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李默庵大摆庆功宴,红军团长打来电话:别吹牛,小心要你命

2024-04-11历史

中央红军长征后,蒋介石为巩固对中央苏区的占领,于1934年12月撤销「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各路军的序列,对江西、福建实行「绥靖」部署,委派蒋鼎文为驻闽绥靖主任,将福建划为4个绥靖区。

闽西列为第十绥靖区,以卫立煌、李默庵为正副司令官,指挥8个正规师和地方反动武装,对闽西红军游击队发起连续的「清剿」。

第十绥靖区部队联合江西边境的「清剿」部队进行「会剿」,从会昌、武平、长汀四面对福建省委驻地——长汀四都山区完成了包围。

这时,福建省军区直属的红军主力第十九、二十团及地方武装还有4000余人,如果指挥得当,还是能在游击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的。

可惜的是福建省委、省军区领导人万永诚依然集中部队搞大兵团作战,强使处于绝对劣势的四千红军,正面对抗八个师的蒋军强敌,打毫无胜利希望的阵地战。

按万永诚的部署,红军全部集中在长汀四都一带狭小的地区内,准备同前来围攻的敌人决战,以「保卫苏区」。

当年4月,包围圈逐渐缩小。困守四都山区的红军部队补给日益困难,粮食药品匮乏,伤病员日增,处境极端恶化。

万永诚被迫决定部队分三路突围。但为时已晚,在敌众我寡的重重围困中,突围部队均遭失败。万永诚和上千名红军战士于1935年4月底牺牲在四都山区。

不过,闽西斗争还是留下了种子。1934年12月,张鼎丞奉苏区中央分局的命令潜回长汀四都山区,担任福建省苏维埃主席,指导当地游击战争。

张鼎丞见到省委书记万永诚后,向他建议赶紧分散力量打游击,他拒不接受。于是,张鼎丞毅然提出自己要回龙岩、永定、上杭地区去坚持游击战争,万永诚不能不同意。

回到永定后,张鼎丞即以老根据地永定溪南为中心,着手进行杭永岩游击战争的组织工作,把较有战斗力的红八团、红九团和明光独立营等部队组织了起来。

与此同时,困守在宁都、于都边境仁风山区的中央分局和红军部队的处境也日益困难。项英在严重的形势面前,决定领导机关只留下项英、陈毅、贺昌3人,其余分局委员立即分路突围,到各地领导游击战争。

中央分局委员陈潭秋和谭震林率领红二十四师1个主力营向闽西方向突围,准备同在永定的张鼎丞汇合。

随后,瞿秋白、何叔衡、邓子恢等先后分路向闽西方向突围。

邓子恢一行途经小径村时,被国军保安十四团袭击,何叔衡壮烈牺牲,瞿秋白被捕,之后于长汀英勇就义。只有邓子恢成功脱险,重返福建省委驻地四都山区,碰巧找到了陈潭秋、谭震林一行。

于是,邓子恢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温仰春一起,随同这支部队出发,又一次踏上了返回闽西的征途。于1935年4月8日在永定与红八团会师。

1935年4月12日,陈潭秋以中央分局代表的名义,在永定县赤寨一个断墙残壁的瓦窑里,主持召开了闽西南党政军领导干部联席会议。

会议决定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作出各部队分散独立作战的部署,将闽西南地区划分为三个作战分区:

第一作战分区,以红九团第二营和明光独立营组成,罗忠毅任司令员,方方任政委,在龙岩、连城、宁洋三县边界地区活动。

第二作战分区,由红九团第一、三营和永东游击队组成,吴胜任司令员,谢育才任政委,开辟永定、平和以及广东大埔、饶平等县边区,打通与闽南红三团的联系。

第三作战分区,由红八团和龙岩游击队组成,邱金声任司令员,邱织云任政委,在龙岩、南靖,漳平三县活动。

红二十四师主力营100多人、卓林大队以及永定、上杭、新汀杭等县独立营,由军政委委员会直接领导,在永定、上杭地区活动。

从此,闽西地区的游击战争全面地开展起来。

国民党军队占领闽西苏区后,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从1935年5月起,至1937年9月,在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内发动了5次大规模的「清剿」,小范围的「清剿」则数不胜数。

国民党军「清剿」初期以军事进攻为主,依仗其军事上的绝对优势,采取分进合击,层层包围的战术,「清剿」、「驻剿」、「搜剿」并用,扬言在3 个月内消灭闽西红军游击队。

为了达到彻底摧垮红军游击队的目的,他们提出「以十换一,就是胜利」的口号,与红军拼消耗,他们还强迫群众在所有村镇和交通要道修公路筑碉堡,以扼制红军游击队的活动。

红军游击队稍有不慎,即使留下一个脚印或者一片菜叶,都有可能招致不测。

但是,不管国民党军的「清剿」计划如何险恶,手段如何残酷,也吓不倒红军游击健儿,他们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下,紧密依靠群众,在各游击区域顽强战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1935年5月,第一作战分区司令员罗忠毅和政治委员方方,率领明光独立营从永定重返龙岩、连城、宁洋边区,会合了留在那里由刘汉率领的红九团第二营,以及突围出来的闽赣军区第十七、十八团部分人员,相机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

岩连宁边区山高林密,土匪如麻,红军游击队要建立游击根据地就应对土匪采取相应的政策。于是方方提出:在土匪不受国民军收编、不抽收据点内群众保护费、不侮辱妇女的前提下,应与土匪订立互不侵犯的条约,并在与土匪接触中逐渐教育争取其为人民做好事。

根据这一原则,各小分队积极进行争取与改造土匪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这一地区站住了脚跟。

第二作战分区司令员吴胜、政委谢育才率领红九团第一、三营从永定南下,经广东大埔转入闽南平和县境,为了摆脱敌人的追袭,红九团不断变换行军方向,夜行昼宿,于6月底到达平和县三坪,与闽南红三团胜利会师。

这时,国民党在闽粤边境集中了第八十师和广东方面的独立第—师、第九师,分别向闽粤边各县红军游击队进攻。

红九团立即与红三团分开行动,在永定、平和、南靖、大埔、饶平诸县边界展开游击战争。

红九团勇猛善战,在短短几个月内消灭了许多反动据点,扩大了影响,并武装群众,组建地方游击队。

7月,红九团在广东饶平击溃粤军李汉槐部1个营,在平和县犀牛岗击溃第八十师1个团;8月间,又消灭坪回民团,并在大芦溪击溃「清剿」之敌的数路进攻,这些战斗的胜利,震动了闽粤边境的敌人。

以红八团为主体组成的第三作战分区,由政委邱织云、参谋长王胜率领团部及第一、三、五连向漳龙公路两侧地区活动。

政治部主任伍洪祥带领第二、四连为掩护团部行动,秘密潜入龙岩以北,与县游击大队会合,然后穿越龙岩至长汀的公路,到达紫金山。

国民党军发觉这一行动,立即调集大部队包围了紫金山,伍洪祥率部选择敌重兵驻守而容易麻痹的地方作为突破口,乘着夜色奋力冲杀,突破重围,摆脱追击,与团部胜利会师。

红八团和红九团由于与地方党和群众关系密切,熟悉地方情况,又善于运用游击战术,破坏交通,袭击机场,拔除据点,搞得国民党军寝食不安。

国民党虽然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但由于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处处受到红军游击队的袭击。国民党以军事进攻为主的「清剿」,只得以失败而告终。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1935年12月,国民党军改变「集中兵力,分进合击」的战术,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口号,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

在军事上,国民党军集中兵力于岩、永、杭地区,实行所谓重点「清剿」。战术上实行「驻剿」、「搜剿」、「堵剿」相结合,以「驻剿」为主的方法,企图在整个游击区布下罗网,陷红军游击队于绝境。

在政治上,强化反动统治。其中「连坐法」和「移民并村」是最为狠毒的两种。

「连坐法」就是一户违反当局禁令,十户以至整个村庄的人将被残杀。

「移民并村」则是强迫各小山村群众迁居到大集镇,制造无人区,企图割断红军游击队与群众的联系。

此外,国民党还实行自首政策,颁发所谓「自首自新条例」,引诱红军游击队中的动摇分子投降变节。

在经济上,国民党强制实行计口售粮、计口售盐,禁止外出劳动的群众多带粮食,断绝红军的粮油食盐,以扼杀红军的生路。

尽管国民党军「清剿」手段极端毒辣,斗争异常残酷,但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没有被吓到,依然坚持开展游击战争。

在岩连宁地区,国民党军在龙岩之白沙、雁石、溪口各驻扎1个团,分路进攻第一作战分区的游击基地大罗坪、天官山、赤高坪和焦营坑等乡村。

方方、罗忠毅等决定乘敌人平均使用兵力和盲目行动的机会,留少数兵力在内线钳制敌人,主力则转入敌军背后开展活动。

但不到10天,国民党军就发觉了红军游击队的这一部署,立刻掉头回来,更加疯狂地追袭红军游击队。

第一作战分区的红军没有料到敌人来得这么快,缺乏必要的准备,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顽强与敌人战斗2个月,受到了重大损失,明光独立营营长贺万德牺牲。

1936年3月,第一作战分区为保存力量,将部队分成 4股,每股四五十人,在周围各县毗邻地区打击最反动的分子,帮助返乡移民重整家园,度过了最为艰苦的一年。

第二作战分区的红九团一部继续在闽南纵横驰骋打击敌人,并在闽粤边境各县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

但是,由于红九团经常集中兵力打击国民党正规军和民团,引起敌人重视。1936年1月,国民党军调集第十师和粤军第155、157两个师,在广东饶平、大埔和福建平和边境围攻红九团。

红九团一部撤出平和,向永定东部老游击区转移。由于部队集中行动,目标暴露,在永定湖雷一带遭到国民党军第十师包围袭击,部队伤亡很大,红九团政治部主任赖荣传牺牲。

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红九团积极收容和整顿部队,组成特务大队,重回老游击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在官山消灭国民党军第八十师1个排,缴获一批武器弹药,随后又巧袭永定三莱州,全歼了国民党1个保安团,从而摆脱了被动局面,获得了新的发展。

活动在第三作战分区的红八团集中在朗车进行短期整训,总结经验教训后,决定以分散游击为主,以连排为作战单位,采取更加灵活的战术。

1936年3月初,红八团决定在分散之前向漳平、华安边境开进,深入敌区作短期活动,以扩大政治影响,解决部队给养。但这时,国民党军第十师1个旅已向朗车进攻,华安方向国民党军也已增加兵力,布防就绪。

红八团行至漳平县边境梅营村,与敌人发生激战,团政委邱织云不幸牺牲。

团长邱金声和接替政委职务的伍洪祥根据敌情变化,立刻率领部队转移,经过几天紧急行动和激烈战斗,摆脱了敌人的追击,然后按照朗车整训时的原定部署,将全团5个连分散在漳龙公路两侧和永定东部,积极地开展反「清剿」斗争。

红八团分散活动时,国民党军大肆散布红军游击队已被「剿灭」的谣言,第十师师长李默庵打算在龙岩城召开「剿匪」祝捷大会,并大摆庆功宴,宴请第十师营以上军官和参战民团首领。

为打击敌人的气焰,粉碎其谎言,邱金声率1个短枪队,在李默庵举办庆功宴的当晚,夜袭龙岩国民党陆军第十三医院,缴获大量药品。

邱金声还在医院打电话给正在吃饭喝酒的李默庵,警告他:「你不要吹牛,小心我们取你性命。」

1936年3月底,红八团得知驻龙岩崎獭之国民党军第十师补充团第三营主力外出,立即集中一部兵力与龙岩地方游击队,乘虚袭击该营部,全歼守敌1个排,击毙其正副营长。

为了瓦解敌人的保甲制度和壮丁队,红军游击队运用「白皮红心」的小股游击队在各地行动,这些游击队短小精干,到处打击敌人。

1936年上半年,在红军和各县游击队不断胜利的鼓舞下,群众斗争也开始活跃。他们采取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有力地配合了红军游击队的活动。

如龙岩后田,童养媳出身的张溪兜组织群众运用各种形式,拖延国民党军修筑炮楼的工程,并在后田建立了秘密联络点和被服厂,后田村实际成了红军游击队的后勤补给站。

垅丘坑妇女陈客娜为支援红军游击队,两次被抓,受尽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直到被国民党军残醋杀害。

正是由于无数革命群众冒死援助和支持,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才得以在难以想像的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直至胜利。 1936年春,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保存了自己,在闽西南地区10多个县建立了四大块游击根据地。

到1936年夏,闽西南的局面逐渐好转,群众的情绪趋于稳定。革命武装力量,除了红八团、红九团和明光独立营外,永定、上杭、龙岩等县都有百余人的游击队,还组建了许多游击小组。

在党的组织方面,恢复了各级组织系统,县以下建立了区委,有不少乡村建立了党支部。

各县之间还建立了武装交通队,形成了一个交通网,把整个闽西南游击区联系起来,保障了闽西南军政委员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1936年7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召开会议,以红八团、红九团为基干,将闽西南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为6个支队;

第一支队支队长邱立生,政委陈得清;第二支队支队长李角旺,政委昊作球;第三支队支队长阙树槐,政委邱成贤;第四支队支队长阮文松,政委李赤标;第五支队支队长刘永生,政委熊梦辉;第七支队支队长刘宪,政委黄火星。

1936年9月,国民党在闽西南地区仍集中第三师、第八十师、第五十二师、第三十七旅,以岩永杭为中心,对红军游击队发动第三次「清剿」。

在「清剿」中,国民党军故伎重演,强迫移民,烧房搜山,限制粮食,严密保甲制度。闽西南红军游击队运用游击战术,看准时机坚决打击敌人的进攻。

10月9日,红三支队与龙岩独立营协同作战,在白土歼灭国民党军第三十七旅1个连及当地民团近100人,击毙国民党福建省土地督察员。

3天后,红三支队与龙岩独立营在东坑、岩山头设伏,再次打退国民党军第八十师1个团的进攻,打死打伤敌100余人。

在此前后,红一支队在岩连宁边区消灭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1个加强连,随即又攻占龙岩之溪口、涂潭,消灭地主武装 200余人和驻守在铜钵山后的第三师1个排。

国民党军在受到连续打击以后,不敢再贸然出动,各区乡民团更是缩到碉堡中不敢下乡。

1936年6月上旬,爆发了以陈济棠、李宗仁为首的粤系和桂系军阀反对蒋介石统治的西南事变(亦称两广事变)。

蒋介石在平息了两广事变之后,重又回师对付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10月间,驻闽绥靖主任蒋鼎文由广东重返漳州,着手布置对闽西南的第四次「清剿」。

10月28日,蒋鼎文及其驻闽绥靖主任公署由漳州北迁建瓯。驻防闽西南地区的中央军各部也相继北调。闽西南的防务改由粤军第一五七师、一五八师接替。

这样,由蒋鼎文一手部署的第四次「清剿」计划,因国民党军的换防,未得全面实施。

1936年11月上旬,粤军分批抵达闽西南,以第一五七师1个旅驻龙岩、漳平边界,第一五八师1个旅驻龙岩、永定边界,另有2个团驻上杭、连城一线。

1937年1月,粤军对闽西南游击区发动了第五次「清剿」。军事上采用分进合击战术,埋伏袭击红军游击队,破坏闽西南党后方机关及地方工作。

同时,实行经济封锁,强迫群众倒伐树木移民并村,筑堡做栅,扶植地主武装,利用叛徒屠杀革命群众等等,无所不用其极。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分散游击。一方面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在军事上打击粤军,另一方面发动社会人士,反对粤军烧山移民、毁灭闽西南经济的残暴行径,并对粤军大力宣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

由于措施得当,粤军在政治上、军事上很快陷于被动。到1937年3月,粤军初进闽西时那种傲慢凶残的气势逐渐低落,第五次「清剿」随之结束。

至 1937年3、4月间,闽西南游击武装约3000余人,党的组织有8个县委、56个区委、400多个支部,拥有党员3000余人。

1937年4月,方方受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托,前往延安汇报工作。在延安期间主席方方说:「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

1938年8月,闽西南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随即奔赴抗日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