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陈士榘增援中野,无人让指挥,我们不参战

2024-02-05历史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的激战正在上演。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我军将领陈士榘奉命增援,却在到达指定地点后选择按兵不动。

虽然这个决定引起了一些质疑,但后来的事实证明,陈士榘的决策是正确的,他因此被誉为功臣。那么,陈士榘为何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呢?

让我们一起回溯到那个关键的时刻。

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解放军肩负使命,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在人数和武器上的优势,展开生死搏斗。11月,历经近20天的激战后,我军成功歼灭江苏邳州碾庄附近的黄百韬兵团,虽然这是一个好的开头,但未来的挑战更加严峻。

当黄百韬兵团被我军围困时,蒋介石并未坐视不理,他命令驻扎在河南的黄维军团向东增援,准备参战。黄维军团作为国民党主力,有十二万余人,装备精良,是我军的一大挑战。

黄维兵团兵分两路,分别向阜阳和宿县挺进,气势汹汹。中央军委在得到这一情报后,迅速做出了应对。中野主力军先行拿下宿城,为后续歼灭黄维兵团做好了前期准备。

随后,中野主力南下,与黄维兵团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损失惨重。在经过缜密的策划和全力以赴的努力后,中野成功将黄维兵团围困在双堆集地区。

尽管黄维兵团试图突围,但都被我军以不动声色的方式击退。然而,不愿坐以待毙的黄维兵团大量修建防御工事,进行负隅顽抗。

然而,此时的中野军在没有重型武器的情况下,对垂死挣扎的黄维兵团也显得无能为力。

黄维军团武器精良,指挥官黄维也不是等闲之辈,这使得中野军束手无策。粟裕收到情报,国民党军队不愿轻易放弃黄维这支精锐部队,决定派遣宋希濂、蒋纬国、李延年、刘汝明等人,从四面八方进行增援。

虽然李延年、刘汝明的军队被我军在南线成功阻击,但他们仍然拖住了我军的一部分力量。如果宋希濂等人此时赶到,战局必会逆转。

现在正处于大决战阶段,如果我军不能在限定时间内歼灭黄维军团,或者让其等来援军,中野部队将失去主动权,被国民党部队反包围,届时想要全身而退将变得异常困难。

谁在战场上能先等来援军,谁就更有可能赢得胜利。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一旦错过战机,全国解放的时间可能会延后。

为了不影响全局战事,粟裕、谭震林等人迅速作出了决定,从华野军抽调一部分军队南下,支援中野军,希望一举拿下黄维军团。

经过调整部署,华野第3、11纵队、鲁中南纵队,以及两支炮兵团,由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统一指挥,前往支援中野。

陈士榘接到指令后,率领队伍星夜兼程,次日便顺利抵达中野总部。抵达战场后,他深入研究战情,果断提出夺取双堆集其中一个中队的方案,将敌军置于我军炮火的攻击范围之内,为炮兵团的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陈士榘主动请缨,要求担任这次围剿的指挥,并希望能够得到中野司令部的指派地点。尽管他是一名出色的战将,但对于中野部队的布局并不熟悉,贸然将指挥权交给他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

尤其是在战场上,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中野总指挥并未立即接受,而是需要和各支纵队商讨,确定由谁来接替这个职位。

目前,中野的各支纵队已经成功将黄维兵团团团围住,不能轻易撤退,因此,众纵队都不愿意放弃这个位置,以防止黄维兵团的突袭。

陈士榘接到指示后,虽然内心有所期待,但他深思熟虑后决定稳重行事,率领部队在原地按兵不动,以观望态度应对当前局势。

这一举动在中野军队内部引起了争议,甚至刘伯承都忍不住打电话询问粟裕,为何陈士榘没有立即投入战斗。然而,有人直接向陈士榘质询,他解释说,中野部队为了防范黄维兵团的突袭,已经将其严密包围,如果他们不向后撤,陈士榘和他的部队就无法到达前线。

他这一解释避免了误解,也彰显了他的智谋和冷静。

陈士榘精通炮术,但如果空间有限,炮兵的优势无法完全发挥,甚至可能对自己人造成伤害。他曾经表示,除非有人让出指挥位置,否则他宁愿率领部队去进行阻击。

虽然这种话听起来有些任性和固执,但从全局来看,他的决策又表现出极高的责任感和大局观。

误会消释后,中野部队不再对陈士榘抱有抵触情绪。中野司令部决定将几个损耗严重的纵队撤出前线,为陈士榘的部队创造更好的战斗环境。

陈士榘在之前的济南战役中表现出色,积累了丰富的攻坚经验,因此司令部将前线的指挥权全权交给他。陈士榘俯身于双堆集地图前,认真地研究和分析,最终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方案。

双堆集这个名字源于此地有两个堆,其中一个是高且尖的尖谷堆,另一个则地势平坦,名为平谷堆。

在两座山丘之间,陈士榘做出了决定:选择尖谷堆作为突破口。这样不仅可以打破黄维兵团的优势地形,实现主动权的掌握,还可以将炮团集中在这里,居高临下,对敌人进行主动攻击。

为了攻克尖谷堆,陈士榘首先要面对的是黄维军队强大的火力。他沿用了以往的战术,不断向前推进,同时不忘对尖谷堆发起攻击。

在夜幕的掩护下,由陈士榘指挥的增援部队,对尖谷堆进行了猛攻。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尖谷堆终于被攻占。 然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黄维仍然顽固不化,拒绝投降,也无法逃脱。

为了做垂死挣扎,他残忍地在战场上释放毒气弹,并用飞机轰炸我军部队。

原来黄维兵团的防线被攻破,士气低落,四处逃窜。然而,解放军战士在严寒中保持火热的内心,成功堵住了黄维部队的逃跑,并将其一举歼灭。

这场胜利标志着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胜利。战争结束后,陈士榘带领士兵清理战场,缴获的战利品全部留给了中野部队,他本人并不贪恋指挥权,而是将指挥权交还给了华野,并协助粟裕指挥第三阶段的战斗。

淮海战役中,陈士榘以卓越的军事策略和运筹帷幄的能力,得到了中野和华野部队的高度赞扬。他出色的战场表现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年积累的经验。

因此,他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要求围剿黄维的指挥权。

陈士榘为何如此自信呢?他的背景对此有着重要作用。陈士榘于1909年出生在湖北荆门一个普通的家庭,小时候,他的父母也曾希望他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然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陈士榘只读了几年书便不得不辍学,并通过关系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那个时代,学徒被视为没有地位的职业。

陈士榘勤劳朴实,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是起早贪黑,勤奋工作。他的店铺开门后,他不仅忙碌于招呼客人,装货卸货,还要亲自打扫卫生,让店内始终保持整洁。

然而,他的辛勤付出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他的工钱微薄,连每日的基本温饱都无法保证。他的生活极为困苦,每日只能吃残羹冷炙,过着苦巴巴的日子。

然而,陈士榘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相反,他深受先进思想的熏陶,组织参与农民协会,并加入共青团,开始了新的征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军事学习,他加入了革命军,正式参加了战斗。1927年,他参与了秋收起义,并随军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凭借扎实的能力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他不断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陈士榘,在他未满十八岁的年纪就在红军中崭露头角,历任排长、营长等职务,甚至最高曾经担任红三十军代军长和参谋长。

随着他的成长,他已经可以在第5次反「围剿」中参与指挥战斗。在温坊战斗期间,他指挥部队成功歼灭国民党军队近4000人,这是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红军的重大胜利。

之后,他随大部队长征,担任军团教导营营长,用计巧妙,取得了多场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配合了红军的有效转移。

在茅台镇,他更是指挥士兵架起了浮桥,确保大部队能够顺利通过赤水河,成功甩掉了敌人的追击。

陈士榘是一位心思细腻的领袖,在长征期间,由于不断行军,红军士兵的体质普遍下降。他提出边行军边休息的建议,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士榘担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参谋长,经过战场的历练和深造学习,他变得更加聪明和有策略。

在平型关战场上,343旅一直战斗在最前线,是最重要的火力输出。在陈世榘和旅长的合作下,343旅成功完成了攻击敌人主力的任务。

在广阳战场上,陈士榘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运用伏击战策略,成功歼灭了1000多名日本士兵,还活捉了一名日本军曹,这也是我军首次成功活捉日本将领俘虏。

在1940年,他担任115师参谋长,始终贯彻上级领导的指示,积极发动山东地区的人民群众,开展激烈的战斗,成功剿灭了日伪军,为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他担任山东滨海地区司令员期间,他在赣榆县城的战斗中更是英勇顽强,以牺牲三名部队成员为代价,成功歼灭了2000多名日伪军,彻底粉碎了日军蚕食滨海地区的计划。

陈世榘,一个英勇智慧的将领,他的战斗成绩斐然,为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抗日战争结束后,陈士榘身兼数职,领导华东战场,与陈毅、粟裕一起成功取得了宿北战役的胜利。

宿北战役结束后,陈士榘提出将山东野战军的兵力集中起来,先支援济南,然后再配合华野,清理苏北的国民党军队。

尽管陈士榘是华北野战军的参谋长,但他深思熟虑后认为这个作战方案更符合整个战局,因此果断提出了这一建议。

果不其然,鲁南战役取得了大规模歼灭战的胜利,这是我军在华东地区首次采用运动战策略,成功歼灭了国民党反动派两个整编师,消灭敌人总计5万3千余人,这无疑是一场彻底的胜利。

鲁南战役作为山东战场的初次胜利,成功挫败了敌人对临沂的进攻,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一切,都离不开陈世榘的杰出作战指挥。

陈士榘在华东战场上,协助陈毅、粟裕的指挥,成功破灭了蒋介石的三个月解决华东战场的设想。在1947年到1948年间,他和唐亮率领华东野战军到达鲁西南战场,分散了国民党军队的力量,掩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并指挥了多场战役的胜利。

在淮海战役中,陈士榘亲自前往前线指挥作战,成功歼灭了黄伯韬、杜聿明等作战集团,实现了将敌人的作战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的目标。

在人民解放军主力渡过长江后,他更是率领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切断沪宁铁路,攻占南京,第一个占领了南京总统府。

陈士榘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在华北战场上奋勇杀敌,为我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投身原子弹、导弹的研发,为我国军事武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士榘的一生,与老一辈革命军人一样,全身心地致力于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值得我们深深敬仰。

陈士榘将领曾被大多评价为「高傲」,他的主动争取歼灭黄维部队的行为,也让人对此有所了解。然而,高傲并不代表什么,反而无法掩盖他在新中国成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对于这些老革命家,我们没有权利过多的评价,因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生命和汗水给我们打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