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曾在毛泽东怀里痛哭的女子,隐姓埋名40年,晚年因没钱治病被知晓

2024-07-27历史

前言

1964年,一部名为【英雄儿女】的爱国主义电影公映,影片中流露的真挚情感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就连周恩来也在百忙之中观看了这部片子,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部电影改编自巴金先生的中篇小说【团圆】,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战场上发生的故事。

影片中一个叫王芳的角色深入人心,剧中的她是一个柔柔弱弱的文工团的女子,而她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大义却是难能可贵的。她不是一个虚构的角色,而是真实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个平凡的女子。

老人身欠巨款,身份令人咂舌

1994年,河北石家庄病床上躺着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她叫解秀梅。几天前,她突发脑梗晕倒在地,家人赶忙将其送进医院,半年内这已经是她第三次被送入医院了。

医生费尽心力将她再一次抢救了回来,但是这一次她却要在医院接受长期治疗,手术的消费已经让一家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长期治疗的消息更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

为了凑到这巨额费用,一家人借遍了所有亲朋好友,不断地打工筹钱,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还是欠下了3万多的负债。 在当时来说,3万块钱可是一笔巨款。然而,这远远不够,因为费用交不上,医院下达通知,即将停掉解秀梅的用药。

儿女们走投无路,想尽一切办法,他们找到记者,希望可以通过媒体向社会上的好心人筹得一些捐款。虽然在那个时代,互联网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但是这已经是他们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由于尚方的报道,解秀梅的事迹曝光在社会上,而且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一消息也惊动了省中央,许多领导和群众们纷纷前来医院看望这位老人。关于解秀梅的英勇往事也重现在世人面前,她的子女们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的母亲曾有着志愿军一等功臣的荣誉......

「女战士」不畏牺牲英勇救人

解秀梅出生在河北省的一个贫困家庭中,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没有一个人能免遭战争的迫害。解秀梅从小就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小小年纪的她清楚地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些外来的侵略者,她立志一定要将这些可恶的侵略者赶出中国。

解放后,解秀梅在村内剧团排练时偶然了解到了刘胡兰的故事,她被这位女英雄的故事深深打动了。 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像刘胡兰一样,成为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战士,为人民付出一切,报效祖国。

1948年,刚满16岁的她兴冲冲地告诉父母她想参军,父母虽然不舍,但也选择尊重女儿的想法。 于是,年仅16岁的她顺利参军,成为了部队中的一名文艺兵。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文工团的工作不是每天唱唱跳跳就完了,她们同样是冒着炮火用自己的能力去给部队的战士们带来一丝慰藉。

看着浴血奋战,伤痕累累的战士们,她们时常会给同志们缝补衣服,包扎伤口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这一切对她来说,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1950年,美国入侵朝鲜,屡次侵扰中国边境,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解秀梅所在的68军奉命入朝作战,文工团的女战士们也义不容辞地背上行囊,整装待发。 为了快速赶到战场,部队需要急行18天,文工团的女战士们不愿拖部队后腿,紧紧地跟着部队的脚步。

身为女子,她们没有一点娇气抱怨,她们的坚韧不输男子。解秀梅虽然年龄并不大,但战争意味着什么,她却十分清楚。她主动帮战友扛米袋,分担着行李,全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弱女子。

进入朝鲜的那段时间,战士们行军十分辛苦,然而敌军的飞机时常在上空盘旋,这种情况下,一刻都不能放松警惕。然而朝鲜的天气异常的冷,战士们又常常是食不果腹,身心乏累的战士们常常不小心就会犯困。解秀梅振作精神,和文工团的女同志们唱歌跳舞,想尽办法给战士们打气鼓劲。

解秀梅自编自演快板,将战争中发生的事以这种形式表达出来,不仅有着良好的宣传效果,还深受战士们的喜爱,行军带来的疲劳也被抛在了脑后,她也被评为文工团的行军劳模。

部队入朝后,她时常帮忙做饭,到山上挖一些野菜,晚上还会给大家烧水烫脚,解除疲乏。随着战争越打越激烈,伤亡人数也越来越多,医护人员紧缺,于是解秀梅自告奋勇,主动向上级请示,希望可以到前线的卫生所帮忙照顾伤员。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一个瘦小的身影来回穿梭。

解秀梅不惧危险,全身心地投入到照顾伤员的工作中。 对待伤员,她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不怕脏不怕累,亲手帮伤员换药、清洗伤口。 11月的朝鲜出奇的冷,被送来的战士们经常是冻得已经没有了知觉,解秀梅不辞辛苦,用温水帮助战士们擦洗身体和手脚,有时还将伤员的脚放进自己袖筒里取暖。

一次,战地医院送来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因为送来的时间过长,他全身上下早已冻得没有知觉,解秀梅想脱掉他的鞋子帮他取暖,却发现他为了作战方便,将棉鞋换成了胶鞋,而此时他的鞋子与脚早已通过冰连为一体了。

解秀梅没有办法,她把伤员的脚放进自己的袖套里,却发现作用根本不大。她心里十分着急,这样下去这个伤员会被截肢的,情况危急,解秀梅也顾不得其他了,她解开自己的棉衣,将伤员的脚紧紧放在怀里。过了一会,这个伤员缓缓睁开了眼,看着解秀梅这一举措,他想抽出脚,却被解秀梅喝住: 「别动!」

看着这一幕,大家钦佩不已,十分感动,随后她又将战士的伤口进行了清理,用温水给他清洗,上了药裹上了棉布。她尽力地照顾着每一位战友,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温暖,她曾在日记中写道: 「很多战士被照顾后,上阵杀敌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了!」

1951年11月30日,解秀梅像往常一样在山上打柴,返回的时候老远便看到天空上盘旋着几架敌机,她扔下柴火赶忙向卫生所跑去。她和所有医护人员不顾危险,冲入大火中,协助各位伤员进行转移。

将伤员们转移到防空洞后,众人刚想喘口气,有人说:「不好,605团的李永华排长还没出来。」解秀梅一听,当即折返回去,她摸进病房,二话不说,铆足了劲背起了重伤在身的李永华向外跑去。

刚走了出去,两枚汽油弹在身后爆炸,脆弱的小屋顿时被大火吞噬。火星溅到了两人身上,解秀梅快速地打了个滚把身上的火灭掉,一旁的李永华没法动弹,解秀梅赶忙将自己的棉衣捂到李永华身上,火灭之后,解秀梅又赶忙背起李永华在一片火光中埋头向前跑去。

然而这个弱小的身躯要扛着一个比她重许多的人奔跑是很艰难的,很快解秀梅的体力开始不支,而这时,敌机发现了二人的身影,追着两人不断扫射。李永华见情况危急,担心自己拖累了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同志,大声说: 「快放下我,你赶紧跑,不然我们两个都会没命的!」

「不行,我不会丢下一名伤员的,要走一起走。」 解秀梅咬紧牙关,一路磕磕绊绊,摔倒了爬起来,是不是还要躲着敌机的轰炸。眼看就要挺到防空洞,一枚汽油弹再次落下。她立即将李永华扔下,一个转身扑在了李永华的身上,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护着他。

她没有想过这一扑会有怎样的后果,只是条件反射地告诉自己,保护好伤员是自己的任务。炸弹激起的碎石将两人完全埋了起来。过了一会,头顶没有了动静,解秀梅努力的爬起来,试探性的扒开石土,见敌机确实已经撤退,她赶忙背起李永华,跑进了防空洞。

仔细检查后,李永华没有受伤,解秀梅长舒一口气,如释重负。而她自己胳膊,手部到处是伤,棉衣裤都被碎石打烂了却浑然不知。 解秀梅英勇救人的事迹传到了前线每个角落,志愿军总部给她记了「一等功」,这一年她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解秀梅在毛主席怀中痛哭

1952年,解秀梅被选为志愿军回国代表,彭德怀前来送行,他走到解秀梅身边: 「小鬼,不简单呀,有点花木兰的味儿。」 解秀梅听到这样的夸奖,害羞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是内心却十分高兴。

来到北京后,解秀梅跟着代表团到全国各地作报告。她向人们宣讲着革命精神,呼吁大家向战士们学习,用行动来支持抗美援朝,而她自己的事迹也被人们所熟知,还有好多全国各地的人们给她寄来慰问信。

5月份,志愿军代表团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这一天毛泽东的心情十分凝重,解秀梅被安排给毛泽东献花,她激动地走到毛主席身边: 「毛主席您好,我代表全体志愿军向您献花,我们非常想念您!」

毛主席紧紧地握着解秀梅的手: 「我也很想念你们,感谢你们为祖国作出的贡献,我们一定会胜利的,以后每年我都派代表团去看你们。」 解秀梅听着毛泽东像一个父亲一般的话语,内心十分激动。

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情不自禁地扑到了毛泽东的怀里,搂着毛泽东的脖子,放声痛哭起来。在场的众人都惊呆了,记者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了这感人的一幕。

毛泽东看着失声痛苦的解秀梅,神情也更加凝重,闭上了眼睛。 在那一刻,两人更像是一对父女,解秀梅代表的是所有战场上的志愿军,他们都是中华儿女,都是毛主席的子女。

献花过后,有人提议毛主席给大家签字留念,解秀梅没有准备,只得向别人借来纸笔,毛泽东翻看了一下问道: 「这不是你的本子吧?」 解秀梅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毛泽东笑了笑,和他想的一样。

他拿出笔,在本子的第一页和第二页都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毛泽东这么做是有他的考虑的,本子是解秀梅借的,签完名她肯定要将签名的那页撕下,签两个的话她撕掉一页后,本子的主人也可以留下另一页,解秀梅也明白了毛泽东的意思。

不久之后,解秀梅再次回到朝鲜战场,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在庆祝中国人民志愿军两周年纪念大会上,金日成亲自接见了100多位志愿军代表人物,其中包括解秀梅,在大家的建议下,解秀梅举起酒杯: 「金将军,我代表志愿军向您敬酒。」

金日成用中文说道: 「我代表朝鲜人民感谢中国志愿军对我们的支援,我们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中国的友谊。」 他举起酒杯,一饮而尽。金日成说: 「你的情况我听说了,朝鲜应该授予你国旗勋章。」

国旗勋章在当时的朝鲜是最高的勋章,金日成代表朝鲜人民肯定着解秀梅的功绩,也感谢着中国每一位志愿军对朝鲜的援助。 后来,朝鲜授予了解秀梅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和三级国旗勋章。

1954年,解秀梅同其他志愿军一同回国,战争也渐渐的过去了,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新的发展。1964年,电影【英雄儿女】上映,剧中王芳的故事也家喻户晓,然而这个人物的原型却销声匿迹。

隐姓埋名,心系祖国

战争结束后,她将自己的功勋章默默地藏进了柜子里,不曾向任何人展示。解秀梅也选择转业回乡,隐姓埋名,不给国家添麻烦 。她继续在其他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尽着自己应尽的职责,还多次被评为省里的劳模。

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悄无声息的来到一家工厂上班,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女工人。后来她找到了自己一生的归属,与丈夫李志华结婚,也有了他们爱情的结晶,她觉得这样平平静静的过完一生就挺好,而那些曾经拥有的荣誉她也再没提起。

她一边照顾着家庭,一边在岗位上任劳任怨,日复一日,过着平静且充实的生活。由于解秀梅长期劳累的工作,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得了脑血栓之后,她办理了退休手续,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

1994年,积劳成疾的她身体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异样。但是刚开始,家里人只觉得人年纪大了,有些小病小痛很正常的现象,直到她第三次被送进医院,情况也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面对生死的困境,解秀梅仍然不曾向任何人透露过她的功绩。 也许她觉得,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做到自己的义务就好了,不应该利用一点点荣誉去为自己谋福利。

政府得知了解秀梅是当年抗美援朝的老战士,立马前来慰问,并将其住院期间的费用一并缴纳。中央电视台也报道了解秀梅的情况,各界人士也纷纷向解秀梅伸出援手。

人们对这位隐姓埋名的老战士的事迹深深打动着,他们自行募捐,给解秀梅送来一些补品,营养品,还筹集到高达11万的募捐款。一家人虽然十分感谢,但解秀梅和丈夫商量之后还是拒绝了他们的好意: 「党和政府已经给他们做好了安排。」

有关专家也不远千里赶到解秀梅所在的医院,为她的病情寻找治疗方案,经过各位专家的合力,解秀梅的病情确实有了好转,儿女们松了一口气。看着为自己忙前忙后的人们,解秀梅十分感动,没想到自己都离开部队40多年了,还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帮助。

在那段硝烟岁月中,像解秀梅这样的老战士其实还有很多,在祖国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挺身而出,而在和平解放后,他们却选择回归普通生活,隐姓埋名。他们自己承受了战火的侵蚀,却给我们留下了胜利的果实。

新中国的成长历程背后有着千千万万个英雄,也许我们不记得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我们却永远忘不掉那些在战火中前赴后继的身影,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的战士,人民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