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三野的伤亡是四野的2倍,是因为粟裕的能力不及林总?

2024-02-02历史

作者:相忘于江湖

粟裕和林总同龄,而且都是「战神」级的人物。

解放战争期间,粟裕的三野(华野)和林总的四野(东野)是整体实力最强大的野战军。其中三野(华野)达83万,歼敌正规军245万人,伤亡59.6万人(牺牲11.6万人),四野达120万,歼敌正规军188万人,伤亡28万余人(牺牲6万人)。

三野的伤亡是四野两倍,是不是意味着粟裕的指挥能力不及林总,或者说是指挥风格的迥异?

客观来看,三野和四野的部队伤亡差别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军事主官的性格特点、指挥作战风格只是其中一个方面,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多种复杂的因素影响。

首先,是两大野战军的军事主官粟裕和林总的风格不一。

在一支部队,作为「领头雁」的军事主官对这支部队的影响毋庸置疑,拿破仑就说过,「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亮剑】中的李云龙,也在军事学院的毕业论文中,阐述了第一任首长对一支部队的影响。

三野的粟裕和四野的林总,有两点关键的不同:

一是内敛性格下完全不同的作战风格。粟裕好打「神仙仗」,胆识过人,敢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林总「一生唯谨慎」,从来不会轻易冒险。

二是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粟裕和林总形成的历史地位不同。粟裕由于资历较浅,在指挥山东八路军方面需要借力;林总则不同,从红军时期开始,其地位威信一直很高,在部队可谓一言九鼎。

粟裕和林总指挥风格不同,野战军的战略战术当然就不同。

孟良崮、豫东、淮海等战役,粟裕和华野(三野)都是虎口拔牙,打得异常凶险;但是东北战场,从秀水河子、四战四平到辽沈决战,林总出手,一直追求稳健,步步为营。

【锦州战役,东野「林罗刘」在帽儿山指挥作战】

其次,三野和四野部队的战术特点不一。

粟裕和林总的大兵团作战能力,在我军开国将帅中都是佼佼者。

但是,粟裕的很多战役战术思想,不太容易通过文字、影像或者其他教材形式,层层传导到华野的基层指战员身上。

相反,东北的林总在四平保卫战失利以后,将很多精力放在部队技战术的打磨上,无论是「一点两面」「三三制」还是「四快一慢」等,林总大会小会反复讲,下到部队不厌其烦讲,用「婆婆嘴」不断灌输战术思想,在大决战前,这些战术思想便融入到东野的指战员头脑中,进而贯彻到作战实践中。

三野的前身华野,部队来源除了留守山东的八路军,还有华中北上的新四军(南方八省游击队)。从部队的历史渊源来看,四野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东野,是由山东八路军主力(115师山东纵队)和新四军3师、晋察冀部分兵力组成。

从各级指挥员的队伍基础来看,粟裕的华野(三野)和林总的东野(四野)也存在不同。1955年大授衔时,三野的开国上将有10位(政工领域4人),而四野的开国上将有18位(政工领域8人),1600多位开国将军,四野有519名。

林总的技战术,可以通过各级干部和战士落地,这也会反映到伤亡率上来。

第三点,三野和四野当面之敌的数量和整体战斗力不同。

东北战场的敌军主官,先后有杜聿明、陈诚、卫立煌等。

这几个人曾经带领远征军作战,在蒋军将领中都可谓出众,但是战略眼光和勇猛程度略逊一筹。

敌军在东北的一流部队,主要是远征军和滇军,也就是「五大主力」之二新1军(郑洞国)、新6军(廖耀湘、李涛),滇军52军(梁凯、刘玉章)、71军(陈明仁、向凤武)。

三野的对手,主要有薛岳、顾祝同、刘峙等。

虽然刘峙被称为蒋校长的「五虎将」之一,其中注水严重,但薛岳、顾祝同的能力还是有的。至于华东和中原地区的敌军,绝对实力也在东北战场之上:

比如土木系整11师(胡琏),黄埔系整74师(张灵甫)、整5师(邱清泉);桂军主力整7、46、48师,以及粤军主力整63、64、65师,以及杂牌整73、83、25师。

正因为敌军整体实力更加强悍,所以,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歼敌52万、55.5万相差不大,但我军伤亡数量分别是6万和13万人,华野伤亡是东野2倍还有余。

第四点原因,三野的作战环境很特殊,恶劣程度甚于东北。

不管是全面进攻还是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和中原地区都是重中之重,华野处在敌人三面夹击之下,很难有相对宽松的环境进行休整和练兵。所以,开战时的27万野战军,在第一年基本没有增长,第二年的兵力补充也多靠「解放战士」。

数据统计显示,华野(三野)的解放战士占比接近40%,而大搞「诉苦运动」的东野只有10%多一点。换句话说,同样的土改和二线练兵,山东解放区几乎没有青壮年男丁可以补充,而东北战场我军3年补充的翻身农民新兵近百万人。

林总的东北战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西有外蒙古,北靠老大哥,东依小兄弟,只有南面通向关内的山海关、长城一线和管内接壤,一旦「关门打狗」,敌军必成瓮中之鳖。

体现在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上,华野在山东「水都要喝干了」,炮弹也要依赖东北海运;而林总东野则坐拥全国70%的重工业基础,机枪大炮源源不断,还有坦克部队。

纵观古今中外,一支军队有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其生存、发展和歼敌机会就要大打折扣。像湘江、西路军、挺近大别山和金门之战,都因为没有稳固的支撑而失利。

【向锦州城发起突击的东野部队,摄于1948年10月14日】

第五点,粟裕和林总,在不同时期的战略任务不同。

为期4年的解放战争,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粟裕华野的任务是攻坚,反击敌军进攻,策应陕甘宁边区斗争;林总在东北战场主要是整合,剿匪、土改和练兵。

第二阶段,战略反攻和相持(1947年7月~1948年6月),粟裕主要是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而东北战场则逐步扭转了不利局势,转入大反攻。

第三阶段,战略决战(1948年7月~1949年6月),粟裕的华野58万人歼敌百万,林总东野103万人歼敌百万。

第四阶段,战略追歼(1949年7月~1950年6月)。

解放战争前两年,是我军艰难的爬坡阶段,第一年战绩最好的是华野、晋冀鲁豫野战军、其次才是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年,牺牲最大的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受益最大的是发展环境相对宽松的东北战场,野战军达70万,整体超过了敌军。

在解放战争前两年,粟裕华野打的大仗、恶战比林总的东北战场更多,歼敌数量也比东北民主联军多,伤亡自然也多。除了起义、投诚部队,三野歼敌200万,四野150万。

综上,解放战争三野伤亡比四野多,客观因素是主要的。

参考资料:

1、【解放战争】,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三野全战事】,贾文祥等,长城出版社;

3、【四野全战事】,郭辉著,长城出版社。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