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69年时中美双方就已秘密联络,他们是如何骗过各国情报机构的?

2024-07-26历史

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中美之间的关系都形同水火一般,直到 尼克松 访华才打破了这样的僵局,这场会晤也被称作是中国外交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跨时代会面。

为了达成这次访问,中美两国为此准备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在准备阶段,中美两国面临很大的压力,由于苏联的原因,中美之间只能互派代表进行「秘密外交」,通过无数次的切磋商议,最终才促成了尼克松的访华之行。

那么在这段「秘密外交」期间,也发生了不少惊心动魄的事情,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尼克松访华背后的秘事。

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为了尽快解决国家内忧外困的局面,早点从侵越战争的泥潭中走出来,改变当前美苏局势,尼克松自上任伊始,就着手开始调整美国的全球战略,特别是对中国作出了重大政策改变,希望能够结束两国长期隔绝状态。

此时的新中国已经成立20多年,随着国际地位和威望的不断提高,已经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拉拢中国,既可以将美国从越战的泥潭中拉出来,又可以在美苏争霸中多得一份筹码。

对此,尼克松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场合指出,想与中国和好,要把改善中美关系作为自己执政期间的外交目标之一。同时放宽对华政策,并对中国的称呼由之前的「共产党中国」转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向中国传递「信号」!

不过,想改善中国关系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当时在美国上下普遍存在强烈的反华情绪,特别是 麦卡锡主义 宣传的反共恐怖浪潮,所以与敌对20多年、朝鲜战争的对手、共产党执政的中国改善关系是一件极其冒险的事情。

想要恢复对华关系,通过官方途径进行沟通,随时都有受挫甚至失败的危险,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反对党的攻击,那么尼克松的政治地位和声誉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出于各方考虑,尼克松认为与中国的接触必须要绝对保密。

尼克松觉得保密能有效避免对手和盟友的干扰,毕竟苏联才是美国最大的对手,当时的苏联和中国也因为「珍宝岛」事件的发生处在对立阶段。

不过美中接近必然会引起苏联的不安和敌意,一旦让苏联发现美中在秘密接触,势必会用此来要挟正在进行的美苏谈判,彻底打乱美方的部署。

再加上日韩等国是美国的盟友,如果让他们知道中美接触,也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很可能会认为美国出卖盟友,甚至还会想方设法从中破坏。

另外,美国接连不断的泄密事件也让尼克松大为恼火,尼克松曾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告诉你,白痴才会和内阁成员讨论大事。我太清楚了,我在上午说的话,下午就会登在报纸上。我现在发出警告,泄密会让你丧命。一些会议,我连副总统汉弗莱都要回避,因为他手下的人很可能会泄密。可即便是我采取了如此多防范措施,可泄密的情况还是不少。」

尼克松混迹政坛几十年,一路从众议员、参议员到副总统、总统,所以他深知其中要害所在,保密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要知道,就在 基辛格 计划秘密访问北京前夕,发生了五角大楼七千多页关于越南战争的密文在媒体上曝光,虽说此事只是涉及前任政府,但也给尼克松、基辛格提了一个醒,让他们对保密的重视程度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尼克松压根就不信任国务卿 罗杰斯 及整个国务院。

尤其是在中国问题上,罗杰斯几乎每次都和尼克松唱反调,这种行为引起了尼克松的极为不爽。为此,尼克松暗自决定放弃原有的美中公开接触渠道,瞒过国务院,发展一条属于他个人的秘密接触渠道。

中国刚开始是不赞同秘密接触的,可是从当时国际局势来看,和美国接触,特别是公开建交的话,将会有利于在中苏外交活动中给苏联制造压力。

基于此,1969年,尼克松就希望巴基斯坦总统 叶海亚 能够帮其传话给中国:美方愿与中国接触。

此时身在北京的 周恩来 收到了巴方转送的消息后立即回应:「 他们想解决问题,也是有渠道的,就是现在的华沙谈判。

当时,华沙谈判确实是双方唯一的官方接触渠道,但尼克松表示这个渠道太公开,无法解决问题并没有采纳。

随后,在1969年11月至1970年3月,尼克松又多次通过巴基斯坦传话,希望同中国「 建立高级别的、秘密的联系方式 」。

最终在在尼克松坚持下,中国逐渐接受了尼克松想通过罗马尼亚和巴基斯坦进行秘密沟通的想法。

这个渠道必须高度贯彻高层、保密的原则,周恩来形容是「 从一个高层通过一个高层给另一个高层进行交流 」。

而且,这个渠道又以巴基斯坦为主。毕竟巴基斯坦与中国相近,人员物资往来频繁,保密工作容易执行。

反观,罗马尼亚地处巴尔干半岛,邻国大多为华约成员国,苏联在此地的耳目众多,不利于保密。

因此,中美选择了前者,「巴基斯坦渠道」在当时属于一级绝密,将需要传递的消息交给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后,由其本人或指定人员通过密码或外交邮袋交给驻美或驻华大使,再转给另一方。

在这个过程中,全部都是巴基斯坦大使亲自口述,不会出现任何抬头和署名的函件、中方或美方的笔录。

时任中国驻巴大使馆翻译的 陈嵩禄 后来回忆起这段「奇妙」而又原始的信息传递时,曾简单地讲述了中美两国互通消息的方法,要是美方有消息,都是由基辛格约见巴驻美大使 希拉利 ,此人记下消息后并核对,随后传回巴基斯坦交给总统。叶海亚总统收到希拉利口信后则会迅速约见中国驻巴大使,陈嵩禄就随之一同前往。

从大使馆到总统府不远,每次口述信息只有十分钟左右就够了,地点在办公室或在花园里。叶海亚总统向中国大使读消息时,陈嵩禄就会赶紧记录并口译,当场验核。

如果是北京方面来了消息,则会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中国大使先读一遍中文文本,然后由陈嵩禄再读英文文本。

叶海亚总统会亲自作记录并当场核对,连标点符号都不能出错。而叶海亚总统收到中方信息后,一般派专员送给希拉利,由其口述给基辛格。

这样的秘密传话在基辛格秘密访华前的一段时间里达到高潮。

在巴基斯坦学者艾贾组钉的著作【从首脑经首脑到首脑】一书就讲到,仅叶海亚自己一个人所保存的有关「巴基斯坦渠道」的秘密文件就达到了49份,如此频繁的口信互递让中美高层接触进程逐渐加速。

1971年4月,周恩来通过该渠道向尼克松的两次口信作出答复: 要想解决中美之间的一些关键问题,就需要通过政府高层人员直接对话,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对此,中国方面希望能够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特使 基辛格 博士,或者美国总统本人来中国进行商谈。

美国方面在收到周恩来的答复后也表示,现在已经到了需要「迈出更大步子」的紧要关头了。

于是,就先以口头方式答复愿意接受总统访华的邀请,随后又慎重地起草了回复,提议先让基辛格在尼克松访问前秘密去中国进行安排,并且就一些问题初步交换意见。

此外,美国还不断强调,为了保密,务必不能使用其他渠道,因为一旦暴露,各种问题都会随之而来,中美关系好不容易取得的进展将会十分被动!

1971年5月29日,周恩来正式通过巴基斯坦方面传出消息:「 毛泽东主席做出表示,他欢迎尼克松总统来访,期待与总统阁下进行直接交谈,并且各方能够自由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

在周恩来答复的第三天晚上,尼克松和基辛格收到了这封二战后美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封信」。后来基辛格回忆起当时收到回信时的心情:「 当时那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让人难忘。周恩来接受了我们的提议,即各方都可以自由提出所最关心的问题。

6月4日,美方回应希望可以商讨关于基辛格秘密访华的细节。6月19日,叶海亚总统书面告知美国: 我们绝对可以做到可靠的安排

正如马可波罗的冒险和发现之旅,基辛格在1971年7月1日离开美国,并把他秘密访华的行动代号定为「波罗」。

临行前,尼克松突然对基辛格问到:「见到毛泽东是不是要磕头?」因为在当时美国人的观念里,中国似乎还停留在封建王朝时期,一旦拒绝磕头的话,很可能会被遣返。

所以,尼克松对此表示担忧,两人十分为难的商议如何解决此事,至于其中如何商量的,美国方面至今都没有披露过。

不过基辛格为了能够顺利访华,做到万无一失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他先是飞到西贡进行3天活动,经曼谷停留1天后,6号抵达新德里,8号落地到伊斯兰堡,这所有的舟车劳顿,皆是为了最后一步的顺利实施。

为此 基辛格 在来到巴基斯坦的第一天晚上,巴基斯坦方面打算举办一个迎接晚宴,欢迎基辛格的到访。结果就在晚宴开始前夕,叶海亚总统突然对外宣布,由于伊斯兰堡天气太热的缘故,使得基辛格身体不适,将邀请他前往那蒂亚加利的总统别墅内休养。

9日凌晨,「身体不适」的基辛格便乘坐叶海亚的专机前往北京。

整个「波罗一号」行动十分保密,美方没敢遗漏任何一个细节。就连美国国务卿对基辛格通过巴、罗与中方联系毫不知情,也根本不知道基辛格秘密访华。

就在基辛格出发去北京之时,尼克松为了给这位「老伙计」打掩护,专门把与他作对的国务卿 罗杰斯 带到圣克利门蒂度假。

直到公开访华消息前一天,尼克松才把基辛格去中国的事情告知了国务卿,但也没有透露全部真实的情况,他仅仅表示基辛格到巴基斯坦后接到中国的邀请临时做出的决定,随行的安保人员在登机前才被通知要去中国。

但此时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即使罗杰斯再不同意也没有了办法,尼克松的一手「暗度陈仓」,解决了基辛格的后顾之忧。

而中方保密工作更是一流,接待工作每个步骤都做了详细排练。

为了前往巴基斯坦迎接基辛格,外交部经周恩来批准专门成立了由时任美大司司长 章文晋 任组长, 王海容 唐闻生 唐龙彬 等外交部的中坚力量组成的行动小组,乘专机降落在伊斯兰堡的查克拉拉机场特别停机坪。

随后中方一行人在中国驻巴大使 张彤 的带领下前往总统府参加叶海亚的晚宴。席间,叶海亚向中方人员简单讲述了基辛格在巴的行程和基辛格生病的真实情况。

在得知美方的计划后,章文晋等人在晚宴结束之后全都住进了大使馆,开会商讨如何能万无一失地保证基辛格能秘密地到达中国。

一夜无眠,次日凌晨,天还未亮,中方人员乘坐汽车前往机场,登上了早已停在机场严阵以待的波音707,这是基辛格前往中国乘坐的专机。

没过多长时间,只见一辆小汽车从远处急速驶来,随即停在飞机旁边,在巴基斯坦外事秘书 苏尔坦 的引领下,基辛格迅速从汽车上跑了下去,直奔飞机舷梯......

不过在周密的计划也会有破绽的那一刻。

就在基辛格从汽车奔向飞机的时候,正在机场候机的伦敦每日电讯报驻巴记者 贝格 突然看到一个包裹着极其严实的人,从飞机旁边的一辆车上走下后,很快登上一架707客机,随后这架飞机立刻滑行起飞。

贝格虽然看不到那个人的清晰容貌,但是他感觉这个人的体型和身高很像基辛格,因为最近这几天基辛格正在巴基斯坦访问,贝格觉得有些不太对,就装作很随意的样子问机场的一位工作人员: 飞机要去哪儿?

工作人员随口说道: 中国 。惊天大秘密被无意间戳破,身为记者的贝格以他特有的职业嗅觉敏锐地察觉到,一件引爆世界的事情即将发生!

......

「瞒天过海」的基辛格在北京待了48个小时,同周恩来会谈就进行了7个小时。

中美就一些关心的问题展开探讨,大概明白了彼此的基本态度,双方一致认为应该建立新的直达最高层的秘密联系渠道——巴黎渠道,中国方面的联络人是驻法大使 黄镇 ,美国方面的联络人是尼克松的心腹 沃尔特斯 ;会后还发表尼克松将应邀访华的公告。

对于这次秘密之行,基辛格认为:「 毫无疑问的是,这一次出访的保密成了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地改善两国关系的一个前提。

当然,很多人对选巴黎作为联系地点感到纳闷,但其实有以下原因:

一是基辛格为了越南和谈,经常游走在美国和法国之间,这对安排他的行程很方便,也有利于掩盖中美秘密交流的实际情况;

二是法国在这几个大国中左右逢源,在美国和苏联之间保持中立,法国又是第一次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中法关系相对于缓和的很多,同时越南曾是法国的殖民地,和法国联系也十分密切;

三是法国领导人对中美交流表示支持,一度希望中国能够早点加入到解决国际事务的行列中去,防止由美苏两个大国来解决争端,这让 毛泽东 对法国印象不错。

黄镇 在回忆录里也讲到,巴黎还有一些便利条件,具体包括:崇尚自由,对使馆工作没有严格的限制;地处欧洲中心,交通发达;各种思想潮流种类多,消息来源广等。

巴黎渠道用来传达由中美高层人员直接起草或批准的信件,尽管没有巴基斯坦渠道和罗马尼亚渠道由首脑亲自传话,但传递的也还是中美两国最高层的信息,这是一项集机密、重要、敏感、微妙于一体的任务,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全局。

为了保证交流沟通的准确性,双方大多是通过法文翻译,当对某个问题达成异议时,则会用英、法两种语言各说一遍,然后理解确切意思。

同时为了保障渠道运转的保密性,在接触过程中,双方会严格控制人数,几乎都是使用规定代号联络,选择相对隐蔽的中国大使官邸作为接头点。

就这样,在巴黎渠道在逐渐公开的期间, 沃尔特斯 来中国大使馆超过40次,基辛格来了4次。需要注意的是,基辛格作为一位全球关注人物,四度出入中国大使馆,在巴黎这个舆论中心,竟能做到保密,实在是太难得了。

黄镇 曾经问过 沃尔特斯 他们是如何做的,沃尔特斯笑着说,基辛格一般都是乘坐美国军用专机抵达巴黎,然后由法国总统亲自安排,不经过海关和边防检查, 晚上就住在沃尔特斯的住宅里, 因此美国驻法使馆成员压根不知道基辛格到了巴黎。

在基辛格前往中国大使馆接头时,他乘坐的是由沃尔特斯亲自驾驶的一辆租赁而来的破旧汽车,当然基辛格的穿着也十分低调,从不露自己的脸。

就这样,双方一直通过秘密渠道进行着沟通。

直到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外交官能够利用常驻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代表的身份在纽约公开活动,并且还不会引起关注。

所以,基辛格通过巴黎渠道向中方提出了一个要求,他希望中方驻联合国的代表能够获得同美国一方紧急会晤的权利,防止无法通过巴黎与中国进行紧急沟通。

很快,中方就做出回应赞同建立纽约渠道。

经过双方反复磋商,纽约渠道务必保证安全和秘密,同时还要和巴黎渠道进行有效分工:前者主要负责有关联合国的一些重要事情,其余事务还是通过巴黎渠道继续开展。

纽约渠道主要由基辛格本人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 黄华 联络。在1972年和1973年,黄华和基辛格在纽约展开多次私下会晤,都是在约定的时间内,于纽约曼哈顿43街的一所不起眼的公寓里。

会晤情况全程保密,由基辛格和黄华直接向尼克松和中国高层汇报,全部绕开美国国务院,中国代表团其他成员不能过问。

就在尼克松访华前,两条渠道依旧高度运行,不过主要以巴黎渠道为主。尼克松访华后,巴黎渠道被公开,但纽约渠道依旧还在地下运行,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中美双方后来互设直接联络处。

在双方不懈努力下,1972年2月,尼克松成功踏上中国的土地,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

基辛格、尼克松的相继到访,使得中国瞬间在国际上掀起一「建交热」,中国的大门一次又一次地向世界各国打开。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也赢得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