情地指责蒋介石截留途径南昌的国民党委员以及国民政府委员的不正当行为。

蒋介石或许早已预料到邓演达会提出反对,可是此时他早已下定决心,于是还是宣言: 「国民政府、中央党部在中央全体执行委员未开会前暂住南昌。」

一方面是早已开始准备迁都武汉的支持者,另一方面是蒋介石反悔,执意迁都南昌,两方之间,无法说服彼此,眼看着一场迁都之争即将爆发。

据悉,此时蒋介石也因为这件事难以入眠,他曾在日记中如此记录: 「心神烦闷,几难成眠。"

时间到了1月,武汉方面邀请蒋介石到武汉来进行商议,蒋介石不久后便赴约。

然而,蒋介石前后共两次参加武汉之宴,却都没能得到他想要的结果。席间,大多数声音都在反对蒋介石临时搬迁到南昌的决议。

听闻在座各位的反对声,蒋介石心中很是恼火。 据悉,当时邓演达反对的态度尤其强烈,言论更是激烈,难免让蒋介石心中生出不满。

尽管邓演达也明白,自己的言论会让蒋介石产生不满情绪,可在家国面前,他不愿考量个人情绪。

此后,邓演达曾私下和陈铭枢讲出了心声: 「蒋介石违背总理遗教,反对总理三大政策,倒行逆施,个人独裁,他不来武汉我反对他,他来武汉我也反对他。」

邓演达身上,有着最纯粹、最朴素的正义,他不思量个人利益,只愿意站在家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奈何像邓演达如此超脱之人太少,因此难免积下仇怨。

然而,当时蒋介石并没有将矛头直接指向邓演达,他与邓演达共事多年,虽然邓演达态度坚硬,可他知道邓演达无非是为了党考虑, 于是并没有过多记恨于他,反而认为鲍罗廷是迁都的绊脚石。

对于一般人来说,看到事情矛头不在自己身上,多多少少会选择隐身, 可邓演达再次站了出来,并明确反对蒋介石驱逐鲍罗廷。

这时,蒋介石心中的怒火越来越多,在日记里更是写下了 「跋扈殊甚」 四字。可见到了这时,蒋介石对邓演达的过分直率与坦诚依旧有很多不满,这也让两人之间产生了很大的间隙。

接下来发生的事,让两人之间的间隙变成了无法弥合的裂谷。

2月份, 武汉方面为了遏制蒋介石的个人军事独裁计划,大张旗鼓地掀起了一阵党权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物便是邓演达。

自2月17日开始的9天时间里,邓演达在【汉口民国日报】中发表了【现在大家应该注意的是什么】。

在这篇文章中,邓演达思路清新,更难得的是,他很少带上个人情绪,全文都在讨论如何正确地让党带领大家走下去。

在文章中,邓演达明确指出,要树立党的权威,军事指挥必须服从党的指导。

之后,【日报】又刊登了一篇由邓演达主持制定的【中国国民党党务宣传大纲】,在这篇大纲中, 邓演达不惧蒋介石的压力,严肃而明确的指出了蒋介石的六大罪状。

它们分别是: 第一是违背总章,第二是把持中央,第三是操纵党务,第四是妄用职权,第五是袒护反动,第六是反对决议。 以致负有指导全国党务重责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不能行使职权。

邓演达还是一贯的逻辑清晰,目的明确,这些言辞犀利,很难不让人拍手称道。

不得不说,邓演达的身上,有着异于常人的勇敢与毅力,他不怕比自己有权、有地位的蒋介石,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站出来指出他的错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因此遭遇不测。

当然,或许邓演达心中早就为自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也并不因此而畏惧。

就这样,邓演达开始呼吁各位仁人志士一起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一时之间,支持着众多。

另一边,蒋介石意识到如果再不行动,自己便会被逼到完全被动的境地,于是他主动给邓演达写了一封信件。

在信中,蒋介石并没有将自己对邓演达的不满表现出来,反而还是一幅十分温和的态度: 「十年来患难相从,一本革命精神进行到底,值兹北伐之际,中道纠纷,形成分裂,言之痛心。苟望吾弟力挽狂澜,共谋团结。」

蒋介石不仅不怪罪于邓演达,反而提议让邓演达出任总司令部参谋长。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抛开别的不谈,蒋介石具有长远的战略目光, 尽管邓演达多次站出来反对他,可他看重邓演达身上的才华,不愿与邓为敌。

只是邓演达又岂会被蒋介石的三言两语所诱惑,面对蒋介石的高职诱惑,邓演达完全不为所动,反而回信说道: 「对校长别无他意,惟照他那样的领导革命,永久不会成功,只有照我的主张贯彻三大政策的执行,与一切老朽昏庸和官僚政客划清界限,严整革命阵容,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如校长能做到这点,我仍当受他的领导,当与不当参谋长,无关轻重得失。」

一来二去之间,两者虽然并没有在信中直言「决裂」,可实际上,两人已经站在了不同的阵营。

1937年4月,蒋介石最终决定「出击」,召开了反共「清党」的会议,在此次会议里,邓演达被列为丙类分子,成为了打击的对象。

显然,蒋介石明白,此时软的行不通,只能硬来了。

不久之后,在上海地区便爆发了令世人震惊的412「清党事件」。

面对这样的恶行,邓演达不顾身边人的劝阻,再次站了出来,斥责蒋介石是替帝国主义效劳的「千古罪人」。

邓演达联合几十位爱国人士,公开发表了【讨蒋通电】,严厉斥责蒋介石危害国家、百姓的恶行。

面对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邓演达四处奔波,做过了许多的工作,最后却无力回天,只能看着革命的果实一点一点在蒋介石的手中腐蚀掉。

眼看着自己出不上一点力,邓演达的情绪也越来越差, 最终,他写下了一封【告别中国国民党的同志】。显然,他需要有新的东西来支撑他继续走下去。

辞官之后的邓演达选择出国深造,虽然受到了太多的挫折,可他心中的革命热情却并没有消退,他期待用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战胜敌人。

邓演达出国深造的第一站是苏联的俄罗斯,之后他又去到了德国柏林,在国外研习的时间里,邓演达不仅充实了自己的学识,也让他重拾起了与蒋介石斗争的勇气。

怀着满腔热情与知识,邓演达秘密归国。可没想到,一段时间后,邓演达归国的消息便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里。

得知邓演达重新归来,蒋介石的心又重新提了起来,能够让他产生如此畏惧之情的人,这个世界上实在少之又少,而邓演达一直都是那其中之一。

一开始,蒋介石以为邓演达会顾虑当时事态的发展,选择隐姓埋名。可没想到,不久之后,邓演达再次卷土重来,想要凭一己之力改变现状。

1930年5月,邓演达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明确地提出了要推翻蒋介石政权,建设平民政权的目标。

这一次回国,邓演达的觉悟与眼光更是有所提升,他告诉身边的同仁, 必须要着眼于击垮蒋介石的军队,只有搞军事运动,才有可能推翻蒋介石的统治。

显然,这一次,邓、蒋二人已经是彻底决裂。如果说一前蒋介石还在寻找拉拢邓演达的可能性,打从心里爱护他这个人才。如今,蒋介石只想除掉这个祸患。

蒋介石发出30万的悬赏令,下令逮捕邓演达。 看到这样的状况,邓演达身边的朋友们都开始为他担心起来,纷纷提议让他先去香港逃避一段时间,等风头过去再回来。

可邓演达一直记得孙中山先生送给他的一句话: 养成乐死之志气,革去贪生之性根。 关键的时刻,他又岂能因为怕死而逃离呢?

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在上海愚园路为干部训练班作结业讲话, 由于叛徒告密,最终,邓演达在上海租界被巡捕抓走,落入了蒋介石的手里。

8月21日,蒋介石下令将邓演达从上海押到了南京。抓到邓演达后,蒋介石并没有当即处理掉这个对他来说具有极大威胁的「祸患」,反而让他陷入了一阵又一阵的纠结之中。

倘若能够将邓演达化敌为友,对蒋介石来说,可谓有如神助。

为此,蒋介石曾亲自去见过邓演达,希望他能放弃抵抗,加入自己的阵营,可仍旧遭到了邓演达的严词拒绝: 「我要为中华民族维护正气。」

最终,蒋介石死了劝降的心,决定将邓演达处死。

11月29日,在南京城的麒麟门外沙子岗,这位怀着满身正气、爱国爱民的伟大革命战士,悄然的倒下了。

一代人离开,一代人又走了过来。在历史的进程中,有无数人和邓演达一样,在生死存亡之际,面临英勇就义或投降背叛的选择,有不少贪生之流选择背叛人民与家国,却有更多的人,和邓演达一样,在生死的威胁之下,仍旧选择了正义。

邓演达已经长逝,那些曾经与他对抗的人也已经长逝, 不同的是,邓演达的气节、正义,过了千秋万代,都还会被人记得,为人所颂扬, 而那些黑恶势力、不顾国民安危的人,定将受到子孙后代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