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黄柳霜:一生只到过中国一次,掏空家底支持抗日,却被宋美龄贬低

2024-04-09历史

黄柳霜一生只到过中国一次,却在那一次访问中,深深被祖国的山川河流和人民的坚韧不拔所打动,她决定要为这场抗战贡献自己的一切。

1938年,得知中国市场药品紧缺的消息后,她再次开始筹款为中国捐献紧缺的药品,几乎掏空了家底。然而,当中国抗战最为困难的时刻,黄柳霜在美国的名声却因为一些误解而受到了影响,宋美龄的访美以及对黄柳霜的恶意评价,被一些美国人接受,导致她在美国的名誉受损。

美国梦的第三代华裔女儿

在19世纪50年代,黄柳霜的祖父母携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踏上了通往美国的船只。那时,美国被誉为「黄金国」,是无数寻求改变命运人们的梦想之地。他们的脚步充满了勇气与决心,即便面对未知的恐惧与困难,依然坚定不移。在他们心中,美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对自由、机会和新生活的渴望。

踏上美国这片土地后,黄柳霜的祖父母面临了许多挑战,其中不乏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种族歧视等问题。但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辛勤劳动,逐步在这个新世界扎根下来。他们的生活虽然充满艰辛,但也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家庭,培养了后代。

黄柳霜的父亲出生在美国,他是家族中第一个在美国出生的孩子,承载着家族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他在美国接受教育,同时也继承了家族的文化传统,成为了一个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现代人。他们家族的故事,是那个时代许多中国移民家庭共同的写照——在异国他乡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同时保持对自己文化根源的尊重和传承。

黄柳霜的出生,标志着这个家族在美国的根已经生长得更加深厚。她在美国长大,接受西方的教育,同时也深受家庭中东方文化的熏陶。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学会了如何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中寻找自己的身份和定位。她的一生,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东西方两种文化,她既是华裔美国人的代表,也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好莱坞的光芒与阴影

1922年,随着影片【海逝】的上映,黄柳霜的名字和面孔迅速在好莱坞乃至整个美国家喻户晓。她在片中的精彩表演为她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赞誉,也为她打开了好莱坞的大门,让她一跃成为受瞩目的电影明星。【海逝】的成功不仅是对黄柳霜演技的肯定,也标志着她作为华裔演员在主流电影界的突破。

然而,在好莱坞闪耀的星光背后,黄柳霜很快感受到了来自种族偏见的冷漠和排斥。尽管她拥有出众的演技和高度的职业敬业精神,却仍旧难以摆脱那个时代好莱坞电影中对华人角色的刻板印象。她被频繁地安排出演一些符合西方观众对东方的刻板想象,甚至是贬低华人形象的角色,如奸诈的商人、卑微的仆人或者是被动的救世主对象。这种类型的角色不仅限制了她展现自己真实演技的空间,也使她深感心灵的痛苦和挣扎。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柳霜越来越难以忍受好莱坞对华人角色的单一和负面塑造。她对这种刻板印象的强加感到极度不满和挫败,这种感觉在她的内心积累,逐渐影响了她对好莱坞的认同和归属感。她开始怀疑,这个让她成名的地方,是否真的能给予她展现真我和尊重多元文化的舞台。

到了1928年,黄柳霜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离开好莱坞,离开美国,去寻找一个能够让她自由表达自己,不受种族偏见限制的新天地。她决定前往欧洲,一个在当时看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地方。黄柳霜的这一决定,不仅是她个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也是她对自我价值和文化认同追求的重要体现。

黄柳霜离开美国后,她在欧洲的生活和职业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她能够更自由地选择角色,参与到更多样化的电影项目中。在欧洲,她不仅继续发展自己的演艺事业,也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努力成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桥梁。尽管离开了好莱坞的光鲜亮丽,黄柳霜在新的环境中找到了更多展示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

抗日情怀与文化使命

1931年,随着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消息传遍全球,远在美国的黄柳霜也接触到了这一切。身为华裔的她,对于祖国遭受的侵犯感到极其愤怒和无力。在那个年代,信息传播并不像现在这样迅速和广泛,但黄柳霜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消息足以让她了解到侵略所带来的破坏和苦难。在深深的民族情感驱动下,她决定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写作,来为祖国发声。

黄柳霜撰写的【中国东北】一文,详细描绘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所犯下的种种暴行,包括屠杀无辜民众、破坏文物古迹和强迫中国人民屈服于其统治之下的恶劣行径。这篇文章不仅基于事实,更加入了她对于这场灾难深切的同情和对侵略者的强烈谴责。通过文字,她希望能够唤醒更多人对这场灾难的关注,同时也表达出华人社区对于这一侵略行为的坚决反对和强烈愤慨。

1936年,黄柳霜决定亲自回到中国,这是她在长期居住海外后,为了寻根访亲以及更直接地了解祖国的现状而做出的选择。她的归来,不仅是个人寻根的旅程,也是一种强烈的文化和民族身份的寻求。在中国,黄柳霜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不仅因为她作为一位海外华人成功的象征,更因为她通过【中国东北】一文,为中国抗日的正义事业发声,展现出了她深厚的爱国情怀。

在中国期间,黄柳霜访问了许多地方,与当地民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她的到来,为许多普通中国民众带去了海外华人社区的关切和支持。黄柳霜通过自己的眼睛直接见证了祖国的美丽与苦难,并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她参观了被日军侵占地区的废墟,听取了生还者的亲述,这些经历使她的作品更加深刻和有力。

黄柳霜的这次归来,不仅加深了她与祖国的联系,也让她成为了连接中国和世界的一个重要纽带。通过她的文章和演讲,更多的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到中国东北的情况,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谴责。

慷慨解囊,支持抗战

1937年圣诞节期间,黄柳霜利用她在演艺圈的影响力和声望,积极参与到支持中国抗日战争的活动中。她不仅参与了多场筹款演出,还将演出中获得的所有报酬,无一保留地捐献给了美国援华联合会。这一切,都是为了支持祖国在抗击日本侵略者中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斗争。黄柳霜的这一行为,迅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她的慷慨之举不仅提升了公众对中国抗战的关注度,也激发了更多人对援助中国的行动。

1938年,当黄柳霜得知中国市场上药品紧缺,很多前线士兵和平民因伤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的消息后,她决定采取行动,为祖国的抗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开始组织和参与更多的筹款活动,目的是为中国采购和运送急需的药品。这项工作非常艰巨,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筹集足够的资金、寻找可靠的药品供应商,以及将药品安全有效地运送到中国。

黄柳霜通过各种渠道联系药品供应商,同时积极与其他组织和个人合作,共同为中国抗战努力筹款。她亲自参与到筹款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从策划活动、宣传推广,到与捐赠者交流,她都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在黄柳霜和许多志同道合者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成功筹集到了一大笔资金,这些资金被用于购买了大量的药品,并通过可靠的渠道运送到了中国。

黄柳霜几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积蓄,支持这一行动。她的举动,不仅体现了她对中国人民的深深同情和支持,也展现了她的大公无私和牺牲精神。她的这些努力和贡献,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增添了一份力量,同时也为她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赞誉。

名誉与误解

1942年,正当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为艰苦的阶段时,黄柳霜在美国的声誉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宋美龄作为中国国民党首脑的夫人,其访美行为旨在加深美中两国的友好关系,并争取更多的援助。在此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宋美龄对黄柳霜的评价并不友好,一些误解和负面言论开始在美国社会中传播。

这些评价被部分美国公众接受,黄柳霜的名誉受到了影响。在那个年代,媒体的力量足以左右公众观点,一些不基于事实的言论可以迅速改变一个人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黄柳霜的多年努力和她对抗日战争的贡献,似乎被这些负面言论所掩盖。在美国这片她曾经努力为之奋斗并贡献巨大的土地上,她的形象和声誉遭受了未曾有过的挑战。

尽管面临着声誉受损的困境,黄柳霜并未放弃她的慈善事业和文化工作。她知道,对于那些在战争中受苦的人民而言,这些外界的声音并不能改变她援助他们的决心。黄柳霜继续她的筹款和慈善活动,她的工作重点不仅仅在于物质援助,更在于通过文化交流增进理解,尝试修补因误解和偏见而产生的裂痕。

黄柳霜的努力逐渐得到了认可,她的慈善事业和对文化交流的贡献,再次获得了公众的尊敬和支持。尽管无法完全消除所有的误解和负面影响,黄柳霜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她的价值和品格。她坚信,只要持续做出积极的贡献,时间终将证明一切。

直到1961年2月3日,黄柳霜因心脏病突发离世,享年56岁。

张长.从影像到争议:1924—1935年的黄柳霜[J].电影文学,2021(3):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