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鲜血铺就黄金路:对英国而言,侵略清朝并非冒险而是稳赚

2024-02-28历史

穿越古今,纵横万里,洞悉纷繁世事,纵观世界风云变幻,为你解析大国之间博弈的底层逻辑,欣赏历史长河的波光谲异。

在上一篇文章(没有虎门销烟就没有鸦片战争了?看看英国的态度就知道了)讲到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怡和洋行的两位大班,也就是渣甸和马地臣就跑去伦敦开始了所谓院外游说活动,他们上窜下跳四处串联,试图说服英国政府和议会发动一场对华战争。

然而这游说活动在一开始并不顺利。当时英国议会上院保守党的领袖是曾经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过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威灵顿公爵也曾长期担任英国政府的首相和外相,还终身都是英国陆军总司令。要发动一场对华战争,威灵顿公爵这一关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

然而,威灵顿从一位古典贵族的荣誉感出发,拒不接受一位臭名昭著的鸦片贩子的摆布,就连门都没让马地臣进。事后马地臣在给渣甸的信中悲痛的报告到他被一个傲慢愚蠢的老家伙所侮辱了。然而,转机很快就出现了,威灵顿不久就告老还乡,而接替他担任英国外相的正是与伦敦金融城关系密切的帕麦斯顿勋爵。

在我国清朝的历史文献中,将其称为巴麦尊。此时内阁重族正中渣甸和马地臣的下怀。原来渣甸有一位老朋友,同时也是怡和洋行的合伙人之一,名叫霍林沃斯马格尼亚赫,与史密斯家族合伙在伦敦开办了一家商号,叫做马格尼亚赫史密斯公司。这家商号也是伦敦经营对外贸易与金融业最为显赫的巨头之一。

这里的史密斯家族就是我们上一篇文章中讲到的,参加1839年8月7日伦敦商界讨论发动对华战争那次会议的那个史密斯。史密斯家族也是金融城老字号的银行家族。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曾经与当时号称欧洲第六强权的伦敦银行业世家巴林家族共同承销了一笔两千万英镑的战争国债。后来史密斯家族又力挺莱昂内尔罗斯柴尔德当选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犹太裔的下院议员。可以说,史密斯家族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关系不同一般。

这个伦敦的马格尼亚赫史密斯公司与广州的怡和洋行不仅同出一源,也互为代理人。从1835年起,怡和洋行大班马地臣也成为马格尼亚赫史密斯公司的重要股东之一。同时马格尼亚赫史密斯公司的另外一个合伙人,也是史密斯兄弟中的阿拜史密斯,又是伦敦政治舞台上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物,不但是议会下院辉格党的一个有利集团的首脑,并且还是外向帕麦斯顿勋爵本人的好朋友。有了这条渠道,怡和洋行就立刻开始了政治攻关。

就在1835年7月24日,主持阿美士德号行动的前东印度公司间谍林赛曾经写信给帕麦斯顿勋爵对如何侵略中国献计献策。林赛讲到:

「我们的对华关系,不能让现在这样的反常状态继续下去了。经过深思熟虑,我认为咱们有两条路可走。第一,这是我要建议采取的。直接用武力来对过去的损害取得补偿,对将来取得保障。照我的意见,采取恰当的策略配以有利的行动,只要一支小小的海军舰队,就万事皆足了。我们乐于看到,从英国派去一位大使去和英属印度舰队的海军司令联合行动。对于我们所受的损害索取补偿,并商定一份以自由贸易原则为基础的通商条约。

迫使清政府驱除的武装力量,可以包括一艘主力舰、两艘大型护卫舰、六艘轻型巡洋舰、三四艘武装轮船以及船舰载运陆上部队约六百人,以炮兵队为主,以便进行必要的陆上行动,这就足够了。这样一支武装力量能够达到我们所期望的一切目标乃是毫无疑义的。」

曾长期担任东印的公司驻广州商管管理委员会高级大班的这位林塞先生无疑对于清朝的情况是非常了解的。他确信只要派出这支不到三千人的舰队,就足以打开中国的大门。当然,为了鸦片而发动一场对华战争倒的确是符合英国国家利益的。在大英帝国的东方三角贸易体系中,也就是英国的纺织品输往英属印度,而英属印度的鸦片输往中国。随后, 中国的茶叶、丝绸又输往英国这样一个三角贸易循环当中,鸦片贸易乃是最重要的一环

到了鸦片战争前期,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占其整个海外贸易的六分之一。 而单单是鸦片这一宗商品就占到了所有英国对华贸易的三分之二。 在渣甸的鼓励下,马地臣转而寻求发动群众。在英国议会说了算的政体之下,只要动员起代表金融城和商界利益的下院议员,几个保守党老式贵族基于荣誉信条的反对以及自由派分子的无病呻吟,都将被资本的力量无情的碾压粉碎。

于是,在1836年,马地臣与伦敦出版了臭名昭著的【对华贸易的现状和展望】一书,接力鼓吹英国对华采取所谓前进政策,建议占领香港作为英国和著名的英格兰自由贸易者的代管领地。马地臣出版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早就被英国、中国、印度三角贸易辉煌的现实利益和预期更为辉煌的未来所深深吸引的英国曼彻斯特商会、利物浦商会、格拉斯哥商会等都立刻动员起来,向他们的外交部请愿要求加强保护对华贸易。

除了请愿之外,本着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公民自由结社原则, 109家与印度和中国贸易有关的英国大公司,包括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金融等等各界的巨头,包括巴林兄弟银行、怡和洋行于1836年正式成立了所谓伦敦东印度和中国协会,辉格党下院议员拉本德担任这个协会的主席,另一位下院议员哈提斯出任副主席。

这两位仁兄都曾经在东印度公司工作多年,后来又全都作为伦敦金融城选区的代表当选国会议员。同时参加协会的各公司代表中拥有下院议员身份者也不在少数。因此, 伦敦对华关系协会不仅在经济上拥有极其雄厚的实力,并且在政治上也有着极强的影响力。 伦敦东印度和中国协会自从成立那天起,就积极进行对华侵略活动。他们经常和政府有关各部门,特别是英帝国外交部保持密切的联系,书面或者口头的提供各种情报,提出种种意见,鞭策英国政府为英国的利益加紧侵略远东。

今天我们翻阅英国外交部的历史档案,不乏这个协会送交英国外交部的许多历史备忘录和情报存档。而拉本德个人写给帕麦斯顿外相的信件,以及要求会见的便条更是屡见不鲜。而这位拉本德先生自己就在广州有一个关系公司名叫拜耳公司,专门与怡和洋行进行鸦片交易。协会的副主席哈斯提自己就是个鸦片贩子,他委托怡和洋行代为销售鸦片。

利益攸关之下,这个协会竟然曾经向英国政府印度事务部提出交涉,要求减低英印殖民当局对印度农民征收的鸦片税,目的是进一步的降低鸦片在中国市场的售价,增加印度鸦片的在华竞争力。到了战争前夕,在幕后进行鼓动的另一个资本家集团是曼彻斯特商会,它的主席名叫约翰莫克维卡。在东方问题上,曼彻斯特商会在1814年以前,为了打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权而大肆叫嚷过一阵。在1834年之前,为了打破东印度公司对中国贸易的垄断权又叫嚷过一阵。

到了国会废止,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以后,他们又多次的为侵略中国,而向英国政府提交种种备忘录、请愿书等等,甚至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甚至还是连年不断的向英国政府提交备忘录请愿书,要求政府为了扩大贸易而进一步的侵略中国。莫克维卡本人在1839年秋天和1840初就对华战争一事,也是几次上书朝廷面见外相帕麦斯顿。当然,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先生本人也与怡和洋行关系匪浅。

怡和洋行旗下有一个所谓的布匹布,专门运销英国的纺织品。而怡和洋行在曼彻斯特采购纺织品的机密代理人,正是这位莫克维卡先生。另一方面,莫克维卡为了自己经营茶叶进口的生意,也常用委托怡和洋行给他代销鸦片的办法,筹集贩卖茶叶的资金。比如在1835年的7月,莫克维卡一次就给怡和洋行运送了土耳其鸦片五十箱,价值两万五千英镑,以上只是对华鸦片贸易利益集团的冰山一角。

一句话,所有这些英国对华利益集团的头面人物。 不管你是政府的外相、国会的议员,还是银行家,还是工厂主,都是鸦片贸易的利益攸关方,都是伦敦金融城以及老东印度公司的圈内人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的策划着。历史的时针终于指向了1839年10月1日,英国内阁正式开会,讨论是否要对华开战的问题。

英国外相帕麦斯顿勋爵本来就是帝国主义炮舰政策的狂热鼓吹者 。这几年怡和洋行为了游说他发动对华开战,也没少做公关的工作。至于说赠与外相本人颐和洋行的暗股干股,自是其中应有之义,甚至于怡和洋行上缴给林则徐的那七千箱鸦片当中,差不多有三千箱就是属于外向帕麦斯顿私人的。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其实就是在销毁大英帝国外相的私人腰包,于公于私外相帕麦斯顿都极力主张对华开战。

而财相桑希尔巴林爵士眼看着自己控股的三家洋行怡和、宝顺、旗昌一共向中国政府上交了一万多箱鸦片,价值一百五十万英镑,着实是吃亏不小。肉痛之余,他一直在内阁会议上追问战争胜利之后由谁来赔偿英国商人的损失。于是有内阁成员建议由国会拨款赔付,或者由东印度公司出面补偿,这下子会议可就炸了锅了。如果都要英国自己赔钱的话,那还跟中国打个什么劲呢?当然要由中国来赔。最后还是国防和殖民大臣约翰罗素伯爵一锤定音。

这位伯爵说道, 根据他的经验,难道还有比我们的海军舰长更好的外交家? 于是英国内阁会议终于决定对华开战,然后就是议会斗争。在1840年4月7日到9日,英国议会就是否对华开战展开最终辩论,怡和洋行大班渣甸带着有数百名经营远东贸易的英国商人联合签名的请愿书走进了英国议会大厅。

渣甸面对国会议员们侃侃而谈道,中国地大人稠,只要全面通商,我们有多少鸦片就可以卖多少鸦片。 面对这样一个只需要几艘炮舰停在他们的岸边,开上几炮就可以制服的政权 。我们不能允许大英帝国的贸易受制于他们的反复无常之下,一场同中国的战争能够带来丰硕的果实。对此,我是毫不怀疑的。

最终,英国议会下院以271票对262票的九票微弱多数通过了支持派兵侵略中国,政府对华政策决议案到了1840年7月27日,英国议会下院又最终通过了支付军费案,为远征中国的军事行动拨款十七万三千四百四十二英镑。 对于不体面的鸦片贩子们来说,民主倒真是个好东西

随后,英国政府委派东印度公司前雇员海军少将亨利普鼎察爵士为对华作战总指挥,普鼎察爵士的堂弟查理义律爵士为副统帅。到了1840年6月,义律率领一支有十六艘军舰、四艘武装轮船、二十八艘运输舰以及四千名陆军组成的英国远征军抵达了广州海面, 鸦片战争就此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