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乾隆告诉叔叔以后见我不用跪拜,临死前叔叔后悔不已:就不该当真

2024-04-25历史

众所周知,韩信是刘邦击败项羽过程中的重要将领,其军事才能为刘邦霸业立下不朽的功勋,然而却也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伏笔。

刘邦并不是真心信任韩信,对他也并没有真正的好感,只是需要对方来帮助自己打下天下。韩信的情商和政治智慧相对较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认为自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这种自负和盲目自信使得他在政治斗争中频频失误,从齐王被贬为楚王,从楚王被一撸到底成淮阴侯,甚至还被软禁在长安城中。

那一天,萧何将韩信骗进汉宫之中,吕后借机将其诬陷为叛逆最终处死。韩信有错吗?没有错;韩信真的没有错吗?在政治上有着巨大的错误。

他不懂得隐藏自己的野心,不懂得把握政治局势,以至于触及到皇帝内心最大的忌讳,在政治斗争中身死道消。其实「伴君如伴虎」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汉朝,乾隆时期也有所发生。

乾隆见叔叔的身体不方便,客气地说「你以后见我不用跪拜」,不曾想叔叔却当真了,以至于在无尽的悔恨中去世,此人就是【甄嬛传】中的与甄嬛相爱的果郡王允礼。

九子夺嫡下的幸存者

康煕皇帝执政期间,虽然天下的盛世拉开帷幕,但九子夺嫡的故事依旧是最精彩的一幕,揭示皇权斗争的残酷与复杂。

康煕十四年其次子胤礽因其母的高贵而被立为皇太子,少年时期的他温文尔雅、才华横溢,但随着权力的增长变得骄横跋扈,种种行为都引起了康熙皇帝的不满。

时间来到康煕四十二年,胤礽篡位的野心逐渐浮出水面,甚至亲舅舅索额图都被处决,父子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几年后,木兰围场行宫中康煕帝一怒之下废掉胤礽皇太子的封号,理由也非常简单:

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

康熙晚年、太子被废,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九子夺嫡拉开序幕。

大阿哥胤禔是康煕的长子,却因出生于庶母从未得到真正宠爱,在这场夺嫡之战中率先被踢出去,三阿哥自知无望主动退出。

康煕五十年胤礽再度被废除,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的势力逐渐成形,多个阿哥党为了皇帝之位暗中博弈彼此相残。

此前胤禛此前一直蛰伏积蓄力量,如今机会来了积极地结党营私、谋划上位之路。康煕六十一年康煕驾崩于畅春园,八阿哥、十四阿哥败北,近臣隆科多揭晓圣旨,即四阿哥胤禛即皇位。

其实九子夺嫡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大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等虽表面臣服,但内心一直在给雍正阿虎给你弟使绊子,宫廷内外掀起一场不可避免的权力博弈。

对于皇帝而言,兄弟相争不可避免,但治理天下才是他的主要任务,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十七阿哥允礼成为一个关键的角色。

允礼本是康熙皇帝较小的儿子,并没有参与早期的九子夺嫡,再加上雍正登基之初急需要一个门面人物来稳定局势,单单一个十三爷肯定不行。

在此之前,十三爷曾与十七阿哥有过短暂的相处,所以便向雍正推荐这位十四弟。不久之后,十七阿哥被封为果郡王并受到重用,先后管理前锋营军务、正黄旗和镶蓝旗旗务。

这些任务看似普通,却关乎朝廷的安全和稳定,可见雍正皇帝对这一位兄弟有多器重,而允礼的能力和忠诚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验证。

老十三胤祥去世后,他成为雍正皇帝最重要的左膀右臂,也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以更加努力的态度继续为朝廷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实心为国,凡朕所交之事,尽心竭力办理,操守亦甚清廉。

乾隆皇帝的叔叔

允礼用自己的智慧和忠诚,帮助雍正皇帝渡过政治上的危机,同时也使得清朝更加繁荣和稳定,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稳固。

正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允礼和弘历虽然不是父子、兄弟,但两人的年龄却没差多少,雍正期间曾共同执掌朝政,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深厚的「叔侄」友谊。

如同雍正信任的是十三阿哥允祥一般,弘历最信任的则是这位十七叔,所以雍正去世、乾隆登基后,允礼在朝堂的地位未见有丝毫减弱,荣宠比之前更盛。

雍正十三年时期,果亲王曾因处理西藏君王一事染上脚疾,平时走路十分不方不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病越来越严重,甚至在一次朝堂商议大事时摔倒在地。

当年十三阿哥患病,雍正允许他坐着轿子上朝以示恩宠,乾隆皇帝是个要面子的人也想效仿一二。事情发生后乾隆一边询问,一边说「(叔叔)以后上朝不用行跪拜之礼」。

自古以来「君臣之礼不可废」,允礼知道这个道理,便拒绝乾隆圣恩,可后者却以小辈的姿态说:

果亲王便殿赐坐时俱行拜礼,朕心深为不安……皆圣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于朕为叔。行辈甚尊,岂可常行拜礼于朕前乎......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你是叔叔、我是侄子,按照辈分来说你不用跪我。允礼听到这番话十分欣慰,在以后的日子里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以报答侄子的重视之恩。

我们都知道环境会改变一个人,改变的不只是外在行为,还有一些无意识的思想。当你长时间去享受一件事情时,就认为此事本就是应该的,而忘记事情的本质。

历史上的皇帝寡恩薄情,他们所赏赐的东西必须要分清楚,哪些可以要、哪些不能要,哪些要了可以享受、哪些要了也不能享受......

分寸把握不好命运也不会好,而允礼与侄子就因这个问题关系破裂。

我不该因疾废礼

自从乾隆赏赐允礼无需跪拜后,他便在朝堂上一直坐着商讨事情,若在寻常人家这样没什么,坏就坏在此事发生在皇宫。

长时间享受这样的待遇,使得允许习惯性认为与皇帝之间的亲情胜过君臣关系,在做事方面没有把握君臣分寸。

公元1737年,乾隆与诸多大臣商讨大事,如此重要的会议允礼却却迟到了。

迟到认个错、解释一下原因或许就会过去,不知为何允礼既没有认错也没有解释原因,进门后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丝毫不在意乾隆皇帝愤怒的表情。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内心却极度狭隘、自我标榜,看到叔叔如此不尊重自己,当即就训斥了他并指责不懂君臣之礼。

这个时候允礼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大错,第二天带着羞愧写了一封奏折给乾隆,痛斥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懂分寸,可却没有得到对方的原谅。

允礼无论做出什么出色的业绩,乾隆都视若无睹,前者慢慢也知道该如何做了,不久便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去所有的职务和权力,乾隆没有丝毫的挽留,至此这段叔侄之情结束。

允礼辞职后退隐家中,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著书立作吗,期间还写下一部名流青史的【世宗宪皇帝上谕】,只不过依旧未能引起乾隆皇帝的关注。

时间来到乾隆三年,允礼病情加剧无药可医,最终在家中病故,临终之际悔恨不已并对着妻子说:

「一切皆因礼数而起,我不该因疾废礼。」

封建社会时期阶级观念十分严重,君是君、臣是臣,无论何时都不该因疾废礼。皇帝赏赐给臣子荣誉,以表示他对臣子的厚爱,可臣子却要懂得合理取舍、适时拒绝。

简单而言就是,皇帝该给的赏赐都给了,只不过是我(臣子)不想要而已,哪怕这是违心的话、违心的事也必须要做,如此才能维护皇帝的脸面。

从允礼的这句话就不难看出来,他与乾隆之间的隐患在「行辈甚尊,岂可常行拜礼于朕前乎」时就已注定,只可惜他真正悟透这个道理已经晚了。

回首往昔,若是允礼在乾隆皇帝恩赐自己时选择合理拒绝,亦或者说在享受一段时间后自觉跪拜,必然会给侄子留下很好的印象,即使在大会上迟到也不至于没有转圜的余地。

允礼晚年内心忧虑着乾隆对他的态度,这种忧虑使得他吃不好、睡不好,最终在42岁那年因病去世,本来会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最后却以遗憾结束自己的一生。

或许乾隆皇帝也意识到,自己对这位叔叔的做法有些过分,所以便让亲儿子大阿哥永璜前往奉命传孝(允礼没有儿子),后来又给胤礼加祭一次、谥曰「毅」,葬于易州上岳各庄。

同时为了给叔叔延续血脉,把幼弟弘曕过继在他的名下,袭和硕果亲王爵位。皇帝错了也不公开承认,这也是乾隆能为叔叔做的最后一些事情。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