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60年,美国总统窜访台湾,毛主席下令:7万发炮弹「迎送」

2024-02-28历史

1960 年,美国总统窜访台湾,毛主席下令: 7 万发炮弹 迎送

1960年6月18日,离任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公然访问台湾,遭到了大陆的炮火「欢迎」。尽管蒋介石和宋美龄热烈欢迎他的到来,但是大陆的行动却超出了他们的意料。

艾森豪威尔因此灰头土脸地回到了美国,此后再未踏上这条路。这份「大礼」到底有何深意?艾森豪威尔的台湾之行又意欲何为?

1949年4月20日,中央一声令下,百万雄师的解放军战士们如猛虎下山一般,展开了对国民党残军的猛烈攻击,发起了渡江战役。

在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后,4月23日,解放军成功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的彻底垮台。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蒋介石彻底失败,他如同丧家之犬,率领着60万残兵败将,逃到了台湾和金门一带。

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发出了号召,鼓励解放军战士发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一鼓作气将台湾地区解放。

然而,面对海峡天险,毛主席深知必须在帝国主义的遏制下,快速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和空军,以对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如果按照毛主席制定的精确战略,解放台湾地区并非难事。

当我们的军队准备发起解放台湾的行动时,抗美援朝战争突然爆发。毛主席对这场战争的预判再次证明了他的卓越战略眼光。

1950年10月19日,解放军主力部队跨过鸭绿江,前往朝鲜战场,中央对台湾的解放计划因此暂时被搁置。

美国趁火打劫,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勾结蒋介石,企图对我军主力进行牵制。我军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抵抗,将装备精良的美国军队打得节节败退,让世界见证了我军的实力。

然而,美国并未因此改变对中国的态度,反而将中国视为「眼中钉」,对中国的发展进行无理的阻挠和歧视。

1953年,朝鲜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美国军队的嚣张气焰,也让世人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实力,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战争胜利后,毛主席决定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解放台湾的问题上。在1953年于杭州召开的中央军委会议上,毛主席明确表示,我们应该全力以赴解决台湾问题。

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解放是中国统一进程中的关键任务。然而,今天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岛之间,不仅存在着海峡的阻隔,还有美国第七舰队的存在,为蒋介石提供保护。

更为严重的是,美国以保护台湾不受大陆侵犯为借口,将第七舰队长期驻扎在台湾海峡,企图分裂中国。作为反对者,蒋介石也明白美国的野心。

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任何企图分裂中国的行径,坚定地推进台湾的解放,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尽管蒋介石热衷于反攻大陆,但他从未想过分裂中国。他坚决反对美国在台湾部署军队,强调台湾永远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尽管有些人无法理解蒋介石的异常行为,但智慧的毛泽东主席对此了如指掌。他深知蒋介石在大陆已经承受了骂名,他不愿成为分裂祖国领土的千古罪人。

尽管蒋介石的行为让美国不满,但美国仍然紧紧抓住蒋介石这颗「棋子」,企图以此来挑衅和威胁中国。

美国凭借强大的国力,企图在台湾与大陆之间挑起争端,以便从中获利。1954年12月,美国利用蒋介石对毛主席解放台湾的担忧,签署了针对大陆的【共同防御条约】。

朝鲜战场上,我军战无不胜,把美国军队吓得心惊胆战。他们只能在口头上逞英雄,却不敢真的和我军交战。虽然美国不敢发动大规模战争,但蒋介石却并不因此而安分守己。

他仗着有美国的支持,开始频繁骚扰大陆沿海地区。

在金门炮战中,蒋介石的嚣张气焰愈发明显。为了反击敌人,1958年8月,毛主席与中央军委达成共识:炮轰金门,予以痛击。

金门和马祖两座岛屿,一直是蒋介石与美国之间的难题。美国力劝蒋介石放弃这两座岛屿,退回台湾,并在台湾加强防御。

美国的这一策略旨在切断蒋介石的退路,使台湾彻底与大陆分离。

蒋介石对于金门和马祖持有特殊感情,将其视为台湾与大陆之间最后的纽带以及未来反攻大陆的唯一跳板,强调自己绝不会放弃两岛。

毛泽东主席则在仔细思考后,将原定的攻打金门时间推迟了三周,最终定在了8月23日。

这个决策在当时引发了很多质疑和误解,有人甚至以为主席是在害怕,但实际上,这是他独具慧眼的表现。在1959年与赫鲁晓夫的会面中,主席不经意间揭示了更改炮击时间的动机。

他并没有局限于本国的视野,而是将目光投向全球,看到了美国与黎巴嫩之间的冲突。

美国曾试图在黎巴嫩挑起冲突,但遭到了多国反对。当得知解放军计划于8月2日炮击金门后,美国立刻将部队从各地调往台湾。

然而,当他们到达新加坡时,炮击并未发生,他们见状便停止了行动。

美国的军舰大举前往台湾,形势变得异常紧张。他们惊慌失措,缺乏深思熟虑,当他们冷静下来后,开始担心有人会攻击他们的基地,于是立即召开了会议。

毛主席看到了这个机会,于8月23日开始炮击,他深知此举会打乱美国的计划。在接到「开始突击」的命令后,沿海待命已久的炮兵部队猛烈地攻击了金门。

一串串火光和浓烟中,解放军数以万计的炮弹如同雨点般落在了金门,出其不意的炮击让蒋美双方措手不及。蒋介石惊慌失措,唯恐解放军趁机占领金门,进而攻占台湾,立即向美国求救。

面对艾森豪威尔的舰队威胁,毛泽东早已有所预料。然而当美国舰队抵达金门岛时,岛上已被解放军严密控制。在连续的炮击声中,众人纷纷猜测解放军会趁势登陆。

然而,毛泽东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在9月3日晚,他下令前线部队暂停炮击三天,以此观察各方动向,并给蒋介石一个机会。

只攻击蒋军军舰,不对美舰发动攻击。

在舰队驶入港口准备卸货时,我军准确地定位和跟踪美蒋编队,每小时报告一次其位置和队形。当舰队到达港口后,我军立即对蒋舰和运输船发动攻击。

炮声响起,美舰立即掉头驶向两侧,试图避开战火。原本庞大的舰队瞬间只剩下了蒋介石的舰队,在海峡间承受着炮火的攻击。

国民党的口头上充满了愤怒,他们责骂这根本不是什么保驾护航,而是一场闹剧。

毛主席在这次事件中看清了美国的战略意图,他们并没有真正支持蒋介石抢占金门。他意识到艾森豪威尔的计划是希望解放军占领金门,借此让两个小岛成为「包袱」,将台湾和大陆彻底隔开。

毛主席当然不会同意他的计谋。因此,毛主席重新调整了战略,提出了「打而不登,断而不死」的方针,帮助蒋介石守卫金门,以此牵制美国。

艾森豪威尔和毛主席将金门视为发表主张的场所,制定了「隔日打、不隔日打」的战略。这种独特的策略,展现出毛主席全面观察后的聪明才智。

通过隔日打,我们明确表示了我们的立场,解放军拥有实力,不畏惧战争,因为这里是我们自己的土地,我们的决定才是最重要的。

10月6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强调了「一个中国」原则,蒋介石在阅读后深思熟虑。此后,国共之间的金门炮击进入了一段间歇期,很少有人员伤亡,这具有非常强烈的象征意义。

台湾局势日渐缓和,艾森豪威尔却心生邪念。在任期的最后一年,他高调宣布要亲自前往台湾岛「访问」。毛主席在北京得知这一消息后,审视着艾森豪威尔的行程安排,6月17日抵达,6月19日离开,这个时间点刚好落在两个单日,真是让人不齿。

艾森豪威尔主席将要来访宝岛,毛主席半开玩笑地提议,我们为了表达对贵宾的欢迎,应该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7万发炮弹!

为了避免误解,大陆在此前发布了【告台、澎、金、马同胞书】,通知他们将在艾森豪威尔主席来回的两个单日进行武装示威,希望他们提前做好躲避的准备,以免遭受不必要的伤害。

国民党军队在金门驻防,得知这个消息后,应该感到惊讶吧。在炮轰之前,他们还特意接到了通知。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明智地选择躲避到了安全的地方。

毕竟,经过一段时间的停战,双方的关系已经逐渐缓和。解放军前线部队考虑到金门百姓可能还不知道这个消息,特意提醒大家,单日要注意躲避,出海的渔民也不要外出,双日则可以放心大胆地外出。

经过充分准备,解放军们蓄势待发。毛主席特别指示,要多准备一些炮弹,以备不时之需。福建前线积极响应,派出35个经过精挑细选的炮兵连和420门大炮,为迎接艾森豪威尔的来访助威。

这次炮击行动并非为了实际作战,炮击区域多为沙滩和无人居住的山地,旨在展示我军的实力和决心。

炮兵严阵以待,海军时刻关注着美军舰队的动态,并及时向领导汇报艾森豪威尔的位置。空军也为这份特殊的「大礼」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要国民党战机有任何行动,他们都将立即作出反应。

艾森豪威尔绝不会想到,他在日本的访问遭遇了挫折,但他在台湾的迎接却充满了惊喜。

当艾森豪威尔即将抵达金门前,炮声隆隆,照亮了夜晚的天空,犹如白昼。炮火在各个阵地上激起一片尘土,弹坑密布,证明了战斗的激烈。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炮声才逐渐平息,战场上留下了无数的印记。

深夜十一点,战线上空再次亮起鲜红的信号弹,预告着第二轮的炮火攻击即将开始,这场攻击持续了40分钟。艾森豪威尔在得知我们对他的「欢迎」后,神情显得极为不满,他向记者倾诉自己的遭遇,显得十分压抑。

尽管蒋介石和宋美龄为他精心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但他的脸上却没有因此露出一丝笑容,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结果。

艾森豪威尔原本为这次台湾之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设想,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他并没有心情进行,第二天满脸不悦地离开了台湾。

在他离开的时候,解放军再次以38,000发炮弹送行,比任何国家的「礼炮」都要多上几千倍。这次艾森豪威尔访台,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总统访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