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多少皇帝去过太祖朱元璋孝陵?严格来说符合标准的只有两位。历史似乎总是那么遥远而陌生,但当我们仔细去挖掘和探索的时候,却会发现其中蕴藏着许多令人惊讶的细节。就拿明朝的皇帝们来说,他们平日里忙于经略天下,处理朝政,但当我们探究他们与早已故去的太祖朱元璋孝陵的渊源时,竟然会发现一段段引人深思的故事。是否只有两位明朝皇帝去过孝陵?为什么大多数皇帝都没有亲自前往扫墓祭祖?当年建都北京后,南京的孝陵就这样被冷落了吗?
在明太祖朱元璋驾鹤西去后,他的第四子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力挫群雄,最终登基称帝,是为成祖。作为新皇登基之初,翰林院编修杨荣识大体提醒朱棣要先去拜谒太祖孝陵,以表庆祝之意。事实上,朱棣从此开启了追随先祖的路径,在登基后的头几年,他都会亲自率领文武群臣前往孝陵上香祭祖。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虽有"削藩"之举,但对手下属藩却十分器重。每逢太祖忌辰,他总会在宫中先祭奉先殿,随后又带着诸王拜谒孝陵。如此规矩,从永乐元年一直持续到永乐九年。从频率上看,朱棣无疑是最虔诚拜祭孝陵的皇帝了。
这其中自有朱棣的原因。身为靖难之主,他要借着拜祭孝陵来彰显自己的皇统正统地位。更何况,靖难战争期间他遭受了"削籍"的屈辱,如今已是当朝天子,自然要竭力表现出对太祖的孝心了。
不过朱棣毕竟是通过战乱而登基的,他的嫡长子朱高炽和嫡长孙朱瞻基也都曾亲身前往孝陵拜祖。其中朱高炽由于体型肥胖且有足疾,每每去拜祭时都难免绊跌。朱瞻基虽只是皇太孙,却也在朱高炽之后自语道:"更有后人知警也。"看似一语无伤大雅,却透露出永乐朝的夺嫡之争已暗潮汹涌了。
时间一转眼就来到了明武宗朱厚照在位的正德年间。武宗野心勃勃,不仅想夺回皇帝的兵权,更有意恢复明朝在南方的统治力量。正德十四年,他便让内阁首辰杨廷和准备好了拜祭南京孝陵的仪文。然而文官们却极力反对,生怕皇帝南巡发现他们在江南疯狂敛财的罪行。
不过,宁王朱宸濠之乱的爆发让武宗有了千载难逢的南巡良机。正德十五年,他一路平定了叛乱,抵达南京后当即前往钟山拜谒孝陵,成为继朱棣之后第二位亲临太祖陵寝的明朝皇帝。武宗在南京一待就是长达8个月之久,临行前他还专程再度拜谒孝陵,向太祖告别。然而不久后,武宗在江苏淮安一场钓鱼中突然落水受伤,最终不治而亡。
这其中是否另有蹊跷?难道武宗在南京拜祭孝陵时,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秘密?我们无从得知真相,但当时南京已沦为文官大地主们瓜分利益的重镇,朝廷早已失去控制力。武宗之后,无论是世宗朱厚熜,还是后来的皇帝们,都未曾回到过京城,更遑论前往南京拜谒孝陵了。
朱棣和武宗这两位明朝皇帝,的确是孝陵最为虔诚的拜祭者。他们在位期间,不仅频繁亲临祭扫,更是将拜祭孝陵上升为一种彰显皇统正统性的仪式。但是在他们之后,无论是世宗朱厚熜、孝宗朱祐樘,还是后来的皇帝们,竟然再也没有一人亲临过这座孝陵。
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明朝在永乐年间已正式迁都北京,朝野上下对于南京地区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再加上后来的国力衰微,皇帝们缺乏资本和精力前往遥远的南京。比如当年孝宗朱祐樘,虽然也有意还都南京,但最终因北伐战事失利而作罢。
除此以外,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们似乎也失去了早期那份皇统意识。他们更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宫阻权力斗争上,对于拜祭祖陵这种传统习俗反而并不那么看重了。以至于即使留都北京,距离南京也不算太远,却依旧无人前往拜祭。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后来的皇帝们完全忽视了太祖朱元璋这个开国皇祖。相反,他们更多是在京城里,通过上香朝祭太庙来向先祖致敬。比如孝宗朱祐樘在位期间,每年上元和冬至两个重大节日,都会亲自到太庙朝祀太祖。
有人说这种在京城里朝祭太祖的做法,其实也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朝廷上下都担心皇帝一旦亲临南京,会受到当地官员和世家大族的影响和侵蚀。毕竟那里已经完全沦为了寇盗之地,皇权几乎无法伸展。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后世皇帝们不再亲临孝陵,未尝不是一种无奈之举。他们只能选择在京城这个权力中心,通过祭祀来虚构太祖精神,以此维系皇统和王朝的正统性。
当然,这么做并未能阻止明朝最终的衰亡。反而是由于储君无能、党争不止,才使得这个承袭了几百年江山的王朝,终于在李自成的起义军和后金人的夹击下土崩瓦解。
太祖朱元璋孝陵虽然地处南京,但却并非所有明朝皇帝都有机会亲临拜祭。只有朱棣和武宗这两位皇帝去过,他们通过祭扫孝陵来彰显皇统正统性。而后来的皇帝们由于迁都北京、国力衰微等原因,再也无缘重游旧都,只能在京城里朝祭太庙来向太祖致敬。
这不仅反映出明朝中后期已经彻底失去对南方的控制力,更透露出王朝日渐式微、皇权不振的征兆。最终明朝的灭亡,便也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历史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