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国军起义第一人,长征是浴血奋战,52年被毛主席认出:你去哪里了

2024-01-25历史

国军起义第一人,长征是浴血奋战,52年被毛主席认出:你去哪里了

1952年,中国人民迈入了建设时期,当时黄河泛滥导致我国大片地区深陷水患,多地遭受灾害。

为了应对此问题,毛主席决定亲自前往黄河视察。

毛主席沿黄河上游一路巡视,仔细观察各地情况。

当列车抵达开封时,毛主席下车并在迎接的官员中发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

毛主席迈向他,握住他的手说:「这难道不是井冈山上的特务营的营长吗?这二十年,你去了哪里?」

这位特务营营长是谁呢?他和毛主席有怎样的故事呢?

毕占云的经历这个受到毛主席亲自牵挂的人名叫毕占云。

毕占云生于1903年,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成长在一个农民家庭。当地的豪绅为谋取利益,经常对他们进行剥削。

毕占云的童年生活充满悲惨,他在两岁时失去了父母,只能寄居在伯父伯母家中。

那个时代的农民鲜有富余的粮食,因此毕占云从小就过着贫困的生活。

从小受地主的常年剥削,毕占云对这个阶级充满了深深的仇恨。成年后,他毅然加入了一支绿林队伍。

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毕占云成为了队伍中一位杰出的指挥官,赢得了地位的提升。他们的行动以打劫地主和豪绅为主,从未触碰普通百姓,这让他们在当地赢得了一定的声誉。然而,随着国民党军队对匪帮的打压,毕占云的队伍也成为攻击目标,最终不得不解散。

毕占云感到深深的迷茫,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最终,对贫苦农民的生活心生怜悯,他决定投身军队,反抗当地的军阀。

1922年,毕占云加入了川军向成杰部。当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北伐战争也由此拉开帷幕。

毕占云成为北伐队伍的一员,凭借自己的经验迅速崭露头角,最终担任了一个营长的职务。在他的手下,有两位共产党员的连长,与他们的接触给了毕占云极大的震撼。

他们频繁在队伍中传播共产党思想,向队员灌输马克思主义,这一切都落在毕占云的眼中。然而,他选择了保持相对的不干涉。

毕占云随后领导着自己的队伍,与国民党一同参与各项战役,希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共产党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昔日的朋友如今却被通缉,这使得毕占云内心备受煎熬。

1928年,毕占云接到上级的命令,他们发现了自己队伍中两个人是共产党成员,命令毕占云执行他们的枪决。

毕占云坐在军营里深思熟虑,随后召集了那两个连长。

本以为他们将面对死刑,然而发现毕占云手中并没有任何武器。

毕占云缓慢地转身,对他们说道:「共产党是好是坏,我心中有数。但如今上级下达命令,你们两个不能再留在这里了。」

桌子上,毕占云一把将自己兜里不多的几块大洋摊开,对着两位共产党员说道:「拿着这点钱,快点离开吧。我的俸禄有限,这点路费只能帮你们这么多了。」

「可是营长,如果我们走了,上面追查下来,你怎么办呢?」

「放心吧,你们既然是兄弟,我会处理好的。」

两位共产党员激动得泪流满面,跪地谢恩:「感谢营长的恩情,我们一定会记得的。」

毕占云走上前扶起两人,握住他们的手,劝慰道:「赶紧离开吧,时间紧迫,被发现了对我们都不好。」

两人匆忙离开了军营,毕占云望着他们的背影,叹了口气,心情复杂。

第二天,前来处理两位连长的「执法官」来到毕占云的阵营,却发现两人已经不在了。

他们开始质询:「毕占云,你手下那两个所谓的‘共匪’去了哪里?」

「报告,我毫不知情!」

无论追问多少次,毕占云始终只是一句「不知道」,让对方束手无策。

尽管毕占云最终逃脱了死亡的威胁,但师长对他的信任已经跌至谷底,他的职务被降级,从营长降为连长。更甚者,他们还削减了毕占云队伍的军饷,不再提供物资支持。

这让毕占云的内心感到极度矛盾,因为他深切理解贫苦农民的苦楚,无法忍受对百姓的掠夺,但是长此以往,他的部队只会变得越来越虚弱。

内心动摇不已。

1928年8月底,毕占云率领自己的队伍抵达桂林,旨在阻止红军进入湘南。

随后,他的部队与红军发生多次激战。在一次交战中,毕占云的几名战士被红军俘虏。这几名战士原以为将受到残酷拷打,但事实上,他们却受到了红军的善意对待。

这让他们感到十分疑惑,于是询问身边的红军战士:「你们抓住了我们,为何不迫问情报,反而如此友好地对待我们?」

「我们都是中国人,如今外敌临头,为何要让自己同胞相互残杀呢?」

经过几天的政治教育后,这几名官兵被红军释放回毕占云的阵营。

他们回来后,在军营内传播这几天受到的友好待遇,揭露了国民党内部对共产党罪恶企图的虚构。他们在军队内部大力宣扬红军的正面形象,讲述红军的种种优点。

在军营中,一名俘虏兵情绪高涨地谈论着朱德和陈毅对四川老乡的特殊关照:「老乡就是老乡,朱德、陈毅对我们四川老乡格外的好!」

毕占云听到这番言论,并没有制止军营内部的宣传。他的内心在动摇,考虑是否要加入共产党的阵营。曾经为了在国民党内部站稳脚跟,他曾残酷对待红军战士。对于自己过去的行为,他心中仍存在疑虑,不确定共产党是否能原谅他的过错。

毕占云并不清楚自己的队伍中有多少人向往红军,他必须保持冷静。他决定等待舆论在手下中酝酿,等到适当的时机再做出决定。

正在思考之时,一声呼喊打破了他的思绪:「营长,这里有你的一封信。」

毕占云颇感疑惑,是谁会给他寄信呢?不久前刚刚收到家书。

当他打开信封,看到信上竟然有朱德和陈毅的名字,他立即吩咐下属外出。

「蒋介石对你的手段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你现在的行动对他有利,但对你们却毫无帮助。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而奋斗,而国民党却在倒行逆施。希望你认真考虑起义的计划,加入红军。」

陈毅和朱德在湘南回井冈山途中,成功找到了毕占云所在的一个班子。通过详细了解后,确认这是毕占云的队伍。

两人早已听闻毕占云的事迹,知道他是一位出色的同志。在与当时的中央领导进行汇报后,毛主席、陈毅和朱德三人一致决定,对毕占云采取怀柔政策,让他投诚于共产党。

于是,一封富有改变的信件诞生了,深深影响了毕占云的内心。

这封信让毕占云下定决心,他注视着周围的士兵,仔细询问了他们的看法。

「小张,你对红军有什么看法?」

「红军很不错啊,之前被俘虏的同伴都说红军的待遇好,如果我们能抓住红军,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就太可惜了。」

毕占云点了点头,然后向其他人询问,得到了对红军的一致好评。

这让毕占云坚定了起义的决心。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信前往江西遂川,与当时的红军建立联系,共同策划起义的大计。

收到手下报告后,毕占云召集了自己的军队。

「国军对异己进行排斥,采取一系列剥夺军饷等措施。在这危急时刻,竟然甚至对同胞挥舞屠刀,何其可悲?如今我已与红军达成友好协议,决定起义。想要加入起义的,请留下。」

毕占云注视着队伍,有几个人逐渐退出,离开了这个场地,毕占云没有追究,任由他们离去。

然而,毕占云没有想到这几个离开的人竟给他带来了麻烦。国军得知毕占云起义的消息后,派遣队伍准备对毕占云进行打击。

得知消息后,毕占云为了确保起义的成功,决定立即行动,带领队伍向井冈山进发。

再次踏上井冈山的土地,陈毅亲自迎接了毕占云。他紧握着毕占云的手,脸上洋溢着微笑:「欢迎你,毕占云同志。」

毕占云此刻感到一阵慌张:「对不起,之前曾经杀害了许多同志。」

「过去是敌人,现在我们是同志了。」

陈毅亲自领着毕占云踏入井冈山的革命根据地,毕占云注视着正在鼎盛发展的红军,内心涌现出无比豪情壮志。

红军的征程在毕占云眼中展开。来到红军后,毕占云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因为他的队伍是第一个完整编队起义并加入红军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随后,毕占云的队伍被编入特务营。毛主席经常亲临特务营,关心战士们的状况,给予了特务营极大的鼓舞。

随着红军开始长征,毕占云被党中央调往新兵团,负责带领新军团与红军主力汇合。

然而,在湘江地区,国民党的强大反击让毕占云的队伍陷入困境。他与国民党的军队交战,一边打一边撤,但面对庞大的敌军规模,他的队伍渐渐被包围。

毕占云保持了冷静,深刻地审视周围的战局,坚定指挥着队伍进行反击,毫不慌乱。

然而,随着敌军的猛烈进攻,红军战士在装备上逐渐处于劣势,毕占云明白不能再拖延时间。

在面临敌军猛烈进攻的压力下,毕占云做出了勇敢的反击决定。此刻,他们只能奋起一搏,背水一战。

毕占云率领着队伍与敌人激战了两天两夜。他毫不畏惧,奋勇冲锋在最前线,不因身边战友的倒下而有所后退,而是坚定地向前推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队伍中牺牲了许多勇士,但毕占云依然奋战不息。他的坚持激发了整个队伍的斗志,为湘江战役的胜利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两天过后,接到撤退命令的毕占云带领着队伍离开战场。在接下来的长征中,毕占云与队伍一同不断成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毕占云来到冀东军区,负责处理内战事务,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淮海战役爆发时,豫苏皖战区面临沉重压力,毕占云亲自赴前线,积极筹措物资以支援战事。战局升级导致后方物资匮乏,整个战区陷入困境,毕占云深感焦虑,担心影响前线战局。

面对这一困境,毕占云经过深思熟虑,制定了当时的战略,成功完成对淮海战役的有力支援。战争末期,铁路修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毕占云迅速调动手下队伍,实行24小时轮班工作,最终成功完成了陇海铁路的建设。

在淮海战争的关键时刻,毕占云的决策提前25天使陇海铁路通车,为后续战争的基础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至1952年,朝鲜战争进入后期,毛主席得知前线胜利,决心更好地建设新中国。在黄河下游视察工作时,他在开封惊讶地发现人群中一位熟悉的面孔。

「这不是当年的特务营长吗?一别二十年,你的工作怎么样了?」毛主席对毕占云充满敬意,二人进行了深入交谈。

1977年2月27日,毕占云在郑州辞世。

结语毕占云的一生光辉璀璨,明确看到了共产党胜利的必然,毅然放弃国民党的优越待遇。为了中国人民的胜利,他艰苦奋斗,是一位出色的同志,让我们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