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东北王张作霖麾下的10位虎将,将都是什么样的结局,让我们来看看

2024-07-18历史

1916年,袁世凯逝世后,直系、皖系和奉系相继执政,张作霖领导的奉系最终掌握了权力,成为北洋时期的最后执政者。张作霖出身于土匪,后来成为国家元首,这不仅仰仗时势,也归功于其善于用人。他麾下聚集了一批能力出众的人才。本文将带领读者了解张作霖统领下的十位杰出将领。

1、杨宇霆

杨宇霆,被誉为张作霖的「小诸葛」,出生于1906年,原籍沈阳法库。他曾于1910年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第七期毕业后归国,并在长春陆军第三镇炮兵见习队担任官职。1916年,张作霖任命他为奉天督军署参谋处长,随后迅速晋升为署参谋长,军衔为陆军少将。自此,他开始受到张作霖的高度重视和信任。

杨宇霆于1918年与徐树铮联手,动用奉军的经费和军械,计划组建新军队。张作霖发觉此事后解除了杨宇霆的职务。1921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前,由于人才匮乏,张作霖迫于形势召回了杨宇霆,并任命他为军务参赞。此后几年,杨宇霆得到了张作霖的高度重用。

1928年,张作霖被炸身亡后,张学良升任东北最高军政长官。杨宇霆的地位紧随其后,掌握着实权。然而,张学良不久便解除杨宇霆的军权。关于东北易帜问题,杨宇霆与张学良产生了分歧,他坚决表示反对。1929年初,张学良以研究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为名,邀请杨宇霆和常荫槐到帅府,随后将二人处决,时年44岁。

2、郭松龄

郭松龄,生于1905年,原籍中国辽宁沈阳,进入奉天陆军小学堂接受教育,并在毕业后前往盛京将军衙门任职。他受到陆军统领朱庆澜的赏识,随即成为其幕僚。宣统年间,郭松龄调防至成都,而辛亥革命后他又回到了奉天。

1917年,郭松龄投奔了孙中山。然而,在护法运动失败后,他回到了奉天,担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战术教官。在这里,他结识了正在学习的张学良。受张学良推荐,郭松龄被任命为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此后,郭松龄便在奉军中担任职务。

郭松龄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被任命为京榆驻军司令部副司令。当时张作霖率领大批奉军进入关内,占领了南方各省。郭松龄建议撤出关内,以保境安民,但这一建议未被张作霖采纳。同时,在政治上他也受到了杨宇霆等人的排挤。

郭松龄因张作霖后来从日本购买军火,准备对抗南方的国民军而深感愤慨。他联合直系将领冯玉祥反对奉系,但最终冯玉祥背叛了他。郭松龄的反奉行动以失败告终,他在战败中丧生,享年42岁。

3、张宗昌

山东掖县人张宗昌,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来到东北谋生,当时年仅18岁。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率领一百余人投效山东民军都督胡瑛,随后于1913年转投直系将领冯国璋,正式加入直系阵营。

从那时起,接下来的几年里,张宗昌始终致力于直系事务。然而,到了1921年,在与江西督军陈光远的交战中,他遭遇了惨败,部队也几乎全军覆没。他孤身投靠了曹锟,但由于其他直系将领无法容忍这位出身于土匪的师长,因此张宗昌愤而投奔了张作霖,从此成为奉系的一员。

张宗昌投效奉系后,得到了张作霖的器重。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他被任命为第二军副军长。战后,他被任命为宣抚军第一军军长。1925年,张宗昌率领大队军马进入山东,担任山东省军务督办。此后,他在山东一统江山,期间残酷地镇压了青岛日商纱厂工人的罢工事件,导致了「青岛惨案」的发生。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张宗昌的五万余部队全部被白崇禧收编,他则独自逃往日本。1932年,他从日本回到中国,隐居在天津租界。同年9月3日,他在津浦铁路济南车站被山东省政府参议郑继成枪杀,享年51岁。

4、张作相

张作是张作霖的心腹之一,辽宁锦州人。20岁时便加入张作霖的阵营,随着张作霖势力的壮大,张作相也随之步步高升,先后担任陆军第27师师长、东三省巡阅使署和奉天督军署总参议,以及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副统监等职。

张作霖遇刺身亡后,张作相竭力支持张学良接掌东北政权,甘心辅佐少帅治理东北。热河战役失败后,张作相长时间隐居在天津,数次拒绝了日伪的诱降利诱。

1948年锦州解放之际,张作相被解放军俘虏。尽管他拒绝了蒋介石将其送往台湾的要求,但由于他未曾参与国民党的军政活动,因此受到解放军的优待。最终,解放军安排车辆将他送回天津。张作相于1949年在天津去世,享年68岁。

张作相在东北任职期间,为区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吉林工作期间,他积极推行禁烟政策,主持建设了奉海铁路;同时,他还兴办了自来水厂,铺设了柏油马路,并创立了吉林大学,开创了吉林高等教育的先河。

5、孙烈臣

孙烈臣于1872年诞生于奉天黑山。他是张作霖最为信赖的亲信之一,协助张作霖在东北地区进行剿匪行动,并驱逐当地的俄国武装,同时还与段祺瑞和曹锟争夺国家的掌控权。

孙烈臣对东北军和该地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创设军校、促成空军建设,并建立了东北首个兵工厂——奉天兵工厂。同时,面对沙俄多次边境骚扰,他多次率军成功击退,确保了国境安宁。

孙烈臣身兼多职,因而难以分身应对。尽管原为吉林省最高长官,他却无法返乡,只得留在奉天工作。工作繁重,令其积劳成疾,最终于1924年因病去世,享年52岁。张作霖得知此讯后前来吊唁,内心悲痛之情溢于言表,更是抱着孙烈臣的尸体痛哭了半小时之久。

6、姜登选

姜登选出生于直隶南宫,年轻时曾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回国后,他前往四川参与新军的训练工作。宣统年间,他投效朱庆澜,并长达十多年一直效力于他。1922年,姜登选加入奉系,担任奉军总参议。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军失利后,姜登选受命整编奉军,并因此受到张作霖的称赞。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姜登选被任命为镇威军第一军的军长。1925年8月,他南下担任苏皖剿匪司令兼安徽军务督办。然而,随着直系军阀孙传芳的进攻,他被迫从安徽撤退。随后,姜登选与山东的张宗昌联合对抗孙传芳,但最终遭到惨败。该年11月,郭松龄发动反奉起义,姜登选前往滦州拜见郭松龄,试图劝说他合作反奉,结果却遭到郭松龄的斥责。郭松龄对姜登选的叛变行为感到愤怒,下令将他处以极刑,享年44岁。

7、汤玉麟

汤玉麟,出生于辽宁锦州,虽然与张作霖为结拜兄弟,但早年间他们之间曾有不少矛盾。然而,在郭松龄叛乱时,汤玉麟挺身而出救下了张作霖,使得两人能够化解过去的纷争。

1928年,民国十七年,汤玉麟赴热河任最高行政长官,权力日益强大,然而声誉却日益败坏,导致许多土匪以其名义进行暴力抢劫,使得他被称为「土匪省长」。

然而,当日本军队进入承德时,汤玉麟并未采取行动来抵抗,导致热河被占领,这一点成为了他被广泛批评的原因之一。随后他与吉鸿昌合作,成功收复了多伦、古源等地,给日军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多次受到日本人的诱惑,但坚持抵制了压力,多次拒绝了担任伪政府职务的提议。他晚年生活平静,直至1949年在天津去世,享年78岁。

8、李景林

李景林是以高尚的品格和杰出的成就而著称。他在工作中表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赢得了同事们的高度赞誉和尊重。同时,他在个人生活中也展现了极强的道德感和无私奉献精神,时常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正因如此,李景林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

李景林,河北枣强人,是武术大师和武当剑术的传人。自幼随父亲学习拳术,1898年进入奉天的「育字军」陆军青年学校就读,师从育字军管带宋唯一,学习武当剑法。1900年,他拜太极宗师杨露禅之子杨健侯为师,学习杨式太极拳,成为杨家少数外姓弟子之一。

李景林于1903年进入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求学,毕业后出任清廷禁卫军的下级军官。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时,他随荫昌南下对抗革命军,表现英勇,立下战功。

李景林在民国时期也是逐步晋升,他于1917年加入军队,1921年加入奉系,并因率领号称「疾行军」的精锐部队而受到张作霖的赏识和重用。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他担任了第一军军长的职务。

1925年,郭松龄反对奉系时,李景林与郭松龄和冯玉祥结盟,共同反对张作霖。他们宣布退出奉系。随着反奉运动失败,李景林宣布退隐。

李景林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虽然也曾担任过其他职务,但他主要致力于发展和弘扬武学。1930年他创立了山东国术馆,并于次年在济南去世,享年47岁。

9、韩麟春

韩麟春,原籍辽宁沈阳,年轻时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加入清政府陆军处,担任军械科科员。1912年,他调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担任炮兵科科长。随后数年间,他历任多个职务。1922年3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战败后,他返回关外,先后任职东三省兵工总厂督办等职务。

1922年10月,他作为张作霖的代表前往上海拜见孙中山,商讨奉系与孙中山联合反对直系的事宜。1924年1月,他被任命为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副监(总监为张作霖),同年秋天,他担任镇威军第一军副军长(总司令张作霖,军长姜登选),率部入关参与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年12月,他被任命为奉军第二军军长。在郭松龄反奉时,他参与了平叛行动。

1930年,韩麟春因患重病未能担任东北的军政职务,终年44岁,在沈阳去世。他曾于1928年随张作霖返回东北。

10、张景惠

张景惠,出生于1871年的奉天八角台,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他擅长交际,为人圆滑机智。张作霖崛起后,他相继担任奉军副司令、察哈尔都统兼陆军第16师师长、奉军西路总司令等要职。皇姑屯事件后,他被任命为国民政府东北特别行政区长官。

「九·一八」事变后,张景惠公开投敌,先后担任伪参议府议长、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军政部总长和满洲国务总理大臣等职务。「八·一五」光复后,他被苏军逮捕,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59年,他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病逝,终年88岁。

张景惠是张作霖这些结义兄弟中最为圆滑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个投敌效命的人。尽管如此,他对张作霖心存敬仰,甚至负责处理了张作霖的后事。或许在他们结义之初,并未料到有朝一日他会为自己的兄弟安排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