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董必武离家后消失30多年,侄儿指着开国大典照片:这不是我三爹么

2024-02-05历史

1949年10月1日,一个崭新的国家诞生了。

毛主席操着一口亲切的湖南腔宣告着新中国的成立,站在他的身后的是一众开国功臣,每一位都为党和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

为了这一刻,中国人民等了太久太久。

当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时,所有人都雀跃不已。

几日后,湖北黄安一个姓董的人家里收到了一封薄薄的信函,上面有三个飘逸的大字:董必武,这是董家老三的名字。

当年他因为参加革命被国民党通缉,怕连累家人就主动划清了界限,30年没有消息,董家所有人都觉得董必武已经牺牲。

众人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了信封,上面是一张开国大典的照片。细细地观察之后,董必武的侄子董良俊指着毛主席身旁的老者大喊:

「这不是我三爹吗!」

众人连忙将目光转向了他手指的方向,定睛一看,正是董必武!

当年被通缉的革命者摇身一变,竟成为了开国功臣。

董必武的信仰之路

1886年,董必武出生在湖北黄安。

他的父亲是一个满腹经纶的教书先生,家庭的言传身教再加上董必武自身天资聪颖,让他在17岁就考中了秀才,在当年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道贺的人差点踩破他家的门槛,人们提着大包小包来到董必武的家,谄媚地说他们的村子里要出一个举人老爷了,到时候还请多多提携。

乡亲们看重他的未来,董必武却心不在焉。

自从清政府与列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两年里他一直在思考,这样的国家值不值得他付出。

腐朽、软弱、人民积贫积弱……清政府的弊病董必武都看在眼里,因此他打心底里不想成为这块破败船上的一块朽木。

但是为了家乡的荣誉,董必武还是踏上了赶考的路途,却没想到这趟旅途让他放弃了考试。

一路上,董必武见识到了村霸与官员狼狈为奸,侵吞百姓私产;见识到了衙门的后院里衙役正在对无辜的平民施加私刑;见识到了判官包庇了自己的亲属。

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官官相护的泥潭,去了焉能清白!这个官,他觉得不当也罢!

就这样,董必武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当听说他放弃了考试后,村民们都嘲笑他假清高、不知好歹。曾经门庭若市的董家,一时间冷清不已。

但是董必武依旧不以为然,他在家中继续读书,思索着国家的未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董必武听说了这个消息后瞬间燃起了斗志,怀揣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他迅速地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与成员们开始了南来北往的革命生活。

比起其他人勇猛地作战,董必武更擅长的是使用谋略,他打过好几场漂亮的战役,于是很快被重视提拔起来。

同盟会改组国民党之后,董必武也成为了其中的实力干将,但他发现国民党内部依旧有着严重的官场问题,就像清政府的官吏改头换面成为了国民党的官吏一样换汤不换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主义与以往董必武接触的都不相同,是真正的人民的主义。

董必武也参与了「五四运动」,发现了调动群众力量的可行性,于是开始深入研究马列主义。

他是中国最早接触新思想的人,成立了武汉的党组织,在实践的证明中,信仰越发坚定。

国民党对于董必武的叛变很是恼火,多次找碴,于是他渐渐与本家划清了关系。

1921年,变革的时机已至,董必武作为代表参加了中共一大会议。

中共诞生于一条小船上,历经将近30年的惊涛骇浪,终于成为了一艘巨轮。

这条小船上最初的船夫仅十几人,当新中国正式成立的那天,只剩下了董必武和毛泽东。

在听到毛主席念出宣词时,63岁的董必武热泪盈眶。

他出生在混乱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当过晚清秀才,也为国民党操劳数年,但是最后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遇让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向。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

「一生都在路上,奔赴时代这场大考。」

新中国法制奠基人

1975年,董必武在北京病逝,享年89岁。

尽管知道董老算是寿终正寝,但毛主席还是难过得一天一夜没吃下饭。当年参与过一大的只剩下他自己了,在身边战友们的相继离世中,他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董必武资历老、名声好,因此悼念他的人很多,这其中有一个独特的声音。

联合国秘书长亲自来电,称董老是联合国的创始人之一,对他的逝世表达了惋惜。

董必武怎么还跟联合国创始有关系?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

1945年2月12日,雅尔塔会议决定开始筹备联合国,中方认为这是中共走向世界的好机会,因此积极表示要参与,却遭到了重庆国民党的严词拒绝。

后来蒋介石虽然在顾维钧的坚持和美国罗斯福总统的要求下妥协,但依旧在给中共下绊子。

原本中共想要派周总理去参会,蒋介石却坚决不同意,因为他非常清楚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不希望中共在联合国会议上大放异彩。

最终顾维钧推举了董必武,蒋介石觉得没什么威胁,也就同意了。

没想到董必武表明看上去不引人注目,一开口却头头是道,不仅对于法制颇有见地,面对西方记者刁钻的提问董必武也展现出了超高的政治素养,将大国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

董必武的法律知识非常扎实,他在日本留学时攻读的就是法律,大革命时期为了支持人民运动制定了【惩治土豪劣绅暂行条例】,土地革命时期曾任临时最高法院院长、最高法庭主席。

他在主持苏区的司法工作中政绩颇丰,审理了「红色中华反贪第一大案」,再加上勤俭的工作作风,被苏区人民称为「包青天」。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发扬了在法律上的专长,凭借丰富的法制经验和深厚的法学知识,成为了新中国法制的奠基人。

面对着百废待兴的中国,董必武首先想到的是必须有一套规范完整的行事准则。

「必须赶快把国家不完备的法规制定出来。」

他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领导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正式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迅速补齐了中国法治建设的短板。

宪法制定完成之后,董必武依旧不满意,多次强调法律的行使问题:

「必须按照规定办事,特别是公检法这些国家机关,行使职责必须做到有法可依。」

这与董必武的经历有关,当年他正是在看过了清政府混乱的执法行为后才放弃考试的。

旧中国对于法制建设并不重视,所谓的衙门很多时候就是判官的一言堂。正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比起朝廷律法,在地方上有时更认「官衔」。

法治混乱的社会不稳定的导火索,这是董必武最不想看到的情况,因此对于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与实施他都极为上心。

董老很有远见卓识,他没有辜负国家的期待,完备的法律帮助新中国快速确定了「依法行事」的基调,干部和人民都被规范在了法律的约束之下,一时间社会稳定了不少。

董必武的法学思想涵盖了立法、执法、法学教育等多个方面,他提出的「依法办事」是我国「依法治国」的理论根源,成为了我国的基本方略。

时至今日,董必武的法学思想依旧是中国法治的瑰宝,至今仍吸引着许多学者去研读。

他的理念极具时代超越性,如果有人说新中国法制是一个清朝人奠基的,听上去就挺离谱,但是如果那个人是董必武的话,又显得极为正常。

公私分明无僭越

收到董必武的信之后,董家人激动得一夜没有睡好觉。

自家的三房现在成为了新中国的肱股之臣,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董必武既然寄信回来,那么对于家族还是很有感情的,以后肯定也会帮着自家人。

想到这里,有一些小辈已经开始做起了升官发财梦了。

率先行动的是董必武的侄子董良俊,第二天就给董必武回了信,祝福和寒暄之后他写道:

「三爹,我没什么本事,但我哥哥董良焱很有文化,他很崇拜你,也不想继续待在待在湖北了,您能不能给他在北京谋个差事呢?」

董良俊本以为凭董必武的权势,在首都随便找个活儿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断不可能推辞,没想到在几日后收到回信时傻了眼。

董必武表达了对于老人的关怀和小辈的敦促,但是对于谋差这件事他直接拒绝:

「办不了。我是人民干部,不是县太爷。」

他的直白让董家一些人心里不太舒服,董必武那么大的官,帮一下不就是一句话的事,果然是离家30多年没有联系与亲戚们生疏了、忘本了。

但是毕竟有求于人,大家也不好说什么,只想着以后多交际就好了。

于是,董必武的生活开始被远道而来的亲戚们包围了。他们拿着大包小包的家乡特产来拜访董必武,说着说着就想让他帮忙。

读书、求职、看病、晋升、买稀缺品……董家人丁兴旺,一有事就来求董必武。

董必武烦不胜烦,虽然理解亲戚们的困难和期待,也不想做一个冷漠无情、不讲人情味的亲戚,但是他深知这个先例绝不能开。

一旦有人在他这里尝到了甜头,那么后续就会有无穷无尽的亲戚来找他办事,如果他不办就会搬出那个人的名头,甚至会对他道德绑架。

正所谓「斗米养恩,升米担仇」,要想亲属和睦,一开始就不能给他们过多的期待。

为此,董必武想出了一个「妙计」。

他手写了一个「通告」,里面明明白白地声明了自己决不搞特殊化的坚定立场,让亲戚们死了这条心,好好生活,不要想着走捷径。

写完之后董必武专门去找打印店打印了数十份,分别寄给了自己的亲戚们。

最后,董家的亲属们终于断绝了念想,不再找董必武办事,虽然没有捞到任何的好处,但是他们对董必武的印象反而变好了。

亲戚们认为他是真正大公无私的领导,如果都是董必武这样的领导来治理国家,那么这个崭新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好、未来可期。

对于自己的家人,董必武一视同仁,严格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1956年,单位想要给他的妻子何莲芝提级涨工资,他专门到妻子的工作单位找了负责的人,按下了这次不符合规矩的提拔。

1969年,国家要求青年人下乡锻炼,董必武没有像许多干部那样将自己的子女送进部队当兵或者工厂做工,将儿子董良翮送去了河北省晋县插队落户。

身为法制奠基人,董必武深知「规矩」的重要性,他对自己、对家人、对亲戚公私分明,不容忍一丝僭越。这种治家严格的行为也培养了董家勤俭修身、严于律己的家风。

比起升官发财,这才是董必武留给董家最珍贵的东西。

尾声

董必武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一心为民的一生。

他当过清朝秀才,也当过国民党干事,最终成为了中共的奠基人之一,董老的观念和思想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步调。

虽然他的立场变化了,但是内心的核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为人民服务。

如果清政府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必生活在困苦之中,董必武一定会参与那场考试;如果国民党可以以人为本、不搞草菅人命的戏码,董必武也不会毅然退出。

正是因为他们通通都做不到,董必武才选择了马列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站在时代的浪潮前,董必武没有迷失,他秉持着心中那个「人民」的核,秉持着共产主义一定会成功的信念,投入到了一次次的伟大变革之中。

他是真正知行合一的吾辈楷模。

参考资料:

  1. 丹青.董必武的家风[J].共产党员,2022(24):54-55.

  2. 宋庆阳.顾维钧力助中共代表董必武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J].世纪,2022(01):28-31.

  3. 何昊阳.新中国成立初期董必武法治思想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