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傅作义起义后,释放了哪两位高级将领

2024-01-31历史

1949年1月,傅作义将军在北平率领20万国民党军队起义,为国、为民、为历史立下不朽功勋,使千年古都北京和200万民众得以避免涂炭浩劫。

然而,北平和平解放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每一步都充满惊险。陶铸同志在与傅将军密会谈判时,双方甚至拍了桌子,陶铸同志的警卫员在门外已经把手压在了枪柄上。

此外,傅将军还放走了两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那么,傅将军与我军的和谈为何不太顺利呢?他放走的又是谁?这三人的命运又会有何不同呢?

傅将军在国民党集团中独树一帜,是一位百战名将,曾经让我们的军队吃了大亏。他的智勇双全,连毛主席都曾经被气得说出「此仇不报,誓不为人」的狠话。

傅作义出生于1895年,是山西的一位杰出人物。

傅作义出身贫寒,但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成为当地富绅,他虽然富有,但却一直坚持着善待乡里、崇尚中华传统美德的家风。

因此,他的一生都以善良和节俭为本,他的这种家风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子女。陶铸将军曾经与傅作义在北平有过争执,但后来每次到北京出差,都会到傅家蹭饭,而傅将军也总是热情款待。

傅作义,字仁义礼智信中的「义」,一生以「义」字为名,历经辉煌与困苦,成就了他的事业。年轻时,他就参加了辛亥革命,并在保定军校毕业后加入了阎锡山的晋军。

在1928年的「涿州大战」中,身为中将师长的他率领1万多人夺取了奉军的涿州,并独守孤城,抵挡奉军长达3个月的围攻。

他的英勇表现给各路军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他的保定军校师兄蒋介石。长城抗战爆发后,他率领自己的铁杆嫡系,成为了绥远主席。

这场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再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信条——「义」。

1936年,板垣征四郎试图用重金收买傅作义,让他带领绥远独立,但是被傅作义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于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

面对日伪的大举进犯,傅作义展现出无比的英勇和决心。他激励部下说:「岳飞在38岁时牺牲,我现在已经41岁了,我不愿意就这样平庸地度过一生!」

他的豪言壮志,如同一道光芒照亮了整个战场。大丈夫应当为国捐躯,用马革裹尸。随后,他率领部下在大草原上展开了闪电战。

这种战术需要强大的坦克支援,而傅作义并没有这样的装备。然而,他深谙「兵贵神速」的道理,曾经在抗战中见识过摩托化日军的威力,于是,他组建了一支装甲汽车队,以此应对敌人的进攻。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是装甲车队进行摩托化行军和大范围机动的理想场所。傅作义的装甲车队在红格尔图、百灵庙、大庙等著名战役中始终冲在最前面,为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体现了傅作义对"速度"的独特理解。在"七七事变"后,他指挥麾下骑兵部队奇袭商都,这是全国首次攻克的县城。

之后,他又指挥35军反攻太原,连下40余城,使得日军闻风丧胆。而且,在抗战中,傅作义的部队军纪严明,作风顽强,甚至被人们称为"7路半"。

在民族大义上,傅作义始终坚定不移。但在解放战争中,这个"义"字却让他险些成为民族的罪人。自古"忠义"都是一体,传统忠君爱国的思想要求臣下对主上要始终忠诚。

因此,深受传统思想熏陶的傅作义在解放战争中选择了忠于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但真正的"义"是"大义",而傅作义在理解上却出现了狭隘的局限性。

1946年7月,由聂荣臻和贺龙两位未来的元帅联手坐镇,由未来的上将张宗逊领兵,我军10万大军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大兵团战役~集宁大同战役。

傅作义当时只有7万之众,处于劣势,但他却巧妙地运用了"围魏救赵"之计,取得了空前的大胜,使得我军损失超过2万人,不得不鸣金收兵。

原来如此,那么我来生成新的文案吧: 在华北战场上,傅作义将军的军队一直对我军保持着压倒性的优势。我军被迫放弃了唯一的根据地,同时也陷入了被动。

此时,傅作义还通过公开信对我军进行了嘲讽,毛主席对此感到愤怒。然而,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我们的革命事业得到了毛主席的精心策划和全体将士的奋力拼搏,以及无数秘密战士的无私奉献,最终我们成功地扭转了乾坤。

1948年底,辽沈战役胜利后,我军大规模南下,包围了北平。傅作义和25万国民党军队被我军困住,他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立场。

看到东北卫立煌被蒋介石罢免,想起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遭遇,傅作义对蒋介石的信任已经消磨殆尽。于是,他提出了与我党「和谈」的想法,但是由于他之前对我军造成的巨大损失和那封公开信,他的条件太过苛刻,陶铸同志因此与他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做出了以战促和的决策。在这一决策的指引下,我军在新保安成功地歼灭了傅作义的嫡系35军,使得傅作义深感痛心。

随后,我军又在短短29小时内攻克了天津,这使得蒋介石和傅作义都认识到了我党的实力。在这个关键时刻,傅作义在女儿傅冬菊、「老师」刘厚同和同僚邓宝珊将军的开导下,最终放弃了效忠国民党的「小义」,选择了为国为民的「大义」。

傅将军傅作义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水利部部长,虽年事已高,但仍为国家建设倾尽全力,直至1974年在北京病逝。

他的生涯中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但他始终是民族和国家的功臣。北平和平起义充满了艰难险阻,尽管傅作义的嫡系部队只占北平25万大军的十分之一,但他们控制了城内外的各个要隘。

然而,剩下的20多万国民党嫡系绝非善茬,且许多将领心有不甘。傅作义深谙「强扭的瓜不甜」的道理,为避免事态恶化,他允许不愿起义的国民党将领带着部队离开北平。

在这次事件中,有两个名噪一时的「国军名将」也离开了。

在两位飞走的「名将」中,李文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他是蒋介石的亲信,也是胡宗南的忠实支持者。李文于1905年出生在湖南,毕业于黄埔一期。

李文是一位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军人,他曾跟随蒋介石参加北伐、中原大战以及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是胡宗南的老部下。

在抗日时期,他的战功并不显著,但凭借着黄埔嫡系的身份,他在政治上左右逢商场。到了抗战胜利时,他已经晋升为陆军中将。

然而,在解放战争中,李文却是一个坚决的抵抗分子。在1948年底,四野把北平团团围住后,他担任四兵团司令,决心与我军死磕到底。

然而,在傅作义宣布和平起义的决定后,大部分将领都明白了抵抗已经没有意义,纷纷赞成。然而,李文就是不同意,尽管他知道死扛没用,但他仍然信誓旦旦地要与我军来日再战。

在1949年底,解放军兵临大西南,四川的老牌军阀邓锡侯、刘文辉都宣布起义,国民党部队中的很多将士也纷纷投诚。

然而,胡宗南打算逃跑,此时,李文又跳出来,说要带着10万残兵从成都突围而出。

胡宗南正愁找不着替罪羊,听到消息欣喜若狂,立刻同意了。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李文很快就被我军打得溃不成军,自己也「揭竿而起」。

我军对待他这样被迫起义的国民党将领还是十分宽大,没有将他送到战俘管理所,而是送到了学校进修。可这个李文却趁机逃跑,随后从香港逃到台湾。

但是,他这段「历史污点」让蒋介石再也不信任他,只给了他「国防部」高级参谋的虚职。1964年退役后,李文又在一个糖果公司担任了「顾问」,在1977年去世,享年72岁。

石觉,生于1908年,是广西桂林人,他也是从北平飞走的高官。然而,他并非桂系成员,而是黄埔三期的毕业生,一直追随蒋介石的亲信汤恩伯。

石觉,一位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他在第五次「围剿」中大败彭老总的红3军团,一度让红军吃尽苦头。红军长征后,他更是率兵占领了红色首都瑞金,并「追剿」萧克的红6军团,他在「围剿」中的表现可圈可点,赢得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然而,抗日战争期间,他并没有表现出色的战绩,反而在河南搜刮民脂民膏,引发了大规模的民变。当地人对他的评价极低,称他的部队为「13军中最坏的军队」,而他本人则是这个部队的军长。

当时,他还因此被当地的老百姓抢走了吉普车、枪和电台,不得不走了4天才到洛阳跟蒋鼎文哭诉自己的遭遇。

汤恩伯抗战结束后,石觉率领着13军成为了首批进入东北的国民党军队。随后,新1军和新6军的加入使13军地位降低,被迫返回关内。

虽然遭遇不公,但石觉却因此获得了好处。他在东北的同僚大部分被解放军俘虏或重创。当傅将军宣布起义时,石觉因为自己过去对红军所犯下的罪行而不敢响应。

回到南京后,蒋介石对他的表现表示赞赏,汤恩伯也因此让他守卫上海。然而,当解放军大兵压境时,汤恩伯首先将司令部转移到了军舰上,而石觉则将指挥所设在江边的吴淞炮台,随时准备逃跑。

新中国成立后,石觉坚守在舟山群岛。他在台湾受到蒋介石的器重,并不是因为他打了胜仗,而是因为他成功地带领了3.5个军返回了台湾。

石觉虽然在台湾顺风顺水,但他不同于李文,没有历史污点。退休后他致力于太极拳,并撰写了回忆录,但他坚决否认在抗战中被河南百姓缴械的事情。

石觉的一生充满了逃跑,他从河南、东北、北平、舟山等地多次逃跑,每次都全身而退,堪称「福将」中的奇葩。石觉于1986年因中风去世,享年78岁。

与傅作义将军相比,李文和石觉只能算是历史的垃圾堆,傅将军则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