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9年,陈毅到面馆吃饭,看到一老农后生气大喊:让老板过来!

2024-04-27历史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

陈毅于1949年去一小面馆吃饭,见一老农之后,直接现场怒斥老板!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陈毅和警卫走进一家饭馆吃面,谁都没想到陈毅竟然会为了一碗面条而勃然大怒,并且直接到了叫面馆老板的地步!

这家店的老板究竟干了什么?竟然能让陈毅在面馆里面怒斥老板?

要知道,此时的陈毅已经是上海市市长了,若不是极其过分的事情,他是不会轻易动怒的,事情一定是触碰到陈毅的原则了,陈毅的家风更是出了名的正。

他始终恪守孝道,对双亲尽心尽力,然而这并未影响他坚守公共利益的原则。

在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之后,在组织的热情邀请下,与他分别了20多年,远在四川老家的父母,终于抵达上海与陈毅团聚。

陈毅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十分感激,对他们的到来倍感欣喜,陈毅的父母也有意在上海安家,以便更亲近地与儿子共度晚年。

经过一段时间的居家生活,父亲感到有些压抑,希望能外出透透气。因此,他联系了在上海工作的侄子陈仁农,希望能在陈仁农空闲时陪伴他外出游览,以缓解心情。

陈仁农对此非常重视,每次接到电话后,他都会提前向单位请半天的事假,安排专车接送。

经过三次专车游览,伯侄二人均深感满足。为确保不引起陈毅的不满,他们私下达成默契,严守保密之责,确保此事不被陈毅所知。

可谁知,在伯侄二人准备第四次前往海边游览之际,陈仁农突然接到陈毅的电话。

在电话中,陈毅以严肃而坚定的语气告诫他不得再次请假。

然而,陈毅随即话锋一转,以诚挚的邀请,希望陈仁农晚上能与他共进晚餐。经过仔细分析和审慎判断,伯侄二人深感秘密可能已经泄露。

晚餐席间,陈毅以和缓但严肃的语气,对家人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陈毅表示上海虽已解放,但社会治安仍显混乱,擅自外出,不仅违反了规定,也给保卫人员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和困扰,强调过后,陈毅直言:

我们来约法三章,第一不要随便用公车,第二不要借我名义办事,第三不要随意外出。

在对话结束之际,陈毅的父亲展现了羞愧的笑容,并明确表达了对命令的遵从。然而,他也坦诚地表示,对于刚到上海的他们来说,适应新环境确实是一项挑战。

相较于四川老家的茶馆那份自由自在,这里的生活方式显得颇为陌生和不适。

陈毅派遣人员协助父母安全返回四川并妥善安置。他要求先将老人送至妹妹家,避免引起省委注意,以免给政府添麻烦。

需找普通民房为住所,不得搞特殊化。家人自行解决安家事宜,不得动用公共资源或关系。

陈毅始终坚守公正无私的原则,成功地处理了父母安家的相关事务,不因个人职务之便给予父母特殊待遇,为子女和下属树立了维护良好家风的光辉榜样。

由此可见,陈毅同志的原则性极强,所以才有了开头说的怒斥老板的事件。

某日,陈毅同志与其警卫员进入一家小饭馆,二人点了一碗阳春面。随后,服务员向后厨传达了订单:「一十,两碗阳春面。」

陈毅同志在听闻「一十」这一表述时,内心产生了些许困惑。他从未遇见过服务员以这种方式报饭。

服务员很快将两碗阳春面呈上餐桌,陈毅同志品尝了一口面条后,赞赏面条的口感弹牙有嚼劲,汤头鲜美可口,再搭配上几片翠绿的青菜,整碗面真是色香味俱佳,令人回味无穷。

此时,一位穿着简朴的老农也走进了店内,他同样点了一碗阳春面。然而,服务员并未像之前那样呼喊「一十」,而是提高了声音说:「十一,阳春面一碗!」

这一情况引起了陈毅的注意,他不禁开始思考,同样是阳春面,为何报的数字却不同。

因此,当服务员为老农上饭时,陈毅不经意间多留意了两眼。然而,这一看却让他心生不满。

尽管同样是阳春面,但老农的面条明显比自己的要粗糙许多,而碗中的青菜更是少得令人咋舌。

这让陈毅一下意识到了什么。

2

陈毅到面馆吃饭,拍桌怒斥:让老板过来!49年竟然发生这样的事!

陈毅看完老农的阳春面后怒拍桌子,要求服务员叫老板出来。服务员知道陈毅市长的身份后,不敢怠慢,立即通知老板前来。

老板笑容满面地出现,但陈毅直接指着老农桌上的面问:「为什么这位老伯的阳春面和我的不一样?」

陈毅的质问让饭馆老板陷入了短暂的尴尬,然而他很快恢复了镇定,并开始解释这是他们饭馆长久以来的惯例。

他说,服务员会根据客人的身份来决定如何报饭,这并非对任何人的歧视,而是一种对尊贵客人的特殊照顾。

对于有身份的人,比如政府干部或社会名流,服务员会报「一十」。

这里的「一十」并非真的指数量,而是一种隐晦的指代。「一十」代表「干部」的「干」,因此成为饭馆内部的一种暗号。

一旦服务员报出「一十」,后厨的厨师们就会知道这位客人身份尊贵,于是会特别用心制作面食,不仅面条更加筋道,还会多放配料和青菜,让客人享受到更高级别的待遇。

而对于普通客人,服务员则会报「十一」。这里的「十一」同样并非指数量,而是代表「土」。在饭馆内部,这被视为对普通客人的称呼。

因此,当服务员报出「十一」时,后厨的厨师们就会知道这位客人是普通人,于是面食的制作就会按照常规的标准进行,与那些特殊待遇的面食相比,自然会有些许差别,这种惯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上海并不罕见。

陈毅在听闻此言后,立即意识到了这并非简单的地方特色,而是一种将人分为不同等级的秘密标识。这一发现让他的面色更加凝重。

陈毅以严肃的态度向老板阐述了新社会对于人人平等的重视,于是要求老板为那位老伯重新制作一碗与先前相同的面条。

随后,陈毅市长转向老农,以诚恳的态度表示为此深感抱歉,身为市长,未能尽到职责,使他遭遇不公平待遇,并表示会为他重新制作一碗面条。

一位市长能为普通农民仗义执言,老农备感荣幸,心中的不满自然烟消云散。

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陈毅的处理方式却深深温暖了人民群众的心。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1947年1月,也就是鲁南战役取得胜利后的一个傍晚,当时天空飘着大雪,陈毅处理好公务后,与谭震林等同志一同前往车辋医院慰问伤病员。由于道路不熟悉,也发生了一点小插曲。

经过桥梁进入弯道时,车辆因左轮打滑失控,沿斜坡急速下滑。驾驶员是位十六七岁的年轻同志。面对险情,他注视车辆,不安地瞥向陈毅。

身体颤抖,四肢不听使唤。他尝试发动汽车,猛踩油门,但车辆纹丝不动。只听到马达轰鸣和车轮转动声,无法改变车辆位置。

他在车内车外焦急地穿梭,汗水从他的面颊滑落。然而,陈毅却以平和的语气安慰他:「同志,请保持冷静,不要恐慌。如果它不动,我们就一起推动它。」

随后,陈司令员跳下车,号召大家共同推车。尽管他的两脚深陷雪窝,身上溅满了泥水,湿漉漉的,但他毫不退缩。

经过众人的劝说,他坚决表示不愿休息。他以幽默的口吻回应大家,自己的身体又不脆弱,干嘛怕这个,既然车是大家一起开到河里的,那把车推出来自己也必须要参与。

观察他的举止,若不是了解他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司令员,恐怕会误以为他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兵。

在陈毅的鼓舞下,大家不畏寒冷,跳入冰水,高喊口号,将车推上岸。在民兵的帮助下,同志们齐心协力,最终将车推上了岸。

陈毅感谢民兵后,带着伤腿上了车,他鼓励司机要有信心,有困难要共同克服,有福要共享,司机深受感动。

见微知著,正所谓「小处见人品」,陈毅同志的人格魅力,正是通过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小事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足以反映出他的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品质深深地烙印在老百姓的心中,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位市长的为人和处世之道。

3

1949年,陈毅到面馆吃饭,看到面条以后当场生气:让老板过来!

从面馆怒斥老板事件,我们不难看出陈毅对待人民群众一视同仁,心中有国家更有人民。

实际上,陈毅是为国为民的革命者,也是一位颇有才情的大诗人。

陈毅的诗词作品,始终贯穿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民的坚定信赖与深深感激。

他终身推崇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但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他对人民内涵的领悟却远超杜甫,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在强敌压境、人心惶惶之际,有人对革命的持久性表示怀疑,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这样的疑问。

而陈毅却坚信毛泽东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科学论断,认为只要党和军队与广大人民紧密团结,就能汇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照亮革命胜利的道路。

在经历第四次反「围剿」、赣南游击战以及淮海战役的艰苦岁月中,他留下了诸如「工农儿子惯征战,四破铁围奇中奇」的豪言壮语。

面对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种种困境,他深切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与坚定支持,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立志成为人民心中永远的「好儿郎」。

陈毅的诗词作品,充满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与同情之情。

在【延安宝塔歌】这篇佳作中,陈毅同志以宝塔为喻,生动描绘了党群关系的依存性,将党群关系形象地比作「塔尖」与「塔脚」的依存关系。

他明确指出:「塔尖无塔脚,难以想象其存在;塔脚无塔尖,塔亦失去其形态。」这充分展现了陈毅同志对于党群关系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毅同志虽身居要职,肩负国家管理的重任,然其始终心系民众,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的联系。

他常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与民众亲切交流,甚至亲力亲为参与体力劳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之宗旨。

在此期间,陈毅同志创作了大量反映民众生活、抒发民众情感的诗词作品,诸如【访密云水库】【春兴】【长城词】等,均体现出其甘做人民「小学生」的谦逊姿态,充分展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文学的卓越贡献。

陈毅诗词讴歌人民群众力量。他认为,只有人民群众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在【岳麓山顶眺望】一诗中,他写道:「战争痕迹将逝,建设辉煌奠定和平。山河清明时,人民群众主宰华夏。」

在人民群众磅礴伟力的映衬下,个体的力量显得极为渺小与微不足道。秉持此种理念,陈毅在诗词创作中展现出了特有的谦逊与低调。

在1964年所作【六十三岁生日述怀】一诗中,他谦逊地表示:「历经五次大革命,我仅是随行的一员」,「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唯有党群的力量才能创造奇迹。」

这红叶象征着他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即便经历时间的洗礼,也依旧鲜艳夺目,不会凋零。

陈毅的红岩精神,彰显出他对革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坚定立场。这种精神是他「红透底」而「永不枯槁」的力量源泉。毛泽东在1965年给陈毅的信中,高度赞扬了他的诗作所展现的大气磅礴。

陈毅诗词之所以具备如此气势,根本原因在于他对革命事业和祖国的深深热爱,以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这种情感,如同红叶一般,历经风霜雨雪,依旧鲜艳夺目,为革命和人民的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正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格局,成就了陈毅,所以他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他所坚持的真理,于是就有了「面馆怒斥老板」的佳话。

话说回来,如果你当时就在面馆,发现自己被区别对待了,你是会仗义执言,还是会忍气吞声,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呢?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