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团长跑了,传令兵指挥一个团,结局如何?

2024-01-31历史

1938年2月初,淮河阻击战拉开序幕,激战正酣。紧接着,台儿庄战役爆发,这也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的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和必胜信念。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在【铁骨春秋】一书中曾经这样评价刘培植:「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刘培植不畏艰难险阻,出色完成了各项时期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淮河阻击战:东北军的英勇抵抗与历史影响 在抗日战争的早期,东北军在国民党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上,独自抵挡住了日军的疯狂进攻。

这场艰苦的防守作战历时8昼夜,东北51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超过7000名官兵伤亡。虽然日军受到了重创,但并未能够北犯,这也为后来的台儿庄大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这场战斗的经历,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1937年12月,日军进攻南京,随后又对余杭、济南等地进行了袭击。

按照日军的计划,他们打算以济南、南京为据点,调集23万兵力,从津浦线南北夹击徐州,以此连成一片,继续进逼武汉三镇。

国民党军委会也意识到了这个危险,于1938年1月11日在开封召开了一场重要的军事会议,蒋介石也作了报告,提出了「徐州作战」和「巩固武汉」的方针。

从1938年1月末开始,4个师团的日军开始行动,分别是津浦线南线的11师、13师主力和北线地区的5师、10师。

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南北夹击,最终在徐州会师,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侵略的力度。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

东北军的英勇抵抗不仅抵挡了日军的进攻,也为后来的台儿庄大捷打下了基础。同时,这个时期的战斗也让国民党军委会意识到了潜在的危险,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对于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于学忠在二月时接到了赴徐州接受重任的命令。从2月5日到7日,临淮关至蚌埠、怀远之间的炮战激烈,硝烟弥漫。

国军浴血奋战,成功击退了敌人多次的进犯。然而几天后,日军疯狂集结两个师团的兵力,以飞机和大炮为掩护,开始强推淮河,对国军驻地发动猛烈攻击。

尽管敌人强大的攻势导致国军阵地数次被突破,但于学忠却足够冷静。他分析局势后,决定趁着日军还未稳定,展开全线总反攻,夺回失去的阵地。

为了表达决心,他亲自率领两个师长和四个旅长来到前线指挥作战,并下死命令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夺回阵地。在淮河阻击战中,51军两个步兵师凭借坚定的意志顶住了日军两个师团的攻击。

尽管日军在人数和武器上都占优势,但这场胜利对全军战士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

在淮河阻击战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他们都是抗日战场上的瑰宝。虽然他们身着国军的制服,但实际上还有许多中共的秘密党员在战场上英勇奋战。

比如114师684团1营营副罗广智,他在战斗中,即使身负重伤,仍然坚持在前线,直到最后一滴血流尽。还有一位传令兵,他在这场战斗后,将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他就是刘培植。

1933年,16岁的刘培植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将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在宜君县的高小学校里,以学生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

刘培植不负众望,他在宜君县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并成立了「秘密读书会」,以此发展党员。毕业后,他和其他积极分子成功躲过了国民党的盘查,来到了陕甘宁边区。

在日寇对中国侵略加剧的时刻,党组织派出了久经考验的刘培植,开始在东北军中进行统战工作。然而,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释放回南京,张学良被秘密软禁,东北军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刘培植的工作因此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为了确保地下党员的安全,他们被转移到了于学忠的51军。尽管面临困难,刘培植始终不忘自己的任务,他在东北军中秘密发展了300多名党员,这些人后来成为了后续作战中的中坚力量。

淮河阻击战是51军对日作战的第一仗。战前,军工委意识到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鼓励广大共产党员以身作则,英勇杀敌,对战士们进行宣传教育。

在战事严峻的工事上,可见"誓与阵地共存亡"等振奋人心的动员口号。51军将士们的英勇奋战,成功阻止了日军跨越淮河半步,为我军的战略部署争取了宝贵时间。

这一壮举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51军首战告捷,引来中外记者争相报道,范长江更是在【大公报】上发表了【淮上观战记】,连载数日。"

东北救亡总会"也特别制作了一面慰劳信,以表达对淮河血战的敬意,特意派人从武汉送到51军的驻地。然而,淮河阻击战的胜利对于51军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淮河阻击战中,李宗仁将军利用"传令兵"策略,执行了"阻南打北"的重要战术。他的目标是挫败日军企图会师徐州的计划。

李宗仁深知,虽然"传令兵"成功完成了任务,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在台儿庄大捷后的几天,日军在峄县遭到国军的追击和对峙。然而,在12日这一天,情况发生了逆转,日寇不断增加兵力,似乎要再次发起攻势。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李宗仁首先考虑的还是几天前刚刚取得胜利的51军,并立即命令他们前去支援台儿庄。仅仅5天后,51军就全部到达,继续坚守阵地,阻止敌人的进攻。

日寇似乎已经失去了理智,他们不顾伤亡,疯狂地向51军发动进攻。在邵庄、贾家埠等地,51军与日寇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4月25日,日寇使出了全部的力气,对51军阵地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猛烈炮击,随后上千名士兵冲出,向阵地发起猛烈攻击。

在这个危急关头,680团坚守阵地直到晚上。团长于学道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再支撑下去,于是找到了师长请求救援。

于学道和于学忠是兄弟关系,两人早年曾在东北军中一起并肩作战,关系一直很好。然而,这一次情况不同,于学忠明白阵地的重要性,因此他给师长下了命令:「你必须告诉680团,他们必须夺回阵地。

并且你要告诉于学道,如果他们无法夺回阵地,我就和他一起被枪毙!」

于学道深感军令如山,了解到兄弟们正在全力以赴,立即重新组织部队,借助夜色的掩护成功收复贾家埠。然而,对于日寇来说,这片阵地来之不易,他们决定坚守不退。

日寇猛烈的炮火使于学道等人在冲锋中节节败退,于学道团长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由于没有及时请示,他擅自离开了指挥岗位。

这下情况变得复杂起来,部队接到的命令是「无论如何都要夺回阵地」,现在下命令的团长下落不明,不仅影响了士气,接下来的行动是冲锋还是撤退都变得无法预知。

在团长撤离时,部分士兵自行撤退,挫伤了正在冲击的战士们的士气。就在此时,刘培植挺身而出,以传令兵的身份直接向营长和连长传达团长的命令。

8连在此期间成为了模范,因为连队中有5名党员军官,他们看到刘培植正在指挥作战,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命令。仅此一晚,8连就成功夺回了4个重要据点。

遗憾的是,8连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全连战士在连长孙清溪的带领下,坚持到最后,全部殉国。

经过日军多次反攻,都被51军将士们成功击退。他们成功地阻挡了日军增援台儿庄的道路,进一步巩固了台儿庄战役的成果。

自淮河阻击战开始,李宗仁已经布下了一个大计划,他集结了超过60万人的兵力,准备继续追击日军。日寇在这段时间已经遭受了足够的挫败,他们重新审视了作战计划,察觉到了李宗仁的企图,接着集结了30多万人的部队,准备围歼中国军队的主力,使得徐州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蒋介石接到消息后,立即命令李宗仁避免决战,撤离徐州,火速突围。李宗仁经过深思熟虑,命令部队向豫、皖边界山区转移。

然而,在突围过程中,部队又遇到了困难,一些国民党军官认为敌人更加强大,选择换上便衣寻找出路,遗弃了部队。

这种不良风气很快在部队中蔓延,许多士兵开始制造混乱,他们极度自私,导致了徐州城内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刘培植等中共党员再次站出来,他们开始组织部队有条不紊地撤退,发挥了很好的领导作用。

在突围过程中,他们的部队接纳了数千名散兵,团结一致,成功冲破重围。虽然部队成功突围,但在山区他们又面临了新的生存难题。

对此,刘培植深感忧虑,担心这些新的困难会再次引发部队的混乱。于是,他主动前往武汉,找到周总理寻求帮助,解决了部队面临的紧迫问题,缓解了部队的危机。

在抗日战场上,刘培植是极少数曾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寇作战的中共党员。1938年,他参加了武汉保卫战,为保卫祖国的领土英勇奋斗。

然而,在转移过程中,他不幸身负重伤。考虑到他的安危,组织决定将他调回延安。

刘培植在病情逐渐好转后,留在延安工作,特别是在1940年前后,他承担了向上海、重庆等地输送大量干部的重要任务,这些都得益于早年间的地下工作经验。

在东北全境获得解放后,鉴于他在东北军中的任职经历,组织将许多迫切的任务交给了他。在东北,他妥善安排了60多万名复转军人的生活和工作问题,维护了社会秩序。

在后来著名的「北大荒」开垦中,刘培植不遗余力,成为我国著名的农垦事业奠基人,并创建了全东北首批国营机械化农场。

他的巨大贡献使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东北人民政府林业部副部长,主持东北西部防护林带的建设工作。

「培植刘老,铁骨丹心;历经磨难,屡建功勋。」在他后半生的工作生涯中,农业建设成为了他的重心。在改革开放时期,他曾访问日本,归国后运用我国的「三农」生态推动了「农业基本法」和「森林法」的建设。

那段抗日历史中,英雄们的英勇事迹至今令人难以忘怀。于学忠将军,作为东北军将领,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评价。

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专门派人用飞机接在于学忠将军和他的家人,表示了对他的关照。1953年,毛主席在怀仁堂接见了于学忠,并表示:「于学忠将军,你是我们共产党的好朋友,也是我个人的好朋友。」

同时,毛主席还对他的贡献表示了感谢:「多年来,于学忠将军对我们帮助很大,我们非常感激。」到了21世纪,团结出版社出版了【于学忠将军传】,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亲笔题词:「联共抗日,永垂青史。」

2007年,于学忠将军的故乡山东还建立了他的纪念馆,以表彰他的贡献。

深入研究淮河阻击战和台儿庄大战,探索第51军在淮河血战中的英勇表现。从党史的角度,解析于学忠在淮河阻击战中的贡献。

同时,从军事历史的角度,回顾这段英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