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五四运动后,周恩来、邓小平等人都出国留学,毛主席为何不去?

2023-12-08历史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大家都主张学习西方文明,出国留学寻找救国出路的时候,毛主席却没有去。

1919年5月4日,因为中国外交的失败,北京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热潮,青年知识分子深感民族危亡,纷纷上街游行,对帝国主义发出强烈的谴责。

这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后,许多优秀知识分子为了探索救国道路,开始主张学习西方文明。例如周恩来、邓小平等开始前往法国留学,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但在众多留洋学子中,并没有毛泽东的名字。毛泽东为什么没有出国留学?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内忧外患,北洋政府没有作为,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卖国求荣的不平等条约,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一战结束后,我国作为战胜国,有权利收回战败国德国侵占的山东。然而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并没有还给中国,反而划给了日本,岂有此理。

因为北洋政府在外交上的失败,激发了国内民众长期积压的愤怒,青年知识分子率先发起反抗,呼吁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于是,一场由知识分子主导的爱国运动爆发了。

5月4日,北京学生开始上街游行。随后,他们的爱国呐喊声逐渐蔓延到天津、上海、广州、长沙等地,引起了国内大规模的反帝爱国热潮。

在这期间,周恩来在天津积极行动,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成为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主力。

9月份,他进入南开学校大学部学习。

被五四运动感染的周恩来,为了探索救国真理,在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的资助下,于1920年11月奔赴欧洲勤工俭学。

当时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比较彻底,不仅科技发达,社会思想也异常活跃,是中国爱国青年追求新思想的主要地点。

与周恩来同年出国的,还有年仅16岁的邓小平,他也在法国勤工俭学。

但是五四运动爆发前,青年毛泽东却突然离开了北京,回到了老家湖南。

五四运动后,他也有了出国留学的想法,但他的目的地不是其他人趋之若鹜的法国,而是当时奉行马克思主义的俄国。

1920年2月,他曾给自己的好友周士钊写信,信中说:「我想两三年后,我们要组织一个游俄队」。

而赴俄留学的问题,他也曾在第二次到达北京时,与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先生谈起。

对于前往俄国留学,毛泽东当时的心情非常激动,且对此行充满希望,并将与李大钊商谈的事情,告知了时任湖南学生联合会与湖南各界联合会副会长陶毅。

信中,毛泽东还说到自己劝说何叔衡「不必留法,不如留俄」的事情,同时再次强调了「要组织一留俄队,赴俄勤工俭学」。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毛泽东并没有完全接受马克思主义,但在与李大钊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也使得他开始想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分析其对改造中国的可行性。

但最终,他的赴俄计划泡汤了。

五四运动后,中国青年去法国留学成了一股热潮,但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

当时,法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得比较彻底,为了探寻救国真理的学子们大多选择前往法国,试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成功经验,用以拯救岌岌可危的祖国。

不过,还不是完全接受马列主义的毛泽东,反而在留法热潮中选择留俄,去探索马克思主义。

只是这个计划最终并没有实现。

那么,为了去俄国勤工俭学,毛泽东都做了什么?他的赴俄计划为什么没有实现呢?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还没有完全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他的回忆里,曾谈及他的思想转变,是受了陈独秀的引领。

「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的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 刻的印象。」

在与陈独秀的多次交谈中,毛泽东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信仰,并把学习和研究的重点集中于俄国马列主义。

在此期间,国内出国留学的知识分子不断增多,毛泽东也打算赴俄勤工俭学,深入了解马列主义。

为此,他于1920年7月31日,在湖南【大公报】上讲述了自己创办并经营文化书社的缘由。

文中提及自己在长沙创办的文化书社,目的在于研究中外最新书报杂志。而这其中,就包括许多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

比如【新俄罗斯研究】、【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史】等译著。

1920年11月,他应陈独秀的邀约,与何叔衡等人,在建党文件上签名,创建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了湖南党代表之一。

次年1月16日,他在长沙新民学会上谈及个人计划,对留俄一事做了更进一步的打算:「去 年在上海时,曾决定在长沙顿住两年,然后赴俄,现在已过了半年,再一年半,便当出省」。

可见,他在积极投入建党工作时,也不忘自己要赴俄留学的计划。

他不光关注自己,也非常支持新民学会的会友赴俄考察,并在那一年10月,欢送湖南一师的同学夏曦赴俄学习,强调他要多研究马克思主义。

只不过,湖南建党之后,他的工作就变得非常忙碌。

此后,他致力于在湖南各地建党,全身心的投入到唤醒工农的革命运动中去,以至于没有办法脱身,赴俄的计划逐渐不了了之。

直到新中国成立,他才第一次踏出国门,拜访苏联。

所以,毛泽东是主张留学的,只是他当时更专注于国内革命事业,擅长研究并解决国内问题。

而且,这次出国留学失败,也不是第一次,而是第三次了。在赴俄之前,他还曾考虑过前往日本和法国勤工俭学。

为了中国革命,毛泽东的赴俄计划最终没有实现。

但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想出国留学,在五四运动前,他就有出国留学的想法了。只是这两次留学计划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

那么,这两次留学计划为什么也无疾而终了呢?

毛泽东第一次想出国留学,是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就有了。

1918年4月,新民学会成立后,他才有了具体的留洋计划,就是想要奔赴日本求学。

当时,新民学会的罗章龙是第一个赶往日本求学的会友,但他在去之前就得知日本东京发生了迫害华人的事件,所以终止赴日,从上海返回了湖南。

所以,同在新民学会的毛泽东也没有再提赴日留学的事。而这次留日计划因故终止后,他很快又有了新的留学机遇。

1918年夏,新民学会的会员大多数面临着择业问题,但因为湖南政局动荡,军阀割据,导致已经毕业的会员并不想留在湖南,而是出国深造。

恰好此时杨昌济劝说毛泽东去北京大学学习,并且告诉他:「法国政府来华招募劳工,北大校长蔡元培很赞同青年利用这个机会去法国勤工俭学」。

毛泽东欣然同意,并于当年8月15日坐上了火车,前往北京与蔡和森等人商谈赴法勤工俭学的事宜。

当时华法教育会正在北京开设留法预备班,毛泽东受这个教育会邀请,起草了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的计划,然后又开始为留法学生筹集路费。

为了解决大家在北京的衣食住行,毛泽东提倡先在北京勤工俭学,为留法做准备。

就这样,他来到了北大图书馆,做了李大钊的图书助理,并在此期间旁听了北大的许多课程,受益匪浅。

最重要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已被马克思主义深深吸引,并时常将自己研究马列主义的感想同毛泽东交谈。

在他的影响下,毛泽东逐渐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兴趣,并开始将关注点从书本转移到国内工农阶级。

这次北京之行,让毛泽东开阔了眼界,思想也朝着马克思主义转变。更重要的是,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对于中国社会的了解还不够。

在他看来,如果连国家的主要问题和矛盾都不清楚,那就别说救国了。所以,他后来就在新民学会上提出自己放弃赴法留学,转而留在国内,考察社会情况。

不过,也有人说他放弃赴法留学还有胡适的影响,因为胡适曾写过一篇【非留学篇】的文章,提到:「不出国留学也能寻找救国的方法」。

毛泽东对此深以为然,并觉得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五四运动爆发前,他的母亲病重。百善孝为先,为了照顾母亲,他离开了北京,再次回到湖南。

1919年4月6日,他将母亲接到省城就医。5月4日,五四运动就爆发了。同年10月,他的母亲就去世了。

为此,他写了一篇【祭母文】,称:「养育恩深,春晖朝霞。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可见,养育之恩没有机会再报答母亲,让毛泽东非常痛惜。而这也是他放弃赴法留学的一个特别因素。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