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朱祁镇斩杀于谦有后悔吗?史料冲突暴露真相,徐有贞石亨都是罪证

2024-02-28历史

景泰八年(1457年),被关在南宫近七年的明英宗朱祁镇自由了,史称「夺门之变」。他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而清算的第一人就是于谦。

于谦和大学士王文被投进大牢,罪名是谋逆,应处死刑。为此,王文据理力争,而于谦则笑笑,说这是石亨等人的主意,你申辩有什么用。

判决书送到明英宗那里,英宗说"于谦实有功",杀他有些过意不去,也会给自己背上杀害功臣的骂名,而随后徐有贞一句话,让英宗痛下决心。

徐有贞说,"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

最后,于谦、王文同时被杀,明景帝也离奇死去。

于谦死后,他的儿子及妻子被流放边疆,直到成化初年,儿子于勉才被赦免,之后上疏为父亲申冤,于谦这才得以昭雪。

以上史料出自【明史·于谦传】, 其中明英宗与徐有贞的对话,则是出自于谦儿子于冕撰写的【先肃愍公行状】。

但是【先肃愍公行状】所记载的内容,与明代流传至今的诸多史料都有冲突。

在焦竑(万历十七年状元)所著的【国朝献征录】中,"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并非出自徐有贞之口,而是石亨、张軏(yuè)等人说的,另对明英宗所说的"于谦实有功",则完全没有记载。

余闻故老云:英庙持于王狱辞未下,石亨偕张軏面奏曰:「陛下不杀谦等,今日之事何名?」上意遂决。忌嫉之徒乃谓出自公口,冤哉。初犹有知其诬者。——【国朝献征录】

那么【国朝献征录】是一本什么样的作品呢?这本书成书于万历中叶,是一本人物传记,从大臣到地方官吏,几乎都有记载,时间跨度从洪武至嘉靖,收录十二朝,内容丰富。

作者焦竑是明代著名的史学家,官翰林院修撰,著作甚多。清史学家万斯同等学者在修【明史】时多以此书作为参照。

从此书的内容到作者,都显示这本书具有一定的严肃性,而且作者在书中所撰述的关于斩杀于谦的内容,也并非孤证。

同样,在明人陈建所著述的【皇明从信录】也得到了印证,书中写明「不杀谦等,今日无名’,这句话出自张軏之口,反而产生犹豫的人是徐有贞。

先是于谦等下狱,徐有贞犹豫,张軏言曰:「不杀谦等,今日无名’, 狱遂决。」——明·陈建【皇明从信录】

而且由于谦儿子于冕撰写的【先肃愍公行状】,在其它相关史料中却未提及,反倒成了孤证。

那么,是不是我们可以就此推论,实际上明英宗朱祁镇在杀害于谦这件事上,他从来就没有犹豫过,那就更不会后悔了。

除了上述史料上的冲突,明英宗在诛杀于谦这件事上,也表现得十分反常。

按【明史】记载,明英宗有犹豫,认为于谦有功,害怕自己背上杀害功臣的骂名,但为何徐有贞一句话就让他痛下决心呢?

很简单,在维护个人名誉与保护国家功臣两者之间,他选择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既然于谦自己都知道石亨等人在玩什么把戏,明英宗又有什么理由不清楚其中的猫腻呢?

而且对于于谦,他也不是第一天才认识的,在发生土木之变前,他们的君臣关系也维持了将近14年的时间,就算他不理朝政,于谦在此期间的表现,他多多少少都是有所耳闻的,不然于谦为什么会被调回京师,出任兵部右侍郎呢?

土木之变,朝堂震动,于谦之死,朝堂同样也不太平。明英宗可能想要的结果是诛灭于谦全族,当时遂溪的教谕(官职名)吾豫就认为,于谦所犯之罪该要灭族,并且由他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也都应该被处死。

但于谦的影响力实在太深远了,在刑部的坚持下,最终维持了原判,不过大将范广、贵州巡抚蒋琳仍由于为于谦所提拔而牵连被杀。

于谦死后,明英宗对他的迫害仍未结束,除了将他的家人流放边疆,还将他的罪名刻板通告全国,而且这个板子一直到成化三年才有人提议毁掉。

就这还没完,明英宗还派人抄了他的家,不过他也被狠狠打脸了。可能他以为明代宗朱祁钰最倚重的大臣,家里应该家财万贯才是,没想到,于谦的家里除了御赐的蟒衣和剑器,竟然再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了。

于谦死后,兵部尚书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接手,结果不到一年就被撤职抄家,家中堆满金银财宝,史载,此时的英宗质问石亨:「未一年败,赃累巨万」,而「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石亨则无言以对。

后来,边防警报不断,英宗发愁,在一旁的恭顺侯吴瑾则说,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盯此。

【明史】载,「英宗亦悔之」,那么英宗是真的后悔了吗?不,他没有后悔。

后期有良臣李贤辅佐,【明史】称「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但在李贤使计离散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使三人皆因结党谋逆而死后,明英宗也没有给于谦平反,更没有赦免被判流放戍边的于谦家人。

但是他对葬送江山的罪魁祸首王振,又是招魂而葬,又是立祠刻像。相比之下,对于家国立有最大功勋的柱国重臣于谦,他最终选择了冷眼报恩,冤死不昭。

那么,在历名上自己选择甘愿被打脸的帝王有吗? 有,就是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谏言名臣魏徵死后,因太子叛乱,李世民曾怨恨魏徵,因为牵扯其中的两大人物:侯君集和杜正伦,都是魏徵推荐的,由此,李世民对魏徵产生怀疑。

他下令不仅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徵之子魏叔玉的婚约,还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后来,太宗亲征高句丽,虽取胜但并未灭掉高句丽,对此太宗后悔不已。此时他又想起了魏徵,感慨的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回师之后,他命人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并重新立起他的墓碑。

上述唐太宗李世民的所作所为,这才叫真正的后悔,而明英宗则什么都没有做,怎么能谈得上「后悔」二字呢?

到明宪宗一朝,宪宗之所以愿为于谦平冤昭雪,并说这是英宗遗诏,不过是父子二人玩了一把帝王心术而已。

小结:

从帝王心术的角度来看,夺门之变时的明英宗,复位后必然要笼络迎立他的「有功之臣」,而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都对于谦恨之入骨,都想借英宗之手除掉他,英宗自然会配合他们。

之后英宗又是抄于谦的家,又是将他的罪状诏告天下,很明显,英宗在掩盖自己的心虚,并企图通过更多的罪名来证实于谦就是一个坏人。

但现实是,他什么也没找到,为了挽回自己的声誉,坐稳龙椅的明英宗,又将当年的「有功之臣」给杀了。

明英宗的这波操作,史料中也不乏案例,雍正诛杀年羹尧和隆科多,不也是这么干的吗?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封建社会,帝王心术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