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同为十大将,粟裕和陈赓谁更厉害?蒋介石给出的评价,很有说服力

2024-04-06历史

1955年9月,在北京中南海举行的一场庄严的授衔仪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一批杰出的军事领袖。

授衔仪式上除了十大元帅外,最瞩目的当属十大将军的人选。

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粟裕和陈赓两位将军。

粟裕是我党赫赫有名的「战神」,人称「常胜将军」的奇才。

陈赓则是和蒋先云、贺衷寒并称为「黄埔三杰」的军事天才。

两位都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将军,要想比较他们谁更厉害,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而作为他们的政治对手,蒋介石就曾给出过他的答案。

天才与奇才

陈赓,生于湖南,出身于将门世家。

1916年,年仅13岁的他毅然踏上革命之路,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党的老资格。

从陆军讲武学校毕业后,陈赓又进入黄埔军校深造。

在当时的一众青年才俊中,陈赓亦是佼佼者,是「黄埔三杰」之一。

随后,他前往苏联学习保卫工作,成为了我党情报领域的奠基人。

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在上海名声鹊起的「王庸」先生,便是他在隐蔽战线上所向披靡的传奇。

陈赓

美国大使馆的参赞卡尔逊曾对他极为赞赏,甚至称赞说:「386旅是中国最出色的一个旅。」

文可指点江山,出谋划策;武可纵横沙场,上阵杀敌。

如果说陈赓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军事天才,一位能够在多个领域脱颖而出的「跨界」精英,那么粟裕则可用「奇才」来形容。

粟裕,出生于湖南会同县,自19岁起就踏上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他参与过湘南起义,后又追随朱德,参与了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斗争。

十年时间里,粟裕从一名普通士兵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解放军的高级将领。

若是要从这些高级将领中评出一个最优秀的,那恐怕不容易。

但要是选一个最令蒋介石最头疼的,那粟裕将军则当之无愧。

粟裕

百万军中,直取上将首级——孟良崮战役

1947年3月,蒋介石调动国民党45万大军,发动了一场针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行动。

敌方的意图显而易见,他们步步紧逼,试图将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围困在鲁中沂蒙山区,一举消灭。

敌情严峻,粟裕深思熟虑,决定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侧击泰安,干扰敌人的战略部署。

我军迅速夺下了东、西、北关等敌外围阵地,接着又成功攻占了泰安城外的制高点。

泰安的守军是敌方第72师,此时孤立无援,师长杨文泉紧急向驻扎在徐州的总指挥顾祝同求援。

顾祝同认为,共军选择来鲁西南攻打泰安,这样舍近求远,必定是粟裕的「调虎离山」之计。

因此,顾祝同决定坚持原有的作战计划,继续向新泰和蒙阴方向推进。

眼见敌人不为所动,没有增援的打算,粟裕又迅速做出了战略调整,下令西线兵团立即攻占泰安。

尽管泰安战役取得了胜利,但粟裕原本打算引诱敌人调动的计划并没有实现。

因此,粟裕开始思考下一步的作战方向,决定在鲁西和鲁中同时展开攻势,目标是宁阳和青驼。

宁阳很快就被成功收复,但在鲁中,情况并不那么顺利。

按照粟裕原本的计划,我军将对临蒙路沿线的汤恩伯第1兵团发动夜袭。

然而,汤恩伯高度警觉,有所准备,没有轻易上钩。

在接到临蒙路各部队遭受夜袭的报告后,他立即命令沿线的三个师撤退至山区固守。

汤恩伯

面对这样的情况,粟裕迅速做出决策,终止战斗,寻求新的破敌策略。

就在这个时候,新泰被敌方的整编11师夺走。

经过一番思考后,粟裕决定趁着敌人尚未稳固立足之际,将敌11师歼灭,以扭转当前的被动局势。

敌方整编11师由胡琏指挥,是蒋介石手下被誉为「金钢钻」的精锐部队。

当胡琏的部队被华野四个纵队包围后,他立即向蒋介石发出求援请求。

蒋介石遂令邱清泉的第五军前来增援。

然而就在邱清泉连夜调兵遣将时,粟裕又一次迅速作出反应,主动撤出了对新泰的包围。

很快,汤恩伯的第1兵团就开始行动,企图占领沂水城。

汤恩伯

在经过仔细考虑后,粟裕建议集中兵力,打击第1兵团右翼。

于是5月11日晚,华野的六个纵队在夜色的掩护下兵分几路,向东南方向奔袭。

然而就在这时,华野情报处突然送来了一份紧急情报。

这份情报十分重要,其中显示,汤恩伯的第1兵团计划在明天上午对华野发动进攻。

整编74师被定为主攻部队,他们计划直接攻击华野指挥部所在地。

战局变化迅速,粟裕飞速思考,他必须马上做出决断。

这时,一个大胆的作战思路已在他脑海中形成。

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因此敌人布重兵意欲实现中央突破,料定我军无法抵挡。

既然如此,不如一改往日先打薄弱之敌的传统战法,直接来一个猛虎掏心!

粟裕当即决定,撤销沂水的作战计划,调集全部部队,围歼敌74师。

1947年5月13日晚,孟良崮战役正式爆发。

华野的十几万军队包围了整编74师,将其困在孟良崮及附近的一些山头上。

经过三天的激烈战斗,我军全歼整编74师,并击毙了敌师长张灵甫。

「示形于鲁南,决胜于鲁中」 ——孟良崮战役是我军又一经典战例。

在敌人重兵密集的情况下,以中央突破对付敌人的中央突破,这在此前还没有过先例。

孟良崮大捷,更是震惊中外。

直接瓦解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山东计划,快速扭转华东战局,使我军从之前的战略防御转向了战略反攻阶段。

而粟裕将军作为指挥,无论是对局势判断的迅速,几次临阵换计的魄力,还是创造性的战术,都足见其胆识与智慧,以及卓越的指挥艺术与谋略。

斗胆直陈——豫东战役

1947年,刘邓大军在千里跃进大别山地区后,我军将解放战争的主要阵地由内线转移到了外线。

然而,当时的战局形势非常严峻,对我军非常不利。

刘邓大军在千里跃进中遭受了严重的困扰,被困在大别山,部队也遭受了严重损失。

谭许兵团在胶东地区坚持着,只有陈谢兵团能勉强支撑。

国民党的机械化部队充分利用其机动性优势,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不断在中原地区进行快速机动和进攻,使我军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当时,粟裕接到的命令是要渡江南进,出击外线,吸引中原国民党军回防江南。

然而,在整训期间,粟裕深入研究了中原战场的敌我情况,以及我军战略行动的利弊得失。

1948年4月18日,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思考,粟裕向中央军委发电,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建议华东野战军的三个纵队暂时不要过江,而是集中中原主力,在黄淮地区展开几场大规模的歼灭战。

粟裕的建议得到中央采纳后,他也立下了军令状:在4-8个月内歼灭敌第五军。

第五军军长就是打仗不要命,人称「邱疯子」的邱清泉。

而第五军又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 也是国民党最早的一支机械化部队。

想要歼灭这样一张「王牌」,并非易事。

根据粟裕布置的作战计划,3纵、8纵攻克许昌后,由许昌东进向淮阳,吸引第五军南下。

中原野战军则发动宛东战役作为策应,吸引胡琏兵团南下。

战局不出粟裕所料,邱兵团开始由定陶一带开始向太康、淮阳方向行动,企图寻机配合胡琏兵团夹击歼灭陈唐兵团。

这时,粟裕兵团的主力,第1、4、6纵队,以及两广和特种纵队迅速渡过黄河,进抵定陶、城武地区,吸引邱兵团回转北上。

果不其然,邱清泉兵团又急速回军,封堵粟裕兵团。

按照粟裕原本的计划,邱兵团向北转移时,陈唐兵团将尾随敌军北进,协同南渡黄河的各纵队夹击邱兵团于鲁西南。

可意料之外的是,蒋介石很快意识到了粟裕此举的威胁,迅速在鲁西南一带集结了10个师左右的兵力。

如此庞大的兵力, 一旦打成胶着状态, 则于我军不利。

于是粟裕当机立断,临时改变作战计划,定下了 「先打开封,后歼援敌」战略。

不得不说,邱清泉也不愧是国军中数一数二的骁将。

他第一个看出粟裕准备攻打开封,并赶忙向蒋介石呈电报告。

然而南京国防部和「剿总」却坚持认为,这只是粟裕声东击西的计策,他的真实目的就是要在鲁西南夹击邱清泉部。

6月15日,陈唐兵团接到命令,开始向开封急进。

17日兵临开封城下,经过五天的激战斗,22日全歼守敌,占领开封。

开封的解放,给了蒋介石很大的压力。

为挽回败局以安人心,蒋介石立即下令,邱清泉部及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由兰封、菏泽地区继续向开封攻击前进。

同时,以整编75师,72师和新编21旅组成区寿年兵团,沿公路由民权地区经睢县、杞县夹击开封。

两路大军气势汹汹,粟裕却处变不惊。

他认为,区寿年兵团是仓促编成的,又缺少对我作战经验,战斗力较弱,比较好打。

如能设法诱引邱、区部拉开距离,则可以找到歼敌的战机。

向中央军委报告了作战计划后,粟裕即于27日下令部队投入豫东战役第二阶段——睢杞战役。

考虑到国民党援军正多路逼近,粟裕便决定改变战术,由攻城阻援改为弃城打援。

6月26日, 粟裕下令我军主动撤出开封。

邱清泉急功近利,区寿年犹豫多疑——不仅是战场形势,粟裕对敌人心态的把握也十分精确。

不出所料,邱清泉果然求战心切,仅以一个旅配合刘汝明部进占开封,主力则尾随陈唐兵团向通许方向追击。

而区寿年兵团公路行军,又担心被华野围点打援,因此进抵睢县、杞县一带后,果然开始徘徊不前。

这样一来, 邱、区两部之间,就形成了40公里的间隔。

这正是粟裕所期待的结果。

27日,粟裕下令四个纵队南北夹击,围歼区寿年兵团。

陈唐兵团则在邱清泉部进入开封后,由通许掉头向东,阻止邱清泉部东援。

这是粟裕等待的最好时机,这样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却被他牢牢握在手中。

区寿年兵团被围后,蒋介石严令邱清泉迅速攻击前进与区寿年会合,并亲自乘飞机到睢县、杞县上空督战。

同时,蒋介石又将正预备北援兖州的黄百韬调回了商丘,他的整编第二十五师与第三快速纵队和交警第二纵队,组成了西援部队。

第三快速纵队是一支以伞兵为主的全美械部队,超强的机动力让我军负责牵制阻援的部队措手不及。

粟裕手中已无兵可调,中央不得不派华北军区的独一、三旅南下参战。

这是战役的关键时刻,7月2日粟裕召集野司开会,要求全军要咬牙坚持下去。

此时,区寿年兵团主力已被歼,邱清泉部在我军阻击下伤亡也较大,但敌整编七十二师这边却一时难以攻下。

区寿年

黄百韬兵团是临时组成的,又经过长途跋涉,可以围歼,且72师大概率也不敢前去救援。

于是,粟裕又重新调整部署,从阻援部队中抽调兵力加强突击力量,围点打援,集中力量先歼黄百韬部。

7月2日,粟裕兵团各主力纵队就迅速对黄百韬部形成了包围,并歼其两个团。

7月5日, 我军向黄百韬部发动总攻,又歼其一个多团,野战机动能力基本被打没了。

黄百韬甚至已经开始焚烧文件,做好了战死的准备。

然而就在这时,东援的邱清泉部已进抵龙王店附近,整编第七十四师从商丘进到宁陵,胡琏部的先遣队也从平汉线向太康以北急进。

战场的形势越发严峻,7月6日,粟裕做出了决定,要在敌重兵靠近之前,结束豫东战役。

7月7日,粟裕向中央军委报告了战场形势,并提出了撤退休整的建议。

至此,历经了20个昼夜连续作战的豫东战役,终于结束。

虽然是一场胜利之战,但结局似乎差强人意,也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可是,这一场「夹生」的险胜,却给整个解放战争带来了深远影响,算得上是一个关键转折点。

这场由我军主动发起的外线攻势作战,被粟裕称为一生中「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之一」的作战,不但锻炼了我军的攻防能力,也削弱了国民党部队的信心。

豫东战役后,国军全面转入战略防御,国军单个兵团的行动已不再安全,甚至济南十万大军被围,也不敢来救。

豫东战役不仅是战役上的转折,更是关键的心理转折。

而作为这场战役的指挥,粟裕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除此之外,在解放战争时期,粟裕还参与了苏中战役和淮海战役等著名战役。

粟裕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以寡胜众、以弱制强的奇迹,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蒋介石因此这样评价粟裕的军事能力:诡计多端,难以肃清!

想来若是只论军功,那么这位常胜将军的战功,毫无疑问可以把他送上元帅的台阶。

因此,粟裕位列十大将军之首,实乃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