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9年南京激战后,共军顺利进城,为何国民党军队如此不堪一击?

2024-02-05历史

众所周知,解放战争打了五年多, 1949年以前我军的伤亡的确是要明显高过蒋军 ,战斗打的很艰苦,毕竟装备实力差距较大,蒋军的几大主力军确实也是身经百战,战斗力不俗,尤其是新一军,第二次四平战役,以三千多的伤亡毙伤我人民解放军八九万,这个交换比确实太悬殊了,只能说是悲哀。

但是1949年以后, 我军势如破竹 ,面对国民党的军队,以 少数战胜多数的奇迹 ,解放了国内许多城市。

解放南京,国民党军队如此不堪一击

首先,我认为,就当时国民党军队的情况,南京无论如何都是守不住的,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南京地势平坦,除了长江,无险可守。南京在军事角度恐怕属于死地,漫长的长江,没有缓冲区,被直接攻到城下,根本就不应该指望依赖地理优势,胜败取决于野战的实力。

二,国军主力在上海被重创。上海是一场极其特殊的城市攻坚战,上海城防的特殊以及我军的特殊要求,让之前我军的城市攻坚战经验完全用不上,因而付出的巨大的代价。可悲可叹的是现在很多人觉得渡江之后就是一切顺利,然后撒花庆祝开国大典,却忘了汤恩伯的负隅顽抗让三野付出了整个渡江战役几乎全部的战损,忘了多少好战士,为了保住上海,倒在了离上海解放只有两天的时候!而且,解放上海的时候我军因为不想破坏上海,所以打起来非常谨慎,就拖了很多天。

三,国军背靠城市拒城死守; 守江必守淮,淮海战役打完国民党五大主力全没了,南京根本守不住了,唐生智志大才疏,还想与蒋争江山,结果连南京守军都指挥不好,也没有个完整的战守和撤退计划,导致南京大败!假若校长不反革命、不肃党,一直秉承中山先生的遗愿,将国共合作贯彻到底的话,别说南京保卫战,日本人连关都进不了。

没有革命精神的革命队伍,是不存在主义的、没有理想、没有灵魂的。而且,淞沪后期的溃退对当时的参战部队士气影响甚大。南京沦陷反而激起中国政府持久抗战的决心。初期抗战的格局也在国民党当局的预料之内,战前的西南开发本来就是为迁都做准备的。

国军的决策自相矛盾,高层战撤不定,守军指挥混乱

日军装备精良,在登陆金山卫 、占领上海后,推进速度很快,兵锋直指南京,让国军难以反应。当初南京保卫战的时候,国军共计13个师 8万人。例如36师只有3000多人,后来增补了4000新兵。这8万人中就有3万人是新入伍的新兵。

因为这8万人算是最后有生力量的预备队了,又不像斯大林格勒那样,斯大林格勒战役时,苏军的防守战线是比较完整的,所以斯大林格勒不怕成为孤城,而斯大林格勒也能源源不断的获得后方的补充。

如果要举列宁格勒的例子的话,列宁格勒海运未断,也算不上孤城。而南京保卫战时,南京周边都是溃军,组织度已经很低。南京是守孤城的方式去守,南京周边时刻也能被突破,日军随时能包抄将南京守军完全困在里面。这也是为什么南京下令撤退时,诸军争先恐后的向后撤。

补充一点,斯大林格勒中,伏尔加河始终在苏联控制范围内,所以苏联能源源不断的将部队运过河。但南京这边离上海出海口很近,日本海军的轻型军舰时刻都能到南京,截断长江。这也是南京比起斯大林格勒更难守的原因。其实太平天国攻打南京也没费多大功夫。曾国藩打天京还是费了一些劲的。

当然,其实大家都知道, 大决战之后国军大势已去,无非就是能多守几天的问题 。所以,不是我军不重视,是国军太不堪一击,其实当时东线战役,进南京和进苏南上海的是完全不同的线路和部队了,进上海的部队主要是从江阴进无锡,然后东进上海,南京那部分是另外一个规划了。

如何去打一场处于劣势的防守战?

解放四川时,四川国军总兵力九十万,老蒋以为会让我军伤亡十万以上,最后伤亡只有四千,川军起义的不要太多。徐帅八万人居然包围了晋军十万人,阎老西抗战强调守土抗战,傅作义被称为守城将军,都反映晋绥军比较擅长守城,所以山西境内的攻坚战都比较惨烈,还有一个原因是徐帅部队装备太差,尤其缺少火炮,徐帅的华北第一兵团是华北三大兵团人员最少,装备最差的兵团。徐领着少量地方部队能解放山西实属不易,所以, 徐帅也被我党称为最能打恶、硬仗,尤其擅于以少胜多,以弱击强的元帅。

那么,当军队的整体战略重心放到搜刮东西跑路的情况下,如何去打一场处于劣势的防守战?战争需要后勤,局部战术,整体战略的预判和规划,汤守大上海也不过是其逃亡计划的一部分而已。

当时,老蒋给下级军官的命令是,打不过就跑,保留兵员,而 共军的命令是,人在阵地在,没有命令不得撤退,这就是胜败关键

豫东战役之后,国军之间再也不积极增援了。实际鲁西南只歼灭的整66师,整32师、70师有一半跑到济宁了,给陈唐攻击济宁造成很大影响,损失惨重。鲁西南战役其实是几个战斗打包,叫攻势更合适,有含金量就一个羊山集的整66师,打的还非常艰难,打完就失去持续作战能力了,选择南下大别山。

其实,在解放战争中,显然最难攻克的是太原,第二难是兰州。锦州是显然对速胜。西野打榆林,别看守军是杂牌中的杂牌中的杂牌。杂牌的三次方,但愣是伤亡很大半途而废。算是难打。

10纵毕竟刚刚从地方部队升上来,12纵又是老中原军区的底子,这俩在的新的中原军区转隶地方也是应有之意,但这些主力部队下面的旅团不同,基本都是老牌野战部队的底子,中野进大别山一趟元气大伤,除了重装备损失殆尽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编制普遍缩水了三分之一。

其实太原能解放成功,还离不开当地农民的帮助。

第一个是陶峙岳通电起义,时间是9月25日,9月26日宣布通电起义的是原新疆省主席包尔汉;

第二个是太原攻城战

其实至1948年12月我军就已经完成了四大要塞的攻克以及太原城周边堡垒的清扫,徐帅之所以选择围困而非攻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央军委认为过早占领太原会促使傅作义放弃平津,率部南逃。徐部主要是以攻心战为主,双方几乎没有进行大规模交战。

当然,双方的伤亡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当年国军30个军打华东,被华野一连灭8个军;同期攻东北华北中原的合计才30个军,三军合计一年才灭1个军。我军能打胜仗,才能保卫土改成果。能保卫土改成果,土改才能成功。土改成功,农民才会支持我们。农民支持我们,我们才能赢得战争。

双方实力悬殊,如何扳回一局?

其实,战役难不难打,也要看双方力量对比,比说天津,29小时就打下了。但是付出的伤亡两万四左右,是国军的2.4倍。但是解放军力量占优,而且战役过程流畅,国军除了战死就是被俘了,基本没有漏网的,这样综合起来天津并不难打。

兰州就不一样,一野第一天攻击就没有夺取任何一个主要阵地,后面阵地都是到付争夺的,没有天津那样一边倒。最后结果虽然打出了攻坚战罕见的和守方相当的结果(10000比12000,战死肯定是败退的青马多),但足足打了两周,而且青马逃掉一半多(如果没有预备队第三军的神来之笔导致青马在黄河铁桥被俘了13700,淹死2000,青马的损失更小)。

顺便一提,我们常说的歼敌数量,包括毙,伤,俘。 比如辽沈战役歼敌47万,实际击毙只有十几万,大部分都是举手过来的。夸大战绩其实是各派都常用的手法,主要也是为了振奋士气和鼓舞人心 。比如说抗日战争时期,衡阳保卫战,十一万日军围攻一万七千 方先觉的守军,鬼子数次进攻死伤八万多,毙伤守军一万三千余,虽然最后还是城破了,不过跟中国军队接近1:5的悬殊交换比不免被日军大本营视作战术的失败,当然鬼子战报上为了尽量到挽回面子,还是一如既往的报低损失,号称只死伤了两万多,由此可见一斑。

从东北经胶州半岛而来的朝鲜苏联军火有十分之三分配给华北解放军,而傅部非嫡系。塔山战役里不是有个号称华北没有丢失过一挺机枪的傅部赵子龙师吗,这个号称也侧面反映出机枪在傅部眼里也是宝贝疙瘩,珍贵物品。

人员素质呢,傅部号称七路半,跟八路就差半路,建军思路和八路差不多,官兵平等,艰苦朴素,团结友爱,思想教育等等都有,而且做到了实处。

而且,华北解放区前身是晋察冀根据地,唯一一个毛口中的模范根据地,也许是太模范了吧,就跟公司一样,一旦正规了大了,就有了大公司病,国共开打之前和谈的时候,老毛要华北裁军,裁掉老弱病残,晋察冀一转身把根据地野战军裁了,把不能打的地方部队留了下来,这种骚操作亮瞎眼。一窥而知全貌,晋察冀其他毛病也不说了,自己体会吧。

最终体现到战场上就是该吃的吃不下来,该挡的挡不住。四大野战军里为什么没有华北野战军不是没原因的。

总之,共产党的胜利,确实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将星熠熠四十载,归宿多半功德林」。解放军战士是我们历史的永远的诗歌,无数代人将满怀激情与感谢地讴歌他们的不朽神迹。有了他们的牺牲才有了国家走向独立自主进而崛起的空间

今天我们取得的成绩和将来必将取得的成就也是对勇士们最好的告慰。人民战争胜利属于人民。铭记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吾辈自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