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志愿军特等功臣王学风:毛泽东为他泛起激动泪花,多年故里却成谜

2024-01-23历史

1951年5月5日,毛泽东接见志愿军四十军军长,问道:「你们最先进入朝鲜,一直没有休整和补充物资,战士们怎么能坚持战斗7个月那么久呢?」

于是军长向毛泽东汇报,四十军的作战经过。当他说起共产党员王学风的事迹时,毛泽东听得忘记弹烟灰,眼睛里不由泛起激动的泪花。

从此王学风的名字,被刻在志愿军的纪念墙上,事迹也被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王学风获得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荣誉,排名第六。

可不知为何,这名英雄却一直未能魂归故里,其家乡人民也对他了解很少,甚至在现存的资料中都很少能找到关于他的记录。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的英雄,多年故里却成谜呢?他的家乡到底在哪里?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

可惜由于资料缺乏,王学风的出身及从小的事迹,我们都已无从查证,只能得知他在朝鲜战场上的事迹。

1951年的3月,朝鲜战场的局势并不是很明朗,进入最艰苦,困难,疲惫的阶段。12日,志愿军第四十军接替志愿军第四十二军的防务,在洪川北地区组建防御工事。

当时敌军总指挥李奇微根据前三次战役的经验,采取火海战术,以正面兵力密集,配备空中火力猛烈战术,以对抗志愿军部队。

根据情况,我军深知两军火力相差较大,于是决定采取避其锋芒,将火力和兵力重点放在后面,以对抗后面疲惫的敌军。

因为战线过长,四十军还召开会议,部署各部队独立作战,采取以少吃多的灵活战术。最重要的是,要把控要点,节节抗击敌军,相互支援,相互帮助,以求最大程度大范围打击敌军。为此,他们特意制定精密部署。

众所周知,在电影上的志愿军战士,往往冲锋号角一响,战士们一股脑向前冲。事实上,真实的战场,大多数还是有所不同的。

特别是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每个指战员都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因此他们制定的战略部署,极其精细。经过层层部署,甚至能精细到每一个战士的位置和阵地。

毕竟志愿军战士们要对抗的部队,也不是虚有其表之师,因此四十军的战略部署也是如此。他们构筑起精密的防御工事,既要能防空,防炮,防毒,还要能便于发挥火力,机动活动。

然而有时环境和天气的影响,也是指战员无法预料到的。

像四十军一二0师三五八团在作战中,就面临着环境和天气的严峻考验。他们驻守的阵地是华岳山,此山位置险要,居高临下,是重要的战略阵地。

而当时正逢寒冬季节,山上冰天雪地,寒风刺骨,战士们又因匆忙入朝作战,身上只穿着一套单薄的棉衣,物资补充不及时,一套棉衣穿了150多天都未能换过。

有的战士身上棉裤都已经磨破,只能用些粗大针线缝上,有的战士衣服袖口也被磨飞,只能半截胳膊露在外面,无奈胳膊被冻得通红,双手也冻得裂开,露出一道道血口。

更严重的是,由于条件限制,战士们也无法获得医药救治,只能忍着疼痛,自己拿着针线缝上伤口止血。至于食物方面,吃冻土豆也是常有的事。不过如果不是很饿,战士们会将土豆放在咯吱窝暖暖再吃。

即使如此,战士们依旧凭借心中高度的热情,一丝不苟地布置阵地。他们在用镐锹在山石上挖出散兵坑,交通壕,和隐蔽部等阵地。

为了防止敌军炮火和汽油弹燃烧,战士们还挖出猫耳洞,清理周围的杂草,打扫出防火带等等。总之,战士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来应对敌军的一切阴谋诡计。

4月3日,敌军开始对阵地发动进攻,整整持续一整天,敌人未曾前进半步。第二天,敌军再次重整旗鼓,冲了上来。

面对攻势,王学风率领一个小组,镇守在华岳山3号山头的阵地上。在前面两次进攻中,他一只手不幸负伤,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战斗到底的决心。

在战斗中,他带领战士们与敌军展开战斗,打退敌军两次进攻。不过王学风的腮帮子也被子弹打穿,牙齿碎烂,满嘴鲜血。他强忍着剧痛,拿出毛巾简单包扎伤口,又继续带领战士战斗。

很快第三次进攻开始,不甘失败的敌军发动更疯狂,更猛烈的进攻。他们让五个战士端着重机枪在前,其他一个连的战士借着重机枪的掩护,向阵地扑来。

战斗中,王学风的枪打坏了,子弹和手榴弹也用光了,但是他依旧镇定地守在阵地上,向敌军抵抗。他向战友要来7颗手榴弹,再拿起撤退战友的自动步枪,向敌军扫射,打退敌军的进攻,可他的头部受了重伤,陷入昏迷。

因为战事紧急,战士们忙于应战,根本没有时间查看阵地上战友的情况,因此王学风一直躺在阵地上,无人看到,直到一阵密集的枪声,他才苏醒过来。

他意识到敌军的进攻又开始了,下令让战友快点撤退,自己则看着像饿狼一样向前冲锋的敌军,不管身上的剧痛,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摔断步枪,再向敌军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身体滚下了山崖,壮烈牺牲。

就这样,王学风离开人世。5月5日,志愿军四十军军长向毛泽东汇报战场情况,并向他说及王学风的战斗事迹。

在战斗中,他的双腿被打断,不能站立起来,便坐着坚持战斗,爬着继续战斗。战斗至最后,他摔了步枪,扔出一颗手雷,滚下了山崖。

毛泽东听着听着,入了神,忘记了弹烟灰,眼睛不由自主泛起泪花。事后,王学风被毛泽东亲自批示成为第六名战斗英雄,事迹载入解放军军史。

然而这位英雄,六十年来,却一直未能魂归故里,这是怎么回事呢?家乡的人民,也对他了解很少,甚至在资料里找不到他的有关记录。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1955年9月,安徽省砀山县委和工作人员,在参观朝鲜志愿军英雄展览馆时,看到一面墙壁上明显刻着,王学风是江苏省砀山县人。

看到这一幕,县委人员惊喜不已,这可是我们家乡的骄傲啊!可他们回去后,向相关部门查询,但是党史和档案局多个地方都查询不到此人,根本没有这个人。

他们依旧不死心,跑到相关乡镇府单位,先后在电视节目等媒体上刊登咨询,都一无所获。在没有确切证明下,工作人员自然不敢大声宣扬,于是一来二去,这件事便被耽误下来。

直到2005年6月,一人进入党史研究室工作,无意中得知王学风的事情,希望能弄清楚他的事迹。可通过网上查阅,和书籍查阅,都只能查到王学风的一点事情,最多只有籍贯安徽砀山或者江苏砀山等,大同小异,完全没有进展。

为了查明王学风的身份,他又从王姓的村庄开始逐一排查,记录下学字辈的地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查找中他发现一个王姓村庄,有一户人家和王学风的辈分很相似。

这户人家的长子曾经在冯玉祥部队参军,后来回到家乡当农民,可惜80年代去世了。第二个儿子以前也进入国民党政府的部队,后来受伤也回到家乡务农。可惜家乡解放后生病去世了。

第三个儿子同样跟随两个哥哥的步伐,参军入伍,曾在1948年回过一次家乡,从此便没了音讯。如今现存的家人,都只记得他的乳名,不记得他的名字了。

他们还提起,家里有一块从老家带回来的石碑,是以前牺牲的兄弟。他喜出望外,急忙前来查看,可清洗完石碑后,只见上面写着的名字,根本不是王学风,相当于这条线索完全断了。

兜兜转转,由于姓氏过多,范围太大,他依旧未能从家乡找到王学风的线索,只能另辟蹊径。

突然他想着,曾经和王学风一起战斗过的战友,说不定会有他的消息,于是他尝试联系四十军寻找线索。

经过一番寻找,他联系到部队的同志,同志们一听说是寻找英雄的线索都很热情,可惜由于时代变迁和部队变更迁移,现存的资料也只有一张王学风的画像和简单介绍,和其他网站上的资料并无不同。

如此一来,相当于这条线索几乎也断了。即使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一查就是六年,这件事情好像一个心愿一直困扰着他,指示着他一定要完成。

2012年3月份,他无意得到一个砀山籍老乡的联系方式,尝试着将这件事情告诉他,并请他给予帮助。他直接承诺:「一定会的,一定,尽力!尽力。」

一转眼过去两个月,直到5月份,老乡才来电话,说明解放军档案馆查到了资料。又是一番周折,直至8月,资料的复印件才来到他的手里。

上面记载着王学风罕为人知的一生。

和大多数战士的出身一样,王学风也出身贫苦,家里靠着种田和养猪为生。他从八岁起就开始帮助家里养猪和干农活,减轻家里的负担。

到了16岁,他才有了上学的机会,读书认字。四年后,他离开家乡来到国民党锦州铁路局,当上一名警察。那个年代,能有个正经的工作,也是幸运的,王学风便勤勤恳恳地当了三年警察。

直到锦州城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进入锦州。见到一身正气的解放军战士,王学风毅然加入解放军的队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在部队,他接受思想和行为上的熏陶,明白很多道理,思想觉悟有极大提升。不久,他跟随部队南下,开始四十多天的南下大进军。

一路上,每天战士们都要急行军几十里,非常辛苦,每到晚上大家都来不及休整,倒头就睡。但是王学风不一样,他不顾身体疲劳,要先帮助炊事员烧火做饭,帮助战友打热水洗脚后,才去睡觉。

每天早上,他又早早起来,帮大家烧好开水,让大家吃好喝好再上路。每次路上有战友体力不支,就要掉队时,他就争着给他扛东西,减轻战友的负担,能跟上队伍。

长久下来,战士们都被王学风的行为深深感动,热泪盈眶。到了目的地,大家都争先要给他请功,成功让他获得一次艰苦功。

湖南古港战斗时,正逢夏季来临,酷热难忍。战士们忙于战事,加上环境简陋,很多战士都不注意卫生,滋生细菌,感染疾病倒下,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王学风看着一个个战友倒下,心急如焚,担心上了战场会处于弱势。

于是他以身作则,在部队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协助干部开展卫生督查工作,帮助别人清洗衣物,清洗战士们的居住环境,控制战士感染疾病的可能。战斗中,他又身先士卒,英勇机智,又立下一次小功。

急渡湘江时,下起暴雨,战士们身上的衣服都被大雨淋湿。他担心战士们会患上风湿感冒,于是便独自趁着夜色捡些柴草点火,帮助大家烤干衣服,铺好暖和的床被。

进军两广期间,为了获得当地群众的支持,部队严格执行纪律,严明教育,要求战士们要关心百姓,帮助百姓,不得做损害百姓利益的事情。

王学风带头行动,主动带着大家帮助百姓劳动,边向大家申明解放军三大纪律,八大注意的行为准则,绝对不允许战士损害百姓财产。

在他的努力下,他所在的班获得集体荣誉,他也获得个人纪律一小功和艰苦功。

解放海南岛时,部队提前进行海上大练兵,让战士熟悉海上作战。王学风紧跟部队进度,边学边练,还腾出时间帮助还没学会的战友,让战友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他又因此被记为一个小功。

很快海南岛战役正式打响,战士们面对着空中敌机的轰炸,和海上舰艇的尾追,在没有任何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奋勇杀敌,完成渡海作战。

事后,他又被记为一大功。他所在部队的领导,考虑到他长期优秀的表现,让他火线入党,成为一名党员。

紧接着就是朝鲜战争的爆发,王学风跟着部队奔赴朝鲜战场,与敌军浴血奋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事后我们细细查看发现,王学风加入解放军才两年半的时间,便立下12次大小功,获得瞩目的眼光。可以说,他身上具有一位英雄应有的杰出品质和优秀能力。

一转眼,过去六十个年头,王学风的事迹昭然天下,终于有了个答卷。至于出身,根据解放军档案馆的资料,和砀山党史记载的资料,确定王学风出生在江苏省砀山县六区王寨镇。

之所以后来出生地有所变化,也是因为地区划分的变化。根据史料,王学风出生地王寨镇,以前划分在江苏省,现在划分在安徽省,原来的王寨镇也被改名为家合村委员会。

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王寨镇的具体位置和归属,也不能确定了。但是不管如何变化,全国只有一个砀山县,因此王学风的籍贯属于砀山县。

接着,他又想找到王学风的亲属,想亲自上门拜访。可由于附近王姓人家过多,参军未归的也有十几个人,加上历史和时间遥远,虽然他多次深入基层拜访查找,但是都未能找到王学风的亲属。

不过幸运的是,后来他还是找到疑似王学风的侄子王法顺一家。他们也得知王学风的事迹,还特意来到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请人帮助为王学风画一张肖像画,作为纪念。

从此,王学风再也不是一个模糊的样子,他双目炯炯有神,嘴唇紧闭,眼神坚定,是一位优秀的战士。王学风的家人接到画像,也感慨良多,印象中的英雄终于有了确切的模样。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关于王学风的归属地,还有一番争议,竟发生彻底反转。

一天,一篇文章传出,上面写着,一户叫王学国的人家,认领王学风的照片。据他所说,王学风是他的大侄子,很像他的妈妈。紧接着,他又将照片拿给村里的老人看,大家一致都认为非常像。照片上的人就是北城阳村的王学风。

如此一来,双方便发生分歧,到底哪个才是战斗英雄王学风呢?为了证实此事,组织专门召开会议,研讨调查英雄的出生地和故里。

2017年3月,记者调查海阳市荣军医院的一位老人。老人虽然年至90,但是头脑清楚,思维清晰。据他透露,他曾在朝鲜战场上与王学风相遇。他们曾经一起在海阳参军,后来分到两个部队。

来到朝鲜战场,两人相遇。他当时很激动,搂着王学风兴奋地说,我没想到在这里能碰到你,海阳老乡。之后他回到家乡探亲时,也曾说起过王学风。

5月21日,记者采访王学风八位同学好友,这些老人都证明这绝对就是从小和他们一起长大的王学风。

如此一来,双方都有着各自的说法,到底谁才是英雄王学风呢?

2020年10月,郭文玉在参与中华英烈褒扬事业的联谊上,看到王学风的籍贯是安徽砀山。他心有疑惑,便给工作人员留言,山东海阳据说有证据可以查,建议查找一番。

之后支持王学风来自海阳的人,开始查找,收集资料。而正当他们查找资料时,安徽省的相关部门则在国家还未正式认定前,为英雄王学风办起纪念馆,并塑造一座铜像。他们向国家上报,王学风属于安徽砀山。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文玉等人提交相关材料,申请重新调查王学风的籍贯问题。为了全面调查,相关人员各自前往两地进行调查取证。

经过一番调查取证,证实安徽砀山只有抗美援朝纪念馆和档案馆记载两个证明。除了这两个证明,其他则没有任何证据证明。

而且那里的王学风从小就是一个顽劣少年,后来离家出走。村民看到王学风的画像,仅仅认为他的嘴唇和王学风有点像。

但是海阳的王学风,不仅有当地亲人,村民和战友的证明,家里还有王学风的烈士证书。虽然还是缺少相关证据,但是两者对比,基本可以确定海阳的王学风才是英雄王学风。

他出生在北城阳村,从小养猪放羊为生。一次偶然机会,被党组织负责人看中,成为通信员。1942年,王学风正式参军入伍,成为海阳独立营战士,后调入胶东军区,经常在烟台一带活动。

目前海阳的王学风,只有一个疑点,便是1958年家里接收到他牺牲的烈士证书,推测他是从海阳独立营转到正规部队时失踪的。

据资料显示,当时有一个部队被派到东北执行任务,后来改编为警察部队,王学风应该就在其中。而当时为了保密,他才填写假籍贯,才有了这么多年的误解。

经过多年周折,王学风的身份终于确定,原来这才是英雄真正的事迹。当年王学风为了保密,所以才填写假籍贯。恰好阴差阳错,安徽砀山也有个王学风,便产生几十年的误解。

事实上,由于历史久远,部队的档案记载也不完全,因此还有很多牺牲的战士都找不到家人,或者确定不了籍贯。总之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能产生,而王学风的籍贯错误几十年其实也算是常见的事情。

因为战争年代,战事紧急,牺牲的战士太多,加上信息不发达,距离遥远,又伴随时代变迁,很多事情都已经无法确认。

幸好在有心人的关心下,越来越多的战士恢复原本的名誉,也找到原来的家人,回到故里。不管如何,这些烈士都是我们的英雄。他们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而牺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